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敏敏的伤心

发布时间:2021-05-15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

今天一进大(一)班的教室,就看见一张久已未见的脸庞,我欣喜地问他:“你回来啦?”

自从上学期去了日本探望在日工作的爸爸,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敏敏呢!长高了、胖了,晒黑了。他似乎还没有工夫应酬我这个老师,而是骄傲地被一群好奇的孩子围着,忙着摆弄他手中拿着的高级摄录机呢。里面放的是他在日本海底世界游玩的情景。看他欣喜而有自豪的样子,我也决定先不打扰他了,走开了。

近中午的时候,我又进了班,看见他板着一张小脸,很沉闷的样子。一看就知道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一会儿,所有的小朋友洗手,准备吃饭。可敏敏却在椅子后面磨磨蹭蹭,一点也没有出去的意思。

当我再次注意到他时,我看见他俯身在桌上,肩膀一耸一耸的,伤心地哭呢。我连忙说,“敏敏,怎么啦?过来,到赵老师这里来。”他动也不动,只是哭。

我向他的班主任老师问原因。班主任老师放大嗓门说:“赵老师,别睬他。他今天第一天来,一上午就哭了好几次。去了一趟日本回来,就开始想妈妈了,以前从来不这样的。”这些话似乎故意说给他听的

“是吗?”我说。

“我知道的,”班主任老师继续说道,“有点想妈妈,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是照片还没有冲出来,他就一定要拿来。人长大了,怎么不懂事了,别理他,你这样,哪个老师都不要理你。”

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话,我大致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敏敏在日本观光时拍的照片还没冲印出来,他有急着想带到学校来,这之间有了冲突。

我把敏敏拉到自己身边,问他:“有什么事情你说呀。你不说,赵老师怎么帮你呢?”

“我……我要妈妈。”他呜咽着。

“那是不是也因为照片的事情呀?”

他不做声,中午吃饭也仍是哭。

我想,敏敏的哭确如带班教师说的,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他渴望让全班的小朋友看见他在日本拍的照片,而照片没有冲洗出来也是事实,所以无奈的他很不开心,又不甘心。这种不甘心与不开心得不到宣泄,使他很难受。另外在悠长的假期里,他与爸爸、妈妈在日本开心地度过,整天游玩,朝夕相处,回国后立刻被送入幼儿园,面对一星期这么长的分离,是有些不适应的。两者的交互影响,使原本个性不够阳刚的敏敏“决堤”了。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对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分析孩子的心理原因,敏敏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已经知道他的心理,针对这一原因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先进行冷处理,让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然后可以借助其它的事物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得到另一方面的满足。例如,带班教师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就让敏敏将自己的日本糖发给全班小朋友,让敏敏向其他小朋友讲述在日本的有趣生活等等。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劝解和责问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敏敏的家长应在重新送他入园前就应做一些适应性教育,帮助幼儿尽快转换角色。可能敏敏的母亲觉得他从小班就开始全托,早已习惯了寄宿制的生活。其实,孩子就是孩子,哪有那么强的适应力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怎样保护敏感的幼儿心!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蔑视,他的尊严受到了严重打击,继而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挫折感。这样,自卑的心理就开始影响孩子原本活泼单纯的性格。

其实,我们常常并不需要牺牲杯子或其他财物来保护孩子的成长。父母最需要的是认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进而主动思考并学会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例如,对于比较小的幼儿,为了防止他们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不妨将孩子常用的诸如餐具、洗漱杯等等,替换成不易损坏的铁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针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发现、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防患未然”,减少当面阻挠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必要。

当孩子坚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这可能是他出于好奇),父母不妨教他如何拿稳这个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这个杯子在碰到地面时会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万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能怒火中烧、大呼小叫,甚至夸张地嘲弄孩子无能、责骂孩子任性。此时,你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稳,下次拿的时候要更小心一些呦。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玻璃碎片扫干净吧。”

另外,父母还可以主动配合以满足孩子心智发展的需求。比如,买一些容易穿上和脱下的衣服,这样,孩子在尝试独立穿衣服时,就不容易受挫。总之,换个方式、换种心态,使用一些技巧,提前做一些预防工作,主动配合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都会从中获益。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父母要学会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比如,幼小的孩子确实精细动作没发展好,他经常会笨拙地开一个罐子,或摆一套积木,等等,父母不要觉得看不过去,过去不由分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明智的做法是:父母和他一起玩,手把手的帮他摆好东西,或开好盖,而且父母要说:你看,这样做,你会做好的。待会儿咱们再做几次,好不好?既保存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的多练几次,让他有成功的体会。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故事:孩子有颗玻璃心

那天,我下班回家,女儿妙妙(化名)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妙妙高兴得欢蹦乱跳。我边和她玩边与其他的家长聊天。慢慢地,我发现妙妙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吃饭的时间到了,我说:“妙妙,我们回家吧。”她说:“不回家。”我说:“怎么了?妙妙是好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她很生气地说:“妙妙不是好孩子!”我很奇怪,“谁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是乖宝宝。”她更生气了——“妙妙不是乖宝宝。”我很纳闷,她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仔细回想搜索,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和别的家长说话的场景:

他们说:“妙妙很有脾气的,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哭。”我随口说:“是啊,妙妙特别不听话,总是爱哭。”当时,妙妙在玩滑梯,我以为她没有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我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妙妙经常会很生气地说:“妙妙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我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回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那时妙妙才刚满两周岁,会说的话还很有限,我一直以为她无法理解我的话,真没有想到,我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予她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非常小心。而且,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对朋友讲她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好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我发现,她也在努力地朝我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敦促家里的其他成员。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我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发展:先“听得懂”,后“说得出”

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6~8个月的时候听到父母说“抱抱”,宝宝会马上举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妈妈以为孩子语言表达尚未成熟,不太可能听得懂成人的交谈,其实她忽视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能小瞧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将遭遇妙妙妈妈的尴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也要象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惧怕幼儿园,就是因为家长无意间对幼儿园作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语言的心智:平视的风景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的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性上会更接近。但,儿童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却告诉我们,这个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从小在一起长大,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前一对兄弟的性格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个性却非常接近。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解释,是由于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性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趋同,可见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家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

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俯视他们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多。

敏感孩子需要细心对待


生活形形色色,孩子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很安静,有的孩子就很敏感。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体贴人,富有同情心,乖巧可爱,但这样的孩子,因为善于观察,感受也比别人多,情感丰富,心理脆弱,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家长们就得有加倍的耐心。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桐这孩子心思细腻,会察言观色,有时我们还没有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特强,如果对他打骂,可能会让他严重受挫,进而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上周日带桐在金宝贝上音乐课,原本好好的,他突然哭了,抱出来哄一会儿再带他进去,又好了。当时我非常生气,心想这孩子咋这样啊,别人都在好好上课,他为什么莫名地哭,搞得我这么难堪。

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看他玩得比较高兴的时候,我问他,上音乐课时为什么哭啊,桐说:“宝宝睡觉了,我不想睡觉,一下就哭了。”明白了,原来是那天中午为了让他睡觉,外婆态度凶了一点,上课时,老师恰好又做了一段哄宝宝睡觉的手势,这孩子一下想到自己,难过了。

我慢慢给他解释,卸掉他心里的包袱,他也逐渐理解了那只是游戏。然后我又告诉他:“宝贝,上课的时候,我们哭好像有点打扰别人。就像你在讲话时,妈妈都一直在听,没有打扰你,不然你会不高兴的,对吧。”桐点头应允,答应我以后上课遇到问题,会先问问我,不再哭了。

非常感谢我大度的儿子,没有怨恨妈妈在金宝贝里不好的态度,愿意让妈妈分享他的不安。虽然他说以后上课不哭,但真的会不会哭,我不确定,毕竟他是孩子,不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我呢,必须做到,下次他再哭,不可盲目训他。

了解儿子的性格特点后,我特意买了一些儿童情感教育绘本给他,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他如何处理情绪,在平时与他的交谈中,我也会给他强化一个观点,高兴、不高兴或者害怕,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是他的好朋友,会帮他的。目前看来,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桐正从一味地哭,转变为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分享,心里没有包袱了,他就快乐起来了。

重视孩子敏感期


导读: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

以往人们认为幼儿是个脆弱的个体,是个等待大人灌输知识的器皿,大人如果不教导他,不灌输知识给他幼儿就无法获得智慧与知识。但蒙氏就不是这么认为,她认为幼儿虽小,但却具有内在潜力和自己的人格。她认为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大人应尊重他,大人应帮助他发展人格,建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教他”。蒙氏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师与幼儿预备的环境和教师三者间积极的互动来开展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潜能,使幼儿能达到正常化(满足感,成就感,专注力)并进而追求宇宙的和平……

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的影响,认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种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至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会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就延缓了儿童发展的速度。

蒙台梭利还对儿童的敏感期加以区分,提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岁多到4岁;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初生到6岁。

儿童在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甚为敏感,对有关事物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

她认为这种注意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而是在一定的时期由于本能与特定的外部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是从无意识深处产生出来的一种热情,又由于满足了需要而得到快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各个敏感期及不同活动的交替进行,儿童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在一个不停地燃烧着的火焰中进行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环境对于敏感期有无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乎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相关推荐

  • 敏感的文案152句 为了避免对咖啡因过敏,建议在中午和晚上不要喝咖啡。此文为敏感的文案的学习资料,许多人都喜欢分享一些简短的句子。那些句子中所传递的情感令人怀念不已,你觉得写句子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吗?...
    2023-06-05 阅读全文
  • 好好保护敏感的幼儿心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
    2022-01-27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2021-10-29 阅读全文
  • 怎样保护敏感的幼儿心!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
    2021-12-11 阅读全文
  •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故事:孩子有颗玻璃心 那天,我下班回家,女儿妙妙(化名)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妙妙高兴得...
    2021-12-16 阅读全文

为了避免对咖啡因过敏,建议在中午和晚上不要喝咖啡。此文为敏感的文案的学习资料,许多人都喜欢分享一些简短的句子。那些句子中所传递的情感令人怀念不已,你觉得写句子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吗?...

2023-06-05 阅读全文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

2022-01-27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2021-10-29 阅读全文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

2021-12-11 阅读全文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故事:孩子有颗玻璃心 那天,我下班回家,女儿妙妙(化名)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妙妙高兴得...

2021-12-1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