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语”背后的深意
发布时间:2021-11-13 幼儿园芽儿的说课稿 小学提示语的语文教案 幼儿园芽儿说课稿 孩子的话,看似简单,却常常有我们揣摩不透的深意。2岁8个月的小侄孙女总对我手腕上的佛珠颇有兴趣,所以每次去哥哥家,我都会特意戴着佛珠,给她机会玩一玩。某日,我戴了三串佛珠去见小家伙。她的玩法让我彻底懵了:小家伙摘下我的佛珠,一串递给我,一串放在沙发上,一串放在她自己小手心,搓了起来。看我把佛珠戴手腕上,小家伙立刻摘下来,再递给我:“姑奶奶,这个给你。搓搓!泡泡!”说实话,我没听懂她到底说的是什么。不过,没关系,我有绝招——那就是模仿她的行为。无论孩子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当我们兴味盎然地模仿他的行为,或者对他的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时,他们通常会很开心。于是,我学着她的模样搓了搓佛珠,然后停了下来。我对她行为的模仿让她非常兴奋,她玩得更来劲了,小家伙搓了搓手中的佛珠,之后,将小手伸向沙发靠背,又说了两个字:“洗洗。”我怎么也揣摩不透,“洗洗”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决定先停下来,看看她的反应再说。看我没动静,小家伙立刻示范了一遍,并给出了提示:“姑奶奶,洗洗。”尽管我依然没明白把手伸向沙发靠背翻腾几下意味着什么,还是很乖巧地将手伸向了沙发靠背,学着她的模样来回翻转几下手掌,停了下来。之后,小家伙将佛珠放在沙发上,两手抬起,放在鼻子尖下,使劲嗅了几下,随后感叹道:“好香啊!”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她究竟说了些什么。原来,她把佛珠当泡泡洗手液,玩起了洗手的游戏!这个游戏的产生,源于小家伙看到了佛珠和泡泡的共同特性——都是圆形,这个显著的特性消融了佛珠与泡泡之间的界限,让它们彼此关联起来。于是,佛珠幻化成了泡泡洗手液,具备了清洁的功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凡是有着某个共同特性的东西,它们都能以这个特性为根基而互相指代。因为可以互相指代,孩子的游戏也丰富了起来。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孩子,体会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就会发现,事实上,他们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把握事物的特性,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将这个特性泛化,指代更多的事物。不仅如此,正如我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样,一个小男孩竟然可以用楼梯指代“外出”“爬高”“下楼”“去往低处、高处”等诸多的意义,源于他们可用特性A关联甲事物与乙事物,又以特性B关联乙事物与丙事物,不断延伸,于是,这种关联变得更为复杂。了知孩子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揣摩孩子的心思,读懂他们内在的需求,对他们的行为给出更恰当的回应。当我们能给出更恰当的回应时,他们会更满足、更快乐。与此同时,当孩子的心思被理解、需求被满足,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更亲近、更易于沟通,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自然消融了。总之,以解读古汉语似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儿语”,了知他们每个词背后可能都有指代、假借、转移等深意,即便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要读懂孩子,也不再是难事了。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
无论在社会还是学校中,要用到歇后语的情况还是蛮多的。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十分有趣。比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么,你一定是在找歇后语的故事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篇一】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
故事:周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来。周仓哪儿是他的对手呢被关二爷拨拉了一溜跟头!周仓这才明白天外有天,从心里服气啦。他当下跪在二爷面前,把手中的青龙宝刀捧过头顶,大声说道
:“好刀要给好汉使,二爷!老周算服您啦,把这宝刀送给您,今后咱老周就给二爷拉马拽蹬、扛大刀啦!”关二爷见他真是条汉子,十分喜欢他的直爽劲儿,当下就收了他。
自打那后,周仓就给关二爷扛大刀片子啦。“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句俗语,也就这么流传下来
释义: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篇二】
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故事: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释义: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篇三】
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
故事:在晋江安海一带,人们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惊吓,就风趣地说:“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这是怎样回事呢原先解放初期,只有少数政府机关有电话,私家有安电话的,实为凤毛麟趾。人们有急事需要打电话,都要到邮电局去打。猫纠是个开小店做小买卖的老实厚道的商人。因为生意兴隆,货物突然脱销,急需尽快进货,于是猫纠兴致勃勃地跑去邮电局打电话。由于当时设备较差,猫纠又缺乏使用电话的经验,结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跟对方说清楚。然而电话费是以通话时间长短来计算的,邮电局开出的电话费数目之大,使猫纠吓得目瞪口呆。此故事之后便浓缩成为幽默生动的歇后语。
释义:该词常用来形容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而闹出洋相,常带有调侃之意。
那些歇后语背后的来源故事【篇四】
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望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望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先,台上正站着一位秀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粗一看去没什么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之后,少女又对大家说道:“此刻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这天就到此结束了!”
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望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是否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式开始。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释义: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孩子自言自语背后的秘密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自言自语”是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言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是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在家里独自游戏。
这时就常常会出现年轻父母担心的幼儿游戏语言。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与无形的朋友。
据研究,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儿童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育儿观念:孩子哭闹的背后
哭,是孩子心理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也会有对应的理由。一个正常的孩子,我想,没有不哭闹过的。每当遇到孩子哭闹,家长就像遇到孩子发烧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温度降下来再说,都是想尽一切的办法,先想着把孩子的哭闹止住。在方法上无外乎是采取共情、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有时候还会打骂、训斥孩子。
对于孩子哭闹时,你采用何种方法,其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某些方法是否会造成孩子未来性格扭曲,今天这里都不提。其实,上面说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是完全不能采用。但问题是,就像孩子发烧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哭闹,甚至是长时间的哭闹?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那你和蒙古大夫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不仅使你倍感挫折,对孩子不胜其烦,而且也使孩子感到痛苦,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解决孩子的哭闹,是一个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焦点就是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且要达到管教目的。但如果不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家长是无法正确应对的。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弄清楚是怎么哭的,是真哭还是假哭,哭的原因是什么?确定后就可采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如果父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从孩子哭闹的原因上看,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也较大,从细分上讲,可以分生理反射性的、应答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
生理反射性:由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引起,多适合婴儿
●饿了;
●困了;
●累了;
●拉屎、撒尿了;
●身体痛苦和内部不适;
●衣服不合身;
●摔倒受伤类;
●被虫类蜇、咬;
●……
应答性: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这样的哭闹家长是比较容易判断的,脱离当前环境,孩子往往会很快地平静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环境实际不可怕,但孩子害怕。
●空气太闷了;
●感到太热或太冷;
●视线中都是他们不想看的东西;
●奇怪的声音;
●强光、噪音等;
●被人惊吓;
●对环境不熟悉;
●遇到陌生的人;
●……
心理性:是孩子的心理引起
●无聊;
●不顺心或不如意;
●生气、发怒
●恐惧;
●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
●缺乏心理安全感;
●关注点被打扰;
●天生的性格,比较敏感;
●对某些事情无法理解;
●被暗示,如担心孩子哭时,先说“不要哭哦!”
●……
社会性:是孩子从经验中学到的
●想要有人陪他玩;
●不会玩玩具;
●玩具等坏了;
●行动受限制;
●被家长约束;
●自尊心受到伤害;
●感觉被家长忽视;
●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想要东西,愿望得不到满足;
●被贴上一个“好哭的孩子”的标签;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挨打和被训斥;
●撒娇,寻求关注,引起父母注意;
●爸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紧张和焦虑等,“传染”给孩子;
●有话说不出来,着急;
●遇到事情不知所措,以“哭”声告急;
●过度“关心”,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
●不会直接,或不敢提出自己的请求;
●用来威胁成人;
●委曲;
●……
虽然我井中月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不少孩子哭闹的原因,但我相信,还会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大家也应该可以察觉到,孩子哭闹背后原因最多的是社会性的,都是孩子从生活经验中学到的,或是模仿出来的。假若孩子的哭闹原因是社会性的,而家长又采取转移注意力、给孩子选择、妥协、交易承诺、欺骗、冷漠处理、威胁、强制等方法,好像除了“妥协、交易承诺”还有一点好处的,其他对孩子情绪岂不是火上添油?
另外,大家也应该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心理性哭闹和大部分社会性的哭闹,都是由于孩子的能力和认知不足造成的。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家长应该避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特别是不符合孩子年龄、能力和认知的要求。孩子正是由于这些“高要求”压力,采取了哭闹的“对抗”方式。面对这样的哭闹,家长是应该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而不能增加新的的压力。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孩子的哭闹,是父母惯的,与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孩子通过社会性的学习,在与父母“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学会了利用哭闹这一“利器”,迫使自己的父母妥协。所以,如果不给孩子竖立界线,且当孩子违线时,家长不能“温和而坚持”,孩子很快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运用什么武器了,呵呵。(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深度解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在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中,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是:
1、生理原因:感觉统合发展不成熟。心理学研究发现: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所以,家长应判断孩子有无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或者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稳定时间的长短每个人不一样,与人的心理因素 素质有关,同样与环境因素 教育模式等有关系,孩子在12岁后基本属于正常成人的状态,如果依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排除生理原因后,需要需要专业、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有效的矫正。
2、教育原因:家长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过度的保护会导致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性格,自制力差。过度保护、过度陪读陪学,过度监督,实际上等于代替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就可能得不到正常和常态环境下的发展。过度限制,则缩小了孩子注意的范围,同样抑制孩子注意的发展;再次是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原因,如学习内容过深(成绩太差跟不上课程的)或过浅(少数那些过度聪慧和聪明的孩子),教育方法过于枯燥或过于单一,都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和丧失责任感培养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注意力易涣散。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是我们超越者家庭教育机构遇到最常见的几种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并累积了众多教育案例,这几种类型的孩子,年龄越大,进行矫正与培养的困难越大,需要的时间和过度疏导最长,甚至有很多中学生需要完全打乱现有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方式去培养,这就是我常常提到的文字"以退为进"的调整方式!
3、环境原因:为孩子提供不适当的环境,如玩具太多,室内装饰太花哨,教育者的角色太繁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且教育理念不统一,观点不一致,插手插言相互干扰)也容易让孩子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对做事情态度认知模糊,无从下手,注意力无法专注。另外一种也是我们机构最常遇到的,有些孩子的能力超过其他的儿童,觉得所学的课程都已掌握、太简单,所以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更激发不起孩子的挑战意识,在家无心听取家长的教诲,在无法专心上课;还有一种是有些孩子天生就属于活动量大、注意力易分散的类型(如多血质和胆汁质),做任何事都不能持久。
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学习中的最大绊脚石,因此,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是重中之重。
育儿心得:育儿背后的自我成长
生孩子以前,我们不是育儿专家,那么生了孩子以后,即使再认真的想把孩子带好,也无法整日严格要求自己像专家说得那样说话做事,即使是专家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还是有缺点的,但却真实的自己。
这么一个真实的我(也许自己还很不完善),能带好孩子么?
能,我可以学习,看书、查资料、上网、各种交流,收获很多,甚至还曾经为自己看到了一些理论和方法沾沾自喜,孩子在一岁以前的确顺风顺水。
没想到问题的出现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我自己身上,孩子15个月到3岁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先是因为和老人与先生之间的育儿观念不同焦头烂额,而后又经历了主动辞职、失业、就业、再失业,焦虑、轻微强迫症、习惯性紧张、一度脾气暴躁、向家人转嫁压力。那些日子的混乱真辛苦,大家都看到了家庭的状况、生活的方向、经济的问题,唯独没有看到我,于是我更加关注自己,于是在这焦灼的两年里,我都没有“看见”孩子,我很失望、很挫败,放下了育儿书籍,不再看也不再讲,大家以为我沉默了,其实我内心有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我看这么多、思考这么多,生活还是这么糟,我自己过的难受,孩子也不快乐。两岁八个月孩子被送到幼儿园,我还记得我急于上班拖着她的小手赶公交车,下车后又拖着她过马路,急急忙忙把她塞到老师手里,露出一个不属于我的笑容跟她说再见,现在回想起来,她一定是从起床就开始紧张……我深深地影响着她。
问题大爆炸后,大家都得到了释放,趋于平静,能够从自己的立场里走出来关照一下别人了,对我的工作和带孩子的方式,家人选择了认可和让步,这个问题的解决真正为我打开了育儿的第二扇门。分身术真不是那么好玩儿的,我一边带孩子一边改善自己的工作状况,很辛苦,但努力也算有了成果。我尝试从原来的状态里脱离出来,先接纳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问题,慢下来,我也能看见孩子了,能倾听他,她好像也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听见一样,一段时间过去我们的情绪都好多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孩子不是比大人简单,而是比大人真实,感知事物更直接,他们需要家长无条件的看和听,孩子天生就有捕捉这种信息的能力,当我们真的在看和听他们,他们也感觉到被看见和听见的时候,内在的连结就形成了,安全感就此建立,就可以无障碍交流,彼此讲出真实的体验和诉求,合理的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日后人际关系的雏形,他和我们在一起是否轻松、快乐、真实,决定着他在日后漫长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轻松、快乐、真实。
工作有了起色,家人间也在练习相互尊重,毕竟我们虽然在一起这么久,但对彼此来说与人共同生活还是此生第一次,何况现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我们还需不断适应和调整。我的内心开始安静和坚定,体验了真实和豁达,更加敬畏生活,觉得生活不可轻下判断和定义,问题怎样解决,真的在于自己。我也更加敬畏孩子,觉得孩子也是不可轻下判断和定论的,在她的眼里,生活是怎样的,真的跟我有很大关系。我觉得自己需要乐观、真诚、让自己快乐、对人宽容温和,生活需要这些,孩子也需要这些,这是我的第二个收获:或许一个人的成长,迫于各种压力而不仅仅因为孩子,但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自己先成长和完善起来,让好的品质内在化,告诉孩子我的选择,让他知道我积极的态度,分享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相信我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就是她的体验,就是她日后行为模式的雏形。
生活还在继续,昨日之经验对于明日是否适用,他人之经验对于自己是否可行,都未知,以后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小学、中学、语文数学、各种特长班、好朋友,成长有太多的细枝末节,我无法预知自己会不会做的很好,但按照我先前的经历,我知道我应该先管好自己,一来生活会更加顺利美好;二来,我相信孩子,那么聪明的你,这么多好的、能让你更快乐、更棒的东西,你不会看不到。
“我杀了你”的家教背后
记得那是小班刚招生时,一个看上去活泼可爱的男孩和别的小朋友玩着玩着竟突然来了句“我杀了你”,当时我以为是孩子无意中的口头禅,说者是无意的,所以虽觉得这句话很刺耳但并未立即制止,可是接下来的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句口头禅接二连三的被运用到其他孩子身上,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不得不把孩子叫到身边,耐心的询问:“心语,你刚才说什么”我的用意本来是想提醒一下孩子,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的大声说:“我杀了你”,记得当时我就被孩子的豪言壮语惊呆了,片刻之后,我语气缓和的对孩子说:“心语,你说这句话是好话还是坏话啊”,孩子大声说:“不知道”
,心释然的同时我耐心并严肃的告诉他:“这句话很难听,以后不许说了”,奥,孩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总觉得小小的孩子说这句话太雷人,事后无意中跟同事们说起此事,竟出人意料的得到了一个更雷人的故事,原来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着玩的,还实质性的发生在了孩子家里,“当时孩子的爷爷在修自行车,孩子来捣乱,爷爷怕弄伤孩子不让帮忙,孩子竟恶狠狠地说了句‘我杀了你’,说着竟从屋里拿着刀就朝爷爷下手了,爷爷用手一挡,刀就把爷爷的手砍的缝了好几针”,可是事后家长竟没舍得批评孩子几句。听了这个故事令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感叹怎么会有如此“大度“的家长。
一年即将过去了,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淡了,但这件事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禁要问:“现在的家长到底怎么了?他们怎么连最起码的是与非都不告诉孩子,而是一味的无原则的迁就娇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将来又如何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说到这儿,我不仅要呼吁:亲爱的家长们啊,千万不要太溺爱孩子了!该惯的惯,该管的管。否则你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会自己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