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如何为他们立界线
发布时间:2021-02-01 如何进入上学状态 如何进行幼儿园说课稿 如何在幼儿园工作总结最近读到了一篇教育好文,分享给各位爸爸妈妈,希望在育儿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经验和感悟。
假如你看了书前的目录就先翻阅这一章,你很可能是当父母的,你很可能正和你的孩子有些界线问题,或者只想事前预防。更可能你早已深陷痛苦而希望借此得到解脱,比如:你的新生儿哭闹不停;你的幼儿在家无法无天;上小学的孩子不守规矩;上初中的孩子行为鲁莽;上高中的孩子爱喝酒。
这些差错都可能因界线问题引起。这里提出一些孩子应该学习也适合他们年龄层的界线训练大纲。我们当父母的需要考虑到孩子发展的需要与能力,避免要求超过孩子所能负荷的,却也不要要求太少,疏于管教。
出生到五个月
在这个阶段,新生儿需要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他的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孩子需要有归属感、安全感、受欢迎感。在此阶段,设立界限不如给予婴儿稳定感与安全感那么重要。
这里唯一真正的界线是母亲的存在,给予孩子无限安全感。她保护婴儿,抚平他内心的紧张、害怕,或面对冲突的感觉。婴儿独处时,常常会因孤独或缺乏内心的架构(internalstructure)而感到恐慌不已。
好几世纪以来,母亲(包括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都襁褓过她们的婴儿,或用布紧紧把孩子包起来。包裹婴儿,除了可以调节婴儿的体温以外,也使婴儿有安全感——一种外来的界线。婴儿知道他(她)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所以,当婴儿被脱光衣服时,常常会因为失去外面的保护物而惊慌失措。
有些好意的基督徒老师提倡婴儿必须接受“训练”,认为抱、喂婴儿应该有特定的时间。这些方法试着教导婴儿不该随便哭或要求安抚,因为“那表示控制权是在孩子而不是父母”,或因为“那要求都是孩子自私与顺从肉体的表现”。不从孩子身心发展的理论来了解这些观念,对孩子将有很严重破坏性的影响。
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大声啼哭是她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安全。因为她还没学会在四周无人时感到自在,她内心感到恐惧、孤立。
“我晚上不再把她从婴儿床抱起来后,她就不再哭了。”她们会这样说。这或许是真的,可是,哭泣停止也可能是因为婴儿感到沮丧,他放弃希望而退缩了。所盼望的延迟未得,令人心忧。
教导孩子延后对需求的满足应该等到一岁以后,等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安全感建立起来以后。
五到十个月
婴儿从六到十二个月是“孵化期”,他们正在学习“妈咪和我并不是同一个人”。此时,婴儿正在一步步地爬向外面那个又可怕又美妙的世界。虽然婴儿有很强烈的依赖性,但他们开始慢慢地从与母亲的合为一体中挣脱出来。
在这个阶段,父母虽然仍是孩子可以依附的安全锚,为了帮孩子发展健全的界限,需要鼓励孩子尝试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在父母亲以外,还能被其他人或事物吸引。让你的家成为一个安全的新大陆,让孩子可以探险。
帮助你的孩子孵育成长时,你还是不可忽略他们与人的感情联系,那是建立他们内心根基所需要的,因为那毕竟是婴儿最主要的工作。我们必须小心满足孩子跟父母良好关系的需要,让他们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同时,也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父母以外可以放心地往外发展。
可是,在这个转换期,孩子的注意力从母亲的身上转移到外面的大千世界,许多的母亲很难适应。那种失去跟孩子亲密关系的挫伤往往非常剧烈,尤其是在怀孕生子阶段过后。一个负责的母亲会设法使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得到满足与慰藉。她会鼓励孩子的“孵化”,深知她正在装备她的孩子“离开与分离”的能力。
对“不”这个字,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婴儿还没有能力了解或适当的回应。为了避免孩子陷入危险,把他们抱起来并带他们离开危险的地方是最上策。
十到十八个月
在这个“练习”的阶段,你的婴儿不只开始讲话,也开始走路了。世界在她面前展开,充满各种希望与可能性。这个世界是孩子的——她花很多时间想打开它,要跟它玩。她现在已经有情感与认知能力可了解与响应“不”这个字了。
在这个阶段,界线变得更为重要,无论是拥有还是倾听界限。锻炼“不”那部分的肌肉乃当务之急。“不”,使你的孩子发现:他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将产生好的结果,或“不”只会引起别人感情的内缩。父母要学习以喜乐之心接受幼儿的“不”。
同时,你也要小心协助你的孩子了解:宇宙并不是以她为中心的,人生还是有些界限的。随便在门上涂鸦.,任意在教会大吵大闹,都有其后果,只是:你也要注意在指正时,不要浇熄孩子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新奇感与兴奋感。
十八到三十六个月
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务:学习必须将自己与人分开和又连接。那个在“练习阶段”中的孩子现已更成熟,发现人生是有界限的,可是,即使是一个分开的个体了,也不表示不能有亲密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拥有下列的能力:
1.有能力与别人有感情的联系,却不会因此失去自我,或与人分开的自由。
2.有能力对别人说适当的不,却不会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3.有能力接受别人向自己说不,并不会因此在感情上退缩。
十八到三十六个月的孩子需要学习独立自主。问题是他不想被父母控制,却又必须依赖父母。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没失去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帮肋她(他)获得独立自主的感觉,接受她(他)当他发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时。
在这个阶段,要教一个孩子学习设立界线,你必须能在适当的时候,接受孩子的不,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不。你可以很容易就打赢你与孩子之间的小争战,可是那种小战役无以数计,结果你会因小失大,错失了大前提——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所以,不要浪费精力在芝麻绿豆小的琐事上,或一直想要控制那些偶发的事件。小心选择重要的战役去赢取胜利。
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欢乐的时刻与他们同喜乐,但是,对于在练习阶段的孩子,父母也要同样地、持续地守住那些牢固的界限。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学习家规和了解触犯家规的后果。下面列的是一个可行的管教程序:
1.第一次犯规。告诉孩子不要在床单上着色。试着用其他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给孩子着色本子或空白纸张涂鸦,取代涂床单
2.第二次犯错。向孩子再一次说不,并说明她(他)不听话的后果:要被罚站在墙角一分钟,或是整天不准再拿蜡笔画画
3.第三次犯错。执行孩子犯错后的结果,跟她(他)解释为什么,然后给她(他)几分钟去生气及与父母分开一下。
4.安慰与重归旧好。拥抱与安慰孩子,帮助她(他)与你重新和好。这步骤帮她(他)辨别:做错事的后果与失去父母亲的爱是不同的。让她(他)知道:任何痛苦的后果都不应该伤害到亲子关系。
三岁到五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迈进与性别有关系的发展。每个孩子会认同与他性别相同的父母,小男孩要仿效爹地,小女孩想要跟妈咪一模一样。他们也发展出与同性父母竞争的感觉,想要与异性的父母结婚,而在起过程中打败同性的父母。他们在为长大成人后的性别角色做准备。
此时,父母的界限任务很重要。当母亲的必须温和却很坚定地允许女儿对自己的认同与竞争,也必须好好处理儿子占有欲的问题,让他们知道:“我知道你很想跟妈咪结婚,但妈咪已嫁给爹地了。”做父亲的对儿子和女儿也该如此。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跟异性的父母认同,并保有适当的性格。
恐惧儿女性观念初长成的父母,常常会为儿女这些渴望的增强而评断儿女。因为本身的恐惧,他们可能会批评或羞愧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压抑渴望或性趣。
另一个极端是,本身的需要没被满足的父母有时会很情绪化,甚至在肉体上引诱异性的孩子。母亲会跟儿子说:“你爹地不了解我,你是唯一可以了解我的人。”这种话会使她的儿子对自己在性方面的角色困惑多年。成熟的父母需要有条界线允许儿女发展他们在性方面的角色,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划分清楚。
六到十一岁
在这个所谓的潜伏期或耕耘期,孩子正准备为即将来临的青春期做最后的冲刺。这是童年时期的最后几年,他们借着学校的功课或游戏来学习如何处理事物,并学习结交同性的朋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期间,孩子忙着上学与结交朋友,而父母也有其特定的界线任务必须完成。父母必须协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界线:做功课、做家事、做专题个案。孩子需要学习做事情有计划、有始有终,也要学习延后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感,有目标,以及如何调配自己的时间。
十一岁到十八岁
青春期,是孩子成为大人之前最后的阶段。这阶段牵涉到一些很重要的任务,比如:在性方面的成熟,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处变不惊的自我,事业的野心,与爱的选择。对父母与子女来说,这段时期可以叫人心惊胆跳,却也是刺激让人兴奋的。
此时,“退出父母身份”的程序应该已开始了。你和孩子的关系开始有改变。你不是控制她而是影响她。你给予是她多点自由,也增加她的责任。你必须比较有弹性地重新考量你设下的规矩、界限与后果。
所有这些改变就好像是太空中心火箭发射前的倒数计时,你准备把即将长大成人的孩子送到外面的世界。明智的父母会把孩子即将跨入社会的事情放在心里,反复思考。
他们必须常常挣扎的问题不再是“我要怎样让他们安分一点?”而是,“我要怎样帮他们靠自己过活?”
十几岁的青少年必须尽可能去树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作息、价值观、金钱上的界限。如果他们越出自己的界限,就应该承受现实生活中的后果。如果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还必须让大人以限制看电视或打电话来管教他,等他一年后上大学,一定会有严重的问题发生。那时,学校里的教授、院长、舍监都不会在这些小事上设限了;他们处置的方式就是叫他重修、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
加入你家的青少年没有受过界线上的训练,你也许会感到很迷惘,不知该怎么着手才好。不管你家的孩子现今情况如何,从现在就开始吧。如果他们无法对人说不,或不能接受人家对他们说不,请现在就把所有的家规与超越界限以后的结果向他们说清楚。在他们离家前的最后几年尽你全力补救,对他们仍会有帮助的。[励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3岁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3岁孩子的主动幻觉生活会帮助他探索并理解关爱和对独立的渴望、抗议以及恐惧等许多复杂的情感。他不仅赋予自己不同的身份,而且经常也给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特性和情感。你也会注意到,孩子整天在幻想与真实之间自由地跳动。有时孩子会深深沉浸于他虚构的影像中,而不能区别什么时候虚幻结束和真实开始回归。这是正常情感发育的必经时期,因此不应该受到打击。尤其是绝不要开“假如不吃饭,就要锁起你。”或“假如不快点,就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因为他会信以为真,并在一天的剩余时间或更长时间内感到恐惧。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个最好方法是在对他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相当坚定的控制的同时,给予他一定程度的自由。让他知道你仍然要负责任,不希望他做出重大的决定。当一位伙伴鼓励他爬树,而他感到害怕时,这时你对他说不,会使他感到安慰,使他不必承认自己的恐惧。在他正在征服许多早期焦虑并对自己做的决定更负责任时,很自然你会给他更多的控制。同时,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有保证非常重要。
本阶段末期的情感发育水平
将许多不熟悉的图像当做“怪物”
可以将自己看做包括身体、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完整人
通常不能分辨现实与幻觉。
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三到六岁的宝宝行为逐渐显示出宝宝的情绪和思维,下面着重来看一下四岁宝宝的心理行为特点。
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如何正确教育0-7岁的孩子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in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该怎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bang!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如何解读两三岁孩子的心理
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了,你不觉轻松了半截,长叹一声:“小鱼儿终于走出恶人谷了!”
2岁,情感开始丰富
当你正为工作的事情苦闷的时候,一脸失落地躺在沙发上,这个小不点或许已经悄悄地爬上沙发,冲你一笑呢!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惊讶,这个曾经事事都让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经累了,给你安慰?
解读:因为他们正学着去爱。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着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他能读出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妈妈累了;看动画片时,看到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会为孙悟空感到难过而落泪,这时,他不但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已经能够体验到别人的难过。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能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爱”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喜欢说不“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一个两岁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这个!”他们怎么就不乖了呢?
解读:两年的成长,已经让这个小家伙变得更有能力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爸爸妈妈抱着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同时他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时,他们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小大人”。当他们发现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妈妈有妈妈的想法,而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焦虑,因此,他们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确定自我的感受,说“不”是最常见的表现,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当妈妈提出我们出去吃饭吧,他很可能说:“不!”然后你告诉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妈妈出去吃。”他很可能说:“不!”然后却紧紧地跟在你们后面。
给父母的建议:切不可乱了方寸
在这个时候,千万要坚持住,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他们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足的了解,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你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建议爸爸妈妈们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摆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饭碗;或者,夏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洗洗小手绢,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