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属于正常现象
发布时间:2021-09-10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家长的却往往喜欢看到孩子笑,不愿看到孩子哭。
一天去亲戚家做客,就见到这样一幕情景:孩子嚷着要穿鞋,奶奶赶紧过去给他穿上,他却硬要让妈妈穿。爸爸刚要开口,奶奶赶紧阻拦:“他还是孩子,别惹得孩子哭。”直到他妈妈过来给脱下又重穿了一遍才罢休。
这本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然而想一想,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却不少见。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以满足孩子,能让孩子高兴为出发点。有时候孩子“无理”地要求,不少长辈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有的还很乐意受孩子“欺负”。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在家长的无意识之中,自己的孩子又是最好的,所以常常觉不出他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使有时候觉得不合理也不忍心拒绝,而是用好言相劝,劝说不成只好照办。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正需要家长不断的教导、培养,如同小树需要不断修剪扶正才能成材一样。事实上,孩子的要求哪些是该满足的,哪些是该拒绝的,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好像总觉得拒绝了会委屈孩子。其实,该“狠心”的时候就“狠”下“心”越发对孩子有好处。总以“他还是孩子”为借口网开一面,只能会纵容不良习性。
笑,自然好,孩子高兴,大人也高兴;哭,让孩子不高兴,大人也着急。可是事情本身的意义不在这里。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爱孩子,不妨将依顺变为耐心,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原因。必要时别“怕”孩子哭——要知道适时地“哭”一“哭”并非坏事,他会从中认识到做事情应该讲道理,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面对反常现象
这是大班幼儿的一次科学活动,老师让小朋友将老师为其准备的一小箩活动材料分别投进水里,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
现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两只浮在水面上。
现象二: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两只沉入水底。
面对来自孩子的发现,老师显然心里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没有马上表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老师快看,会浮的雪花片中间没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老师和小朋友过去一看,果然如此。
“明明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立即表扬。小朋友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投去羡慕的目光。明明抿着嘴巴,心里乐滋滋的。
“这只会沉下去的木头夹子跟别的木头夹子有什么不一样吗?”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谁知道,这只木夹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再次启发。
“我知道我知道,木头和铁丝。”红红抢着回答。她俩的话让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孩子把两只木夹拆散了,用手掂量木头和铁丝的轻重;有的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用“天平”称重比较两只看似一样的木夹重量是否也相同……
分析:
南京大学教育系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曾写道“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幼儿科学
活动又叫科学探索活动。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主动探索,无疑是遇到难题时。本案中,孩子之所以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雪花片和木头夹子,显然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幼儿教育学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而且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生在对“是非”“正误”的辨别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来自对教师的观察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来验证,要通过实验、数据去验证。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试想想,假如老师一味地拘泥于预成的教案,对生成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为“息事宁人”而直接将原因告知幼儿,或许能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但是必将剥夺孩子亲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由此可见,当面对反常现象时,教师选择怎样应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还是正视问题、耐心等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并加以积极引导?值得深思。
孩子咬人不正常
导读:孩子咬人了?是不乖了吗?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好呢?现在就给家长们介绍解决的办法。
孩子咬人了?是不乖了吗?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好呢?现在就给家长们介绍解决的办法。
孩子咬人正常吗?
许多孩子在三岁之前至少都会咬到别人一次,但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自己停止咬人,如果三岁以后的孩子还经常咬人的话就可能需要接受一些治疗了。孩子咬人不都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且通常不会对别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或者生命威胁。
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孩子咬人会有不同的原因:
5-7个月大:这时候的孩子会咬人通常是因为他们感觉到嘴里不舒服或者是出牙产生的痛。他们通常会咬他们的妈妈或者保姆等,有些甚至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咬妈妈。在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能从别人的表情和反应读懂咬人是不应该的。
8-14个月大:孩子通常会在兴奋的时候咬别人,通常是保姆或者一起玩的孩子。如果大声跟他说“不”的话他可能会不再咬人。
15-36个月大:孩子在失落或者想要控制别人的时候,通常他们会咬别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通常能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所以开始停止这种行为。
三岁以上:这时候的孩子会咬人是因为他们感到无助或者恐慌,例如他们在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或者认为有人要伤害他们的时候。但如果三岁以上的儿童还经常咬人的话,家长就要引起注意,接受专业的治疗,因为这可能是孩子不能控制情绪和表达情感出现问题的症状。
孩子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咬别的孩子?
通常孩子在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咬人。在适当的护理监察下例如帮助孩子适当地表达情绪等都能够预防这种情况出现。
孩子出牙时如何减少他咬人的情况?
有些孩子会在出牙的时候感到不适或疼痛的话他就会咬人。家长可以使用一些婴儿出牙时专用的软胶环给孩子咬缓解孩子的不适,但一定要注意选用的产品亚要安全防止出现窒息的危险。有时给孩子咬干净的冷毛巾能够有效缓解他出牙的疼痛感。
如何能减少8-14个月大孩子咬人的情况?
明确告诉孩子:“我们不能咬别人,我们只能咬食物,例如苹果和饼干等。”
如果孩子咬人的话,告诉他咬人会痛,如果你被咬的时候,尽量夸大你的表情去告诉孩子被咬是很痛的,这样有助于孩子了解他咬别人的时候别人会不高兴。
跟孩子说不要咬人的时候表情一定要严肃。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不能听懂你的话,但他们能够明白你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音调。
孩子睡醒后经常啼哭怎么办?
导读:有些孩子“醒”的程度可能会比较深,所以就会出现睡得好好的突然惊醒并开始哭泣、或猛地坐立起来的情况。
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育一样,孩子睡眠机能的发育也要经过一个应有的发育过程。在孩子刚刚出生后不久,他们在一天中睡眠的时间一般都要维持在20个小时以上。当他们长到3个月的时候,睡眠时间就会慢慢地侧重于晚上。从他们长到两周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睡觉模式才渐渐和成年人相似。因此,对于孩子们的睡眠习惯,父母绝对不能把它和大人相比,从大人的角度来理解。
人类的睡眠如果用医学上的术语来描述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Sleep)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Sleep)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伴随有做梦现象的睡眠,后者指的是不伴随做梦现象的深度睡眠。人们在睡觉睡的很好的时候,当睡眠越是向后半部进入的时候,快速眼动睡眠的成分就会增加,人们就会做起梦来。然而,当人们从非快速眼动睡眠向快速眼动睡眠转换的时候,他们的意识会暂时性地清醒一下。如果是成年人,他们一般不会感觉到这种“暂时性清醒”,他们只是翻翻身,或者看似要醒过来的样子,可马上就又熟睡过去了。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不是翻身翻得过于厉害,就是会从睡眠中完全醒过来。其中,有些孩子“醒”的程度可能会比较深,所以就会出现睡得好好的突然惊醒并开始哭泣、或猛地坐立起来的情况。
我小儿子情慕睡觉时就是这样子。他在睡觉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说起白天发生过的事情。这是孩子在半睡眠状态下一种暂时性的清醒,并不是不再睡觉、完全醒了过来。也就是说,这是孩子在睡眠状态中的一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无意识的行为。
可是,不了解这一事实的母亲,听到孩子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声叫起来,就会感到特别地吃惊,并为之苦恼。有些程度比较严重的孩子,在从睡梦中“醒来”以后,还会到处走动。这时,孩子的妈妈就会想: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患上了什么严重的疾病?从而更加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分烦恼。孩子们在睡眠状态中所说的话、所做出的行为都是出于无意识、而不是出于有意识。很难说,孩子们平常的想法就是这样。如果孩子的“症状”并不是十分严重,那么就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等孩子长大到一定的程度,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所以,当你孩子的身上出现了上述“症状”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惊慌,只要好好地哄劝他们,让他们重新入睡就可以了。
不过,如果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或者是,孩子在夜间不仅仅是大声说话,还大喊大叫,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那你就需要仔细认真地考虑一下,在你的孩子身上,是不是还存在什么其他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脑电波不正常,或者患有“心理不安障碍”这样的心理疾病,他就会经常做噩梦,也就会做出上述行为。
我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就是因为患有严重的“心理不安障碍”,才出现以上症状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孩子的心理不安呢?经过详细的了解,我才知道:在不久前,他曾经目击了一次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首先对他的“心理不安障碍”进行治疗。
与此同时,假如这个孩子身上还存在大脑机能上的问题,就要把儿童心理学科和儿童神经科结合起来,让他同时接受两个方面的治疗。
如何纠正幼儿的挑食现象
纠正幼儿的挑食现象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益于长期的身体健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如何纠正幼儿的挑食现象”,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如何纠正幼儿的挑食现象
幼儿挑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它对孩子的营养摄入和健康成长有着负面影响。为了纠正幼儿挑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
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选择,通过丰富的品种和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食欲。
2. 营造愉快的用餐环境:
在家庭和幼儿园的用餐环境中,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放一些音乐,或者让孩子参与到准备餐桌的过程中,增加亲子互动和乐趣。
3. 以身作则:
成人在用餐时要充当榜样,充分展示对各种食物的喜爱和尝试的态度。幼儿往往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坚持提供良好的饮食习惯示范。
4. 逐步引导尝试新食物:
对于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采取逐渐引入的策略。比如,可以将新食物与幼儿喜欢的食物搭配在一起,或者通过制作有趣的造型和料理方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5. 不强迫和惩罚:
在纠正幼儿挑食时,我们要坚持不强迫和惩罚的原则。否则,可能会引起幼儿的情绪反抗,进一步加剧挑食问题。要采取耐心、理解和鼓励的态度,给予幼儿适当的奖励和表扬。
6. 家园合作:
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孩子在食物方面的喜好和挑剔习惯。鼓励家长在家中也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有效的纠正挑食的方法。
7. 健康新闻宣传:
通过健康饮食的宣传,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对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看图书、观看教育视频等形式向孩子传授健康饮食的知识。
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营造愉快的用餐环境,以及耐心引导和逐步尝试新食物,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他们获得全面的营养,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