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和田的维吾尔人有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1
学习了《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维吾尔人长期生活在干涸的大沙漠里,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恶劣的天气和贫乏的生活。可是他们仍那么的开朗、乐观、善良、友好。这些,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读着本文,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那人就是:刘伟。也许这个名字你很陌生,但是他的故事一定会让你很有感触。
刘伟是个普通的北京男孩,他的梦想很简单:弹钢琴。可是,不幸偏偏降临在这个爱弹琴的男生身上。10岁时,他因不幸触电而失去双臂。你一定认为他不会坚持了吧?可是,这次意外让他弹钢琴的梦想更加坚定。他从逆境中走了出来,勤学苦练,奋发图强。他以用脚弹琴的表演走上了《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他以对音乐的热爱征服了无数观众。
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笑着生活的维吾尔人,在失去双臂的情况下仍能坚持理想的刘伟。他算得上我们的榜样。想想他,再想想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你是否因为芝麻小的事情伤心过?你是否为了一些不顺利烦恼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学会苦中作乐。
刘伟说过:“我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死,一种是笑着活下去。”我相信,只要放松心态,人人都能笑着面对人生。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2
在教学中我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3
《和田的维吾尔》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句怡美 jym1.com)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是:
一、对本课字词的理解教师要适当的点拨。维吾尔族是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馕、库乃其、巴扎、巴朗子、都帕、艾得来斯”等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二、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好。既然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教师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信,只要勤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4
今天学了一篇文章,名曰:《和田的维吾尔人》,是一篇难得让我感触很深的文章,也难得的让我为一句话而震撼。
"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哑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读到这句,我竟难得的.震惊了,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画面:
深邃的黑夜黑得太过纯粹,暴戾的沙尘暴把一切撕碎,可唯独奈何不了维吾尔人,他孤傲地坐在马车上,藐视众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气质散发出来,你沙尘暴又能把我如何?我忽然想到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
沙漠、风暴、歌声,构成了一个让我为维吾尔人勇气而感动的画面,在那段文字里,我竟拥有了与《祈求》一文同样的感觉,哪怕只有一丝,它们都是如此之豪迈。
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也令我吃惊,他们的食物竟是土中烤出。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人是离不开食物的,我对食物是怀有一丝崇高敬意的,而土地作为烘烤食物的存在,这是对于土地而言的一种敬意,而且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这令我吃惊。
维吾尔人是豪放的,他们从来都是自由自在的,他们想唱歌想跳舞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想唱就唱,而不像我们,在街边只要唱歌声大了一点都会被视为疯子,视为不正常。
我忽然对维吾尔人产生了一种向往,向往他们的豪气,向往他们的乐观,向往他们的自由自在,向往他们所散发出的浓浓的太阳味……
他们是在阳光下奔跑的生物,永远都是乐观坚强的,轻松自在的,活力四射的……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5
授课内容
和田的维吾尔人
观课主题
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主要亮点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1、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当。《和田的维吾尔人》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按照此类文章的教学要求,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课堂上,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然后由学生指导同伴进行学习。或让同学点同学补充发言、指名同学朗读课文、评价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好的或不足的方面。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课堂上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导读提示”、“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得过多的问题出现。
4、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学生学习的怎么样?主要是看学生各种感官在课堂上是否被调动起来。在这节课上,学生动耳(听得认真)、动口(说的'精彩)、动眼(目光一直跟着老师、书本、同学在转)、动脑(老师设计的问题都是学生特别想知道的,有兴趣探究)、动手(学生在学习中动笔勾画、批注)。因此,学生学得认真、思考深刻,对文本的感悟透彻。
存在的不足
(围绕观课主题陈述现象)
教师的开课导入可以更生动、自然些。教师要更加充满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是老师的感情显得很淡然。
策略建议
(围绕观课主题论述)
1、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开课时把学生看画面、感受音乐的时间给足。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教师的过渡语尽量有启发性,让学生生趣盎然的投入学习。
和田的维吾尔读后感 篇6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上上的变化。学习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和田的维吾尔》,对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这一环节颇为欣赏,一评为快。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关事物,在一段时间内曾高频率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风靡一时后,风光不再。因为老师们觉得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形式化,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不大。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从理论上来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那么为什么逐渐淡出语文教学呢?老师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点。
(1):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资料往往没什么用,所谓交流,就是念念,念完了事,与教学没什么关系,形式化;
(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往往是极少数人滔滔不绝,典型的“高耗时、低效能”,不如老师直接出示;
(3):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少,有的学生没有搜集的条件。
沈老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时,有两个环节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学生汇报: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
学生汇报完,沈老师问学生:从资料中,你能发现什么维吾尔族的什么特点?有学生说:能歌善舞。沈老师做了肯定评价。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正好有写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师又联系交流时的资料予以强调。
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不是走过场,而是认真地分析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概括资料,同时从资料中提取与教学有联系的信息,使交流资料成为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为学生丰富视野的工具,成为促进文本学习的动力。
其二:有个学生在汇报时,手上并没有拿文稿,侃侃而谈,完全口语化,但内容丰富、术语准确。很显然,这位学生已经在课前已经把搜集的资料消化过。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想沈老师平时可能对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方式提出过一些要求,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这个学生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甚至研究资料,那么,搜集资料就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交流资料就是一个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搜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无疑就变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了。
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好指导资料搜集方法的指导,组织好资料交流的过程,落实搜集和交流的结果,使其成为学生拓宽视野,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