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故意输给孩子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10-0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导读:为了让孩子满足,家长在孩子面前故意装输,其实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这是一定意义上的放纵,对孩子成长不利。
孩子喜欢与别人竞争,老师在幼儿园举行吃饭比赛、穿衣比赛,父母也会借竞赛来激励孩子,使其做事快一些、更好一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竞赛却也有不少的学问。有不少孩子只爱赢,却输不起,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我不干,我不干。”心软的父母就缴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赢!”或者重新玩过,再输给孩子以息事宁人。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成人的责任当然并不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而是要他学会承担后果。
竞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气氛,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赢了可以树立自信心,输了应当学会面对败局。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成人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孩子形成此态度时,“输”了的你假装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定会来安慰你:“妈妈,不要紧,下次专心吃饭,你一定会赢!”那时的你该有多开心。
另外,竞赛只能促进速度,却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当孩子在活动中需要充分的时间练习时,并不适合举行比赛。比如与4岁的孩子比赛扣纽扣,好胜的孩子会非常着急、无助,比赛的效果自然会适得其反:孩子会因此厌恶扣纽扣。那么成人应如何协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
孩子对于失败无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赢的机会太多了:成人应该控制输赢节奏,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得太多了:很多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凡事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无缺,从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较低:有的孩子怕被别人取笑,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成人可以协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强竞赛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让孩子在准备充分、压力较小的环境中模拟竞赛,增强自信。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失败过两万五千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4)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成人适当的期望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战。然而有些孩子却是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这种压力之下,或许孩子可以获得许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结果,而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关于孩子睡眠问题
导读:简而言之,在宝宝入睡前,要先建立一个爱意融融的睡前程序,比如给宝宝唱唱摇篮曲,轻摇宝宝,或是读一本书,程序完成后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让宝宝自己入睡。
从怀孕起,我就被各种各样的有关婴儿睡眠的文章吸引,主要是因为宝宝的睡眠似乎是仅次于喂养的重大问题。而使我受用至今的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睡眠专家法伯(Ferber)的理论。
法伯介绍
理查法伯(RichardFerber)是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睡眠疾病中心的主任,他的著作《如何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使他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同时也是争议颇大的儿童睡眠专家。
法伯理论的精髓
法伯提倡所谓“逐步过渡”的方法来使宝宝养成自己入睡的习惯。
简而言之,在宝宝入睡前,要先建立一个爱意融融的睡前程序,比如给宝宝唱唱摇篮曲,轻摇宝宝,或是读一本书,程序完成后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让宝宝自己入睡。
注意:这个“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是十分关键的,这直接影响着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成功与否。
在宝宝上床后,离开房间。这时如果宝宝哭闹,你要等一段时间后再去看他。而这“一段时间”取决于你的接受程度,和当晚第几次去看他,和这是施行该法的第几天。每去看一次,其后等待的时间要延长一点。比如第一次等10分钟,看过后假如宝宝还哭闹,第二次等15分钟再去看。去看宝宝的时候,可以轻轻地拍拍他,用温柔的话语安抚他,但一定不能抱起他,摇他,或是给他喂奶。每天等待的时间也要延长,比如第一天等了10分钟,第二天就等15分钟,第三天20分钟……采用该法一般只需一周左右,你的宝宝就会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从而学会自己入睡.
争议之处
法伯理论出台后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认为此法十分有效,但也引来不少争议。其中主要的反对有以下方面:
该法宣扬不要去安慰宝宝
其实不然。法伯只是让父母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前去安抚宝宝,并不是对宝宝置之不理。
该法是让宝宝哭得吐出来
孩子哭得很厉害时,有时是会吐出来。但法伯认为对孩子的这种小伎俩要平静处之,如果孩子吐了,给他清理干净,然后仍离开房间。要不他就知道自己大发脾气是可以行得通的。
多大的孩子可以开始用该法
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使用了。法伯认为只要孩子是足月出生的,一般三个月以上就可以睡过夜了。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再需要夜里那顿奶的,假如孩子要吃奶,那是她“想要”,而不是“需要”。法伯建议如有必要,可以用一个“过渡物”,比如一个毛玩具,或心爱的毯子,来取代吃奶。
关于孩子流口水问题
导读:孩子较小时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流口水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一个经历。妈妈们是不是觉得宝宝流口水很正常呢?
你有没有注意到多数的宝宝流口水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口水,让我们看看宝宝的口水在诉说什么吧。
宝宝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孩子较小时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新生儿的口水仅能足够湿润口腔黏膜,宝宝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
宝宝4~5个月大时,开始添加辅食。饮食中逐渐加入了含淀粉等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会漫过“大堤”,流出口外。
6~7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齿。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此时,看到半岁多小宝宝流口水,往往提示宝宝要长牙了,年轻妈妈应该高兴才是呀。
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由于每个宝宝的成长发育情况不同,发育较快的孩子一岁半时就会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孩子在两岁之前,也会因为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能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停止流口水。
宝宝流口水利弊谈
利
1.当宝宝的牙齿要突破牙肉组织时,难免会造成组织的肿胀而有疼感,多一些唾液可以起润滑作用,减少牙齿周围容易发炎的状况。
2.口水可保持口腔潮湿。
3.口水可刺激宝宝的味蕾,也会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
4.可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
5.可保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还有抗菌作用,口水可在牙齿上形成一层无细胞成分的薄膜,有助于防范蛀牙的发生。
弊
1.影响外观、清洁麻烦。
2.由于唾液偏酸性,且里面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在口腔内因有粘膜的保护,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3.如果到了两岁以后还是如此,则不但影响外观,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说话和社交能力。
流口水多--反映口腔疾病的镜子
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要去医院检查,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
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出现水泡,表示宝宝的口腔内可能有溃疡,有可能患了口腔炎。
如果宝宝的出现颌面部外伤、口腔粘膜受损、破溃、发炎或烂牙等病变,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会流口水。有的还带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有臭味,这时应到口腔科诊治。
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的更多关注
导读: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当然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解决,莫让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儿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社交型的(sociable),有的不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非社交型的(non-socialte)。这两类儿童都是正常的,你的孩子可能属于第二类,这类孩子并不“坏”。
儿童有先天秉赋的一面,但出生以后,在社会化进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你可以创造一些环境,使他的社会化过程“走”得更好,愿意和他人交往。比如:
1、他已经四岁了,可以与他讲和小朋友玩的道理了。多说,有好处,但如果短时间内效果不大,也不要批评和责怪,性格一旦养成,改变比较困难,批评和责怪会使他更退缩。
2、在假日,可以带他到亲友家去串门,和亲友的孩子一块玩,你也参加,他也许会愿意,次数多了,也会改变不合群的性格。
3、和成人打照呼,叫声“老师好”是有礼貌的表示,但如果孩子不这样做,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我有两个同事的孩子,五六岁以前从不和人打招呼,也不是什么大错误。这些孩子再大一点会好一些。不要以为孩子不叫人,自己没面子,是否可以放松些,不强迫他这样做?有时你一定要他叫人,他就是不叫,反而会使自己很尴尬。
4、和幼儿园老师经常联系,希望老师常讲些合群、有礼貌的儿童人人喜欢的故事,对他会有好处。
5、有时可以和他一同看有性格开朗主人翁的图画故事书,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让他学习活泼的性格。
6、孩子在你们和别人讲话时不高兴,甚至用石头砸人家,是不愿意你们冷落他,要用激烈的行为“找回”你们对他的注意,你们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当然,这种独占爸爸妈妈的心理也不是对的,这是独生子女常有的问题),就应该事先和他讲:“爸爸妈妈要和叔叔阿姨谈点事,你一个人玩一会儿积木(或他喜欢的玩具),等一会儿叔叔阿姨走了,我再和你玩”,“大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要打人家,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等。孩子已经四岁了,这个道理他是能懂的。
7、常和孩子玩游戏,激发他的欢乐情绪,这对于培养他有开朗的性格有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