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儿眼中的地震
发布时间:2021-04-04 幼儿故事3岁 幼儿地震故事 幼儿故事7岁今天晚上回家吃饭,女儿一直赖在我身边。
“妈妈,今天姥姥看电视哭了!”女儿担心的说。
我问她:“姥姥为什么哭?”
女儿说:“因为地震了,有个姐姐被压在了房子底下,她很疼,所以姥姥就哭了!”
女儿说:“妈妈,你带我去给姐姐送一个巧克力吧,姐姐吃了巧克力就不疼了!”
我看着女儿的眼睛说:“宝宝,咱们把攒的钱捐给姐姐,让姐姐和小朋友都有巧克力吃,好吗?”
女儿使劲的点点头。
过了一会,我又问:“宝宝,你知道什么是地震吗?”
女儿说:“知道,姥姥告诉我了,就是土地爷爷伸懒腰,房子就动了,我就站不住了,姥姥说,要是地震就得跑到墙角藏起来!”
说完就跑到墙角给我示范了一遍。
我心头一酸。
“妈妈,姥姥说有个小姐姐很勇敢,救了很多人呢,要是你被压在房子下面,我也去救你!我还救爸爸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舅舅姑姑董老师刘老师王老师豌豆姐姐果果姐姐……”她把能想起来的人都数了一遍。
我疼爱的把她搂在怀里。
这样的夜晚,和大家一起悼念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女儿的眼泪
女儿的眼泪
上班的路上,耳旁突然听到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虽然是首儿歌,但却令我心中呯然一动……
还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也许是妈妈在幼儿园的原因吧,孩子每天总是高高兴兴的,无忧无虑。有一天,女儿告诉我在幼儿园学会了《小乌鸦爱妈妈》这首儿歌,并且还唱给了我听。我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便从网上找来了这首歌的动画视频,本想让女儿看了后会加深印象,可没想不一会的功夫,我不经意间看到她竟然留下了眼泪。
我以为女儿哪儿不高兴了,连忙问她。女儿不说话,只是轻轻地啜泣。“孩子怎么了?”我连忙问我的爱人,爱人也是一脸茫然。猛然间我发现了电脑上一遍又一遍播放着的《小乌鸦爱妈妈》的视频,心中闪出了一丝疑惑。我擦了擦女儿脸上的泪水,连忙追问她到底怎么了,好半天女儿才小声的问我:“爸爸,小乌鸦的妈妈怎么了?”“她老了,生病了,飞不动了。”我想了想回答。“那她以后怎么办呀?吃什么呀?”女儿边说,脸上的泪水又多了起来。我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了,这么点的小孩,竟然想这么多。“乌鸦妈妈的孩子小乌鸦喂她呀!”女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只是脸上的泪水还在往下流……
我没有办法想清楚女儿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虽然她只是3、4岁的小孩,但我的心里却是一阵阵的酸楚。整天忙于我自己的事,却从来没想到儿歌也会让人流眼泪,也从来没想过平时让我忽略过的大人们……
过去了好多年,我一直尽心尽力的照顾着我的家庭,不为别的,就算是为了女儿的那次流眼泪吧
女儿求助的眼光
晚上回来,女儿一直闷闷不乐,写作业也不象往常一直嘴里嘟嘟囔囔说个不停、问个不停,我和老公问了几遍,她也不说,我们两个还在一起讨论:“孩子大了,有了心事了”。可我知道,以女儿的个性,今天一定发生了很重要的事情。
我和七岁的女儿向来是无话不谈的,她藏不住心事,而且有什么事也从不会长时间影响情绪,可今天,究竟是怎么了?我满腹狐疑。
晚饭准备好了,女儿来到厨房搂住我,昂起头,满眼委屈、无助却又满含期待地望着我说:“妈妈,你帮帮我好么?”女儿的话一下子让我的心都碎了,尽管我还不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她的态度,我一口就答应了:“你说说看,妈妈会帮你的!”女儿一听,仿佛是得到支持又或许是委屈得到理解,她的眼泪唰的流了出来,我心里就更难受了。我把女儿抱在怀里,轻声问她:“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碰到什么困难了?有同学欺负你了?”女儿只是摇头,“那么,是你做错什么事了?”老公也进来了,对女儿说:“好孩子,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说出来,爸爸妈妈会帮你的。”女儿望着爸爸:“我吃了小朋友的东西,可她和我要五元钱,说明天必须给她带去。是我要吃的,我必须给她钱,妈妈,我知道错了!你就帮帮我吧,给我五元钱好吗?”
女儿玥玥今年七岁,上一年级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中午没法接她回家吃饭,于是就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中午留孩子们吃饭、辅导功课兼休息的地方,那里孩子还不少(高低年级的都有),都是像我们这样家长工作或做生意较忙,没办法接孩子回家的家庭。其实,说真的,孩子们挺苦的。所以,当女儿说她吃了别的小朋友的零食,被要钱时,我没有因女儿嘴馋吃别人的东西(那些没有生产厂家的小吃店出售的)而训斥她;也没有因女儿被要五元钱而生气,尽管我的教育理念不容许女儿这样做,可我还是在第二天履行了我对女儿的许诺。
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我怕孩子把这五元钱看成是一种罪,也怕那个收这“五元钱”的孩子继续这样下去,如果我不管,那我将会同时害了这两个孩子。
第二天中午,我买了二斤奶糖来到女儿休息的地方,他们放学后早早吃过饭,正在三五成群地聊天---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我把糖发给小朋友,并问他们知不知道我是谁,那些奶糖确实发挥了“威力”,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玥玥的妈妈”。我看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于是趁机说:“孩子们,你们在家里都是妈妈的宝贝,在阿姨眼中也一样,玥玥的零食可以和你们分享,但是,阿姨希望小朋友们要友好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孩子们是可以理解我的话的,我相信!
之后,我也没有详细问那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究竟是怎么回事,给了她五元钱,但是,我同样告诉她:“阿姨不容许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但是,也不容许别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宝贝,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朋友,这件事只能有这一次!”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或许,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些溺爱,对那个孩子说话语气有些重,但是,我看到了女儿眼中对我的信任,这就足够了。
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
3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3岁儿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1、2岁小儿都害怕很大的声音,3岁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种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
育儿观念:3-6岁的教育
育儿观念:3-6岁的教育
爱心?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懂得关爱和感恩的孩
子?一定是快乐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家长?一定拥有快乐的家庭。
培养宝贝爱心的五条实用建议
第一条建议?尽量减少物质奖励
对于宝宝的奖励?许多爸爸妈妈都会对孩子说?“你表现得好?
我就给你买***。”如果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
形成功利的心态?不会在乎他人感受。
第二条建议?孝敬长辈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让宝宝长大后知道孝敬老人?那么作
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则?最好经常能够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老
人?平时工作繁忙时?不忘当着孩子的面给老人打打电话问候一
声?这一些细微的举动?也都会被孩子看到眼中?并且成为其今
后效仿的依据。
第三条建议?大方告诉孩子你的辛苦
许多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见到孩子后一定要故作轻
松?就算再疲惫?也要努力打起精神来陪孩子一起玩耍。其实?
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不能告诉孩子的你辛苦。其
实?不妨大方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很累?不能陪宝宝玩了?
宝宝自己看一看书?好不好?另外?能不能帮妈妈把卧室里的包拿出来呢?”听到这句话?相信宝宝会理解妈妈?并且很乐意地
帮妈妈做一些事情。这样做?其实更能够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
辛苦?并且培养感恩的心。
第四条建议?不要吝惜说“爱你”“谢谢你”
许多父母不好意思把“爱你”大方说出口?其实?这也是培养宝
宝爱心的好方法之一。当宝宝做对了时?不妨抱起他?亲一亲小
脸颊?说声“妈妈爱你。”孩子也会甜甜地回报一句?“妈妈我也
爱你。”当宝宝帮助妈妈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情时?大声地对宝
宝说?“谢谢你”?宝宝会为这一声肯定而充满信心。
第五条建议?不要有求必应
对于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有求必应?并不是最佳的做法。应该
让宝宝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样他才能够体会到父母
的辛苦?珍惜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
由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
常普遍也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么?当父母的究竟要如何才能教育
好孩子呢?
一是要善于鼓励。人都是喜欢听人说好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
谁要说自己的不是?总会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没有几个人能够达
到问过则喜的境界。不要老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家孩子的长处
?动不动就说你看某某某比你听话?某某某学习成绩如何如如何
好?你为什么就不能象某某某那样给父母争点气?这样的比较?
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多鼓励?才能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岁娃是个"小心眼"
案例:女儿湘湘5岁,是个"小心眼"老师:您好!
我们的女儿湘湘5岁,性格不好,是个"小心眼"。有次我带着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湘湘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当时我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湘湘只是茫然地看着我不做声。
湘湘妈妈
专家:通过游戏,培养孩子宽容的个性
专家分析:
对于湘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宽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方法3:实例讲解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宽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
2、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当孩子中伤别人
1、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2、帮助孩子分析这种偏见或成见为什么是错误的,并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1、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妈妈。孩子最初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不要用惩罚或责备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是下棋的人,一开始想着自己怎样走,不管别人,水平逐渐变高的时候,就会想对方怎样走,自己怎样应对。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上小学的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要求个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谅,多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获得进步。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妈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容忍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5、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推荐:一些宽容的小故事
宽容的故事一:佛家禅语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宽容的故事二:六尺巷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宽容的故事三:总理轶事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的故事四:婚姻往事
一位老妈妈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和忍让,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在人生中,宽容实在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需求
0-3岁,宝宝敏感期集中爆发的阶段,语言系统又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是最苦的。
0-3岁,是每个宝宝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基础。这个阶段受到冷落的宝宝会在潜意识中自然的产生不自信。而家人温馨的陪伴和引导,同样会为宝宝的起点积攒优势;
之前部分推文《你要知道宝宝心中的苦》《你了解宝宝的三次“叛逆期”吗?》《掌握周岁内宝宝心理规律,带娃变轻松》《周岁宝宝:谁来守护我唤醒的安全感》从生理方面讲解了宝宝0-3岁应该注意到的点;
本文从宝宝生活的四个细节上告诉大家,宝宝的内心,是有强烈寻找及时反馈的需求;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保障宝宝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
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
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
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
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
如何有效优质地促进0~3岁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
国内外的婴幼儿发展研究机构多年的研究表明:0~3岁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初生婴儿的脑发育比15岁孩子快1000倍。很多思想、习惯和智力是在3岁前打下基础的,0~3岁的婴幼儿时期是其成长的关键期。
如何有效地开展0~3岁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我们在认真贯彻实施《幼儿园规程》、《纲要》及《家庭教育十五计划》的过程中,面向社区,努力探索,与镇妇联携手创办了以“健儿乐”命名的亲子俱乐部。在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早走半步,领先一生”的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了对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通过研究,使我们也认识到: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供针对0~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改善婴幼儿的教养环境是可行的。
————全新组织
虽然个体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给以影响。作为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她对孩子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建立在家庭之上的文化教育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家庭文化教育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发展,更影响人智力发展乃至整个人格的发展。合乎科学的早期教育环境刺激与学习,可以促进孩子良好发展。俱乐部的开设,无疑为我镇适龄儿童家庭带来了适时适宜的家教指导,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家长热情的欢迎。
开班伊始,我园与妇联,积极筹划,拟定办班方案。在计划宣传、发动等过程中也取得了社区、居委、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协助,得到了全镇适龄家庭的踊跃参与,一系列的组织工作,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精心落实
俱乐部成立伊始,我们就对本镇部分散居0~3岁儿童家庭作调查,结果突出地表现为:家庭对0~3岁儿童的高度关注爱护与传统滞后的教养方式并存。说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没有及时转化为科学、优质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对0~3岁儿童大量的人力物力付出没能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发展。主要问题表现为:首先,0~3岁儿童抚养者多为祖辈;其次,对孩子保护过多,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孩子自由活动少,接触外界和自然机会少;有的家庭限制孩子活动,成人决定一切,忽视孩子发展中的正当需求;最后,家长育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不关注孩子个性化发展特征,一旦感到孩子与其他儿童发展不一致,便产生恐慌、焦虑,导致不科学的单一化训练。当然在发
现问题的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家庭成员有迫切掌握早期科学抚养的需求,对学前教育机构寄予极大的期望与信赖
,我们的出现,正好迎合家长的心理。
亲子俱乐部作为一个崭新的家教领域,它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托良好的办班质量,而教育的质量来自于指导者工作的质量。在俱乐部中,我们分别选任了园内富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开设以运动、认知、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除了完成幼儿园日常工作外,认真投入此项工作:知识缺乏了,加强学习;内容单调了,利用各种途径寻找资料;设计方案,制作教玩具;组织实施,及时反馈(包括家长参与后的反馈);积极反思,创设环境,引导孩子与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建构经验,不断提高指导质量。在活动中,我们制订了“四定二落实”: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计划落实、活动落实,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