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利于孩子成长
发布时间:2021-10-01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导读:谁都爱听好话,孩子也不例外。给孩子以赞扬,他们就能心花怒放,做事也更有动力和能量,才会更好的成长。
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都认为,赞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因为,孩子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赞扬。这种自尊、上进心理是正常健康的。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就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地增加孩子的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孩子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与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因素,或者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以下赞扬的方式方法值得家长与老师们的注意。
期望性赞扬当家长与老师对某个孩子寄予期望时,就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是家长与老师应该了解的。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消极性语言和启迪性语言的比例是3:1,甚至还要高些,这样做是不对的。当人们期望某个孩子进步时,总认为这个孩子好,一举一动都顺眼,稍见进步,就喜形于色,自然会给孩子以潜在激励。
诱导性赞扬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时,家长或老师应冷静客观地对孩子的主客观条件加以科学的分析。如果确信孩子适于朝此方向发展,就应循循加以诱导,通过言语举止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影响,使孩子在受到赞扬的同时明确自己应朝什么方向努力和发展。特别有效地是利用间接形式对孩子进行诱导性赞扬。如,以无意的形式把自己对孩子的赞扬透露给孩子的同学、伙伴、亲友和师长,让这些人把诱导赞扬的信息转达给孩子,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鼓励性赞扬当孩子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时,哪怕这种进步带有某些偶然因素,家长或老师也应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公开表扬和鼓励。例如,孩子的学习基础较差,但因某阶段较为努力或因兴趣所致,或因较易理解与接受,有一些测验成绩有所提高,家长或老师就应抓住这次机会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找出进步的原因,使其逐步树立起信心,继续提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自己吃饭利于成长
导读:教宝宝用小勺吃饭,可以帮助宝宝摄取到更多食物的种类,促进咀嚼功能;而且能促进宝宝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逐步培养宝宝对新事物的认识。
当给宝宝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训练让宝宝自己手中拿一把小勺,学着从碗中舀食。开始的时候,小宝宝肯定拿不稳妥,也分不清凹凸面,大人可以用手托住宝宝的手将食物送到宝宝嘴里,使其逐渐由被动地被人喂食发展到可以自己用小勺吃,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坚持后,宝宝会自己吃饭了。
最初使用小勺的时候,让宝宝品尝到除乳汁、牛奶以外的食品,比如一些无法用奶瓶喂的固体食物等。
当然,宝宝一开始会有点不习惯,会对小勺有一定的排斥,甚至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玩具玩玩,与用奶瓶时,只用嘴一吸,牛奶和水就自动被吸到嘴里相比较,面对一把奇怪的小勺,多少对宝宝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时,有的宝宝可能会因不习惯而拒绝进食,用小手推开。爸爸妈妈可以在喂奶前,少喂些果汁或者菜汤之类,这样时间长一些,宝宝就会觉得小勺里的东西味道还不错,就不会拒绝了。
爸爸妈妈不能轻易放弃训练这点很重要,不要认为小宝宝不喜欢小勺就不教了。教宝宝用小勺吃饭,可以帮助宝宝摄取到更多食物的种类,促进咀嚼功能;而且能促进宝宝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逐步培养宝宝对新事物的认识。
父母教宝宝时一定要有耐心,最初宝宝肯定不熟练,会把饭弄到手上、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有时候还会把碗和盘摔碎。爸爸妈妈要不断地鼓励宝宝,不要生气地训斥宝宝,增强宝宝的兴趣,逐渐使之习惯起来。
爸爸妈妈教宝宝时,关键是要引导宝宝主动地去学习吃食物。宝宝在不断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新的食物的同时,不但可以体会到进餐的乐趣,还可以促进食欲,补充到多方面的营养。爸爸妈妈可以自己手里拿一把勺,让宝宝自己拿一把,一边给宝宝喂饭,一边教宝宝学习。
如果存在有的宝宝用左手拿勺,不要强迫宝宝使用右手,因为同时使用左右手更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感恩的心利于成长
导读: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缺失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致命的性格弱点。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要教会孩子拥有感恩的心
某校为学生播放孕妇生子录像,再现当妈妈的辛苦,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有一颗感恩之心的道德品质,可赞。
再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那天,她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为孩子大摆宴席,却不忘记带孩子去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告诉孩子是那位医生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全家一颗感恩之心。妈妈在孩子生日那天,虽然没有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却给了孩子无价之宝——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不是用说教可以教导、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做丈夫的要感恩妻子,是她的付出和奉献,使家庭更加美好和温馨,使她成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做妻子的要感恩丈夫,在茫茫的人海中,是他的“发现”才组成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家庭。我们要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离不开自然的奉献。我们要对老师常怀感恩之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对一切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对孩子来说,感恩应该是父母给孩子必须上好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让每个孩子懂得: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慷慨的赐予。对孩子来说,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中装着他人、装着社会、装着国家、装着地球,而不是一切“以我为中心”。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当然,感恩绝对不是家庭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单向要求,而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是面对这本生活教科书应共同学习的一个重要命题。让我们共同去探讨吧。
争执利于宝宝成长
导读:家长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
无论被打还是打人,妈妈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让宝宝获得心理平衡
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得到心理平衡,宝宝很快便会将一切抛之脑后。
最好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泪。其实,争执只是宝宝成长中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更不会造成伤害。何妨给宝宝来点“绅士教育”?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主动道歉是良好的品质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进行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一般来说,宝宝会接受妈妈的建议。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对方也勇于面对自己的过火行为,学会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护自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坚决制止攻击行为
常见两种情况,一是宝宝占了便宜,爸爸妈妈称赞道:“好样的”;二是吃亏了,爸爸妈妈暴跳如雷:“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还手。”这种鼓励和诱导的做法,会把宝宝引向歧途。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宝宝在争执中成长
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宝宝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宝宝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理智地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宝宝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父母运动狂热对孩子成长不利
导读:大部分人认为,父母对运动的热情容易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最近《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肯定了这一看法,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就要看父母的具体做法了。
事实上,很多运动狂热型父母的行为非常极端。2000年,马萨诸塞州的两位父亲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最后造成一方死亡。而起因竟然由于两人在各自孩子训练上的意见不一。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青年运动研究机构主任丹尼尔·古德指出,一般来说,有一对活跃的父母,孩子也会跟着活跃。但同时,这些父母也很容易掉入一个心理陷阱,那就是把运动看成生活中的大事情,并认为其唯一目的就是取胜。在美国一些运动狂热型家庭,孩子很难再从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得到乐趣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看重结果,一旦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被指责。
事实上,父母需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果他们错误地把自己定位成教练,事情就会变得一团糟。来自纽约的运动心理学家乔纳森·凯兹认为,就算父母非常爱好运动,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也应该正确鼓励孩子,让他们明白重在参与,并且学会如何在参与和取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凯兹补充说,孩子非常重视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过分挑剔,那么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拿不到第一怎么办”。
那么,在孩子的发展中,运动狂热型的父母该怎样做呢?
首先,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要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东西,再从中做出选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而是要让他们爱上这个东西,并从中发现快乐。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引导孩子如何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输赢了,要告诉他们:“输了并不可怕,只要参与了就好。”
最后,不能对孩子太过吹毛求疵。就算在批评的时候,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较为缓和的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