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尊重个体差异,开启心灵之窗

发布时间:2021-05-26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

中班的第二个学期我发现雷野逸小朋友上课打不起精神,在集体活动中提问问题回答不上来还经常走神。但是一到下课,他特别喜欢疯闹。说明他还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面对他,我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和他谈心,他告诉我爸爸妈妈总是忙于工作,晚上回去总是让他一个人玩也没人管,妈妈和爸爸各忙各的,他跟王文卓和何晨汐就一起玩。有一天我尝试了,让他到第一排坐。他还是不学习。第二天,我就让他回答问题,他还是不会回答。第三天,我就特别对他运用了丰富的面部表情,他偷偷笑了,他以为我不知道。我看他有兴趣了,马上让他回答问题。他还真回答对了。于是后来的学习中,我就总是对孩子们时而皱皱眉毛,时而开怀大笑,果然孩子课堂上的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通过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感觉老师离我很近,让孩子能接受我。从那以后,雷野逸开始敢问问题,也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交流,把自己觉得新鲜的事情分享,还时不时的和同伴进行考一考比赛,有一次他和同伴在入厕的时候说“哈哈,我的问题回答不出来了吧,你可以找老师或者你妈妈,我猜他们都不会,不信你试试”,听到孩子们这样的交流,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集体教学中,我们要时常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个体差异,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愉快的情绪,感受知识的乐趣。其实说白了,就是教师要用激情去点燃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去表达,用爱去照亮孩子的心灵。让所有孩子快乐才是我们的服务宗旨,给所有孩子知识的乐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中,常常有一些孩子喜欢追随在老师的身后,问长问短,这些大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乐于交往,也善于交往,愿意主动与人接近的幼儿。反之,有一些孩子,总是默默的在远处张望,他们则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羞于与人亲近的幼儿,这就是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为,每天户外晨间锻炼或者是中午下楼在户外散步时(雾霾天除外),老师都会要求小朋友排好队再下楼,而且这时候的排队是没有要求的只要排成两列就行。那些热情的、大胆的孩子常常很快的跑到老师的身边或者争着来拉住老师的手,也经常会出现几个孩子为排在第一个而争吵的情况。但是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的孩子即使他们也想和老师在一起,他们也不敢这么做,只会远远的、默默的看着其他小朋友争相跑到老师身后。例如:姚书磊小朋友,每次到排队或其它活动时,他都会看着杨宇驰等小朋友为谁排在第一个而争吵不休,他则默默地排到队伍的后面,沉默不语地看着。每到这时我都会特别注意看着他,当我每次看着他时,他都会用生怯的眼神看着我,为改变这种状态,每天孩子来园时我主动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在活动中我会叫上他,但他还是没有太大的自信与其他人大胆交往。从这件事情上我意识到跟家长沟通的太少,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家园共育工作。

教育随笔:面向全体和注重个别差异


《指南》指出:要聆听孩子,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动作或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发现用聆听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倾听者、支持者、甚至是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和“考官”。只有聆听孩子,我们才会发现孩子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从“看不懂”到发现童心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甚至是惊喜。本次活动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这一实际出发。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术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掌握简单的美术技能。幼儿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作品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而自己创造出美的作品更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

《指南》的艺术领域,教育建议让我懂得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和绘画承载着孩子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容想象和不同的表现表达特点。每一幅作品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因为它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孩子心中不同的感受与认识,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聆听和适宜的引导。这样才能尊重孩子、发现孩子、帮助提升富有个性的内心真实感受和具有独特视觉美的表达。在美术活动《一串红》中,小朋友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我刚开始的时候,同时出示了几张一串红的图片,然后请幼儿观察,幼儿有点说不出来,或许一张、一张慢慢出示,效果会更好。在让幼儿操作的时候,我采用的是一组一组地进行辅导,这样的话,对于我们小七班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指导的就比较到位,比如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能力弱一点的孩子,还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个别能力稍弱的幼儿,可以粘贴两串一串红的,这样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先画好的幼儿可以继续在区域中进行一串红的添画,如再给花画上叶子,这样老师就有了较多的精力来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如果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我要尽可能的给予小七班的孩子们,适宜的支持任何表达表现都需要充分的直接体验与认识,这样孩子的想法才会无尽的发挥。绘画不仅仅是一个个画室、一张张画纸、一支支画笔。在孩子拿起笔来画之前,我们应该为孩子支撑起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孩子在那里发现美、感受美,为他们将要拿起的画纸和画笔撑起具体而生动的生活空间。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随笔:敲开心灵之门


薛景浩是我们上学期小班新生,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给他些积木、玩具,就自己静静地的玩半天,在我们面对那些大哭大闹,甚至哭的撕心裂肺的“小泪人”们,累的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时,看到他安静的待在那里,打心眼里感激这个乖宝宝: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至于分身乏术。

慢慢地孩子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入园,在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吃饭、活动,一起度过开心的每一天。薛景浩还是像原来一样,自己玩自己的,不和身边的伙伴交流,也不进区域活动,游戏也不参与,只是自己安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入园也不跟老师问好,离园家长来接也是漠然。这孩子怎么回事?找了个机会与家长交流一下,妈妈说,孩子很乖,很听话,由于偷生二胎时天天和孩子呆在家里不敢出门,他很少有机会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后来有了妹妹后妈妈,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他,也不能带他出去玩,可能是与外界很少接触的原因,孩子在家也很少说话,只是自己玩玩具,很少给妈妈添麻烦。跟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很着急,很为孩子的行为担忧,迫切想知道促进孩子与人交往现状的好办法。我们建议家长在家多抽时间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里的事情,多讲讲自己小时候和同伴玩的趣事,引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园里我们也多和他沟通交流,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当我们老师试着去和他交流时,他很排斥我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玩自己的手指,或衣服,就是不搭理我们,我们想拉着他一起玩游戏,他把手藏到背后拒绝我们。我们让孩子去拉他的手请他一起玩,他甩开了孩子的手,转身趴桌子上谁了不理了。他就像一只小刺猬,静静地看着别人在干什么,当有人靠近时,就紧紧的把身子蜷缩起来,保护自己。我们不敢太张扬的去靠近他,只有慢慢寻找机会“下手”。一天早上入园时间,早来的孩子都进区域玩去了,他来了之后照旧坐在他喜欢的位置,建议他和伙伴一起玩,他无动于衷,我就给他端了几个动物、水果拼图给他玩,他成功的拼了几个,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后来一个玉米的拼图,他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了,玩具筐子里他翻了几遍都没找到,他很着急,放弃可惜,不放弃又找不着。我走过去轻轻的问他:“我帮你找找好吗?”他点点头,当我从别的筐子找到递给他的一刹那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把拼图拼好了,我边鼓掌边说:“你好厉害,拼出这么多了,我还帮你找到一块,谢谢我了没有?”他小声的说了声谢谢,我立刻表扬他是个有礼貌好孩子。

第二天妈妈来送他时就开心的告诉我说,薛景浩在家跟妈妈说,老师说他是个好孩子,他喜欢老师,想去幼儿园见老师。慢慢地我们和他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在我们的引导下,他也慢慢地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虽然与同伴相处的技能还有欠缺,但更多时候,他有欲望想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

《指南》中指出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或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快乐,幼儿才能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刚开始对陌生的老师是不信任的,他很排斥我们,怕我们会威胁到他的安全,所以把我们“拒之门外”,在慢慢的接触后,他知道老师能帮助他,他就把“门”打开了。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敲开每个孩子的心灵之门。

教育随笔:用爱心开启幼儿的窗户


教育随笔:用爱心开启幼儿的窗户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老实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育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听着这样的话内心暖暖的,带着这样的话工作劲头大大的。小班幼儿带着恐惧带着情绪入学了,我每天都得打足了精神来面对他们。无论是条件好的还是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是我心头珍贵的宝贝。钟佳明个头小,胆小,总是默默流泪,我每次经过他身旁的时候总是投以赞赏肯定的目光,让他知道老师对他的肯定,三天以来,他的眼神中慢慢有了自信和快乐的光芒;孙若博一个像孙悟空一样有着“七十二变”的功力,爬柜子跳桌子躺地上,反正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就是一次在他在奔跑过程中撞到了门,被我及时抱着没有受伤而因祸得福的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此他的小耳朵里慢慢听进了我得关心和问候。

那么的汗水的付出不会白费,孩子们逐渐习惯了老师的存在,也慢慢对老师有了依赖和关心。中午在给小朋友放水的时候不小心烫了手,韦楷铭赶紧跑了过来,关心的说:“老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其他孩子听到了纷纷都说了对不起,那一刻,我感动的谢了孩子们,不忘在韦楷铭红扑扑的小脸上亲了一口,那还有什么疼痛啊,心里满满的甜蜜啊!

这些天虽然十分辛苦,但是看着小朋友点点滴滴的适应真的还开心。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得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的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因爱而耿生动有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投入到了解幼儿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因为只有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引领和塑造!

教育随笔:尊重自主


近日在进行远程培训学习的时候,学了有关幼儿园教师的师德规范,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尊重幼儿时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谨记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育理念旨在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而每位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每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支撑着,要想教师在日常的保育教育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做到尊重幼儿,那么他就要树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观念,并且这个观念是其十分认同并且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在实际的保育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有这一观念的,但是这一观念没有成为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和保证幼儿的安全问题,“高控”现象出现了。这是因为老师们对幼儿的态度并没有完全的转变,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儿童观上,认为幼儿是需要教师来教的,而不是自己自主发现的。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工作时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加上目前幼儿园实施的是班级授课制,让教师们对幼儿又有了更多的限制。可见有了这个观念不行,必须要让其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而面对那么多幼小的儿童,教师有需要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来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同时尊重幼儿的自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也常常犯这种错误。记得在小班的时候,我发现班里幼儿的绘画的能力相对的薄弱,绘画能力代表了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这让我十分的着急,在绘画过程中对幼儿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对幼儿的限制也多了,渐渐地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不高了,原本听到画画很开心的孩子们对画画也反应平平。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我的本意是为了让幼儿的小肌肉得到发展,但是却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偿失。在一次有关春天的绘画活动中,我改变了自己的方法,带孩子们出去感受春天,请幼儿将看到的春天说一说,互相交流,鼓励幼儿大胆的画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模样。孩子们给我展示的画中有的没有流畅的线条,有的没有炫丽的色彩,但是画里有的时孩子们的奇特想法,有幼儿最真实的感受,比如有个幼儿说春天很暖和,他画了好几个太阳来表现这种温暖。

尊重幼儿的自主并不是等于幼儿的无限制自由,尊重幼儿的自主是建立在纪律之上的自主。著名的幼儿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蒙台梭利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儿童毫无目的地、放任地、无规则地活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意味着使人得到了自由,只有做正确事才会得到自由。既要尊重幼儿的自主,又要给予其纪律的约束,那如何做到呢,就如蒙台梭利所认为的,自由是有纪律的自由,纪律是自由基础上的纪律,纪律不是靠强制出来的,而是幼儿“一种内在的约束品质”,让幼儿自己感受到一个自由而有纪律的氛围。在一日常规活动中,区角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班级里总有几个“热门”区角,但是进区规则里往往限制了幼儿进区的人数,这就导致了很多幼儿想玩而又玩不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开展了一节谈话活动,请幼儿自己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区角,引导幼儿发现现在的区角规则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幼儿说我玩不到他想要的区角,有的幼儿说玩着玩着就不想玩了,想换玩具……针对这些问题,请幼儿互相讨论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请幼儿按照自己讨论的规则来进区角,通过一次一次的讨论,一次次的进区玩,幼儿最终对于区角的人数限制取消了,并且每个幼儿玩的区角也不限制于一个了,而是互相开放的。一开始我担心幼儿会发生争抢行为,后来我发现幼儿之间会互相的监督,在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中,幼儿的规则意识更强了。

面对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实际,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自主,恐怕不是那么的容易,也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一方面需要努力、提升,它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理念,有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更有整个社会大教育环境的转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相信随着一点点的进步,终有达到的一天。

教育随笔 尊重幼儿


刘老师的一举一动,深深地触动我的心。这不正是体现《纲要》中“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好的案例吗?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这节课是常老师主讲《我做的蝴蝶很漂亮》。其中主要部分是老师提供蝴蝶模板,让孩子们装饰蝴蝶,给蝴蝶穿上美丽的衣服。当讲到这部分时,孩子们纷纷拿起自己喜欢的橡皮泥、彩纸等,按自己的意愿打扮起蝴蝶来。就在这时只见一位名叫玲玲的小朋友,坐在那里东瞧瞧、西望望,不知从哪里下手。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的走到孩子们中间,看孩子们制作。其中一位叫刘霞的老师走到玲玲的身旁,只见刘老师轻轻的同玲玲交流,但玲玲却一点反映也没有。原来玲玲是一个弱智儿童,不但说话吐字不清,反映也有点迟钝。这时刘老师拿起小剪刀将彩纸箭出一个圆送给玲玲,并启发她将圆粘贴到蝴蝶模板上。玲玲好象明白刘老师的意思,她拿过刘老师手中的圆将底层纸接了下来,把圆贴在蝴蝶上,抬头看了一下刘老师,刘老师伸出了大拇指,意思是说你真棒。可玲玲粘贴完后又不知怎么办了,这时只听到刘老师对玲玲说:“你自己试一下”,玲玲还是不动。只见刘老师将小剪刀、彩纸递给玲玲,玲玲又好象明白刘老师的意思,于是“笨手笨脚”的将彩纸狠狠的剪了一下,剪出一个说方不方,说圆不圆,就连三角形也不是的图形。只见刘老师又伸出大拇指,顺便点了一下头,肯定了玲玲的成功。接着又鼓励她粘贴上,就这样不断的鼓励、指导玲玲总算剪了几片不规则的图形粘贴到蝴蝶上。

这时她把剪刀一扔,甩了甩手,意思是手疼了,不干了。见此情景,刘老师微笑着握住玲玲的小手,然后轻轻的揉了起来。玲玲眼睛直直的看着刘老师,过了一会儿,终于自己拿起小剪刀又剪了几片图形,粘贴到蝴蝶上。这时音乐响起,小朋友分别戴上自己装饰的蝴蝶,随音乐偏偏起舞,只见玲玲仍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刘老师拿起玲玲制作的蝴蝶双手递给玲玲,并告诉她自己去找老师帮她戴上,玲玲接过蝴蝶朝刘老师露出微笑。看到玲玲随音乐走到小朋友中间,刘老师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教育随笔:尊重名字


孩子们的名字都很好听,每一个名字都蕴含了美好的祝福,美好的期望,有纪念地意义。每一次写孩子的名字,我都能得到很多信息。有睿字的名字,肯定是希望孩子思维敏捷、睿智,有怡字的名字,肯定是希望女儿气质典雅、可爱怡人,有亮字的名字,肯定是希望孩子前途光明、闪亮。

秋语,无疑是个秋天的天使;天笑,每天都是快乐的;京生,不用说你是个地道的“小北京”……哎呀!这么多好听的名字,能够让人产生多少美丽的遐想!

“老师,我的那个奕字下面有一个大字。”经过孩子的提醒,我又对照了一下原始的记录。真的,我把孩子的名字写错了。因为,手边还有很多事要做,我承诺孩子过一会儿就给他改过来。椅子上的名字改了,小床的名字改了,作品袋的名字改了,点名册的名字改了。但是,我还是疏忽了一个地方,孩子衣柜的名字没有改。

第二天,孩子追着问我,“老师,我的奕字下面有个大字。”啊,看着这个“错误”我有些难为情了,感觉自己有些失信于孩子了。换个位置想一想,我的名字被写错了,心里肯定很别扭。因为,名字很重要,那是父母给与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一生的礼物。我马上准备好纸、笔,认真地写了一个新名字,贴在了孩子的衣柜上。但是,手写的新名字与打印出的名字相比,显得有些不整齐。在孩子回家之前,我还是认真地将打印好的名字,贴在了孩子的衣柜上。

孩子离园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新名字,脸上带着喜悦。我也感觉如释重负。

一个名字的事件,让我再一次感受了尊重孩子,需要尊重到每一个细节。因为,名字也很重要。

我要尊重每一个名字。

教育随笔:尊重孩子心中的美


在美术活动《小鸟回家》上,孩子们要用小手撕出小树叶贴在光秃秃的树干上,起初,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彩纸,有些孩子很疑惑,“树叶是绿色的呀!”我为孩子们解释到:“秋天也有黄色的树叶和红色的树叶呀,颜色多了,大树会更漂亮的,小鸟也会更喜欢这样的家,对吗?”孩子们开心的接受了我的提议,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树叶的形状,孩子们都能说出椭圆形,两头尖尖的,于是我示范撕出符合树叶形状的绿色纸片贴到了大树上,孩子们很是欢喜,轮到孩子们撕树叶了,气氛突然变得消极起来,原来很多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撕出“标准”形状的树叶,还有些孩子拿着正方形、三角形的树叶给我看。

《指南》中指出,3-4岁的幼儿表现与创造美的目标是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我们在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也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灵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我们应该与幼儿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说实话,看到这些特殊形状的树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可能孩子们感觉到了我的消极情绪,因此,好多小朋友都纷纷放弃了撕树叶,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不妥的行为,于是,我开始鼓励孩子们不要放弃,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帮助孩子们往大树上贴树叶,看到形形色色的树叶装饰着大树,孩子们也逐渐恢复了开心的情绪,并积极的给大树装扮上更多漂亮的树叶,原本只有树干的大树开始丰满起来,孩子们开心极了,纷纷嚷着,“小鸟一定会很喜欢的。”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中,常常有一些孩子喜欢追随在老师的身后,问长问短,这些大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乐于交往,也善于交往,愿意主动与人接近的幼儿。反之,有一些孩子,总是默默的在远处张望,他们则是一...
    2021-06-1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面向全体和注重个别差异 《指南》指出:要聆听孩子,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动作或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发现用聆听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倾听者、支持者、甚至是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和“考官”。只有聆听孩子...
    2021-06-1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敲开心灵之门 薛景浩是我们上学期小班新生,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给他些积木、玩具,就自己静静地的玩半天,在我们面对那些大哭大闹,甚至哭的撕心裂肺的“小泪人”们,累的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时,看到他安静的待在那里,打心眼里感...
    2021-06-19 阅读全文
  • 案例: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
    2021-05-3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用爱心开启幼儿的窗户 教育随笔:用爱心开启幼儿的窗户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老实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育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听着这样的...
    2021-06-09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中,常常有一些孩子喜欢追随在老师的身后,问长问短,这些大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乐于交往,也善于交往,愿意主动与人接近的幼儿。反之,有一些孩子,总是默默的在远处张望,他们则是一...

2021-06-19 阅读全文

《指南》指出:要聆听孩子,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动作或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发现用聆听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倾听者、支持者、甚至是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和“考官”。只有聆听孩子...

2021-06-18 阅读全文

薛景浩是我们上学期小班新生,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给他些积木、玩具,就自己静静地的玩半天,在我们面对那些大哭大闹,甚至哭的撕心裂肺的“小泪人”们,累的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时,看到他安静的待在那里,打心眼里感...

2021-06-19 阅读全文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

2021-05-31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用爱心开启幼儿的窗户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老实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育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听着这样的...

2021-06-0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