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宝哭声:生理、心理和病理

发布时间:2021-11-12 宝宝入园 宝宝睡前故事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哭声:生理、心理和病理

每当新生的宝宝哭闹不止时,许多年轻的父母会不知所措,使出尽浑身解数地哄、抱。尿布也换了、奶也喝了,还是哭,于是就恨不得再把宝宝塞回肚子里去。其实,这时候,父母不要着急,一定要冷静下来,查清宝宝哭的原因。因为哭是宝宝的第一语言,这是原始的生理反应,也是他们表达和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据有关专家讲,宝宝哭泣所代表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大约可分为生理需求、心理反应、病理状况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哭法是不同的,应该注意区分。

生理需求的哭。生理需求的哭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尿布脏了或湿了、喝奶时间要到了,渴了、太热(会流汗)了或太冷(会手脚冰冷)了、太吵了、光线太亮了或是太暗了。宝宝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哭泣,是比较好解决的,只要满足宝宝的要求就可以了。

心理需求的哭。那些所谓“磨娘精”、难带的宝宝,往往是心理需求的哭。有关专家指出,有些宝宝黏人、易受惊吓,是性格上比较敏感或坚持度高、适应性差。心理需求的哭声比较小,甚至会盯着大人或伸出双手,就表示他只是想要抱抱,想要有人陪他玩。这时你只要逗着、哄着他玩就万事大吉了。宝宝3到6个月会开始熟悉亲近的人,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6个月以后四肢控制更纯熟,表情也更丰富,许多生理需求不必借哭来表示了,因此表达情绪的哭泣比重增加,不满、失望、害怕、生气、挫折感都是哭泣的原因。当大人拥抱时,能让宝宝感到满足与愉悦,所以父母应该在宝宝两岁前多抱抱他,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这对日后的情绪发展有良好的启发。

病理状况的哭。假如宝宝哭声比平常尖锐而凄厉,或握拳、蹬腿、烦躁不安,不论如何抱也无法搞定,就可能是生病了!当身体不适引起疼痛的感觉时,不会说话的婴儿一定用肢体语言和哭声来表达。此时他会握拳、蹬腿、烦躁不安,哭声特别尖锐或凄厉,这时就应该警觉是病理状况引起的哭泣。肠胃道系统、呼吸道、皮肤方面、脑部问题、泌尿生殖系统、重金属和药物中毒、大人吸烟或吸毒等,都会引起宝宝的异常哭泣。[好句摘抄网 wWw.799918.coM]

知子莫若母,与宝宝经常打交道的是母亲。因此,经常照顾宝宝的母亲应该对宝宝传达的哭声信息最了解。当宝宝哭时一定要弄清宝宝的哭是属于何种原因,如若属于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哭泣,是正常的,要用关爱的态度去安抚和满足他们。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哭泣,必须请医师诊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哭闹宝宝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小嘴一瘪,脸一拉——宝宝要发脾气了?!他们可不管这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不高兴就一定要表现出来!

一个发着脾气又哭又闹的宝宝有时候真的会让妈妈和周围人“抓狂”,如何安抚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呢?看看我们的“发脾气全攻略”吧,爸爸妈妈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光光是个普通的1岁半男孩儿,不过在有些时候,他可表现得不那么“普通”。

“我们带他去商场购物时,常会把他留在商场提供的儿童娱乐场,当买好东西准备带他离开时,他就会大声哭闹,经常把周围的人吓一大跳。他会大声尖叫、抽泣,还会把娱乐场里的充气玩具丢向闻声而来的工作人员。”

“这种事情发生实在让我们觉得丢人,每每受到在场所有妈妈们的注目,我唯一的做法就是——迅速抓起孩子,然后立即消失。”

在类似的情形下,小孩子大发脾气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对于情绪的控制机制发育得比较慢;相反的,对于自身的喜好、意愿等发育得比较快一些。换句话说,你的小家伙已经开始懂得向你表达他的想法了,只不过在“方式选择上”有些让人难为情。

推荐阅读:宝宝又哭又闹,原因多多爸爸搞定哭闹宝贝10绝招

作为父母,振作起精神吧,努力了解暂时性发脾气是怎么回事,一定会有帮助的。

场景1 购物中心“摊牌”

发生地点:购物中心,玩具店,超市等。

直接起因:劳累,行动受限制,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年龄层次:从18个月到6岁,尤以2~3岁的幼儿居多。

典型征兆:坐在购物车中焦躁地不停扭动,要求玩具或者甜食等。个案描述:

金薇饱受此类孩子暂时性发脾气之苦。她告诉我们,最近在一家商场购物时,她2岁的女儿坐在购物车里突然开始不停地扭动。“当我试图阻止她爬出来时,她就开始大声哭闹。此时旁边的一位妇女非常气愤地对我说:‘你怎么这样带孩子!?’”金薇试图向这位陌生人解释,她这样做是为帮助孩子克服暂时性发脾气,然而这位妇女显然不能理解这样让孩子哭泣,并且不让她爬出来的“虐待”行为能有什么用。“我真想痛哭一场,觉得自己实在不是个称职的母亲”,金薇说。

预防和处理方法:

●分散注意力:幼儿对于大人做鬼脸以及幼儿园老师教的童谣有很好的反应能力,可以试着用这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拿出一根香蕉或者苹果什么的。

●远离“旁人压力”:每次购物时留意商场提供的特别服务处,这样在突发事件临头时,你就可以从容地把购物车推到服务处寄存,然后到人少的地方去处理你的问题了。

●忽略旁观者: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孩子身上。毕竟让你的孩子能从中了解并记住什么要比旁人说些什么更重要。

●检讨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在超市里“塞车”或者排队结账时不停咒骂、着急上火的话,想想坐在车里的小家伙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随时提醒自己孩子在不停地变化:或许上个月时你的宝宝还非常乐意坐在购物车里,但这个月时,如果你依然让他老实坐下,他就会“大发雷霆”。独立性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慢慢增强,即使是对于只有3岁大的小家伙也是如此。比较好的预防办法是在他愿意拉着你的手或者扶着购物车的情况下,允许他自己下地走。

场景2疼痛的哭闹

发生地点:医务所,医院等。

直接起因:让人不安的治疗经验,吓人的医疗器械和空气中的味道,狭窄的治疗室。

年龄层次:18个月~6岁

典型征兆:不停踢腿

了解入学哭闹的宝宝心理变化


又快到一年入学季,每年新生入学的那天,教室门口都会上演“生死离别”的一幕。即将第一次全天离开爸爸妈妈,第一次接触老师、同学,第一次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百般情绪涌上心头的宝贝,只能用哭泣来“宣泄”自己的感情,花样百出的哭闹模式,你的宝贝属于哪一款呢~

【黯然神伤型】

宝贝明明内心很难受,却要强忍,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不言不语或是默默留下伤心的泪水。

这样的宝贝性格可能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时妈妈们要主动出击,耐心和宝贝沟通,消除宝贝对于新环境的陌生和抵触感,或是在上学时给宝贝带上一瓶常喝的QQ星儿童风味酸奶,有了“老朋友”的陪伴,宝贝心里也更有安全感。

【哭不停型】

笼罩在“悲伤”中的宝贝一路上哭不停,时而啜泣,时而抽泣,时而大声哭泣。这种情况短则一周,长则以月计。

这类型的宝贝需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好玩儿的玩具,好看的故事书,好喝的QQ星儿童风味酸奶,有了这些,宝贝估计也顾不上哭泣了。

【哭闹型】

摔课本、挪桌椅,性格外向的宝贝可能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类的宝贝会将自己的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引起你的注意。不过他们也更好沟通,和宝贝讲道理,让他体会在学校的乐趣,宝贝很快就会适应了~

【独哭不如众哭型】

哭泣像病毒般蔓延开来,宝贝本来不想哭,却跟着大家一起哭了起来~

这样的宝贝通常富有同情心,出现这种情况,带着宝贝到教室外走走吧,告诉宝贝那些哭泣的小伙伴只是一时不适应…

和宝宝讲道理有用吗?


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谈很重要。但是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不然,效果常会适得其反。

案例:

“宝宝,你不能再吃糖了。知道吗?这对你的牙齿不好,你会长蛀牙的。而且,马上就要吃饭了,你吃了糖以后,就没有胃口吃饭了,再说……”妈妈不停地说呀说,可是她究竟在说什么,2岁的明明真的不知道!

什么蛀牙,什么胃口,我只想要一块巧克力,它的味道实在太好了!“我就要吃!”明明有点儿急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行!你怎么每次都不听我的话呢?再这样,就把你送到奶奶家去,就是因为你,我什么都干不了了……”“什么,多少次了?我不知道啊,奶奶家怎么了,我还真想去奶奶家呢,可是,你为什么老跟我嚷嚷啊?”明明想。

那天,一直等到明明哭得满地打滚,妈妈才住嘴。可是明明最终还是不明白,妈妈到底在说些什么。其实,明明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愿意听妈妈说话的,譬如妈妈给他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或是唱儿歌的时候……可就是有的时候,明明只见妈妈的嘴一张一合,好多他听不懂的东西从里面蹦出来,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分析:

有些父母常常会高估话语的作用,他们没有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是想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其实,在成人世界里,当你想做或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向自己的领导或是家人说明其中的各种理由,力图做到“以理服人。但是这样做在孩子身上是不会有效果的,他们理解不了那么多理由。相反,父母的长篇大论会使孩子感到无聊,说得越多,效果会越差。

方法1:别喋喋不休做解释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不要解释,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些。只有到幼儿园的年龄后,可以给他们作一些简略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需要父母陈述一些更具体的理由。

而此时的孩子,只要一个“不”就能让孩子接受,譬如妈妈带孩子去食品店买蛋糕,孩子吃完后就把包装纸扔在路边,妈妈只需对孩子说:“把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必说:“大家都这样扔的话,地球就会变脏的,人类就没有足够的空气呼吸”等道理去阐述,过多地理由解释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方法2:要简单明了地告知

对孩子提要求,要清晰明了,如果在具体的指令前加上许多和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对孩子来说,犹如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测试。孩子要在二三十个词汇中寻找到妈妈最想要表达的那一个,这是很为难孩子的。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晕了,只能给妈妈一个最简单的答案:“不!”而简单明了的指令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早上起床,妈妈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只要对孩子说“宝宝,自己穿袜子和鞋子,我知道你很棒!”孩子就会领会妈妈要自己穿鞋袜的要求。但如果说:“你愿不愿意自己穿袜子和鞋子,做个乖孩子呢?妈妈没有时间帮你穿了,因为妈妈要做早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样的指令常会使孩子不知所措。

方法3:时而配合肢体语言

其实孩子打从出生后就试着解读父母的表情和手势了,当妈妈的嘴向下时,宝宝就知道妈妈不高兴了;当爸爸皱眉头,孩子就知道可能有不明白的事。身体语言常是无意中流露,最容易被孩子识别和接受。

所以,父母应该多采用肢体语言。譬如当孩子在活动场所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时,孩子脱口:“讨厌!”妈妈此时应板起脸对孩子说:“不许这样说!”这样能强化语言的作用。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刚才说什么了,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能说这样的话,你们都是好朋友,有什么事可以商量啊。”让孩子难以理解妈妈的话语,更无法执行妈妈的要求。

宝宝也会有“爱钱”心理


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独生宝宝,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宝宝的要求,甚至宝宝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

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宝宝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应该从小对宝宝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吗?

如果问4、5岁的宝宝:“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定会有宝宝告诉你,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这是因为宝宝可能只看到父母从银行取钱的过程,而并不真正理解:钱是父母通过辛辛苦苦的工作而获得的酬劳。曾经有过“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付钱”的讨论,这种做法是从西方传来的,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呢?其实,这种方法只要合理掌握分寸,完全可以尝试,而且对帮助宝宝正确树立金钱观念是有益的。

例如:可以确定周末的双休日为“宝宝工作日”。在这两天里,宝宝帮助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按劳付酬,制定标准,报酬以1元为单位,不能过多;给宝宝安排的“工作”也应该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周一到周五宝宝做家务是“义务劳动”,因为这时父母正在为宝宝和全家的生活工作挣钱。让宝宝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这对宝宝是很积极的教育。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如果宝宝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而不需自己操心,那么宝宝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不能区别想要的是否真的就是需要的。如果你允许宝宝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且允许宝宝把这些钱积攒起来自由支配,那么你就可以给宝宝一个学习理财的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并决定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不仅能培养宝宝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宝宝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宝宝再长大一些,还可以让他参与到家庭理财活动当中来,做一做小管家。建议不要把宝宝的压岁钱交给宝宝支配,这不是劳动所得,应有所区别。最好存起来,作为宝宝将来的教育基金。

妈妈识别和调理宝宝情绪


导读: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五百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六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

人们常常以为婴儿只会哭喊、睡觉和吃奶,其实他们降临人间后,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萌发了心理活动。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得满足或其他不适。哭叫正是情绪的反应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心理学家曾对五百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六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婴儿的微笑也具有社会性,会影响成年人,能够密切与母亲的关系。母婴不断地强化这种应答,以从中得到满足,这也是婴儿的心理需求。

4-6个月的婴儿,情感就更丰富,对母亲情感的需要,甚至超过饮食。如果母亲只会用乳头喂进孩子的嘴,这并非上策,有时还会失灵;如果加以爱抚、哼唱歌曲,孩子或许会变哭为笑;注意改善婴儿的情绪,可以从环境、衣被、生活习惯、玩具、轻音乐等方面加以调节,这样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7个月的孩子,感情色彩更为浓厚,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偏爱。当陌生人出现时,可停止微笑,并表现出察觉,甚至拒绝别人的摸、抱,对母亲产生依恋感,从母亲的爱抚中获得安全感。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尝试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母亲可适时地鼓励孩子的交往,接触社会,切忌娇惯、溺爱。

是否注意观察婴儿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诱导、教育,孩子才会健康、顺利地成长。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看看你的宝宝得了几分?

题号1、3、6、8、11、14选“是”记1分;题号2、4、5、7、9、10、12、13、15选“否”记1分。

对号入座,看看你的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A.得分在11分以上,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很健康,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可激发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大的潜力。

B.得分在6~10分,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中等,存在一定的隐忧。孩子成长的道路有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对黑有恐惧心理,不敢独自一人睡觉时,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对于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C.得分在5分以下,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指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父母,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责无旁贷。你可以针对宝贝相应的弱点慢慢地有耐心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为宝贝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多带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如果必要时你也可以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相关推荐

  • 哭闹宝宝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小嘴一瘪,脸一拉——宝宝要发脾气了?!他们可不管这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不高兴就一定要表现出来! 一个发着脾气又哭又闹的宝宝有时候真的会让妈妈和周围人“抓狂”,如何安抚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呢?看看我们的...
    2020-07-28 阅读全文
  • 谨防“托管宝宝”得“心理疾病” 导读: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经医生诊断,患的竟是心理疾病;宝宝...
    2021-11-16 阅读全文
  • 喜爱哭闹的宝宝之心理分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巧,也就是具备听话、自主、服从性高、做事专心等特质;可是不少孩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很任性、爱发脾气、懒散、爱哭闹、胆小等。有的年轻妈妈反映,她家的小宝宝特别爱哭闹、爱发脾气,...
    2021-12-04 阅读全文
  • 了解入学哭闹的宝宝心理变化 又快到一年入学季,每年新生入学的那天,教室门口都会上演“生死离别”的一幕。即将第一次全天离开爸爸妈妈,第一次接触老师、同学,第一次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百般情绪涌上心头的宝贝,只能用哭泣来“宣泄”自己...
    2021-10-01 阅读全文
  • 宝宝的恋母心理怎么处理?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他对其他亲人的感情。你不妨让孩子比较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妈来家生活几天,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住住,适当离开母亲,清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在亲戚和...
    2021-12-14 阅读全文

小嘴一瘪,脸一拉——宝宝要发脾气了?!他们可不管这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不高兴就一定要表现出来! 一个发着脾气又哭又闹的宝宝有时候真的会让妈妈和周围人“抓狂”,如何安抚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呢?看看我们的...

2020-07-28 阅读全文

导读:调查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大部分是一些缺乏父母直接照管的孩子,其中不乏几个月大的婴儿,“托管宝宝”的心理发育问题正引起人们关注。 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经医生诊断,患的竟是心理疾病;宝宝...

2021-11-16 阅读全文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巧,也就是具备听话、自主、服从性高、做事专心等特质;可是不少孩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很任性、爱发脾气、懒散、爱哭闹、胆小等。有的年轻妈妈反映,她家的小宝宝特别爱哭闹、爱发脾气,...

2021-12-04 阅读全文

又快到一年入学季,每年新生入学的那天,教室门口都会上演“生死离别”的一幕。即将第一次全天离开爸爸妈妈,第一次接触老师、同学,第一次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百般情绪涌上心头的宝贝,只能用哭泣来“宣泄”自己...

2021-10-01 阅读全文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他对其他亲人的感情。你不妨让孩子比较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妈来家生活几天,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住住,适当离开母亲,清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在亲戚和...

2021-12-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