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吗?
发布时间:2021-04-0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 我们的城市幼儿园说课稿对于儿童教育的目标,西方家长认为是“快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家长则认为是“成功”。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良好的教育应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准确把握之上,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吗?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心理学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快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形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比关系。
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很大关系。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隐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他们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导读: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你了解吗?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二是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三是需要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四是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你真的对孩子用心了吗?
在我接待的家长咨询中,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让我那么费劲,怎么办呢?”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反问一句“又不是去干体力活,你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我的反问让很多家长无语。可以说大凡是说孩子费劲的父母,大都是不懂得用心对待孩子的父母。其实,每一个好孩子的背后,都会有父母做出的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样罢了。智慧的父母,知道用心而不是用劲。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用心呢?1、用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有很多父母因为听不到孩子的真心话而烦恼。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不愿与父母说话的。孩子刚刚咿呀学语,就会不停地与爸爸妈妈说个不停。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话却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父母问,孩子也不愿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你是怎样听孩子说话的?当孩子向你诉说的时候,无论他说的是你想了解的,还是不想了解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意思的还是没有意思的.....你都要用心地去听,集中精力去听,在孩子诉说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说完。
只有用心的、耐心的倾听,你才能明白孩子想对你说什么。你对孩子的倾听越多,就对孩子的了解越多,与孩子的沟通越顺畅。同时,在你倾听孩子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2、用心地向孩子提问很多家长都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情况,可总打不开孩子的嘴,孩子要么应付一下,要么根本不回答。怎么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嘴呢?家长要学会开放式提问,具体地提问,你提的问题越具体,孩子越容易回答,如:老师今天表扬哪个小朋友了?今天老师批评哪个小朋友了?吃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有谁挑食不好好吃饭等等。这样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看似你在问别人,实际上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情况和评判带了进去。在孩子回答你的提问时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答案,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要着急打断他的叙述。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身体语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3、用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使很多父母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回答。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发问常常是敷衍了事,甚至还会嘲笑孩子的幼稚。长此以往,等孩子长大后,他也不愿意回答问题,更不愿意提出问题,甚至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父母往往把矛头指向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大方、不自信,却不知道罪魁祸首原来是自己。就是你对孩子提问的敷衍和嘲笑,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父母应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管孩子的问题显得多么幼稚。比如“老天爷是在天上上班吗?”妈妈可以很认真地回答说:“是啊,现在老天爷要下班了,月亮姐姐要来接班了!”如果父母能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为什么”,而且认真回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喜欢提问和钻研问题。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有两个生命的,一个是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有形的物质生命,一个是你看不见的无形的精神生命。这个有形的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精心养育和照顾,而无形的精神生命需要父母的用心理解和呵护。只有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了解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么
你的孩子有自信吗?
拥有的是真正的自信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自信呢?别因为孩子成绩好才表达爱,让孩子感到你无条件接纳他
你是否曾经对孩子说过:
“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
“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却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无形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家长日常的话语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去跟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它会让孩子也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
因此,家长要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可能会有家长产生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是一味地纵容孩子吗?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
学会正确称赞孩子,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
很多家长有一个疑惑:“我平时都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经常表扬孩子, 很少批评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太自信,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呢?”有的家长会误解“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的“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
小明经过刻苦训练参加学校橄榄球队员选拔赛,可惜表现欠佳,只接到一个球,而且没有实现一次传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难过,一味地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样好”。
听了爸爸的话,小明的闷闷不乐并没有缓解。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
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地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
这位父亲可以这样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败带来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表现良好”,从而让孩子真正获得成功带来的“感觉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觉良好”。
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仍然会遭受挫败,影响自信心。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是有理由的,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的理由”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程度,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最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真正的更高成就,正所谓“留有余地”。
对于孩子做出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在表现良好之后通过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
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乐观对待成功和失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如何解释某一件好的或坏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两个重要方面:
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永久性(总是VS偶尔)——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
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普遍性(一般情况VS特殊情况)——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造成的结果,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从不”,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提高自信心。一个男孩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我很凶”、“他们生我的气”、“我最近对他们的行为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怎么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负面”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和对事情的解释,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长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家长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