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1)
如何避免两极分化,说到底就是一个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努力去解决的问题。邓主席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大会也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毛泽东是中国农民的儿子。因为他生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最为了解。早年他做过农村调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阶级状况,对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蕴藏的革命性的认识也最为深刻;对中国革命的动力在哪里,最为清楚。正是在农村的环境里,他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又把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毛泽东这一辈子,对农民,对这些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是怀着深深的感情的。他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需要去帮助、去解救的人。因此,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是贫苦农民的代言人,当成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毛泽东最大的原则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社会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努力避免两极分化,使他们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特别担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掌权以后会脱离群众,如果脱离了群众,就要让他们去“洗洗澡”,去接受群众的改造,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整党整风,包括三反五反,他都抓得很紧。特别是下决心枪毙张子善、刘青山,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被认为是了杀了两个人,管了20年。
毛泽东改变中国历史
毛泽东的一生,成败得失都有。问题是,我们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要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平台,来看待毛泽东。
中国人常说两句话,“不以得失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恰恰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们三个评价体系和认识标准。
第一个,就是“以得失论英雄”。这里的得失,有很多种,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评价主体个人的得失”,也就是指我们评价者从自身的得失、切身的感受、个人的好恶去进行评价。不以得失论英雄,也可以理解为不以我们本人的、自身的得失来论英雄。
说是不以得失论英雄,但又有多少人不是以自己的得失、从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去评价别人呢?
比如说中国的老百姓,他们为什么感念毛泽东?还不就是因为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让他们翻了身,当家做主人,政治上有了话语权,经济地位有了改变。这种朴素的感情使他们永远缅怀毛泽东。
从个人的得失、个人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个东西错不错?我个人觉得不错。因为一个人如果完全超出自己的感情来评价,第一不真实,第二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仅仅从个人得失、从自身的情感来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全面不全面?肯定不全面。因为这样的认识毕竟是个体的、感性的,很容易碎片化,很容易偏颇,很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所以时至今日仍会出现有的骂毛泽东、有的赞毛泽东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评价标准,就是“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的成败,与个人得失相比,更多的是强调客体的成败,或者说我们评价对象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成败是事实,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一种价值的判断。这种基于事实的评价,相比起前面的“以得失论英雄”,要客观得多。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2)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名字,我们将永远记住他!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毛泽东这个光荣的名子并不陌生,但我们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幼年的毛泽东就有了反抗意识,带着求知的愿望,他先后就读于南岸私塾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青年的毛泽东和千千万万爱国学子一样,从小就看到中国因为贫穷与落后,人民愚昧与无知,外受列强的蹂躏,内部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他从小立志要解救中国,使中国强大起来。
革命之路是用荆棘铺成的。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毛泽东“逼上梁山”。人民的疾苦,使一个从未想过要带兵作战的人,背负了人民的信任。
在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策划了他的战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山。他的前半生是革命的一半,是斗争的一半,是解放中国的不断努力的一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蓬勃发展,但毛泽东仍然过着革命时期那样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电影中,毛泽东的办公室是一座简陋的房子,光线很暗。他床下只有三双鞋,一双饱经风霜的皮鞋,一双布鞋和一双破旧的拖鞋。
毛泽东的一生是一个坚强的人——爬过雪山,翻过草地,翻过风雪雨雪,最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的成就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坚信革命会成功,在胜利的时刻,他不会被成功压倒。
毛泽东的另一大优点是雄心勃勃。他从小就愿意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志愿军而战。曹操也说过:“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人需有大志,有大志,才能成大器。”试问,如毛泽东不想救国救民,他能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吗?
毛泽东同志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华民族,他操劳公务常常是夜以继日。毛泽东同志参加辛亥革命以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工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国家和民族,为人民解放,日夜辛勤工作。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
毛泽东不但雄才大略,而且在文学方面才华横溢.他的草书豪迈传神,气势磅薄的风格,是一般书法家所不能达到的。他的诗篇气势豪迈,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个伟人,他不屈不挠的个性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前进。
毛泽东的一生是勤俭节约的一生。他的生活节俭而独特。从1953年到1962年,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毛泽东还喜欢游泳,打乒乓球,听戏曲音乐等。
体现出一代伟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时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和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
毛泽东,一个我们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伟人;一个为了民族和人民而拿起“枪杆子”的英雄好汉;一个建立以人民为核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功臣。是他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他,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的国家屹立在东方。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一代90后,我们真的应该以毛主席为榜样。首先,我们要像毛主席一样,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为这个理想奋斗一辈子。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
同时,要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如爬山、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如今,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命运,也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毛泽东在外交场合不拘小节,谈笑风生,给朋友们递烟送菜。但他坚持原则,无私帮助西哈努克,坚决抵制苏联的无理要求。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不仅给我带来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和我自己的信仰。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3)
看完《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后,我对毛泽东的第一评价就是“毛泽东,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伟人。”一个从x偏僻的小山中走出的石三伢子经过重重挑战,不断打拼,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诚然,他一辈子的追求都是发展,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每一步都是不断向前看,改革、发展是他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艰辛步履的反映。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己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弃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x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需要惊人的能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己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应该具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积极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4)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电影叫《走进毛泽东》。
周末,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主席的影片《走进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希望大家能观看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你对毛主席一定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5)
从小到大毛泽东就如神一般的存在在我的脑海里,新中国的创始人长征的带头者引导革命胜利的一代伟人。不仅是我们周围的人相互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告别了初高中的近代史对毛泽东的阐释和描述,在大学里我又接触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我对毛泽东以及他独到远见的个人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了《走近毛泽东》这篇电影,**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个人对毛泽东的敬仰崇拜之情又增添了许多。
电影一开始,主角就直接出现在屏幕上。介绍了毛泽东回国时的一些片段。短短几分钟的展览就向我展示了毛泽东生平的一些细节。毛泽东回国安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父母,这体现了他的孝道。
他是全中国人民心中的神,是所有人仰视的神,可是这个神在生活中却如此平凡,作为心中国的领导人,他并没有端起领导的架子,反而比一个普通人还要活的低调,他说他最讨厌的就是自负,做人最不应该的就是有一点成绩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毛泽东一生都是运动员。他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资本,所以他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还横跨江水,还不让身边的人靠他太近。
我认为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的智慧和长远眼光。无论在哪个时代,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都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理想。毛的一生都非常的节俭,在影片中曾出现过毛泽东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外交,虽然那时的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坐着的时候还要把头靠在沙发上,但他的思维和话语却很清晰明了表达准确。
不仅如此,篇中还提到了毛泽东只在进行外交的时候才穿正式的衣服和皮鞋,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即便当了领导人他也没有一丝的铺张浪费。毛泽东也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他喜欢红楼梦中写出的现实故事。书中的许多细节与毛泽东的思想产生共鸣。在新中国开放的道路上,许多地方也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孝道、学习、勤俭,是我看完影片后对毛泽东的最大感受,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努力学***精神和思想,不断的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争取为这个社会和国家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6)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
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时代,虽然社会环境恶劣,但他仍然能够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困难,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首位,坚持人民的利益。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比比皆是,却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
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湖南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8岁时,毛泽东对私立学校教授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但喜欢古典的**和更先进的书籍。后来,他年轻时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不断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读书时,他在寒冷的冬天用学校水井的凉水擦身;大雨时,他在雨中不停地向前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另一面,我们不仅需要惊人的能力,还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在学习和革命的过程中,把锻炼作为娱乐和锻炼身体的第一选择。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
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
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用笔和棍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样的。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上搜索摘抄。
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特别羡慕街头工作。他常常羡慕街道工人能与群众打交道。可见,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经常重视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国家事务的出发点。
与今天的一些共产党人相比,他们是极其丑陋的。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控制在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之上。他们甚至利用职权收**赂,做一些有害的事情。这种进攻行为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积极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7)
但由于这类电影本身的厚重感,历史感太强,怕物化的我们这一代亵渎了历经沧桑、饱含革命伟人血泪的革命精神。就读与伟人母校的我,在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在**《走近毛泽东》之后,自己的认识也得到升华。
第一次意义上接触关于毛泽东的影视作品是《恰同学少年》,但是在念中学的我将其定义为红色青春励志教育片,也正是这种感情,我成了恰剧的忠实粉丝,剧中的每一个任务形象,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我都非常熟悉。特别是毛泽东,国家的英雄,新中国的奠基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太阳,永远的巨人。
对于那些被从旧社会拯救出来的人来说,他是创造所有光明美丽的神的神。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他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不会忘记那句话:翻身,不要忘记毛主席,致富,不要忘记邓小平。
它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努力接受先进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不断地追求和实践共产主义。从湖南韶山的毛家冲走出的少年到汉口“八七会议”上那位说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长衫青年,从秋收起义中那位谨慎敢为的领头人到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大胆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大胆行动“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他努力实践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最高目标。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喜欢游泳,想欣赏世界上的河流。他热爱祖国的山川,想探索黄河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革命武装处于绝境时,总是冷静地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在长征中,革命力量被削弱,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一次重要而独特的战略转移。
在陕北干旱缺水地区,他仍然乐观地提出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了南泥湾的奇迹。在革命胜利后面对一片烂摊子时,在失去了苏联老大哥的支持时,在面对战后帝国主义的压迫时,他总是饱满,精神充满斗志地工作,终于使新中国自己摸索着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不屈不挠的必胜信念感染了后代。
不同与其他的历史教育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即是领袖对人民的情,也是人民对领袖的情。
影片中运用的细节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主席使用了多年的竹杖、毛主席的文房四宝、毛主席和亚非拉朋友们的关系、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毛主席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等等。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镜头,展示了毛泽东的非传统品格、文学才华和性挑战。给我感受最深的细节是影片中毛泽东给别人让烟点烟,为了避免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上大口罩等许多生平资料镜头,给人以一个宽广、丰富的视角以了解伟人的至性真情,自信风趣的人格魅力。
纪录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外宾来华访问时,毛主席亲切地于他们交谈,为他们包烟,帮他们端菜,陪着不喜欢喝酒的人。外宾走后,他一路走到门口,看着他们的车离开,一直站着挥手告别。
一位国家领导人能做到这样,真的太难得。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国人评论:中国两位领***大的不同是,蒋介石有宽敞豪华铺着红地毯的**府,而毛泽东只有在贫穷的西柏坡,用简陋的农舍当司令部;蒋介石可以乘坐高级直升飞机亲临各战场,而毛泽东只能用手写下电报机内容发布命令。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并不是来自传统电影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大场景和大背景,而是来自**中展现伟人日常生活的小画面。比如,该片中,主席在长江中畅游的情景,骑马游昆仑山的场景,还有主席挥拳打沙包及向非洲女客人行屈膝礼的画面,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伟人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颇有情趣的一面。在硝烟和枪声的背后,还有更大的真相:
“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生命感全的真实写照。
各种这样朴素自然的画面,使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人性化。
看完**后,我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特别是在这四句令人难忘的结语之后,在灿烂的灯光下,人们看到,毛泽东虽然走了,但他的目标和理想正在一代一代地实现。我也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校友而自豪。
我们相信,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8)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远大抱负、理想和希望都在那首诗和雄浑有力的书法中显露出来。他博览群书,他宽厚和蔼,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我们歌唱《东方红》来颂扬他,来铭记他。他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希望。
我们要牢记使命,学习毛主席的优秀精神品质,坚决、勤勉、勤劳、团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中国历史和金钱观念。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实自己成为最亮的光,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伟大使命。
《走进毛泽东》记录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的大部分经历。为了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主席作了很大的努力。尽管他后来面临许多历史错误的决定,但我们仍然应该肯定毛主席的成就和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贡献。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将牢记历史、使命和使命,认真学习思想理论,为国家、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篇9)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直不能忘怀。想想自己,真是感到惭愧:自己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努力。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