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谎时家长要不同对待
发布时间:2021-11-13 平等对待学生 宝宝入园 宝宝睡前故事导读: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话67%是由于畏惧和怕被嘲笑引起的,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说谎冷静分析、区别对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时幼儿的记忆力不够准确,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而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由于记忆不完善、不精确而虚构一些事情。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儿童不是真的在说谎,父母不必担心,也不需强加制止,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辨别力逐渐增强,记忆力逐步完善之后,会停止说这类“谎话”。
当孩子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的孩子说谎是想获得某种东西,如为了吃到巧克力,就说“我的胃不舒服”;为了不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这源于幼儿因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试图用谎言达到目的。父母可帮助孩子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他们的要求。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宝宝闹脾气要冷静对待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1.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2.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3.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4.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弹。
5.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6.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7.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他就能冷静下来。
如何对待乱要东西的宝宝?
导读: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来防止“给我综合症”的发生。即使是4岁的孩,可以让他帮助清洗碗碟、收拾床褥、给花浇水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扫地、洗衣服。
如果孩子经常性地乱要东西,那么很有可能患上了“给我综合症”。“给我综合症”是指一种以不断地、坚持不懈地要求越来越多的东西为特征的行为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孩子喜欢乱要东西。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利考纳说:电视和广告越来越激发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因为购买商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
有没有办法让孩子避免染上“给我综合症”,怎么克服这一“顽症”呢?利考纳博士的观点是:你必须教育孩子学会怎样娱乐,这样他们就不必依赖电视、电脑和玩具了。
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来防止“给我综合症”的发生。即使是4岁的孩,可以让他帮助清洗碗碟、收拾床褥、给花浇水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扫地、洗衣服。这种锻炼并不一定要在进行。利考纳博士认识的一个母亲曾对她的小女儿说起街区里的一位老妇人:“我觉得她真的很孤独,我们为什么不去拜访一下呢?”于是,这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去看望老妇人。她的小女儿学会了关心他人,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家长应避免为孩子提供过多的娱乐手段。如果你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他们的情况会更好。最终他们将发现些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而不是要求家长买更多的东西。
另一个对付“给我综合症”的办法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白,他们所得到的东西是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才买的。对于刚开始抚养孩子的父母来说,还存在着家庭是否能够负担得起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能够负担,就不要以“我们太穷了”为借口。因为如果孩子发现你能够满足自己的爱好需求,他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也能够满足他的要求。你必须向孩子强调,拥有很多的物品并不是拥有快乐的关键所在。另外,你必须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是毫无价值的,根本不值得购买。让孩子理解这两点,将使他们在日后最终成为理智的消费者和自律节俭的人。
除了商品本身的诱惑外,另一种诱发“给我综合症”的原因是负疚感。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因为工作而无法更多地陪伴孩子,所以应该用满足孩子的要求来弥补,由此养成了孩子胡乱要东西的坏习惯。
如果说“不”,一定要向孩子说清楚最简单的理由。有一位父亲这样向他4岁的儿子解释不应该买薯片:“薯片不好,因为没有营养,而且含有对健康不利的脂肪和盐。”在一家商店里,一位母亲则这样向女儿解释她不应该买一整板女孩用的女夹:“买这么多发夹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这样说明理由,成年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未免显得含糊,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因此,可以坚定地说:“不行”,然后告诉孩子你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理由??“不,我现在没时间”,或者是“不,这些东西对你不好”,“不,我不喜欢”等等。简单、坚定的拒绝可以让孩子明白,哭闹是无济于事的。
总而言之,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置若罔闻,但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每求必应。
怎样应对宝宝的说谎行为
导读: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常常跟小朋友夸口说自己家里没有的玩具;偷偷把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却说是别人给的;把妈妈的项链弄坏了,却矢口否认……当你发现家里那个天真可爱的宝宝说谎时,
你可能感到震惊、难以置信,甚至怒不可遏。
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形形色色的“大话”
据专家统计,孩子的700个谎言中,有67%是由于畏惧惩罚和怕被嘲笑,10%与孩子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
孩子的“大话”形形色色,说谎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成无意的和有意的。
(一)无意谎言
这类谎话大概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说过,它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
说大话来满足愿望
“我家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
“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好多新玩具!”
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他的小脑袋瓜里充斥着天马行空般生动、逼真的想象,可是由于年龄小,他往往分不清愿望、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当作事实,“大话”就此出现了。应该说,这样的“大话”并不算真正的说谎。
此时此刻,这些“大话”正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小小心灵里的动机和愿望,无须责备,但可以引导孩子明白那不是真的。只要让孩子生活在诚实的环境中,到一定年龄时,他自然会结束这种无意的说谎。
记忆不准确
佳佳对小伙伴说:“一会儿我妈妈就要带我去买新衣服。”事实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妈妈只是昨天对佳佳说过:“如果你听话,下个月你过生日时就给你买新衣服。”
孩子因为记忆力不准确,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记不全、记不清,回忆时便会用想象的内容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内容,再加上孩子对于成人说的话理解程度有限,自己又难以准确地表达,在如此“力不从心”的状态下,说出来的话自然就像谎话了。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说谎是不自觉的,并非故意,被“扣”上“大话精”的帽子实在是冤枉啊。
(二)有意谎言
有些孩子的确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对这样的谎言,父母就一定要重视了。
满足小小虚荣心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一件好玩具,就谎称自己家里也有或者有一件更好的,或是欺骗父母说老师表扬了他。这很可能是平时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行激发了孩子的虚荣心,于是他以说大话来自我满足。
逃避一些事情
有时孩子因为内心的某种恐惧而说谎。如为了不去上幼儿园而说身体不舒服。逃避去幼儿园的原因可能是他被老师批评了、受小朋友欺负了或是不敢参加一些活动等等。面对这样的谎话时,父母应先搞清楚谎言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他面临的问题。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总是以打骂来惩罚,那么,为了逃避责骂,孩子就可能学会用谎言来掩盖事实,保护自己。比如“全盘否认”,极力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错误,如不承认打碎了盘子等;要么就“避重就轻”,只承认一部分错误,如明明打了小朋友却只承认轻轻推了一下;或者“嫁祸他人”,如说是别人把盘子打碎了。
模仿父母的言行
作为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任何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影响孩子。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说谎行为,包括所谓的权宜之计,都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潜移默化中把孩子变成了“大话王”。例如有人打电话来找爸爸出去,爸爸不想去,就推说家里有客人。孩子看在眼里,就会觉得说谎是对的。以后当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情急之下就可能会说谎。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含义,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楠的口袋里发现一个没见过的玩具,就问楠楠:“这个玩具是从哪儿来的?”楠楠小声说:“小朋友给我的。”看到楠楠躲闪的眼神,妈妈很怀疑。于是,她蹲了下来,轻轻握住楠楠的小手,温和地说:“楠楠,看着妈妈的眼睛,告诉妈妈实话,玩具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只要你说实话,妈妈一定不会骂你。”
孩子是不是在说谎?敏感的父母会从孩子的表情、语言中发现蛛丝马迹,而要想让孩子说出真话,需要一定的询问技巧。楠楠妈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
语气亲切、温和。过于严厉、苛刻的问话方式只会吓得孩子更不敢说出真话。
保持目光对视。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谎对大人来说都很困难,何况孩子。父母看着孩子时,用眼睛传递信任和鼓励,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
鼓励孩子说真话。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因为畏惧惩罚而说谎,所以,向孩子保证他不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受罚,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楠楠承认,自己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这时,妈妈把楠楠抱在怀里,说:“妈妈很高兴你对妈妈说了实话。喜欢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请他借给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着急,你说,是吗?”楠楠点点头。
后来,妈妈拨通了小朋友家的电话,楠楠在电话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诉他明天一定把玩具还给他。楠楠还准备把自己的一个玩具也带去给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认了错误后,妈妈做了很好的处理:
给孩子说真话以积极回应。
对孩子做错事和说谎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启发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特别提醒: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诚实做人。如果一时失信于孩子,应向孩子说明原因、虚心承认错误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