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专家认为玩是一种能力
发布时间:2021-12-20 幼儿园种说课稿 幼儿种蒜活动方案 什么是教育笔记成品玩具种类越来越多,孩子的乐趣却越来越少;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孩子的游戏空间却越来越少;假期来临,你的孩子是否也成了“上班族”?这是否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
暑期儿童成了“上班族”
“暑假到了,玩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6岁半的乐乐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父母已经给他报了3个学习班。每个学习班每天两小时,每周上5天课。这样算下来,一周只有星期六和星期天是自己的。三个班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都要在学习班之间奔波,这预示着乐乐要比上学时还忙。
“我们给他报了跆拳道班、英语班、美术班。”乐乐的父亲赵华庆扳着指头算了一下每天的上课时间,他觉得这样过暑假才不浪费时间。“练跆拳道主要是想让他有个好身体;学英语是为了给以后打个好基础;上美术班是孩子自己选的,看样子,这孩子有点艺术天赋。”赵华庆说话时,儿子未来的“成才路径”似乎已经了然于胸。
根据记者粗略估计,乐乐所在的班级2/3的学生已经预先报好了假期辅导班。“不去上辅导班,在家放羊啊?”杨女士的担心是,家里没人管孩子,孩子一个人在家待着太孤单,与其跑到游戏厅玩野了,还不如让儿子有点事干,有人管着。
郑州市纬五路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进入6月份,他们的广告宣传攻势立即全面展开,工作重点是附近几所小学的学生。“假期是各家培训班的招生黄金期,年年如此,谁会放过赚钱的好机会?”这位工作人员说,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吹拉弹唱的,哪家父母能甘心自己的孩子落后?
一团泥巴就是一个发挥想像力的天堂
“我不打算给孩子报辅导班,实在要上,就让儿子自己挑一个喜欢的。”记者采访时,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园长苏宇刚刚带儿子学骑自行车回到家中。“你不把他放出去,他就在家里看电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电视、电脑的依赖,电器这些东西无法代替伙伴,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只会跟电视、电脑交往。”
“缺乏玩伴,看电视长大的孩子,内心孤独感很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弱,自私、不会合作。”苏宇说,孩子上学时已经过于紧张,假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玩。玩也是一种能力。就像玩泥巴,孩子可以用它把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转化为现实形象。一团泥巴,可以捏出火车、小人儿、各种动物,对孩子来说,一团泥巴就是一个发挥想像力的天堂,凡是他想要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都可以发展起来。
“现在的孩子太可怜,找个玩伴都难。”“我们那个年代,上山摘果子,下河捉鱼,多开心。”记者采访过的许多父母能清晰记得自己的童年印记,但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痛痛快快地玩呢?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婴儿认识能力的培养
大脑最原始的学习来自于视、听、嗅、触及重力感,特别是触觉,分布最广,感觉信息最多,也最为复杂。
当胎儿10周大时,触觉已开始动作。在长期压力下孕育的胎儿,当他出生时会呈现出吸吮大拇指至溃烂程度的。新生儿靠着唇部敏锐的触觉,搜寻奶头,获取口腹需要,同时,也仰仗手掌敏锐的触觉产生抓握反射。婴幼儿通过触觉,尚能达到下列三方面的功效:
一、通过吸吮手指、脚趾及触摸肌肤,了解自己肢体的位置,帮助建立身体形象概念;
二、凭借双手到处摸索,能了解物质的温度、湿度、硬度、质感,以判断外界的状况;
三、由于皮肤被触摸,能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从而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安慰。
所以,妈妈定期为宝宝做按摩是十分有好处的。按摩时,宝宝身体被轻柔地抚摸,可以刺激宝宝大脑分泌出中枢神经发育所需的激素,所以母亲可多利用喂奶、洗澡或换尿布等机会,轻拍、抚摸或拥抱宝宝。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触摸感觉是情绪满足及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宝宝是利用触觉识别能力来掌握自己与周围环境间的互动的。如果宝宝的触觉识别能力太差,手中所拿的东西就会经常掉落在地,而且在玩玩具、扣钮扣、拉拉链或穿脱衣服时也会发生困难。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不会说话,只能用感觉器官认识世界,视觉和听觉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通道。父母为宝宝提供感觉刺激,健全的宝宝就能从中学习。
可以在婴儿摇篮的四周贴些图片,并且经常更换,这能够促进宝宝的用眼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所以父母们不妨画出人脸的大概特点,放在摇篮边,婴儿就会长时间地注视人脸图案。成人还可以用鲜艳的毡制品、彩色的广告纸装饰婴儿摇篮,这也能吸引宝宝的视线。
婴儿的听觉很好,在照料宝宝时,妈妈可以与宝宝聊聊天或哼一些轻柔、宁静的催眠曲,变换好的音调、节奏以使一个烦躁不安的宝宝安静下来。家长还可以买些有声响的玩具,如:八音盒、拨浪鼓、响球和能捏响的橡胶玩具逗宝宝玩。宝宝醒着仰卧在小床上时,可以在宝宝胸部上方40-70厘米处悬挂玩具(大的玩具挂得离他胸前约70厘米,较小的约40厘米)。玩具应色彩鲜明,可以是花球、彩球、灯笼、摇铃或吹塑玩具。父母可以慢慢地移动玩具,逗引宝宝随着玩具移动视线,但玩具不能动得太快,挂得太低,以免使宝宝过于疲劳,影响视力发展,也不宜训练视觉的集中。如果用的是带响声的玩具,家长还可以逗引宝宝寻找不同方位的声源。
通过看看、听听可以试验宝宝的视觉、听觉是否正常。视觉、听觉正常的宝宝醒着时,成人移动悬挂着的色彩鲜艳的玩具或摇响有声响的玩具,宝宝的视线就会随着玩具移动,头部也会转向发声一边。如果发现宝宝的视觉或听觉异常,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
婴儿扔东西是本能行为
导读:扔东西最初就是婴儿的一种实验,他这样做只是想看看东西掉在地板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来,直到你把它捡起来才罢休。
婴儿扔东西、敲东西或松手让东西掉在地上是一种本能行为。他正在探索外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证实自己的判断。婴儿6个月左右时,多数已可以灵活地使用双手,并开始进行实验。
扔东西最初就是婴儿的一种实验,他这样做只是想看看东西掉在地板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来,直到你把它捡起来才罢休。这很快变成他的游戏。开始时,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学习,但你不要给它太多的注意。否则,你会强化这种行为,以致孩子认为这种游戏相当好玩,但你则感到自己正在被孩子耍着玩。
孩子乱投东西确只是在玩,因为他们想知道,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婴儿要花费许多时间练习这些简单的技能。如果你能够不对他们的这些行为做出过度反应,他们就不太可能利用扔、敲东西引起你的注意,从而使这些不良行为自动消失。
如果婴儿总是不停地扔东西,可试用以下方法:
1、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拾起来递给孩子,有时候他仅仅是在练习抓东西的技巧,但还不够熟练。但是,他一旦学会了抓东西就开始学扔东西了。
2、如果婴儿只是扔着玩,不要总给他捡起来,让东西留在地上就是了,再给他一件就是了。
3、如果是大些的孩子,你可以为他拾东西,但是你要告诉他,如果再扔就把它拿走了。如果他又扔了,你要把东西收起来一会儿。对那些不停地把玩具掉在地上的孩子,这个方法很灵。
投东西:尽管投东西和扔东西一样,也是一种练习和实验,但你对这种行为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有危险。
1、态度坚决。当你的孩子投东西时,无论他投的是什么,你要大声和清楚地说:不行!
2、没收物品。如果孩子继续投东西,你把它拿开两分钟;如果他又扔了,你要没收它一整天。
3、排除在外。如果你不能把那件东西拿开,就把孩子抱开,把他放在一个地方呆上一会儿。
4、过度纠正。例如,孩子一直在投石子,你要让他拾起来两倍的石子。如果有必要,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怎样做。过度纠正还包括对被打伤的人道歉等。
敲东西:婴儿和幼儿很喜欢弄出声响,他们敲东西时感觉很开心,这没什么不好。可时间长了父母就受不这刺耳的声音了。如果你的孩子爱敲东西,你要想一些办法。
1、提供敲打的东西。给孩子提供敲打的玩具和东西:如小鼓、木勺、旧锅、橡皮锤、托盘等。其中,只有橡皮和塑料东西发出的声音比较容易忍受。
2、限制敲打的地点。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敲东西的地点。例如,他可以在家里敲东西,但不能在餐馆或爷爷奶奶家敲东西。有些父母做饭时让孩子敲锅和盘子,这样,大家都可以高高兴兴地在厨房忙活了。
阅读能力是影响一生的素养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一直由家长捧着的书,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阅读有多重要?影响一生的素养
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基本都知道。但阅读已经被认定为人一生最重要的素养,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想到。
曾经赴国外专门作过早期阅读课题研究的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老师简健萍向记者介绍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抽取若干样本,对15岁的少年作多项“素养测试”,其中位列第一项的便是“阅读素养”。而阅读素养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对阅读的投入程度,阅读是不是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如同OECD,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都把阅读看作一个人能力的基础。“阅读素养高的人,不仅求职的能力、转换行业的能力强,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也更容易拥有快乐、充实的人生,发生心理抑郁的几率较小。”简健萍说。
阅读素养的培养,正是要从早期、也就是0-6岁开始。
兴趣怎样培植?在环境中潜移默化
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环境熏陶最为重要。
家庭环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家长。很难想像,如果父母一点儿都不喜欢看书,只顾看电视,那么孩子怎么会“自己”喜欢上书呢?“还有些家长把幼儿阅读简单地认为是教孩子识字,然后让他们自己会看书。其实阅读兴趣的培养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一个识字的人不一定喜欢看书,也不一定能够看书。所以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需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简健萍告诉记者。
甚至餐桌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好场所。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吃正餐时大人小孩一定要坐在一起,让孩子也参与大人之间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大多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的。
幼儿园里则大多会通过亲子书吧、小小图书馆等环境的营造,来激发小朋友们对阅读的热爱。上海市乌南幼儿园副园长龚敏介绍说,幼儿园还可以让小朋友把最喜欢的书从家里带来,向其他小朋友作介绍,类似的活动非常能调动孩子看书的兴趣。
读物如何挑选?既要精又要杂
乌南幼儿园副园长龚敏对记者说,目前“绘本教学”正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中流行,各种各样的绘本也充斥着幼儿读物的书架。
龚敏认为,从国外传来、以图为主的绘本固然比较符合低龄段幼儿的阅读习惯,不过,家长在选择绘本时也要合理分析,不是每一种绘本都适合中国的孩子。比如有一本英国的绘本里说“彼得的爸爸很帅”,但这一典型的西方人物画像,在大多中国孩子眼里都显得“很丑”、“很可怕”。当这种比较严重的文化冲突发生时,家长一定要有合理的选择。
“也有一些中国传统儿童故事,也许画得不怎么样,但文字的确很优美,这类很适合‘听’的读物也不该放弃啊!”龚敏说。
简健萍则认为,家长给孩子挑书首先要挑高品质的读物,也就是中西方经典的优秀读物。此外一定要顾及“多样性”。故事、童话、唐诗、科普,要尽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杂家”,而不要在阅读上“挑食”。
专家们都认为,幼儿读物的“厚度”应该随着年龄逐渐递进。3岁以下的孩子一本书20页足够多了,中大班开始看多幅连环画,再大一点,就可以尝试有章回的长篇故事了。
陪读用何方式?用心朗读+互动游戏
早期阅读启蒙,亲子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如何把陪读进行得生动有趣,不至于让孩子觉得枯燥呢?专家们给出如下建议:
阅读前先让孩子自己取书,让他在自己的小书架(最好要有)里挑一本想看的书。或者先给一些提示,比如“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关于小兔子的书吧”,再让孩子去找书。
家长事先要把孩子的书看一遍并通读一遍,理解故事的进程、高潮,这样才能确保朗读时抑扬顿挫。越是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们越是提得起兴趣。
朗读完一遍后,或者读到一半时,可以根据故事内容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猜猜看,接下来会有什么可怕的事发生”,或者“如果你是图画书里的这只小兔,你会怎么办呢”。
识字重要与否?不做“识字机器”
阅读必然伴随着识字,但幼儿阅读要达到怎样的识字效果呢?
龚敏认为,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千万不要过早逼着孩子学字。“学龄前的孩子,肯定还是从图画中理解故事更多。文字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个图形,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认识再多字的孩子,也不过是台‘识字机器’,只认得一个个单独的字,却不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和用法。”
简健萍则指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如今中国的成年读物也越来越讲求“读图”,这正是在幼年时图画阅读严重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图画阅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步由图向文字过渡,到了成年以后就该完全以文字阅读为主了。
但简健萍也不反对学龄前的孩子在自发需求下识字。“对于处在语言敏感期的3-6岁孩子,也不必扼杀他们主动学字的欲望。当孩子觉得只有认识封面上的字才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书、只有认识包装盒上的字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时,家长便应趁机引导他们学字。”
亲子阅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大了,就该让他自己去读书,培养独立能力嘛。
点评:亲子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阅读,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乐趣的时刻。孩子是非常需要家长的这份陪伴以培养他们对阅读持久的兴趣。
误区二:时间一到,就把孩子拉过来看书,不管他是不是正在专注地玩玩具或是看一个电视节目。阅读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点评:粗暴打断孩子的兴趣点,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强压给孩子,势必会增添孩子对阅读的厌恶和反感。
误区三:给孩子念完故事,总是叫他复述这一页讲了什么。最好能把整篇故事都背出来。每天给孩子反复念一首唐诗,直到他背出来为止。
点评:很多家长总是太功利,过分强调孩子的“输出”,却不重视自己的“输入”。其实,只有足够多的输入,才会有让人惊喜的“输出”。就好比写文章,要是没有充足的文学养料,哪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呢?
啼哭是一种语言
导读: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闹不休。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对自然环境不适应,黑夜和白天颠倒,父母应耐心地予以纠正。
婴儿爱哭,这是很平常的事。当他们遇到饥饿、寒冷、燥热、疼痛时,都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哭来表示。哭吵的原因很多,可分两大类,即无病啼哭和有病哭闹。
无病啼哭有以下可能。
小儿饿了就要哭。饥饿时的哭声带有乞求感,如用手指触婴儿的面颊,会立刻转过头来,并同时有吸吮动作。
睡醒或吃奶后啼哭,哭时无泪。这多半是尿布湿了,要及时给予更换。
小儿有意向的啼哭,即哭时头不停地左右扭转。当有人接近时哭声停止,这表示要抱的意思。
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闹不休。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对自然环境不适应,黑夜和白天颠倒,父母应耐心地予以纠正。
过冷或过热也会使小儿哭吵,大人应经常摸摸孩子的手脚,如手脚欠暖,说明穿得过少,需适当增加衣服。还可摸摸孩子的颈部,如有出汗,说明孩子太热了。总之,要注意小儿的冷暖适宜。
有时孩子口渴也会啼哭。大人只要注意一下孩子的口唇,如较干燥,喂些水就不会再哭了,夏天更要多喂水。
另外,衣带上有异物刺痛孩子或虫咬等原因,孩子的哭声较尖。父母要作检查,及时排除异物,处理患处皮肤的症状。
父母要学会鉴别孩子的哭吵原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护理。
婴儿啼哭能说明什么?
出生后第1周,饥饿的新生儿比吃饱的孩子更会哭,喂奶能使他安静下来,仅仅把他抱起来还不行。
新生儿在25℃的环境里比在31℃的环境里更会哭,也睡得少些。
即使在暖和的室内,脱下新生儿身上的衣服会引起啼哭,给他穿上就会停止啼哭。
打针或碰撞所引起的疼痛会使新生儿啼哭,如果肠胃不舒服也会引起啼哭。
新生儿睡眠受到打扰或因故惊醒时,也往往会啼哭。
如果不是因为尿布湿了而啼哭,即使给新生儿换下湿尿布也不会停止啼哭。
出生后第2周,除了第1周的表现外,还可以因为中断喂奶引起啼哭。喂母奶的婴儿要到出生后1个月末才会出现这种啼哭。如果用奶瓶喂奶,当婴儿刚吃1/4时就把奶瓶拿掉,他就会大哭。这种反应要持续到出生后1个月末或2个月的中旬。
出生后第3周,在婴儿活动或烦躁时,成人的说话声或拍手声都会引起他的啼哭。如果当婴儿感到满意时出现说话声或拍手声会引起他的微笑或没有反应。
出生后第4周,某些婴儿第一次吃谷类食物时会啼哭,但吃水果汁则很少有哭的。平时搔抓婴儿腋窝或腹股沟会使他发笑,但在他烦躁时搔抓他,则会使他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