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编辑精选: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简短 (6篇)

发布时间:2022-05-1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三】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小编推荐

编辑精选: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范文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自主尝试计算:

(2)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x=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编辑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网页版5篇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课件是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小学数学教案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编辑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网页版5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 50+10=50+10解: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四】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精选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动态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内容“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是由栏目小编给您提供的,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 篇1

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仪器

教具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教师:纸条、投影片等。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

12=(12)(22)==。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胆猜测: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

(3)从左往右看:==

由变成,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什么变化?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即==(板书)。

把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3,就得到,即:==(板书)。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同理,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也可以得到。

板书:====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6)提问: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补充板书:零除外)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教师相机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学习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出示例2,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启发:要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应该怎样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

(3)让学生在书上填空,请一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练习。教材第96页的练一练。

四、课堂实践。

练习十八的1、3、2、5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八的第10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7----3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分饼。

1、讲故事引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一天,师傅把解决午餐的事教给了八戒来解决。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自己动手操作,与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工得四分之三张饼。

师画图进行讲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a)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2)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又四分之一张。

c)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5、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自学概念,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样理解带分数的?)

2、师板书概念: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独立完成,重点用带分数表示。

自己写,全班交流。

自己完成,说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

(四)总结。

谁能把上完今天这节课的体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设计:

课题:分饼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分饼。

1、讲故事引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一天,师傅把解决午餐的事教给了八戒来解决。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分得四分之三张饼。

师画图进行讲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a)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又四分之一张。

c)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2、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自己动手操作,与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自学概念,说说你的理解。

你是怎样理解带分数的?

自己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重点用假分数表示。

自己写,全班交流。

自己完成,说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

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5。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分饼。

1、讲故事引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一天,师傅把解决午餐的事教给了八戒来解决。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分得四分之三张饼。

师画图进行讲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a)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又四分之一张。

c)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2、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活动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篇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找到了一篇很有用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非常荣幸邀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分数除法同分数乘法一样,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内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原《大纲》的要求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会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分数除法的具体标准是:会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和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分数除法计算方面的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把《大纲》中的混合运算的步数不超过三步改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变化较大的同分数乘法一样,仍然是淡化分数除法的意义,强调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强化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从传统分数除法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分数除法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三,用方程或算术两种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从知识的建构上看,学生学习整数除法时对除法就是平均分已经非常熟悉,而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教材中选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来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乘除互逆关系是重要的数学结论,应该在学生乘除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认识。但是,现在用这个关系来定义分数除法意义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实在难于理解,再加上枯燥的看算式说意义的练习,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除法就一头雾水。另外,这个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又没有一点联系。所以,造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套教材首先不安排分数除法意义的内容。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的知识,通过现实的,学生能理解的具体事例,学习除法计算。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这样算?如,为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三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相对应口算练习,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和算式的特点,让学生发现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的规律。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妈妈买来1/2张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大饼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把半张饼平均分成3份,列式是3。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以及3的倒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分析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设计分数除法法则的学习,首先删去了学生难于理解的计算方法推导的过程,另外,由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迁移到分数除法,是一个计算方法验证过程,也是计算方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在这里,删去的是次要的、过高的要求,强化的是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看,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特点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应用问题都是已发生的事物,是经过人为加工、编造的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一直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教学评价选题的焦点。众所周知,在很长时期内,分数除法问题要求用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说明并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所以,人们就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解题套路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本教材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这样设计的思考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把单位1看作,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二,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解方程等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挥其工具性。

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人们在关注用线段直观描述数量关系的同时,也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一般要求。即,把画线段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本套教材,只发挥线段图的工具性。即: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不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通过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从而找出问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简单的应用问题;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首先设计了三组有关系的口算题。如:205,20。通过计算205=4,20=4,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进而得出: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接着,设计了把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一是利用图示和已有的分数知识,推导出3==,二是直接利用发现的规律得出:3==。得到: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在试一试,设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三道题,让学生应用上面的方法尝试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口算和讨论规律的时间,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正确性。把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变成知识扩展、方法验证的过程。

第2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贯彻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设计思路,选择了把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的典型事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2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2)把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都呈现了算术和用方程解的两种方法。这节课的内容,计算方法是上节课的进一步拓展,根据题意列算式和方程是重点。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把2升消毒液倒入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2和=,除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外,还可以利用倒数的知识,即两边直接乘的倒数来解决。如果学生只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的方法解答,教师就提出兔博士的问题=2还可以怎样解?启发学生用倒数的知识列方程=2解答。试一试中安排了三道除数是分数的式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试算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教材选择了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事情,呈现了布置会场的情境图和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红气球有28个等文字信息,以及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的要求,并呈现了线段图。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并检验计算的结果。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用自己的方法解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试一试中,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数和,求这个数的问题,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并解答。

第4课时,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首先选择了玩具厂计划生产碰碰车的事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已经完成计划的,还要生产190辆等信息和这批碰碰车有多少辆?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示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完整的线段图。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可找到两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解答。(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190。(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1-)=190。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线段图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混合运算,安排1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本节课的混合运算主要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特点,解决运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教材设计了三道分数混合运算式题,(1)题是除加混合运算,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并把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运算时,把除法转化为乘除数的倒数后,可以有不同的约分方法。第一,直接在三个分数上约分;第二,把三个分数相乘写成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式子,再约分。(3)是带小括号的除减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自己计算。在交流学生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掌握分数两步混合运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或者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另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多少或少多少,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计量,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1)你们每人桌上都放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现在请你们摆一个体积是9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想想怎么摆?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教材说明:

武汉教科院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数学问题巧解答》

二、教学目标:

1、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2、结合以前所学,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3、分层目标:(1)编程实现教材中的实例;(2)更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难点: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三个实例程序。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问题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复习上节课内容,演示取整的功能。

[学生活动]:观察体验。

过程

师:前一课我们学习了PR和TYPE命令,也学会了怎样指挥小海龟来做数学题。今天老师要向小海龟提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0/3=”,看它是怎样解答的。

(演示:(PR 10[/]3[=]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3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省略了,它只保留了2位小数。

师:如果连小数都不需要呢?只需要返回3,该怎样办?我们可以用INT取整函数来实现。

(演示:(PR 10[/]3[=] INT 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都省略了。

师:大家不要以为小海龟出错了,而是我们指令小海龟,故意去掉小数。这个取整的功能,很多地方可以利用。用好取整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2、学习新知,感悟方法(20分钟)

[教师活动]:演示完整例子程序,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实践例子程序。

过程

师:演示例子程序,观察效果。

生:测试不同的数。

……

师:观察完整的程序,逐句解释。

TO Z;主过程

MAKE “X READ;读第一个数给X

MAKE “Y READ;读第二个数给Y

MAKE “G :X;将第一个数放到G中

IF :YZS :X :Y :G;调用ZS过程ENDTO ZS :X :Y :G;子过程IF AND :X/:G=INT :X/:G :Y/:G=INT :Y/:G [PR :G STOP];关键,用到取整功能,判断能否整除,如果都可以整除,则表示找到最大公约数,输出结果,结束程序。ZS :X :Y :G-1;自身调用,让G减一。END(重点讲解关键语句,将之分解,逐一分析):X/:G=INT :X/:G;判断变量:X是否被:G整除:Y/:G=INT :Y/:G;判断变量:Y是否被:G整除AND;“并且”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句,则表示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会使程序结束,显然是错误的。PR :G;用到了前课的知识,输出显示变量:G,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大公约数。生:上机实践……3、自行探究,拓展运用(15分钟)[教师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上机实践教材中第二和第三个实例程序。[学生活动]:动手实践,感悟实例程序,体会取整函数的应用。4、反馈展示,自我评价(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优秀学生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学生活动]:填写P54页评价表格。[延伸拓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取整应用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尝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课题: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相关推荐

  • 编辑精选: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范文5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教学目标: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
    2022-05-17 阅读全文
  • 编辑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网页版5篇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课件是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小学数学教案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编辑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网页版5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一、复习、导入1、复...
    2022-05-19 阅读全文
  •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精选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动态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内容“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是由栏目小编给您提供的,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2023-04-11 阅读全文
  •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精选5篇) 以下内容“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4-06 阅读全文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基于网友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关系到教学效果。本文的目的在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024-03-28 阅读全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教学目标: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

2022-05-17 阅读全文

要说哪个阶段的数学最实用,那还得是小学数学,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数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到底,教案课件是是老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小学数学教案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编辑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网页版5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一、复习、导入1、复...

2022-05-19 阅读全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动态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内容“五年级数学教案分饼下册”是由栏目小编给您提供的,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2023-04-11 阅读全文

以下内容“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4-06 阅读全文

基于网友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关系到教学效果。本文的目的在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024-03-2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