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把主动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26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对于语言活动,特别是故事活动,我们一般的常态套路是老师讲述然后帮助幼儿分段分析故事情节,最后整理再讲述一次故事。在本次活动中我在目标中增加通过猜测的方法预知故事内容,想着这种新的套路是不是能带来幼儿不一样的感觉,活动导入其实便开始了猜测,猜一猜谁会来报名考试,每个幼儿都各抒己见,有的说“啄木鸟”、“蜂鸟”、“鸵鸟”、“猫头鹰”,也有很多幼儿猜中了“麻雀”,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慢慢猜中了“大雁”、“鸭子”等。此时幼儿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到了最高点,他们急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把故事讲了个大概。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那亮闪闪的眼睛和争先恐后地发言,还有一些小小的争执。接下来,我把故事完整地讲述一遍,中间还请幼儿配合表演一下,再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一堂活动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优势:
1.把自主还给了孩子。活动中我没有象预先设计的那样,分段欣赏故事,再看图片讲述,而是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自己猜测讲述故事的情节内容。
2.认可幼儿的多角度讲述,让其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问题的引导。yjs21.cOM
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体验了自主的快乐,获得了成功感,但孩子体验过这样的活动后再开展其他基本套路的语言活动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所以教师还是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多花心思,认真备课,认真审议什么活动适合幼儿,能促进他们发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橙橙小朋友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后跟被自行车夹到里。她妈妈再三叮嘱近段时间不要让他参加户外活动,为此,我对他格外关注。
今天户外活动时,我照例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进行律动和体育游戏,恩熙跑过来说;“老师,橙橙来上学了。”我看到橙橙,未加思索地对他说:“橙橙,你脚不好就不用了,坐在那花园边上看小朋友做游戏吧。”听了我的话,刚才还兴高采烈的他忽然脸色阴沉了下来,慢吞吞地转过身子,往花园那边走去……
橙橙的瞬间变化让我猛然醒悟;离开集体,他并不快乐!我迅速改变了想法:“橙橙,等一下!老师还要请你帮忙。今天的游戏请你当红绿灯,好吗?”我说。橙橙爽快地答应了。“红绿灯”是这个游戏运动量最小的一个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虽然橙橙站在原地,但他扮演得很投入,看得出他很快乐。我决定,次后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跟橙橙安排一个合适的游戏角色,即使没有合适的,也要为他创造一个合适的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在不经意剥夺孩子的快乐。如果我今天忽略了橙橙的变化,就不可能了解橙橙的感受,橙橙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变化,深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尊重孩子,还他们快乐!
教育随笔:把机会还给孩子
午餐时间到了,王老师把菜拿到教室,说今天我们吃虾,我和王老师一起分好了饭菜,这时王老师开始帮小朋友剥虾皮,我问她为什么要剥,那么多虾等老师都剥完饭菜都凉了。她说孩子们不会剥,我马上制止了王老师的做法,告诉她,把机会为什么不让小朋友自己试一下。
每次吃下的时候,有好多的小朋友都会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现在老师教你,请你拿起虾,先把虾头摘掉,再把虾腿摘下来,最后把虾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现在就可以吃了,孩子们都忙着自己剥虾。
后来我将这件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的反应就是我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剥,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的小朋友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有些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干脆就自己包办,孩子在家就是衣开伸手,饭来张口。
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让孩子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孩子做得好不好,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培养,而做家长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锻炼,千万别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只有把机会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育随笔:把发言权还给孩子
在课堂上,总能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部分幼儿踊跃地举手发言;一部分幼儿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很期望老师提问却不举手;还有一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教学之余,我经常想:同样是同龄的孩子,为什么语言表达潜力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幼儿勇敢地在群众面前表达自我的意愿或想法,充分指导、肯定他们的发言,帮忙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敢在群众中发言的畏惧心理。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大(二)班两个老师设计不一样的游戏与活动引导其他不怎样敢在群众面前表现的孩子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表现潜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努力抓住每一个随机教育或与孩子谈心的机会,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好朋友,其他的小伙伴也一样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
经过一段时光的努力,大部分幼儿的在群众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所增强,语言表达潜力也提高了不少。只有一位小朋友仍像是躲在一个的自我小空间里,他就是吴**。吴**很少说话,能够一天不跟老师交流,也不与小朋友一齐玩耍,性格显得有些孤僻。老师向他询问一些事,他则表现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老师,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回答教师的问题。吴**与人交往的潜力很让我担心!于是,我们找到了家长,向他们询问了吴**在家的日常表现。吴**妈妈说,吴**在家很乖,很听话。我们推荐吴**妈妈在家也创造一些让锻炼吴**社交潜力的机会:如外出时与孩子比赛谁最有礼貌,主动向他人问好;比赛谁最勇敢能自我去问售货员买一些东西等等。但还没说完,妈妈就说:“他哪敢呀?他从来不都与陌生人说话的!”
听了家长的话,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正因为家长过度的爱护与帮忙,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少了家人的提醒,孩子就不知如何独立去应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情、陌生的问题!如果一向这么下去,孩子的未来将变成怎样样?他该如何应对学业的难题?如何掌握生活的技能?他会与人交往吗?这些难道是家长们期望看到的吗?孩子真的是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吗?还是一向以来孩子的心声已由父母家人的过度爱护所“代言”?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真诚地呼吁家长们:把孩子的发言权还给孩子吧,让孩子做自我的主人!
教育随笔: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刚看到宣传活动内容的时候,我感觉今年的宣传活动没啥意思。毕竟,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细细研究下来,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用成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既是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妈妈的我有天无意间问我的儿子:“幼儿园一天里你最喜欢什么时候啊?”原以为他一定会说是自由区域活动的,结果他却说:“最喜欢吃完午饭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跟小朋友们讨论植物大战僵尸……听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许,那些我们认为的游戏根本就不算游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
在教研活动中,我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没想到好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自己精心设计的娃娃家无人问津,孩子们更热爱用纸盒搭建的简单厨房;费劲制作的玩教具孩子们根本不买账……经过几次探讨,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验,让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发挥。一开始,我的心是忐忑的。害怕孩子们会无所事事,害怕他们举着木棒打到对方。但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原本想放在娃娃家里的美食被孩子们当成“外卖”进行游戏。原本放在益智区里的PVC管被孩子们拿到建构区当做房子的框架……一个个意想不到就这样发生了。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的我可以跟我的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一起翻花绳。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踢毽子打沙包……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即便是孩子也是整天抱着手机、Ipad玩游戏。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各种电子游戏。父母更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游戏的权利早已被剥夺。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挚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
我希望我们小时候的编花篮、翻花绳能让这一代孩子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茶余饭后能凑到一起跳皮筋、打沙包;希望听到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少给孩子报几个特长,少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们。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童年只有一次,让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快乐游戏。让游戏真正点亮孩子的童年。
幼师随笔:把快乐自信还给孩子们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孩子的需要是教师关心的焦点,孩子的进步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其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信心。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所以,在工作中我也十分注意了这一点。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当我和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静静是我班上一个秀气的小女孩。平时,她不太愿意主动地与人交往,话也不多。学习活动中从来都不愿意举手发言,请到她时,也不愿意开口说话。有时情绪很不稳定,不乐意时抿着小嘴,一声也不吭。似乎是一个很难接近的孩子。可是,她却又是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她所缺少的是自信和大胆的品质,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首先,我在与她家长的交流中得知,静静从小有奶奶带大,奶奶为了孩子的安全,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孩子整天在奶奶的呵护下成长。加上父母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在家照顾幼儿,使她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面对什么困难都要让别人去帮忙。
第一次:上午加点后,我一边给静静梳头,一边总是要和她说说话,问问她家里的一些小事。
今天,刚坐下,她就乐呵呵地告诉我:“昨天爸爸和我玩球了,他的技术还不如我呢,我都会转身拍球了?”
学生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往往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所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赏识自己,这是增强自信消除自卑的良策。成功是自信的力量之源,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有成功的体验做为基础的,学生的成功机会越多,他就会越自信,就拿学生的学习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他对学习就越有信心,学习兴趣就越加高涨。
第二次 :下午,到了讲故事的时间,“静静,你来给大家讲个好听的故事,行吗?”她扭扭捏捏地站起来,低着头,牙齿紧咬着嘴唇。小朋友鼓励她,并放低要求,只要说几句就行了,她还是不愿意。无奈,只有等到明天了。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最后,她终于答应明天来讲故事。
第二天,我先和她随意地谈了一会儿,让她知道:一个人说话要算数,说过的事情就要做到,要讲诚信。再来由她讲故事时,我微笑地向她点点头“你能行的。”终于,她的态度有所好转了,虽然声音很轻,可是却是不小的进步。
第三次:
今天,静静穿了条漂亮的新裙子。“静静今天可真漂亮!”早上,我注意到她衣着的变化。“这是我妈妈给我新买的。”她高兴地告诉我。“是不是有点大呀?”“对呀,妈妈说这样明年还能穿的。”她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活动中,我一直观察着她,发现今天她的情绪很高涨。我尝试请她回答问题,她一点儿也没有不开心的表情,大大方方地回答了。
现在,每个老师见了静静都说静静变了。的确,静静是变了,变得活泼可爱了,变得落落大方了,变得聪颖懂事了。看着她的改变,我也发自内心的欣慰,对孩子播撒的爱,终于有了收获。爱如春风,爱似阳光,使万物滋润,使万物茁壮。有了浓浓的爱,我们的孩子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情绪总是与多次的失败经验相联系。而自信心则是成功的必然情感体验。因此,我注意给学生创造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充分地信任学生。这样,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信心也会越来越足,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针对这些,我在班中组织了诗歌朗诵会,让爱好诗歌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的兴趣爱好把喜欢的课文编成课本剧表演给大家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习乐趣,挖掘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随笔: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教育随笔: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我们班是新中班,所以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
每天的来园游戏在轻松欢快的音乐声中又开始了。今天的娃娃家由白云、豪豪担任了爸爸、妈妈的角色。游戏玩到一半,只听见阁楼上热闹起来:“娃娃的衣服要洗一洗,我们做个洗衣机吧!”只见他们一下子从阁楼上走下来,东找找,西翻翻。白云从教室一角找出几个放月饼的塑料小盒开始拼搭起来,搭了一会儿也不成个样。一旁的小圆圆见了说:“这是什么洗衣机呀?洗衣机没有这么小的。”白云听了同伴的话,又和豪豪找来一个没了盖子的月饼盒,试图将刚才的所有塑料盒用透明胶粘在盒子的边缘上。试了半天,透明胶浪费了不少,游戏也结束了,洗衣机还是没做成。在游戏分享时,我请白云和豪豪介绍了他们制作洗衣机的经过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从选择怎样的替代物、如何挖洞制作可视窗到粘贴按扭
,洗衣机的简易制作方法终于出炉了。
在整个游戏过程和分享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和组织者,孩子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虽然他们遇到了困难,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得到的是自己亲身的体验,生活经验的再现,想象和现实的互相碰撞。只有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的活动。”
教育随笔:快乐还给她
教育随笔:快乐还给她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可是很多时候,已经拥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孩子却不快乐。为什么呢?
其实,是能力弱的孩子不快乐。
奕奕是个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在班里,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在一次表演游戏中,奕奕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来表演,没想到奕奕一站起来,别的小朋友就马上说:“奕奕不会,他肯定不会表演。”看到这里,我批评了其他幼儿,鼓励奕奕大胆的表现自己。可是,他的勇气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的在我面前比划了一下,就回位了。并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根据能力的强弱来选择合作伙伴。能力弱的孩子,会遭到排斥,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不能达到和同伴相同的水平。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他经常受到排斥,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智力发展的。
鉴于这种情况,我在班里组织了抱一抱活动,让每位幼儿都和真真做朋友,都和他抱一抱,和老师一同来帮助、关心、鼓励他。现在,奕奕已经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和其他幼儿一起快乐而健康的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