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惧与年龄有关
发布时间:2022-01-13 小学与感恩有关班会 有关妈妈给孩子讲的睡前故事 有关小孩子坚强勇敢故事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美好的、充满温情的。女儿不愿接受残酷的事情和一切不美好的事物。
小孩子都爱听有关动物的童话故事,女儿也不例外。但是女儿总爱听一些较弱小的动物故事,如:小兔、小鸟之类的,听一些较凶猛的动物如老虎、狮子之类的,孩子就会紧紧地捂上耳朵大叫:“不听,不听,晚上会做噩梦。”还真是这样,听了这类故事,女儿会在晚上紧闭双眼,哭叫不停。
好长一段时间,我尽量避开这类凶猛的动物故事,但躲避总不是办法,怎样才能让孩子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从而走出恐惧?
我先让女儿看一些老虎、狮子的卡通形象,这些动物的卡通形象看起来很可爱,慢慢抹去孩子心中的阴影,再带她去动物园看看这些动物,回到家里找出科普图书,和孩子一起了解这些动物的形状特征、分布区域、生活习性。这样一来,孩子虽然还是不喜欢这些动物,但最起码孩子已逐渐接受了这类动物,可以听一些这样的故事。yJs21.Com
孩子的恐惧与她的年龄、阅历都有关系,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引导,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斥责,帮孩子深入地分析了解,使孩子尽快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帮助孩子消除“黑暗恐惧”
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谈到黑,恐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恐惧黑暗”的心理。许多成人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也难怪小孩子会有怕黑的恐惧呢。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总是有很多人在说:“我家宝宝的胆子特别小,只要天一黑,他就缠着大人不松手,一步不离地跟在大人身后,有时候都没办法做事情。
缠得大人没办法了,就开始跟孩子发脾气、打他几巴掌,可大哭之后,宝宝还是缠着不放。”
宝宝为什么怕黑
说到这个怕黑的问题,估计也为很多家长所头疼。那么,宝宝为什么这么小就会这样?经分析主要有两种可能。
生理问题
根据专家的解释,有的宝宝怕黑是因为小脑发育不良所造成的,一旦进入黑屋子就会失去平衡。因此,如果宝宝特别怕黑,家长应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只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就可以通过医学进行干预。
心理问题
这里所说的心理问题,就是在平时的外部环境中,成人在不经意中给宝宝造成的怕黑恐惧。比如说有的家长看电视时只顾自己一时的痛快,居室内不是刀枪棍棒声就是惊险发出的尖叫声,有时惊险的武打画面还呈现在宝宝的面前;或者大人在讲故事时没有仔细选择,出现了有关“黑”的可怕的事情;也有些家长为了以示惩罚,把宝宝关在黑屋子里来恐吓宝宝,这样宝宝自然对又黑又静的屋子产生了恐惧心理。
怎样消除黑暗恐惧
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受的熏陶,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来,对宝宝的培养和锻炼也是一样,建议家长朋友试一试下面的办法。
黑屋子里的快乐故事
宝宝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家长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黑屋子里讲一些美好快乐的、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如“在冬天的一个夜晚,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雪,一片片雪花天使穿着白色的纱裙,从高高的空中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树枝上、房子上、地上都铺满了晶莹透亮的小雪花。这时,一位圣诞老人不怕天黑,坐着雪橇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件件可爱的礼物。这时候小朋友们正在黑夜里熟睡着、做着香香的梦,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发现了枕边的这份礼物,真是高兴极了……”。通过故事让宝宝知道,黑屋子里也有好听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让宝宝对黑屋子有新的感受和认识,逐渐不再惧怕。
黑屋子里的奇妙问题
天黑的时候,一家三口不妨在黑屋子里讨论一些奇妙的问题。比如透过黑屋子的窗户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呀?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有时像饼干,有时又像香蕉呢?为什么天有时黑有时亮?其实宝宝还会提出很多奇妙的问题,家长可以趁机把这些自然现象解释给宝宝听,记得要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哦。这样一方面增进了宝宝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宝宝对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再就是通过观察、讨论,使宝宝对黑暗有了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淡化了宝宝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逐步适应黑屋子
宝宝怕黑是在长期消极经验的积攒中逐步形成的,要消除这种心理也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最典型的难题就是为什么晚上宝宝不肯一个人睡觉。在刚开始让宝宝独睡时,家长可以先坐在床边陪宝宝说说话,可以讲一个美好的、快乐的小故事,也可以播放一小段摇篮曲等,然后把灯光调到比较合适的亮度并逐渐变暗。总之,要让宝宝有一个逐步适应黑屋子的过程。如果总是批评、训斥、惩罚,那么宝宝怕黑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TIPS:家长需要做的功课
宝宝怕黑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有理由的。要消除宝宝怕黑的心理,以下几项功课请家长多多用心哦。
1、在宝宝面前,自己不能表现出怕黑的恐惧。
2、不能把进黑屋子作为惩罚宝宝的手段。
3、不能把黑屋子与可怕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上,让宝宝独立到黑屋子里小待一会儿,比如一两分钟或几分钟,也是可以的。记得为宝宝找一个合适的、能接受的理由,比如去取一下东西等。然后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来锻炼宝宝的胆量,从而帮助宝宝消除“黑暗恐惧”。
育儿心得:孩子有恐惧心理怎么办
育儿心得:孩子有恐惧心理怎么办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为何产生恐惧心理?
害怕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有些人怕狗、有些人怕高,还有些人连自己怕什么都不清楚。许多父母都曾有过这个困扰,其实孩子害怕的感觉是不是来自鬼、黑暗呢?父母应多仔细思考这样的问题。道生华城托儿所教学组组长陈桂盈老师表示,有一些原因和情况,在不知不觉中会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是父母必须注意和避免的:
1、大人的恐吓:当孩子不听话或淘气时,有些父母会用鬼来吓他,「你如果再不乖乖听话、坐好吃饭,待会恐怖的虎姑婆就会找你!」或是将孩子关在黑暗的地方,如小房间、厕所等,藉以处罚、警告孩子,此方法容易让孩子产生怕鬼和怕黑的情绪。
2、独处:孩子的世界里,往往是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当他说「有鬼」时,可能是害怕黑暗里看不清楚的对象、可能是暧昧不明的阴影,也可能是自己不愿一个人独处、害怕孤独……
3、过份的渲染和夸大:幼儿如果有父母、亲人的陪伴,给他安全、亲密的安慰,幼儿是不会怕黑的。但如果父母亲本身就怕黑,经常大惊小怪或尖叫,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模仿」,并加深他对黑暗的畏惧感。同样的,「怕鬼」也是大人对此过分的渲染和夸大所致,尤其是动作和表情,让幼儿永生难忘,影响将来一辈子。
4、电视传播媒介的影响:一些电视节目或灵异节目,都会将鬼和黑做关连的搭配,再配合一些诡谲的音效、动作和道具、化妆,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渲染,「鬼很恐怖,它会出现在黑暗的地方……,」于是「鬼」和「黑暗」在孩子心里便有了形象,甚至加深对它的恐惧感。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使他勇敢、积极的去面对事物?
(一)了解原因
要协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应先了解他害怕的真正根源。而父母在面对孩子因恐惧产生的情绪反应时,需先秉除立即否定的态度,试着以简单的对谈方式,了解他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如害怕黑暗,应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增加面对黑暗的勇气;如果恐惧暗影造成的幻象,应先让他看清楚阴影的真面目。
(二)藉由故事厘清真相
如果大人发现孩子有害怕「鬼」的倾向,却无法得知他害怕的是什么,可以尝试使用说故事的方式,一边说给孩子听,一边让他说说他的感觉,以厘清他所害怕的是什么。让孩子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且以美好的事物充实其心灵。
(三)保持明亮光线
发现孩子所恐惧的是「黑暗」,就为他点一盏小夜灯,或是在孩子活动的每个角落,都保持明亮的光线。硬是强迫孩子勇敢面对他不会处理的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他觉得更加害怕。
(四)给予情感保证
如果孩子说的「鬼」,是一种黑影或是找不出来源的声响,父母可以陪他一起去发现,那些令人恐惧的物和声,究竟是哪儿来的?如果孩子年纪还小,说不清他害怕的鬼是什么,父母不妨给予他情感上的保证,让他知道有人陪伴他,他不会被丢在黑暗中。
(五)多搂抱或爱抚
父母甜蜜温馨的搂抱、爱抚,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情谊,这份「爱的感觉」,会使他觉得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下,都是温馨与安全的,对于未知的事物,又何惧之有?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孩子,随时观察他的情绪和动向,以最确实的行动,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六)利用语言互动、沟通
少数孩子怕鬼的原因是害怕死亡,或是无意间听说人过世后,会变成鬼,鬼会取走人的性命等。像这种情况都会导致他害怕鬼,这时大人就得费一番工夫,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他沟通,向他解释死亡的问题,并协助他去寻找能令他安心的方式。
(七)慎选电视节目
为了孩子,父母应慎选电视节目,尽量避免让孩子看那些怪力乱神的节目,或是一些凶杀、弃尸的新闻,加深对鬼怪的恐惧感。此外在睡觉前,切勿让孩子一起和大人观看恐怖影集,影响睡眠品质,导致晚上频频做恶梦。
所以大人千万不要在孩子害怕时,说他是「胆小鬼」或是「不勇敢」,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没用更退缩,或是认为天不怕、地不怕,才是好事情、好孩子。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
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害怕雷电,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解有关雷电的知识,虽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会减少恐惧,感到安全。
4、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宣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恐惧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恐惧
经常看一些育儿书上说,孩子天生是对什么都感兴趣,无所谓怕与不怕,孩子的一些恐惧心理都是父母不自觉地言行影响了孩子,所以平时自己很注意,从来不用吓唬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我自己害怕的东西在孩子面前也尽量不表现出害怕的情绪,比如我很害怕蛇,就连看到图片,我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可是跟孩子看一些画报的时候难免会有这样的图片,看到宝宝有小手在图片上指指点点的时候,我会把视线移开,平静的等孩子翻过这一页。
天天跟儿子待在一起,也没发现他有什么特别害怕的东西,他每天调皮捣蛋,无忧无虑,我也很放心。可是近日我带他去亲戚家做客,一件小事,让我对曾经在书上看到的这一说法颇有同感。觥筹交错之后,大人们商量着要打牌,可是宝宝这个头疼的家伙怎么办呢,我想最近单位上工作也不是很忙,可以晚点去,中午待宝宝睡熟后我再走也不迟。可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宝宝睡意全无,玩得更疯了,平时这个时候他都会睡上一觉,这是时候亲戚过来见他还没睡,就说:“你还没睡啊,我家养了只老虎,你不睡,老虎就会把你吃掉。”因为在家我从来不会这样吓唬他,也不允许家里人对他这样说,所以儿子稍稍被震摄住了,稍微安静了会,一会又疯起来,我上班的时间快到了,要是他再不睡,大人们就不能再安心玩牌了。这时候亲戚又过来了,这次她说:你还不睡,再不睡,你妈妈就得被吃掉。这次他听懂了,一点都不闹了,眼里噙着泪水,小嘴一撇一撇的,小手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凑到我耳边小声说:“妈妈,跟宝宝回家吧。”那个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的那种恐惧和对妈妈的依赖。我知道他是真的被吓到了,心疼的将他抱在胸口,告诉他:“奶奶骗咱们的,老虎才不会吃宝宝跟妈妈呢,小宝这么乖,再说老虎都在动物园关着呢。爸爸还说回来要带你去看的呢,你忘了啊。”可是他还那么小,可能此时他已分不清妈妈说的是真话还是亲戚说的是真话,只是紧紧搂着我,放声哭起来。可能是哭的累了也可能是怕妈妈被老虎吃掉,后来真的睡着了,把他放在床上,我去上班了。到了单位,我心里很不安,我觉得他醒来肯定会找妈妈,如果见不着我,他肯定会以为妈妈真的被老虎吃了,后来我打电话给妈妈,告诉她如果宝宝醒了以后哭就打电话我。果然,宝宝醒来后任凭谁哄他都不行,后来我跟领导请了半小时的假过去陪了他一会,小家伙这才渐渐平静了下来。
这件事以后我更加觉得,大人的言行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并没有责怪亲戚的意思,可能他们那一辈人,带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可是今天我们也为人父母,我觉得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可能大人不注意的言行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那么一丁点大的宝宝,本来就应该快快乐乐的,如果让他那么小的心灵来承受这种恐惧和不安我真觉得太残忍了。我对孩子现在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乐,健康。让他自己去探索身边这个奇妙的世界。
消除孩子对小学的恐惧心理
转眼之间许多的大班小朋友将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向小学“进军”了,许多的家长们为了不让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为孩子们报一些补习班,不仅仅增强不了小孩子们的进步,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儿子9月份就要入小学了,表姐一直警告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上小学前就认了很多字和拼音,如果你不让孩子学这些,到了小学,老师讲拼音非常快,这样会跟不上的!
类似这样的焦虑好像很多家长都有,所以,不管情愿不情愿,多数家长都会要求幼儿园老师给孩子提前教授拼音和简单认字。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进最好的小学,给还没上小学的孩子报什么数学启蒙班和汉语拼音班等辅导班。结果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对小学充满了仇恨和恐惧,叫着“我不要上小学”的孩子不在少数。
还有在一些小学,拿数学来说,孩子学习的题目越来越难。小志的妈妈说她孩子二年级学习的数学题是以前四年级才学到的内容。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的影响,家长和老师都在努力提前孩子的学习周期。中国完形教育创始人大杨老师认为家长一味让孩子进行“提前学习”违背了自然规律,没有尊重到孩子的成长节奏,一味揠苗助长的结果是那个苗还没长好就被压弯了。
父母和老师都想成为那个厉害的角色,厉害地教会了很多知识,厉害地让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孩子成了父母和老师证明自己够厉害的工具!大杨老师认为自然界也有早熟和晚熟的玉米,也许一些孩子是适合这样的提前学习的。但是家长和老师要遵循的原则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跟随而非带领。不管他跟不跟得上,你都要来拔这棵苗,显然只能使孩子厌学,对学习充满抵制厌倦而非达到你使他提前冲刺的目的。
农民种田都知道春种秋收,今冬种麦,来年收割。急不得也快不得。孩子是有一个内在成长的驱动力的,你的逼迫只会令他那个自我的能量被压制。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增长,往往忽略孩子素质的教育!
慧与情商教育机构吴和芳老师认为知识学习和情商教育如同孩子走路的两条腿,要两条腿走路才稳当。并且知识可以随时学习,可是素质能力要靠累积。并且一个素质能力好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很强,素质能力是推动知识学习的助力器。
父母们的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宝宝们成绩斐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及技巧,不可盲目的教育孩子,但愿家长们看了此篇文章都能够明白!
如何对待孩子恐惧心理
幼儿三岁时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决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1、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
幼儿三岁时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决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2、不可强迫、诱使孩子将恐惧隐藏在心里,或否认它的存在。
儿童无论担心、害怕什么,你应当告诉他们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多和孩子交谈,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困扰做好心理准备。
3、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孩子一旦产生恐惧感,要考虑这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称。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恐惧持续的时间。他是否因恐惧而什么事都不想做——不肯独自睡觉,不愿去上学,甚至不敢离开父母?问清原因,进行处理。
4、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包括帮助孩子养成依赖别人和相信自己的健康心理,同时觉得自己有办法对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人生总是充满着挑战,做父母的要以行动来引导子女。
如何帮助孩子疏导恐惧感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之中,总是要经历过很多的恐惧,这是人生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做为长辈最关键的是要学习给儿童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孩子们有力的克服心理的恐惧,以下就来看个小实例吧!
周五下午,正当我忙着送孩子上校车回家的时候,突然听见灰色滑梯上传来了一阵哭声,尖尖的,仿佛有人看见了一些极其恐惧的东西。
马上彤彤跑了过来,告诉我:“老师,昊阳流血了。”
我急忙跑过去,昊阳已经被一个老师抱起了,我从那个老师手上接过昊阳。昊阳的嘴巴流了很多血,一直流到下巴,他躺在我的怀中,眼泪扑簌簌地流着,嘴里不知道在说着什么,身体也抽搐着,我能感觉到他非常害怕,于是不断地安慰他:“昊阳,别担心,老师会和你在一起的,你会很安全的。”
到了医务室,大夫马上帮他处理伤口。他在我怀里,不断地哭着,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和头发,身体时而僵硬时而柔软,他不知道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而刚刚和昊阳一起玩的小伙伴们都围在了门口,有些孩子则是中途看见了受伤的昊阳,也赶紧跑了过来。为了让昊阳的情绪稳定一些,我们把门关上了。焦急孩子们就站在藤椅上,透过窗玻璃来看,有些孩子则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消息。
我透过玻璃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能感觉到他们眼中的关切背后还有极大的恐惧。那么凄厉的哭声,那么多的血,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是极度危险的。他们不知道这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正因为不知道,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恐惧,包括昊阳自己。
这时候,窗外的浩文关切地大声喊道:“昊阳,你可千万不能死啊!”昊阳听见了,哭得更大声。为此,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后背,确定地告诉他:“别担心,你只是磕到了嘴巴,嘴巴破了皮,所以流了很多血。我和大夫都会帮助你,照顾你的,你不会有生命危险,而且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慢慢地,昊阳平静了下来,配合大夫处理伤口。窗外的孩子用期待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但同时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最后伤口处理好了,昊阳的情绪也完全平静了。在我们走出医务室时,孩子们又围过来,很关切的样子,我给孩子们解释后,就都释然而去了。
在这次事件中,孩子们对于疼痛的恐惧、鲜血的恐惧、甚至死亡的恐惧,是那么地强烈又是那么真实地表露出来,让我惊讶。我们如何去帮助他们疏导他们的恐惧,又让我深思。
这让我想起有人跟我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打疫苗时,因为太紧张而肌肉僵硬,护士把针扎进去以后拔不出来,针就断在了肌肉里面。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男孩怎么不放松一下呢?放松了就好了嘛,打针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也许男孩当时真的很害怕,可是他没有办法自然地表达出他的恐惧,在冰冷的护士和医药用具面前也由不得他将恐惧表达出来。我们再想,在这个男孩第一次面对打针时经历了什么?是否有人给他表达的机会?是否有人跟他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打针?是否给他一段时间进行心理缓冲?
如果我们这样想过,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这个男孩的表现作评价,我们也就会重新思考恐惧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正确的方式帮他们疏导恐惧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小孩子们的教育,我们不能仅仅教会其知识,更加重要的还要培养其高的情商,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如何来帮助孩子们疏导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