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刚看到宣传活动内容的时候,我感觉今年的宣传活动没啥意思。毕竟,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细细研究下来,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用成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既是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妈妈的我有天无意间问我的儿子:“幼儿园一天里你最喜欢什么时候啊?”原以为他一定会说是自由区域活动的,结果他却说:“最喜欢吃完午饭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跟小朋友们讨论植物大战僵尸……听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许,那些我们认为的游戏根本就不算游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
在教研活动中,我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没想到好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自己精心设计的娃娃家无人问津,孩子们更热爱用纸盒搭建的简单厨房;费劲制作的玩教具孩子们根本不买账……经过几次探讨,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验,让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发挥。一开始,我的心是忐忑的。害怕孩子们会无所事事,害怕他们举着木棒打到对方。但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原本想放在娃娃家里的美食被孩子们当成“外卖”进行游戏。原本放在益智区里的PVC管被孩子们拿到建构区当做房子的框架……一个个意想不到就这样发生了。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的我可以跟我的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一起翻花绳。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踢毽子打沙包……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即便是孩子也是整天抱着手机、Ipad玩游戏。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各种电子游戏。父母更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游戏的权利早已被剥夺。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挚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
我希望我们小时候的编花篮、翻花绳能让这一代孩子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茶余饭后能凑到一起跳皮筋、打沙包;希望听到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少给孩子报几个特长,少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们。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童年只有一次,让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快乐游戏。让游戏真正点亮孩子的童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把自由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啊,为什么我不问问他们的意见呢?于是我便急忙问到:“那你们是想玩什么呢?”,“玩圈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笑了答道:“好好好!”只见他们高兴地拿起圈圈活动起来:肖坤益拿着圈圈在地上转,刘子羽拿圈当做方向盘在开车,李晓媛在滚圈圈,璐丽和璐璇还两人配合,将圈套在身上,当成了袋鼠妈妈和宝宝一起跳。可见,幼儿可以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和想像,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由此可见,教师就应适当设计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时间,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和表达。而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提要求,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教师只有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教育随笔:把发言权还给孩子
在课堂上,总能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部分幼儿踊跃地举手发言;一部分幼儿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很期望老师提问却不举手;还有一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教学之余,我经常想:同样是同龄的孩子,为什么语言表达潜力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幼儿勇敢地在群众面前表达自我的意愿或想法,充分指导、肯定他们的发言,帮忙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敢在群众中发言的畏惧心理。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大(二)班两个老师设计不一样的游戏与活动引导其他不怎样敢在群众面前表现的孩子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表现潜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努力抓住每一个随机教育或与孩子谈心的机会,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好朋友,其他的小伙伴也一样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
经过一段时光的努力,大部分幼儿的在群众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所增强,语言表达潜力也提高了不少。只有一位小朋友仍像是躲在一个的自我小空间里,他就是吴**。吴**很少说话,能够一天不跟老师交流,也不与小朋友一齐玩耍,性格显得有些孤僻。老师向他询问一些事,他则表现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老师,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回答教师的问题。吴**与人交往的潜力很让我担心!于是,我们找到了家长,向他们询问了吴**在家的日常表现。吴**妈妈说,吴**在家很乖,很听话。我们推荐吴**妈妈在家也创造一些让锻炼吴**社交潜力的机会:如外出时与孩子比赛谁最有礼貌,主动向他人问好;比赛谁最勇敢能自我去问售货员买一些东西等等。但还没说完,妈妈就说:“他哪敢呀?他从来不都与陌生人说话的!”
听了家长的话,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正因为家长过度的爱护与帮忙,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少了家人的提醒,孩子就不知如何独立去应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情、陌生的问题!如果一向这么下去,孩子的未来将变成怎样样?他该如何应对学业的难题?如何掌握生活的技能?他会与人交往吗?这些难道是家长们期望看到的吗?孩子真的是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吗?还是一向以来孩子的心声已由父母家人的过度爱护所“代言”?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真诚地呼吁家长们:把孩子的发言权还给孩子吧,让孩子做自我的主人!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橙橙小朋友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后跟被自行车夹到里。她妈妈再三叮嘱近段时间不要让他参加户外活动,为此,我对他格外关注。
今天户外活动时,我照例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进行律动和体育游戏,恩熙跑过来说;“老师,橙橙来上学了。”我看到橙橙,未加思索地对他说:“橙橙,你脚不好就不用了,坐在那花园边上看小朋友做游戏吧。”听了我的话,刚才还兴高采烈的他忽然脸色阴沉了下来,慢吞吞地转过身子,往花园那边走去……
橙橙的瞬间变化让我猛然醒悟;离开集体,他并不快乐!我迅速改变了想法:“橙橙,等一下!老师还要请你帮忙。今天的游戏请你当红绿灯,好吗?”我说。橙橙爽快地答应了。“红绿灯”是这个游戏运动量最小的一个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虽然橙橙站在原地,但他扮演得很投入,看得出他很快乐。我决定,次后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跟橙橙安排一个合适的游戏角色,即使没有合适的,也要为他创造一个合适的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在不经意剥夺孩子的快乐。如果我今天忽略了橙橙的变化,就不可能了解橙橙的感受,橙橙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变化,深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尊重孩子,还他们快乐!
教育随笔:把机会还给孩子
午餐时间到了,王老师把菜拿到教室,说今天我们吃虾,我和王老师一起分好了饭菜,这时王老师开始帮小朋友剥虾皮,我问她为什么要剥,那么多虾等老师都剥完饭菜都凉了。她说孩子们不会剥,我马上制止了王老师的做法,告诉她,把机会为什么不让小朋友自己试一下。
每次吃下的时候,有好多的小朋友都会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现在老师教你,请你拿起虾,先把虾头摘掉,再把虾腿摘下来,最后把虾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现在就可以吃了,孩子们都忙着自己剥虾。
后来我将这件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的反应就是我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剥,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的小朋友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有些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干脆就自己包办,孩子在家就是衣开伸手,饭来张口。
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让孩子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孩子做得好不好,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培养,而做家长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锻炼,千万别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只有把机会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育随笔:把主动还给孩子
对于语言活动,特别是故事活动,我们一般的常态套路是老师讲述然后帮助幼儿分段分析故事情节,最后整理再讲述一次故事。在本次活动中我在目标中增加通过猜测的方法预知故事内容,想着这种新的套路是不是能带来幼儿不一样的感觉,活动导入其实便开始了猜测,猜一猜谁会来报名考试,每个幼儿都各抒己见,有的说“啄木鸟”、“蜂鸟”、“鸵鸟”、“猫头鹰”,也有很多幼儿猜中了“麻雀”,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慢慢猜中了“大雁”、“鸭子”等。此时幼儿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到了最高点,他们急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把故事讲了个大概。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那亮闪闪的眼睛和争先恐后地发言,还有一些小小的争执。接下来,我把故事完整地讲述一遍,中间还请幼儿配合表演一下,再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一堂活动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优势:
1.把自主还给了孩子。活动中我没有象预先设计的那样,分段欣赏故事,再看图片讲述,而是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自己猜测讲述故事的情节内容。
2.认可幼儿的多角度讲述,让其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问题的引导。
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体验了自主的快乐,获得了成功感,但孩子体验过这样的活动后再开展其他基本套路的语言活动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所以教师还是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多花心思,认真备课,认真审议什么活动适合幼儿,能促进他们发展。
把游戏还给孩子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在精神活动的时候;当儿童自发努力时,正是他们对周围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物质进行全力搜寻的过程,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时刻啊!”然而,就在这神奇的时刻,如果他们的行为被影响,被制止,这是多么粗暴地扼杀啊!
教师和儿童心理的关系,犹如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就是教师需要伺候的主人。教师把桌子擦干净,把用具摆在固定的位置,做好这些后就退到幕后,克制自己想要帮助的冲动,静静地在旁边观察,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他没有需要,就不要擅做主张,一旦他们有所吩咐,就要立即给予满足。
教师的及时隐退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让孩子自主地发展能力、性格和人格。
蒙台梭利说:“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孩子们能够自己认真工作,而不在意教师在不在身边。”不管能不能做到,我想我会为之努力!
幼教随笔: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美玉也会存在瑕疵,何况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孩子。让我们给孩子一份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
我园要举行会操比赛,无论是从精神面貌还是动作的整齐性、协调性上,对于小班孩子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虽说训练之前我做了较强的心理准备,可当面临到孩子的松散、懈怠时,我还是心急如焚,不免对孩子们怨言重重。
在业务学习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我为之一振,是啊!他们不是成年人,不会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他们只是些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无法“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他们又怎会顺应成年人的心思呢?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还要在允许的基础上,给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其自身克服纠正、改正错误。面对这一些,又该如何做呢?我思绪重重。
今天下午练操时,接近放学时间,门外已来了不少家长,看到众多家长,我便对孩子们说:“门外有好多家长,我们让家长们看看我们有多精神好不好?”“好!”孩子们众口一词,意料之中,孩子们这次训练动作整齐、有序,令人满意。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美玉也会存在瑕疵,何况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孩子。让我们给孩子一份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
把点名的权利交给孩子
晨间活动结束了,我像往常一样,拿起点名册开始点名。小朋友都安静的坐在位置上,静静的等待我叫到他们的名字。“牟瑞辰!”“到!”“高钿炜”......这时我听到下面有幼儿跟着我一起轻轻的叫着:“牟瑞辰!高钿炜!......”我刚想制止幼儿的这种行为,转念一想,何不换个方法来点名呢。我就问:“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来点名,谁愿意来?”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好象在问:“我们怎么点名呀?”我又说:“就是请小朋友上来像老师一样,叫小朋友的名字。”这一说,幼儿个个都举起了自己的小手,积极性极高。我想着今天是第一次请小朋友来点名,所以就请了一名能力较强一点的幼儿孜纯,只听到孜纯响亮的叫到:“王天扬!”“到!”......这次我发现小朋友在点名时特别的认真,就怕同伴忘记叫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我把每天点名的权利交给了小朋友自己,而且不但是个别幼儿的权利,而是让每名幼儿都能有机会点名,特别是有些能力弱的幼儿,通过点名这样一个生活环节,能让他更熟悉班里的孩子,更加有自信心。后来,我们又发明了许多点名方式。让孩子们利用“你点我、我点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加专注,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按号点名、报数,对1-50的口数能力明显的提高,如在点到39号时,不知下一个号,幼儿自然的会接着告诉他是40等等。点名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一个例行环节,若我们教师加以精心组织,也可发挥起不小的教育作用,这样不仅让幼儿提高了一种技能,而且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增进了情感,更提高了幼儿在集体面前的表现能力。幼儿的一日生活就是课程,如果我们老师加以挖掘,那将是一份无价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