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亲竟要求儿子考零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1-02-01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什么是游戏 什么是幼儿园说课稿

我在台湾还没有读完小学就跟着父亲举家搬迁到了美国。进入中学后,我开始叛逆;然后就变成了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孩子: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天憧憬的就是变成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所以,我的成绩很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雷打不动的“C”,这让教过我的所有老师都无计可施。

刘墉终于忍不住找我谈话了,在我12岁之后,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当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欢迎。鉴于他对我一直比较宽松,所以我多半时侯称呼他为爸爸,偶尔觉得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叫他刘墉。

现在他要就我的学习成绩与我展开讨论,我的心情就开始不好了。他先是冲我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这个笑容在我看来很阴险。他对我说:“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对吗?”

“是的。”我感觉他的话里有一些鄙视的成分,这是对一个14岁少年尊严的莫大侮辱。我有点挑衅地说:“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他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级赛车手?”

刘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来,那笑声让我觉得更阴险了:“他考了零分,当了赛车手。可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过零分啊,每次都是‘C’。”说完,他的手从背后亮出来,冲我扬了扬手中那张成绩单。

他竟然笑话我没有考过零分?我真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我咽了一口唾沫,从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声音:“那么,你希望我考个零分给你看看吗?”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摆出一个坐得很舒服的姿势,笑了:“好啊,你这个主意很不错!那就让我们打个赌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以后你的学业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没有考到零分,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如何?”

我们很认真地击掌为盟,我在心里已经开始窃笑不已了,我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可爱也最愚蠢的父亲。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试规则:试卷必须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着题目不答,更不能离场逃脱,如果那样的话即视为违约,好不好?”这还不简单?我的心里发出快乐地鸣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有问题!”

很快便迎来了考试。发下试卷后,我快速地填好自己的名字,开始答卷。反正这些该死的试题我平时就有五分之三不会,考个零分不是什么难题吧?(群学网 WWW.qx54.COm)

第一题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美国人民反击纳粹的时任总统是谁?下面有三个备选答案:卡特、罗斯福、艾森豪威尔。我知道是罗斯福,却故意在答题卡上涂下了艾森豪威尔的名字。

接下来的几道题都是如此。可毕竟试题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出的,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甚至很陌生。在做后面的题时,我并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所以答题时就开始犯难;但按照约定,我又不能空着不答,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像以往那样乱蒙一通。

走出考场,我忽然发现自己手心里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考零分也很难!我的心情开始沮丧,因为我觉得自己极可能在乱蒙的时候蒙到了正确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试卷结果出来了,是可恶的“C”,而不是可爱的“O”!灰头土脸地带着试卷回家,刘墉笑眯眯地走过来,提醒我,“咱们可是有约在先哦,如果你没有考到零分,你必须听从我的指挥和安排。”我低下头,暗骂自己不争气,竟然连个零分都考不到。同时也在心里作好了最坏的准备,他还能怎么指挥我?无非是让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刘墉煞有其事地清了嗓子,说出了他对我的命令:“现在,我拜托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说,你近期的学习目标是向零分冲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获得自由!”我差点以为我的耳朵坏掉了,或者差点以为刘墉的脑子坏掉了;这样的大好机会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将我轻轻放过,并且无限制地给我发补救的机会?考零分比考A我觉得还是前者更容易一些。于是,我看到了一丝曙光。

很快又迎来了第二次考试……结局还是一样,又是“C”!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的向零分冲刺。为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努力学习。然后,我开始发现自己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换句话说,我会做的题越来越多。

一年后,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个零分!也就是说,试卷上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每一题我都能判断出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是错误的。刘墉那天很高兴,亲自下厨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声宣布:“刘轩,祝贺你,终于考到了零分!”他冲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话:“有能力考到A的学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这个道理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不过我是早就计划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

的确,我承认我被刘墉——我的爸爸耍了。在这个赌局中,其实我的一举一动,都早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可是,把考满分的要求换成考零分,我就觉得容易接受得多,并且愿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后来,我考上了哈佛,读完硕士,正在读博士;译了书写了书,拿了音乐奖,获得了表演奖;似乎在18岁以后,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马赫第二了。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刘轩第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对这样的孩子,我还能要求什么?


小不点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在学前班学习,她的成绩中等,别人月考3个100,她只有1个;在摩比周老师的班,聪明的孩多了去了,她偶尔也很拔尖,但更多时候慢半拍;学琴,学了快1年,还在2级,比我们晚几个月,年龄更小的孩子都学3级了;学画,只得过1个小比赛的优秀奖,一块学的孩子,好些都拿2,3个奖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牛孩啊?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好呢?

不过小不点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她性格活泼、有礼貌;比如她善良、真诚、不小心眼、喜欢分享;比如她很少固执、讲道理能接受。

因为约了下周去林大附小面试,昨天我对她说,咱们平常都没抓学习,这周得临时努力下:每天得自己读一篇带拼音的小故事,外加20道心算题。说来也怪我,虽然她上了学前班,学了拼音,但平常没有培养她自己阅读的习惯,所以她认字很少。她喜欢听故事,但基本没有自己读过故事。昨天晚上,找了一篇大概200字的故事让她自己读。一开始那个费劲呀,我真是心里怕。不过还是装作很享受的样子,说:不错,很不错,宝宝都能自己读故事了!鼓励对孩子永远都是有效的。受了我的鼓励,她越发认真地读了,虽然速度非常慢,还常常卡住,但她一直很努力。

读完故事,又练了会舞蹈,赶紧地让她上床睡觉。在床上,灯都关了,她突然说:妈妈,还没练心算。可不,我早把这事给忘了。于是开始练心算。练完20道心算题。娘俩开始聊天。

小不点快生日了,爸爸说是不是给她买个ipad(之前宝宝曾说过想有一个)。我跟他爸说,买不买,跟小不点商量吧。小不点跟爸爸说不用买。我问她,怎么不用买了呢?小不点说,不乱花钱。我说你不是想用它玩游戏吗?小不点说,在电脑上玩也可以。我又问你不是想拿它看粉红小猪吗?小不点说,没关系爸爸的mini也能看。

我说宝宝啊,家里是不富裕,不过你过生日爸妈还是可以给你买礼物的。咱们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如咱们家没有小花园,没有大房子,但咱们也有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小不点说:是啊,咱们家有爱。咱们家最不缺的就是爱呢。妈妈,咱们家也有小花园啊,阳台上不是养了几盆花吗?那就是我的小花园啊。

小不点真的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孩子,可是,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忌妒”到底长得什么样儿?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子欢天喜地,家中似有阳光融融。但若一旦有谁犯了禁忌,不小心夸妹妹一句,女儿的脸就会立刻黑屏。瞬间,温柔姐姐变身刁蛮公主,不由分说将妹妹手里的东西,疾风骤雨般通通收回。一时间,大的怒,小的哭,仿佛寒流忽至,室温降到零度以下。到幼儿园开家长会时,老师也提醒我们,说女儿忌妒心很强。如果同桌得了小红花,或受到老师表扬,她就会很久不理同桌。有许多小朋友都怕女儿这种性格,她在班上显得孤单。我们多次指责女儿,要她改掉忌妒的毛病。每次她都委屈地反问:“ 忌妒长得什么样儿?你们干吗不把它从我心里拿出来呢?”弄得我们啼笑皆非。她的表现越来越让人担忧,上周参加公司的亲子活动时,她在游戏中被淘汰了,竟忽然推倒获胜的小选手。其他小朋友纷纷说她不该打人,她当场大哭起来。我们终于意识到,忌妒不是个简单的小问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必须找到一个解决的良方。我们认真研读了有关儿童心理的文章,也请教了一些幼教专家,商讨了很多法子,想把女儿的忌妒,从她心里头“ 拿”出来。周末,又因奶奶夸了妹妹乖,女儿忽然变脸,预料中的场面开始上演。老公叹道:“ 好厉害的忌妒心,快比得上黄风怪掀起的沙尘暴了!”我也咂舌:“ 比木马病毒威力还强!”噘嘴瞪眼的女儿,听到我们又提“忌妒”二字,顿时眼泪汪汪。老公笑:“你不是想知道忌妒长什么样吗?快跟妈妈去看吧!”女儿抬起头,眼里满是好奇。妹妹抽泣着说:“忌妒是不是长得像黄风怪和牛魔王?”我带她们来到计算机前,打开了一幅图片─那是一株紫色的风信子,正在月夜里开放,花瓣重重叠叠,异常柔美。妹妹叫道:“ 忌妒长得好漂亮啊,一点也不像怪兽!”女儿不解:“ 爸爸不是说忌妒不好吗?”我要她们别着急,先来听一个神话─在古希腊,有三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分别是植物神、太阳神和西风神。植物神比较喜欢跟太阳神玩,西风神就非常忌妒。有一天,植物神和太阳神一起玩掷铁饼,太阳神掷的时候,西风神趁机改变了铁饼的方向,将它吹向植物神并打破了他的前额。太阳神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挽救好朋友的生命。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长出了一株紫色的花,太阳神把它命名为风信子,用来纪念好友。因为植物神是被忌妒所伤,因此,紫色的风信子就代表着悲伤和忌妒。姐妹俩变得难过起来。妹妹说:“ 忌妒是个大坏蛋!”女儿喃喃说:“ 要是没有忌妒就好了,他们三个可以一起扔沙包玩,或者跳绳。”老公笑了:“ 孩子们,来尝尝忌妒的味道吧!”听说有吃的,两个孩子顿时一扫愁容,开心起来。妹妹早就跑进厨房,女儿在后面悄悄问我:“ 风信子花可以做色拉吗?”我附在她耳边轻声地说:“ 忌妒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新的样子!”老公榨了两杯鲜橙汁,然后递给姐妹俩一人一个小瓶,示意她们将小瓶中的汁液兑一点进去,然后搅匀。孩子们兴致勃勃,做得很带劲。搅拌后,两个人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结果,妹妹直吐舌头,而姐姐因为将瓶中的汁液多挤了两滴,已经开始流泪、咳嗽。我边让孩子们漱口,边温和地告诉她们:“ 刚才那个瓶子里,装的就是忌妒。无论多鲜美的果汁,如果掺了忌妒进去,就会让人难受。”女儿微微点头,她是不是想起了在幼儿园里的孤单?那种滋味,一定很不好受。孩子们将小瓶还给我,妹妹嚷道:“ 我不要再见到它了!”我笑着,将“ 忌妒”收到柜子里。其实,那只是一瓶芥末油,它做了孩子们最好的教具。老公又笑嘻嘻地说:“ 想听听忌妒的声音吗?”两个孩子又兴奋起来:“ 忌妒还会说话呀!它是不是像外星人那样?”姐妹两个开始学着机器人,怪声怪气地讲话。我把她们带进卧室,床上有两个刚刚充好气的玩具气球。一个是姐姐喜欢的花仙子,一个是妹妹喜欢的叮当猫。两人欢天喜地,扑上去就要拿,被我阻止了。我和老公各拿一只,模仿着花仙子和叮当猫的声音,争吵起来:“ 我比你漂亮!我比你能干!所有人都应该喜欢我!你走开!”最后,我与老公干脆拿着气球打起架来。两个孩子着急了,劝了这个劝那个,我们就是不听,越打越凶,只听“ 啪”的一声,两个漂亮的气球破掉了。姐妹俩吃了一惊,呆呆地望着地上。妹妹惋惜地说:“ 为什么要打架呢?你们都很好啊!”女儿把花仙子的碎片捡起,一片片拼着,她大哭起来,就像那次亲子活动里那样伤心。面对所有小朋友的不满时,她的心也会锐利地痛吧?老公轻声说:“ 花仙子有花钥匙,叮当猫有百宝袋,如果他们不互相忌妒,能做好朋友,一定会玩得非常开心。”我温和地问女儿:“ 告诉妈妈,为什么会忌妒妹妹和其他小朋友呢?”女儿低头:“ 你们老说别人比我好,我以为你们不喜欢我了。”我抱紧她:“ 你一定要相信,你是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喜欢你。”

女儿讷讷地说:“ 可是,爸爸妈妈也会忌妒啊!”我们吃了一惊。女儿模仿着爸爸的声音:“ 那个小李,年纪轻轻,居然一来就当了主管……”老公的脸,蓦地红了。女儿又学着我的表情,唉声叹气:“ 我们办公室的那个小王,凭什么奖金比我高……”我的脸也变得火辣辣的。我与老公尴尬相视,我们万万没想到,是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老公干咳一声,郑重地说:“ 你说得对,我和妈妈都错了,不过我们保证,从现在开始,会和同事好好相处,再也不忌妒别人。”我诚恳地点头:“ 我们一起改正吧,以后大家互相监督,如果十天之内没人犯错,我们就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女儿惊喜地问:“ 真的?”我们伸手与她打钩钩,妹妹也挤进来。我们笑起来,四个手指勾在一起。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不再拿女儿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也不会再说:“ 看,妹妹比你小,拼图比你反应快多了。”包括奶奶,也不再逗她:“ 奶奶不要你了,要对门那个胖嘟嘟的小妹妹!”这种言辞,对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是一件痛彻心扉的事情。我和老公变得时常夸奖办公室同事的能干,并表示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也变得出色。另外,只要有空,我们就带女儿去参加竞赛型活动,让她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失败,借此磨炼出一颗坚强的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她的自信。女儿向我们展示她的手工、绘画或者其他作业时,我们都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再自作主张,拿起她的作品就修改。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他们。大人们往往太心急,想让孩子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在不断的指责中,孩子变得自卑和忧郁。现在,听着我们的赞赏,女儿眼睛里闪着快乐的光彩,自信已在她心里萌芽。 渐渐地,她会告诉我们,某个小朋友唱歌很好听,某个小朋友体操做得最好,同桌的新裙子好漂亮。她跟妹妹相处也很好,甚至,她还会表扬妹妹:“ 你真聪明,猜谜语好快;你笑起来真好看!”我们知道,女儿已经从忌妒的阴影里走出来,有了她自己的阳光。那天,幼儿园的老师特地告诉我们,女儿现在变化可大了,小朋友们都喜欢跟她在一起,做游戏时,大家争着让她加入自己一方呢!看着快乐的女儿,我轻轻地拥住她。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2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3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4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但是孩子却往往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支配型: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放任型: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

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孩子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理想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育儿观念: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年我接了一个中班,带班几天,我就深深感到了这个班级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别是一个叫伟伟的小朋友,早上来园,他手上拿着玩具玩,看了老师也不叫,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脸的茫然,一旁的奶奶手上拿着油条,一边喂一边说,叫老师叫老师呀,孩子还是玩着玩具不理不采。

我看着那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那孩子对奶奶确实不一为然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这就成了我们宠孩子的条件吗?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还是回到过去的穷苦生活好了,至少他们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千依百顺,与孩子所反馈给我们的却形成了反比,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了,我们要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但是不能把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传统美德给丢了。

“宝宝啊,等会儿热了,叫阿姨帮你脱脱衣服啊”

“老师我的被子在哪里啊?”

“我睡哪一头”

一个中班的孩子能力再差,这些小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作为家长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到底做些什么呢,他们可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是在你们的怀抱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啊,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家长要知道: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1+1=2更重要;教会孩子学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孩子学会几个洋文更有意义。

相关推荐

  • 对这样的孩子,我还能要求什么? 小不点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在学前班学习,她的成绩中等,别人月考3个100,她只有1个;在摩比周老师的班,聪明的孩多了去了,她偶尔也很拔尖,但更多时候慢半拍;学琴,学了快1年,还在2级,比我们晚几个月,年...
    2021-09-06 阅读全文
  • “忌妒”到底长得什么样儿?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我就深...
    2020-09-15 阅读全文
  •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
    2021-11-04 阅读全文
  •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
    2020-11-03 阅读全文

小不点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在学前班学习,她的成绩中等,别人月考3个100,她只有1个;在摩比周老师的班,聪明的孩多了去了,她偶尔也很拔尖,但更多时候慢半拍;学琴,学了快1年,还在2级,比我们晚几个月,年...

2021-09-06 阅读全文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

2021-11-27 阅读全文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我就深...

2020-09-15 阅读全文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

2021-11-04 阅读全文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

2020-11-0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