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过早成为“小大人”
发布时间:2021-12-14 小麻雀教案 幼儿小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孩子应该是可爱无邪、天真烂漫的,然而,如今的儿童越来越显老成,他们的言行举止之成熟,时常让大人吓一跳。对此,心理专家提醒,别让孩子成为“小大人”。
现在生活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常常表现出一些超越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对此,专家解释说,这是“儿童成人化”的行为表现。这种现象还常常表现在孩子的成人化消费与装扮、成人化爱好、心理早熟等方面。
儿童成人化是好是坏呢?专家认为,个体的心理成长、成熟是需要过程的,儿童成人化现象说明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跨越,那些不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的行为也恰恰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专家指出,孩子处于幼年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为人处世也不存在有自己的风格、习惯,他们对是非曲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基本上是处于完全的模仿。若过早地被社会复杂事物影响,而丢失了儿童本该具有的探索心理、游戏心理等,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
造成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归纳如下,首先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若家长经常谈及功利关系、社会复杂现象,而忽视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往往容易催生儿童成人化现象。第二,是孩子生活的小环境对他的影响。
比如,老师常常会表扬哪位同学能考虑他人、能力强、懂事等,孩子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还有就是社会媒体的宣传甚至过度渲染催生了孩子的成人化表现。如很多综艺节目,小朋友们穿着时尚,模仿明星表演节目;天才儿童,10岁就能考上大学,出版小说等。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从崇拜渐渐到模仿。
怎样避免孩子过早地成人化呢?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在游戏中、在亲身经历中得到锻炼、成长。第二,学校要重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尤其不要忽视心理的针对性辅导。第三,社会上的教育组织应该多关注儿童的心理教育,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专家还建议,小朋友们不要过多地自我要求,应多与同龄的小伙伴相处,融入自己的小环境,多参加文体活动,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从小注意避免成书呆子
小学时,皓皓很懂事,学习之余还帮做家务,但父母觉得没必要。
初中时,皓皓在父母高压下,学习优秀,让父母觉得非常有面子。
高中时,皓皓学习居优,但不善言谈,只知死读书,父母很忧心。
孩子成绩太好了———这是罗舒莉(化名)的烦恼,尽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矫情”,甚至可能会让某些家长恨得“牙痒痒”,但对于罗舒莉,却是实实在在的着急上火。“孩子一门心思只知道学习,其他啥都不关心,这可咋办?”
儿子成绩好父母挣足了面子
罗舒莉的儿子皓皓,在九龙坡区某重点中学读高三。从高一开始,皓皓的成绩就一直排在班里前五名,老师们都说,以皓皓的成绩,上重点大学,绝对没有问题。
“说实话,儿子特别听话,学习上从来不用我们当父母的操心。”罗舒莉说,皓皓上小学时,就是非常懂事和孝顺,学习之余偶尔还帮着做些家务。
但罗舒莉觉得,男孩子做家务,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能使儿子一心只扑在学习上,她举了很多别人考上大学后才能拥有一切的例子,并且告诉皓皓,如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没有饭吃,就得像乞丐一样,拿着破碗到处讨饭吃。
慢慢地,皓皓变了,放学后就到自己小屋里,家务事也不帮忙了。果然,皓皓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好了。
从小学到初中,儿子的优秀,让罗舒莉在亲朋前挣足了脸面。她不止一次教导儿子,“宝贝,你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学习,其他都不用管。”
儿子没主见 父母这下很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舒莉发现,除了一门心思读书,皓皓几乎是个没有任何主见的孩子。
周末时,皓皓从学校回家,吃晚饭时看新闻,罗舒莉和老公常就国家大事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每当她问儿子的意见,皓皓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说“没意见”,“反正高考又不考。”
有一次,皓皓的表哥来家里,问皓皓有什么理想。皓皓不假思索的说:“考个好大学。”表哥接着问考上后呢,这下,难着皓皓了。想了一会,皓皓说,不知道、没想过,考上再说。
“问他大学想学什么专业,他就说我们觉得哪个好他就上哪个,反正他只负责考出个好成绩就行,其余的都听我们的。”儿子的回答,让罗舒莉夫妻俩觉得特别无奈。
儿子像机器 父母愿他学习差
有时候,罗舒莉觉得,儿子就像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一个典型的标准机器零件。不善言谈,只知道死读书,在生活上不会变通,平时没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只知道为学习而学习。
“我真的担心儿子这样的性格,即使考上清华北大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着工作也不能独立的面对以后的人生道路。”罗舒莉想,如果真变成那样的话,她宁愿自己的儿子学习不好,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缺少什么。
皓皓的爸爸宋先生说,因工作忙,儿子的教育问题,几乎都是妻子在负责,再加上高中以后皓皓开始住读,自己平时与儿子的交流也不是很多。“现在的家长,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要说因为孩子成绩太好而烦恼,别人肯定觉得我们有毛病。”但现在,宋先生觉得,妻子的担忧不无道理。“唉,我们做家长的,孩子成绩不好要担心。现在成绩太好了,还是担心。”重庆晨报记者林祺
为人父母,当然要“望子成龙”,但望子成龙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利,更多的是通过有要求又有关爱的陪伴,帮助孩子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合适的期待,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这样的陪伴过程,本身不仅是帮助孩子提高生命质量,也有助父母自身的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本单新闻中皓皓的父母,他们望子成龙的做法,只是一味的关住孩子,从而关住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关住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关住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他们的这些做法,并没有真正做到关注孩子。最终,将孩子关成了“笼中龙”,适得其反的教养效果,最终也只能让他们徒添烦恼。
专家声音: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
“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庭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心理专家贺小燕说,孩子的个性能力,需要父母们从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而不应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如家长一味强调学习至上,孩子要么是学习动力不够,要么会学习动力过剩,都会造成消极的结果。
2~3岁是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如父母不够尊重或者管得过于严格,孩子往往失去发展的机会。而小学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但往往社会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单一,学习好才是好。因此,孩子也会尽可能地努力学习课程,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
避免五句话 成为完美妈妈
做了妈妈,女人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母爱的光辉。不过,初为人母,也会有一点点惶恐,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于是备感压力。她们开始和其他妈妈比较,开始对孩子备加呵护。想成为完美妈妈,这些原本好意的家长最终却多以给孩子压力过大,伤害了孩子。
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这种困境?首先,你必须明白自己的动机――你为什么爱比较,或者她们为什么要与你比较?想走出这种不良的怪圈,你还必须学会,破译一些带有攻击性语言当中的真正含义。是故意还是非故意?是挑衅还是仅仅表达一下自己的优越感?对于以下五句话,无论你是这些话的传播者还是这些话的听众,不妨反省自己。
孩子是我的头等大事
妈妈口头禅:“我和我的孩子特别亲密,这远超过其他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因为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与他在一起,愿意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一般来说,说出这话的妈妈是想表达自己道德的优越感。你想证明,自己花了很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你得到与孩子亲密无间的感情,是个好妈妈。但事实是,你又怎知别的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少于你呢?而且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不等于你就会和孩子的关系更亲密。有时甚至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使你的孩子缺乏独立性。
如果你是个听众:如果别的妈妈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滔滔不绝地向她表明在生活中为孩子做的牺牲。这也是许多其他妈妈们的通常反应。但更正确的作法是:深呼吸,微笑倾听,尽量保持沉默,因为你根本无须向她证明你自己。因为爱孩子的方式有千万种。
我是最懂我的孩子,最会为他做最佳打算的那个人
妈妈口头禅:“我是唯一那个了解我孩子,真正为他考虑,对他好的那个人。只有我,才会真正对他好,把他的需求放在心上。”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如果你说这种话,就会让那些不同意你观点的人,被看作是一些忽视你孩子需求,违背你孩子意愿的人。尽管你觉得你最了解你自己的孩子,超过他的老师和其他人。但事实上,你只了解自己孩子的某些方面,比如,在学校里,在运动场上,在课外活动里。而且他们的了解未必就比你的了解更没价值。
如果你是听众:在如今人人都想当完美家长世界里,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发掘他们的潜力加以培养,那么你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但凡事都怕极端,如果你自认为非常了解他,事事都为孩子安排好,那么你的孩子将变得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相信这肯定不是你想过的结果。
作为家长,我的任务就是保护我的孩子
妈妈口头禅:我要时时刻刻在他身边保护和帮助他,无论他是受到来自身体上的威胁,还是在他挫败、受到不公正惩罚的时候。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家长是一把保护伞,替孩子挡风遮雨。这是种责任,但更多的时候,过分地保护却也让孩子们开始学会逃避失败、失望、惩罚,这一切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当你在用钱让他升级、或者多些机会时,你是否想过,这是在阻止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有承受力。作为家长,应该陪在孩子身边同他一起经历挫败,并一直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保护你的孩子免于失望和失败,那么你是在阻碍他的成长以及挑战生活的能力。当你的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失败时你才需要介入。并且只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亲自上阵为他解决问题。这样他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悟出教训,并慢慢地成长。
如果你是听众:要特别留意这样的宣言,因为尽管大部分讲这话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她其实是在告诉你,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经历挫折和任何不好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让你的孩子远离她的孩子,但如果你的孩子与她的孩子比较要好的话,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受她的偏见的影响。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错失任何良机
妈妈口头禅:“我要确信在我孩子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阻碍物。如果我能为他创造更多的机会,他就更有可能去超越别人,胜过所有的孩子。”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这种做法会使你们的感情也有风险,因为孩子们成年之后常常因此怨恨家长。现在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更有竞争力,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上更好的小学、中学,参加各种班。如果孩子没有实现预期,就表现出很生气。作为家长,你是否想过,当你在为孩子创造机会的时候,他是否也已经准备好了?他是否喜欢这个机会?
如果你是听众:你的对策是不要介入。你用不着从任何人那得到对自己爱护孩子的认可。另外,就算你的孩子没有比他的强,这也并不意味着失败。
“我听说你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了,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像你的孩子一样有出息。”或者“你肯定走后门了吧?”
妈妈口头禅:你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很有出息,可我家孩子也不会比你差。平时不觉得你家孩子学习好啊?不会是走后门进的重点高中吧?
如果这是你的口头禅:当朋友或邻居们的孩子做得很出色时,我们都会免不了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相形见绌,不要自责。要常常提醒自己,就算孩子没有得到很多的奖品或证书,你也同样可以是个好家长。如果连你都很在意这些荣誉的话,你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他是个失败的孩子,因为他没有得过奖。同样,你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如果别的孩子得了奖,他们的家长一定是走后门。这种想法会使得你们之间产生隔阂,一旦孩子们碰到困难时,你们便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你是听众: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这是对你的最好的恭维和鼓励。但切记不要时时刻刻都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样,你和孩子都会慢慢迷失在这些夸奖当中,无从判断其实他仍然有待提高。但如果你总是对孩子们的成绩不予以重视,吝惜你的夸奖,那么你的孩子便会始终缺乏自信。
要避免对孩子说“NO”
理查进幼儿园不久,很快就学会了一样“崭新”的说话方式。他妈妈喜忧参半地对我说:“无论什么事,他都说‘NO’,有时真拿他没办法……”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听到孩子的第一声“NO”时,一定觉得很逗,开心极了,因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一个简短的“NO”字,是小人仔开始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觉醒——那率直的“NO”,是他诉求“自治”的呐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过,理查的母亲不久便被孩子那声声的“NO”弄烦了!因为孩子对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说“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来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灵的孩童在考验着大人的权威,向他们挑战。不过,幼儿专家认为,幼童这种反应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中自然和健康发展的表现。关键在于,大人如何改变和防治孩童这种说“NO”的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爱说“NO”,正是从大人那学来的。大人常脱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让孩子听惯了———天性爱模仿的孩子能不跟着学吗?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说“NO”,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平时说话、对孩子,尽量减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会跟着少重复它们,那么我们也少听到这句“NO”的反叛性词语了。
但这不等于说,孩子总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来对孩子直说,除避免直接冲突外,更可减少他们模仿的机会。那么,如何运用“肯定语”来表达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几点技巧:
技巧1:直接说出理由
一个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运动场玩乐。他指着外面说:“我想玩。”我如果说:“不可以!现在你要去睡觉,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师不同意外,也学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应是:“吃完饭后,就要准备睡觉。我们下午才能出去玩。”从这个没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现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达
午饭时间到了,吉吉正玩在兴头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钟……”老师如果说:“不,现在就去!”这不仅让孩子失望,更让她感到否定词的“力量”,说不定回家后,很快会用这个“不”来对付父母。所以我顺着她的感觉说:“我也不想打断你,因为你玩得正高兴呢。但我们的午饭时间到了。”我牵起吉吉的手,把她带离现场。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时,抵抗情绪会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陈述问题
布朗喜欢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当时,乌云密布,看样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说:“不能出去!待在幼儿园里玩吧。“孩子听到的首先是“NO”,他以后自然会模仿的。所以我只会说:“我也想带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气好了再出去玩好了。”我摆出困难所在,让孩子意识到这时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实行
莎拉个性好动,也特别喜欢吃甜食,两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老师知道,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师说:“不,你喝太多了!”老师的话,让孩子经历一次直接被拒绝的体验。这时,老师应摇摇头,告诉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时再喝吧。”孩子听到的是同意式的回应,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点心时间。
技巧5:给自己时间考虑
珀尔原在捏泥土一组玩,但他很快不喜欢这活动了,向我请求道:“我要玩水球。”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婉转地对孩子说:“你给我时间想想好吗?”这样既可避免直接冲突,又让孩子知道,老师正严肃地考虑他提出的问题呢。
当孩子对你提出要求时,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决定,就清楚地说出你的决定,不要再改变主意。如果孩子还是缠着你,你采用“疏忽”态度,以沉默作答,让他知道你说过的话是不能再改变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见难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应该如何稳固其合作表现?
首先,马上称赞他的良好表现。列一个表,记录下来,一天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天“可观”的成绩。然后,贴上“红星”贴纸,孩子看了会很高兴的,有时他表现得更好更顺从的话,给他一个惊喜,贴上两颗红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记录,家长可以奖给他一个小礼品。
别忘了,这是避免直说“NO”,但同样达到“不”的效果———一个短短的“NO”字,与以上提的几种避免办法相比较,是显得简单得多了,家长都爱脱口而出,他们习惯这样做了。但是,那随之带来的负面效果,却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与体力啊。想想看,用哪一个办法,更划算呢?
避免让孩子被同龄人孤立
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可偏偏有些宝宝还是不行的成为了众人眼中不受欢迎的那几类人。为什么宝宝会成为别人不喜欢的小孩子?辣妈们应该如何教育宝宝?
虽然说要鼓励孩子发展个性,但是太过另类的孩子往往难以合群,在幼儿园可能不会招其他小朋友喜欢哦,孩子经常“自娱自乐”很容易感到孤独呢!以下5类宝宝就是典型的个性另类宝宝,家长们看看你家宝宝有没有以下类似的行为吧!
1、神秘的独行侠
有时候听老师反映,别的小朋友在嘻嘻哈哈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时候,宝宝却不喜欢参与,只是喜欢一个人在墙边推积木。不合群的宝宝往往容易被别的小朋友忽略,但他们并不是有什么性格的缺陷,不合群的宝宝或许只是在这个小圈子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一些孩子喜欢安静,一些孩子好动不已,家长尝试从孩子的性格、兴趣出发,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小伙伴。
2、园里的小霸王
有些小朋友他喜欢跟别人一起玩,但是只要认定这个玩具是他的,他就绝不给别人碰它,更不要说是和别人分享了。孩子如果养成自私、霸道的行为习惯,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喜欢和他一起玩呢!
分享其实是建立友谊的基础,0~3岁是宝宝分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家长可以将宝宝的玩具“借走”10分钟,然后还给他。这样来回重复借走几次后,宝宝暂时失去的东西,所有权还是自己的,被拿走了但终究还是会回来,这样宝宝就产生了一种物权安全感。
3、自尊心强的失败者
有些宝宝的好胜心很强,即使是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很较真。如果在集体游戏里输了,他就会赌气说不要玩了。宝宝这样“输不起”会让别的小朋友感觉很没劲,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了。
小皇帝在家里和爸妈游戏从没有输过,孩子的家人对孩子百般迁就使得孩子难免有点自我中心,孩子娇惯成性,容不得自己失败,为我独尊的心理使得孩子的受挫承受力更低。
4、老师的小跟班
一些宝宝很黏人,他们在家里经常黏着爸妈,在幼儿园就只能在老师身上找到安全感了,因此他们就想小跟屁虫一样,时时刻刻都黏住老师,还经常撒娇,搞到其他小朋友都很不是滋味。
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共有财产”了,因此谁都想要在老师身上得到家长般的关爱和照顾,因此谁要是独占老师的爱,难免会使得其他小朋友“侧目”。你家宝宝很爱黏人,归根结底是因为宝宝只有在成人身上才能找到这种特别的安全感。
5、爱炫耀的公主
一些宝宝总是喜欢把爸爸新给他买的小玩具车,或者穿着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成人的世界充满拜金、物质的味道,使得小朋友也逐渐受到物质意识的影响,变得喜欢“炫富”,小朋友自然不喜欢和这种人成为好朋友呢!
家长要培养好宝宝正确的物质意识,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的同时,要多与孩子交心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思想。同时家长不能对孩子用钱放任自流,对物质有求必应,避免让孩子过分地“阔绰”。
避免娇惯孩子的几大高招
避免娇惯孩子的几大高招
导读:当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父母多数忙于养家糊口每天早出晚归,养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肩上。爷爷奶奶都爱子心切,对小孙子小孙女都“惟命是从”,而父母怀着一种“亏欠”孩子的心情也会对孩子格外的好,几乎是“有求必应”。然而,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宠出了一个个目中无人的小皇帝、小公主。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们想自己的宝宝有教养,不希望他从小娇生惯养,那就需要为他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相信下面这两则小故事会让爸爸妈妈们有所启示。
大义灭亲的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国王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州吁整天欺负百姓。大臣石蜡很受百姓尊敬,可他的儿子石厚却总和州吁玩,也变得很坏。国王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做了国王,可州吁却把王位抢了过去。州吁和石厚一起又抓人又打仗,百姓们日子可苦了,每天都在抱怨。石厚想让父亲出来叫百姓乖乖听话,石蜡却让他和州吁去陈国找人帮忙。石厚以为父亲真心帮他,高高兴兴地和州吁一起去了陈国。其实石蜡早已把他们做的坏事告诉了陈国国王,请他把两人抓了起来。石蜡说:“虽然他是我儿子,可他确确实实做了坏事,我不能够维护他!”于是,他忍住悲痛,派人去陈国把石厚杀掉了。故事寓意:比喻为了正义和正确的事,把亲情放在一边。
推荐理由:生动经典的故事可以教育宝宝有正义感的同时,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部不错的育儿教材哦。石蜡为了百姓的疾苦,都能够“狠心”对爱子“痛下杀手”,可是现实中许多父母却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苦头,或者受一点点委屈,处处维护,宠爱有加。希望这个故事会让大多数父母有所体会和反思,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来教育和关爱自己的孩子,也是宝宝们健康成长的保障哦!
大公无私的故事:晋平公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他就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我觉得他最适合当这个官。”晋平公非常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还推荐他?”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适合当这个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不久,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适合呢?”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你怎么推荐你儿子呢?”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做法官,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解狐和祁午受到推荐当官后,把事情做得很好,很受大家喜欢。“大公无私”就是说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
故事寓意:指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毫无私心。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推荐理由:“情人眼里出西施”,显然,几乎在所有的父母眼中,宝宝也是自己家的好。小孩子在一起玩耍避免不了冲突和争吵,可是父母往往会掺和进来,尽力的维护自己的孩子,这样就给了宝宝不好的榜样,宝宝甚至会产生一些自私自利的心理,对宝宝的人际交往极为不利。这则故事在教育宝宝为人正义的同时,也给各位父母敲响了育儿的“警钟”,要想教好孩子,自己首先就要处处做好榜样。实际运用:在读故事受启发的同时,还有一些小小的妙招,让父母避免娇惯孩子: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父母尽量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例如,跟孩子这样说:“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而不是“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
2.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3.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一旦父母作出了第一次让步,就等于是告诉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还会有第二次的。
4.让你的孩子说服你。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啦。
5.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宝宝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宝宝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6.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宝宝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