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起了个名字老人不喜欢不愿意叫,只叫他二宝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8-08 幼儿园中暑了怎么办教案 幼儿园着火了怎么办说课稿 幼儿故事名字随他呗。一般父母给孩子起名字都取寓意美好的字,希望孩子的未来也能和和美美一帆风顺,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但是名字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不喜欢的想叫二宝就让他叫呗,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为了让老人欢喜去给孩子改名。如果不愿意那就随他人叫呗,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又不影响他疼孩子
慧佳妈妈育儿记
老人不喜欢就随他吧,在家里叫叫倒没什么,去到学校也这样叫难免会被人耻笑,二宝听起来实在太俗气了些,这点要和老人好好沟通!老人和你毕竟是两代人,对事对物的看法肯定相差甚远,老人比较守旧些。现在的父母给孩子取名字都讲究寓意、内涵、特别,孩子的名字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的期望,怎能随便叫呢,就像我家宝宝,取名慧佳是希望她聪明各方面都好的意思,而且好记又不显得俗气!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首先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先说说我自己家吧。
我的宝宝户口上写的是“浩宇”,可是公公觉得应该有一个乳名,觉得叫名字不亲切,刚生下来的时候宝宝很黑,一个月以后突然间就特别白了,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就天天跟我儿子叫“大白桃”。
我们家宝宝从生下就很乖奶奶就跟他叫“大宝子”。
我们这里有个不成文的称呼,孙子是儿子的所以是“红眼”,外孙子是“别人的”所以是“白眼”。姥姥就总是叫“白眼”了。
三个月的时候一第次给孩子剃了头,前后差距太大,姥爷吃了一惊,从此之后姥爷总是管他叫“秃瓢”。
我们也很无奈,但是仔细想想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表现。我本来也有给宝宝起乳名的,为此费了不少劲,但是一想到已经有这么多“乳名”了,我们就决定不给宝宝增添负担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爱别人的方式,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不同,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称呼也不近相同不是么,对待我们教育我们的方式也不一样,父爱和母爱尚有差距,更何况隔辈亲的爷爷奶奶们。我觉得只要是爱,我就能够接受,更何况当我们在为宝宝“打抱不平”的时候也许人家当事人很享受很乐意老一辈的这种关爱方式,我们岂不是尴尬了吗。
珍珠妈妈
我家宝宝也是这个情况,爷爷奶奶起的名字是70年代的名字,除了他俩大家都说不好听,我和宝爸起了名字老人不愿意叫,就成天出去就跟人说我家宝宝没名字。一开始我比较注重他们的感受,也总说名字还在商量,后来就坚持叫自己起的名字,时间长了,不仅亲戚朋友都记住名字了,宝宝也认识自己的名字了,她爷爷奶奶一叫她“妞妞”或者“妮儿”啥的,宝宝就反驳说不对,这不是我的名字。有时爷爷奶奶喊她别的名字,宝宝直接就不搭理,直到喊出正确的名字,这下老人不认也不行啦~
为了让老人心里好受一点,上户口的名字是我和老公起的,乳名听了老人的话,在家时也基本上都叫乳名。
爱笑宝妈欧丹丹育儿自媒体
我家宝宝有学名,有乳名,这些都是她出生前就想好了的。现在大家也一直叫着我之前取的乳名,宝贝一听到她的名字,就特别兴奋,一直盯着你,笑眯眯的,可爱极了。
我们叫的乳名和我家宝宝的学名是有重字的,出生就叫她的乳名了,开始是我一个人叫,后来一家人都开始跟着我叫,都很顺口。
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习惯就好了。
愿每一个宝宝健康快乐地长大。
想要讨论更多育儿知识,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爱笑宝妈欧丹丹】。欢迎指正我的观点,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为我点赞,谢谢!
我们的老人家刚开始也不喜欢叫名字。无论家里有多少个孙子,都是“孙仔”“大”“小”地唤着。我跟我老公态度一致,老人家乐意就好!不过还是可以“曲线救国”的。1.我跟我老公,从宝贝出生开始,就一直唤宝贝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是我们对宝贝的美好期待。甚至是我,一大声呼喊孩子的时候,连名带姓就出来了。所以左右邻里都都知道娃的名字,也都唤孩子的名字。
2.父母经常唤孩子的名字,孩子对自己的名字会比较敏感。孩子一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立刻做出反应。我家的孩子一听到“南南”,就会立刻转过头来,睁大眼睛。
3.孩子已经习惯自己的名字了,当孩子开始会讲话的时候,也喜欢用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我家孩子想表达要某样东西时,会说“南南要”。
4.孩子再长大了,已经会自己强调自己的名字了。自己的名字使孩子具有别致性。而“孙仔”却可以代表一堆人。
当周围的人都唤名字了,当孙子自己强调名字了,当老人家习惯了孩子的名字了。老人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唤了孩子的名字。
老人家年纪大了,无关紧要的事无须态度强硬,用点心思慢慢来!或者,随老人家乐意就好!
美羊妈咪育儿达人
实际上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老人不喜欢不愿叫就随他,我们还会叫孩子的乳名或宝宝呢。我生之前没有帮孩子想好,叫老公叫我公公起,但我也不喜欢公公起的名字。生产完要开出生证明的时候自己上网查的,就决定用这个名字了。那些小护士都觉得挺好听的,但我们家都习惯叫姐姐妹妹的,这也没什么的。只要爱叫,小宝知道叫他就行了。
年轻人不管是育儿方式还是生活习惯都与老人都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在取名字方面这存在这分歧。
孩子主要还是以父母为主,老人只是帮带,当然在我们很多事情上还是要尊重老人的看法。关注孩子这方面我觉得还是以父母为主吧。
再者孩子又多个乳名也没事,比如我家女儿,爷爷就喜欢叫她宋美美,就因为她老爱美了。
我儿子同事家小姐姐就喜欢叫他阿泽,同事一家也这么喊,他也答应,我有时候也喊他大宝贝,他也答应。没必要太较真,孩子也会慢慢知道大家那么喊也是爱他的表现。等孩子上学了有个正式的大名就可以了!
宝贝的笨妈妈育儿自媒体
我个人觉得,没什么问题,老人和孩子之间有个专属他们自己的称呼也是件让人感觉亲密的事情。
我们家孩子小时候也不叫名字,一直大宝大宝的叫着,因为他在我们心里就是我们的大宝贝,这是最直接的表达,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小区里,一喊大宝,竟然有N个宝贝回头,看来,不只是我们家这样,是个普遍现象啊!
我家宝宝出生前想名字想了好久都没想好,直到生完第三天要去拿出生证,那天早上突然灵感来了,名字就定下来了。
我们自己取的名字大家都叫得挺顺口的,而且我们没有给孩子起乳名什么的,都觉得不要叫很多名字,这样宝宝也不会觉得混乱。
其实名字取下来多叫几次就顺口了,至于老人不喜欢叫就随他们吧。我家小宝的名字刚开始老人总说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叫,那他们就一直喊宝宝,随他们呗,对孩子的爱可一点不会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宝妈该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基本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有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很开心,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却坚持不想去上幼儿园。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就可能用哭闹等方式表示拒绝,有的小孩还会谎称肚子疼、头疼等,骗取家长信任,达到不去上幼儿园的目的。
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幼儿园没有在家自由
幼儿园虽然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但幼儿园终究没有家里自由,小朋友要受到老师的约束,定时吃饭,按时睡觉,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因此,即使每天放学时好好的,早上起床时,小朋友还是会对上幼儿园心生抗拒。
2、假日综合症
周末或长假过后,小朋友抗拒上幼儿园的情绪更加明显。好不容易到周末,家长就会由着孩子晚睡晚起,带孩子去做他喜欢的活动,孩子在幼儿园建立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样的生活与上学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孩子自然不想被约束。
3、生病后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理由
孩子一生病,家长就会尽量让孩子留在家里养病,孩子不仅可以不去幼儿园,还会得到全家人的悉心照料,有些心疼孩子的家长还会放弃平时的原则,满足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这样一来,孩子病好后,就会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上幼儿园。
4、其他原因
孩子答应其他小朋友的承诺没有完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等原因也会成为孩子上幼儿园的借口。
早上,楚楚眼睛还没睁开,就嘟囔对妈妈说着:“我今天不要去幼儿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妈妈早已司空见惯,但只要帮楚楚穿好衣服,他也会乖乖的出门。妈妈并未特别在意。果断的帮楚楚穿好衣服,吃过早餐,楚楚却无论如何不肯出门。妈妈好说歹说,楚楚都坚持着不要去上幼儿园。无奈之下,妈妈只能说:“楚楚,昨天我在楼下看到好多漂亮的红果子,我们去摘果子好吗?”
好不容易把楚楚哄出门,楚楚一路走,一路坚持着说:“我今天不要去幼儿园。”妈妈也没有在意,总觉得到了幼儿园门口楚楚就会很自如的进去。就这样一路走到幼儿园门口,楚楚却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走一步。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妈妈有些疑惑,妈妈本想强拉硬拽把楚楚给拖进去,但看着楚楚一副坚定的表情,妈妈决定问问清楚。
“如果你告诉我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妈妈听听看,如果确实合理那我们就不去幼儿园好吗?”妈妈说。
可是楚楚却只是低垂着头,两手拽的紧紧的,一言不发。
就这样,妈妈与楚楚在幼儿园门口磨蹭了20几分钟,楚楚还是坚持着不肯进去。妈妈决定带楚楚先去附近的儿童游乐场玩一会,待楚楚心情放松后再看看。
在游乐场玩了一会,心情放松下来的楚楚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带蛋糕去给小朋友可以吗?”
敏锐的妈妈立刻判断这可能就是楚楚不去幼儿园的原因。妈妈问:“是不是今天没有带蛋糕,所以不想去幼儿园啊?”楚楚却沉默不回答。
妈妈带着楚楚玩了一会,楚楚还是坚持着不要去幼儿园。看看时间,已经临近幼儿园做操的时间,妈妈说:“这样吧,我们回去看小朋友做操好吗?看完操,我们再考虑!”
回到幼儿园,小朋友们刚好出来活动,同班的小朋友快乐的与楚楚打招呼,楚楚一边挥手一边像小伙伴们大嚷:“我明天带蛋糕给你们!”听了楚楚的话,妈妈更加坚定楚楚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老师和同学们看见楚楚都非常热情的与楚楚打招呼,听完妈妈的描述,老师更是热情的邀请楚楚:“楚楚,我们马上要玩游戏了,快来吧!”妈妈也鼓励道:“楚楚,原来老师和同学这么欢迎你啊,赶紧进去,妈妈下午接你的时候带蛋糕给你和小朋友分好吗?”听完妈妈的话,楚楚开心的跑了进去。
下午幼儿园放学时,妈妈准时接了楚楚,还带了一个大蛋糕,楚楚开心的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第二天早上,楚楚很早就起床,吃好早餐,乖乖的去了幼儿园。
家长要智慧的解决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问题,首先,态度一定要坚定。当孩子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对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同时温和的坚持。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家长可以抱抱他,待他情绪稳定后,再问他:“我们今天带什么玩具去幼儿园呢?托马斯还是闪电麦昆?”只要家长心态平和,孩子哭闹一会之后,也会平静下来,乖乖的去上幼儿园。
其次,家长一定要始终如一的让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幼儿园看似无关紧要,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如果孩子表示不愿去幼儿园时,家长无条件的配合,寻找借口与理由帮孩子请假,孩子就会看到撒谎的好处,有样学样,千方百计找借口逃避去幼儿园。
如果孩子是患上假日综合症而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就要适当的注意,假日期间尽量保证孩子的作息与平时一致,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平常都很轻松的入园,某一天无论用什么方法孩子都拒绝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注意,一定是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导致孩子心生抗拒。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不去的原因,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说出来,或致电给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再适当的处理。曾经有家长自豪的告诉我:“叶老师,我家今天的说不想去幼儿园,我给了他一个大耳瓜子,你看,这不乖乖的来了吗?”对于这样使用暴力手段强迫孩子就范的行为我是坚决反对的。
上幼儿园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孩子如果突然不去,一定是有事情发生,家长只有帮孩子打开心结,孩子才会放下,如果家长使用暴力强迫孩子,短时间内看是“卓有成效”,但对孩子的心灵健康确实不利的,也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幼儿园。
总之,家长相信幼儿园,坚持孩子必须去幼儿园,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件能认识更多朋友、学会有规律生活的快乐的事情,孩子才能坚持到底。有的家长觉得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去吃苦受罪,这样的态度会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抗拒感,孩子自己也会觉得上幼儿园是“吃苦”,自然不愿去!
孩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用智慧解决。首先,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定。当孩子流露出不想上幼儿园的想法时,家长一定要态度温和的守住底线,告诉孩子幼儿园一定要去。其次,家长一定要始终如一的让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除了节假日或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让孩子学会规律生活。
宝宝不合群怎么办
宝宝不合群怎么办
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培养孩子合群性格?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2.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
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
采用行为疗法矫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转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
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克服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父母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
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有人对21世纪的人才定了这样几个标准:
①能言善辩;
②通文墨;
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④会“小兴”,即能即兴抒发感情。
这四个标准中竟有首尾两个标准涉及到说,可见说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是认为交际要影响孩子的学习。失度的、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以共同提高。
长假后宝贝不愿意上幼儿园该怎么办
1、父母在假期尽量做到“家园同步”
父母要注意,假期生活一定不要太放纵,不要带着宝宝熬夜,也不要过渡玩ipad等电子游戏设备。即使已经放假,作息时间一定要有规律,比如吃饭习惯,睡眠时间等。如果因为出游而打乱了孩子的作息规律,那么在开学前两天也要注意调整作息,保证孩子的充分休息。在开学后还要让孩子重新做到起居有序,同时保证营养的均衡。
2、调整孩子的心态,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
建议在假日的最后两天,先给小宝宝吹吹风,告诉他爸爸妈妈马上要去上班了,宝宝也要去上幼儿园了,要让他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而且要知道过完节后上班和去幼儿园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大家都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则。
3、给孩子一个关心同伴的启示
如果宝宝还是死缠烂打地和爸爸妈妈讨价还价或是耍赖不想去幼儿园,这时家长们千万不能对孩子失去耐心,您可以稍微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和宝宝说,放假这几天,班上的小朋友们不知道他们过的怎么样,你可以上幼儿园问问他们,也可以给其他小朋友打打电话,相约一起回幼儿园,这样,小宝宝也会有兴致想去幼儿园找其他小朋友玩。
4、给孩子发出一个必须入园的指示
长假结束后返回幼儿园的第一天,当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时,家长也要调整心态,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您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今天一定要入园上学。把幼儿送到班里,交给老师以后,愉快地和孩子说再见,然后一定要马上离开。当您离开之后,老师会用各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孩子不一会就会很开心地玩起来。
5、给孩子一个会按时来园接他回家的提示
家长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做法还和以前分离时一样,要讲清楚什么时候来接他,愉快地亲亲或者拥抱一下,然后从容离开。要特别多强调一句“我会按时来接你!”,这样做更能让宝宝有安全感。
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就会打人,怎么说都没用”;“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怎么办呢?”;我们打他骂他夸他……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怎么办呀?”很多家长都提出过这种问题,他们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但都收效甚微。那么孩子是真的爱“打人”吗? 网友顺儿妈: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专家支招: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网友亮亮妈: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
专家支招: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 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不再去打人了。
网友飞儿妈:我的儿子3岁多了,经常打人、咬人,与小朋友玩时特别爱争抢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或咬人家,和我们在一起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保证不打人,可要不了几天就又忘了,实在叫人头痛。我该怎么办?
专家支招: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
网友菁菁妈: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专家支招: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网友欧阳妈:我儿子现在1岁零1个月,一般他要做我们不允许的事情时,我们就抱着他离开,每到此时他就会大哭着打抱他的人。
专家支招:平时多教宝宝学会表达。要经常和宝宝交谈,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意愿,耐心地对宝宝说:“不要急,慢慢说。”如果宝宝说话不多,就教她用手来指意,也可以对宝宝说:“你是要这个吗?哦!妈妈明白了。”尽量使宝宝的愿意望得到表达,减少她烦躁,急切的性情。大人要严肃地表明态度。当宝宝打人或咬人时,大人可以抓住她的手,并严厉地说:“不许打人,不许咬人,有话就说。”要是宝宝仍然不停止她的行为,那就要真的发脾气了。宝宝看到大人动了真格,是会感到害怕的,对自已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
宝宝睡眠不安怎么办?
网友:我女儿3岁了,在两岁的时候就发现她每晚都踢被子,现在越来越频繁了,一个晚上要踢上10次,请问这样她睡好了没有?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有的话怎么处理?谢谢!
专家答疑:不一定,需要寻找睡眠不安的原因。睡眠不安常见原因: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宝宝的健康影响很大。如果宝宝睡得不踏实,似睡非睡,可能原因如下:
1、饮食不当:睡前饱食、夜间频繁喂奶、新近添加辅食不适应、消化不良等。
2、生理原因:出牙期、断奶期、预防接种后。
3、宝宝疲劳过度:睡前玩得时间太长,兴奋过度;或白天受了惊吓,心情恐惧,情绪焦虑等,使得精神不能很好地被抑制下来,导致入睡困难,俗称“闹觉”,或进入浅睡眠阶段后很快又醒过来,很难进入深睡眠阶段。
4、睡眠问题:长期睡眠不足、睡眠饮食排便时间安排不合理或无规律导致睡眠紊乱;随意更改睡眠时间,家长缺乏培养和建立孩子睡眠生物钟的意识。
5、睡眠环境:如空气污浊、室温过高或过低、过于干燥;被褥太厚,穿棉衣睡觉等。
6、患病:便秘、腹泻、湿疹、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鼻窦炎、佝偻病早期、蛲虫感染;孩子不舒适如发热、鼻塞、腹胀、疼痛、腹泻、便秘、呕吐、瘙痒等症状。
7、日常生活变化:如由于出门,移往陌生的新屋,有新的保姆或亲戚照顾婴儿,以及担心父母出差分离等。
睡眠与健康
睡眠是大脑皮层的生理性保护性抑制,是恢复人体精神和体力的必要条件。新生儿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神经活动过程弱,外界的一切刺激对他来说都是过强的,因此易疲劳,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低下而进入睡眠状态。所以新生儿期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睡眠。此后,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小儿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
科学研究发现脑细胞的发育完善过程,主要在睡眠中进行,睡眠有利于脑细胞的发育,对提高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是很重要的。此外,儿童身高的增长受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控制,当人在觉醒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在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因此,充分的睡眠还能促进儿童身高的增长。
睡眠对小婴儿的健康成长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是极为重要的。睡眠不足,婴儿会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以致影响体重的增长,而且还可能造成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而易生病。
仔细地观察幼儿的睡眠状态,便能了解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健康的孩子入睡后安静,呼吸轻而均匀,头部略有汗,时而出现微笑的表情;如婴儿睡眠不安,时而哭闹乱动,睡后易醒或皮肤干燥发烫,呼吸急促,脉率加快,摇头、抓耳,父母应带婴儿去医院,请医生检查一下,并给予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