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面对反常现象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这是大班幼儿的一次科学活动,老师让小朋友将老师为其准备的一小箩活动材料分别投进水里,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

现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两只浮在水面上。

现象二: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两只沉入水底。

面对来自孩子的发现,老师显然心里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没有马上表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老师快看,会浮的雪花片中间没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老师和小朋友过去一看,果然如此。Www.yJs21.com

“明明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立即表扬。小朋友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投去羡慕的目光。明明抿着嘴巴,心里乐滋滋的。

“这只会沉下去的木头夹子跟别的木头夹子有什么不一样吗?”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谁知道,这只木夹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再次启发。

“我知道我知道,木头和铁丝。”红红抢着回答。她俩的话让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孩子把两只木夹拆散了,用手掂量木头和铁丝的轻重;有的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用“天平”称重比较两只看似一样的木夹重量是否也相同……

分析:

南京大学教育系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曾写道“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幼儿科学

活动又叫科学探索活动。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主动探索,无疑是遇到难题时。本案中,孩子之所以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雪花片和木头夹子,显然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幼儿教育学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而且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生在对“是非”“正误”的辨别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来自对教师的观察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来验证,要通过实验、数据去验证。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试想想,假如老师一味地拘泥于预成的教案,对生成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为“息事宁人”而直接将原因告知幼儿,或许能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但是必将剥夺孩子亲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由此可见,当面对反常现象时,教师选择怎样应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还是正视问题、耐心等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并加以积极引导?值得深思。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哭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家长的却往往喜欢看到孩子笑,不愿看到孩子哭。

一天去亲戚家做客,就见到这样一幕情景:孩子嚷着要穿鞋,奶奶赶紧过去给他穿上,他却硬要让妈妈穿。爸爸刚要开口,奶奶赶紧阻拦:“他还是孩子,别惹得孩子哭。”直到他妈妈过来给脱下又重穿了一遍才罢休。

这本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然而想一想,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却不少见。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以满足孩子,能让孩子高兴为出发点。有时候孩子“无理”地要求,不少长辈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有的还很乐意受孩子“欺负”。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在家长的无意识之中,自己的孩子又是最好的,所以常常觉不出他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使有时候觉得不合理也不忍心拒绝,而是用好言相劝,劝说不成只好照办。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正需要家长不断的教导、培养,如同小树需要不断修剪扶正才能成材一样。事实上,孩子的要求哪些是该满足的,哪些是该拒绝的,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好像总觉得拒绝了会委屈孩子。其实,该“狠心”的时候就“狠”下“心”越发对孩子有好处。总以“他还是孩子”为借口网开一面,只能会纵容不良习性。

笑,自然好,孩子高兴,大人也高兴;哭,让孩子不高兴,大人也着急。可是事情本身的意义不在这里。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爱孩子,不妨将依顺变为耐心,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原因。必要时别“怕”孩子哭——要知道适时地“哭”一“哭”并非坏事,他会从中认识到做事情应该讲道理,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

案例:面对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化思维


实录一:

自主性游戏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进行了,但是新来的奇奇却坐在原地无动于衷,我上前询问;“奇奇,你怎么不去玩呀?”他说;“我才刚来,和其他人还不熟悉,不认识他们,跟不熟悉的人怎么玩呢?我还要熟悉一段时间。”

实录二:

中班的孩子开始进行拍皮球的训练,奇奇第一次学着两手交替拍,一开始比较生疏,没拍几下球就跑了,他开始抱怨起来,小嘴里一直嘀咕着,我上前仔细一听,哦,原来他在抱怨他的球没气,我接过他的球一试,弹的很高,气很足的,可是他似乎还是不服气,一直不停地说着:“这球没气,这球没气。”还使劲地用小手把球往里压想证明球的确有憋的地方。

实录三:

一次画螃蟹的美术课上,轮到孩子们自主画螃蟹时,发现奇奇画的螃蟹,两只大钳子特别的细细长长,不是象一般的粗粗大大,我就在边上画了一只大大的蟹钳说:“你看哪一个更像呢?”他想了想指着我的说:“这个有点像。”“那你能学我的画吗?”我进一步问。“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的!”奇奇回答道。

分析:

奇奇每一次的回答总会让人吃惊,总感觉超出了正常中班孩子的思维,有些想法甚至于偏向成人化,经过几次与他母亲的交流证实了我的想法,他在家里也经常会说出一些令家人感到吃惊的话,进一步与家长的接触中,我又了解到平时他的妈妈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大人就会与他分析,讲道理,久而久之,形成了奇奇接受道理并常为自己寻找理由的习惯,在加之家附近也没有同龄的小孩玩伴,一直处于成人的活动空间中,所以他更愿意找老师,找大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

措施:

针对目前孩子的这种情况,可以提供家长一些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成人与孩子交往方面的,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教育孩子的工作。同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外出找寻一些同伴的机会,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玩耍,找回本该属于他的童趣。

案例:浅议幼儿爱心缺失现象


一、背景描述:

现在经常能够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自己的孩子: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也不爱护公物,常常惟我独尊……这好象不是个别孩子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据报道,在对某幼儿园幼儿的心理测试中,绝大多数孩子对置无家可归的小猫于死地的办法兴致勃勃;对不小心冒犯了自己的人,约占57.1%的幼儿决定采用“报复行动;对处于困难中的小朋友,有一半的孩子表示不愿意提供帮助,而且还编出了种种不愿帮助的理由。测试结果使测试者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果:幼儿普遍缺乏爱心、同情心。这个结论,让我很惊讶,不禁问自己:孩子们的同情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如此文明的氛围中会缺失爱心?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在宣告我们教育实践的某些失误?

案例二:一次上课时一幼儿起立回答老师的问题,起身时不小心把椅子往后挪了一点,回答完问题坐下时却坐空摔了一跤,全班幼儿便哈哈大笑以此嘲笑,没有一位孩子主动扶起被摔的幼儿。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在当今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方面,无论是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存在着一种先天的不足。作家雨果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那作为幼教一线的我们如何肩负起这种教育的重任呢?

(1)在教育理念上要始终坚持幼儿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

(2)幼儿爱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他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

(3)家庭教育是幼儿爱心教育的奠基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可控制性及非规范性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的规范性势在必行。

(4)幼儿园爱心教育是幼儿爱心教育的主导力量。幼儿园是一个平等的集体,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分享与谦让的过程。

幼儿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示范更能够获得深刻的效果。

今天的幼儿将是国家明天的栋梁,没有爱心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生存。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没有爱心的人才不仅不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反而会成为社会的严重危害,因此,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必须加强。

磁现象课件范例五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估依据。该篇“磁现象课件”文章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从网络上精挑细选的,愿本文能给您带来收获不妨将其保存收藏!

磁现象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文章起笔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惧”的景象吸引读者,而后,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组教材是事理说明文,表现了作者探寻自然 奥秘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说明文所运用的常用方法,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立足课文,掌握所学有关知识和方法,一方面要注意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思路清晰,吸引力强,语言准确,富于美感,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的好教材。依据新课程语文要求,单元训练重点,本课实际,确定了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的奇怪现象及成因。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探究一切难解之谜。如阅读理解法显、玄奘探寻未知世界的勇敢精神和课文结尾一句话及内涵。3.在学习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课文,学习本文用设问句步步引导的写作方法。4.通过学生阅读比较,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明白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懂得任何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道理。2.学习作者描述现象,提示成因的写法,领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二、说教法

1. 放映图片,激发兴趣,直奔主题。通过观赏图片,沙漠干旱、荒凉、壮美,尤其是奇幻的现象,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渴望。接下来再解决自主学习问题时,效果会更好。在理解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可设计学生对话表演,一举解决这一课文重点。也可选一组同学上台示范,直接检验学习效果。

2. 播放录像,真切感受,从听觉尤其是从视觉方面感受鸣沙之音,强化印象。鸣沙的成因学生虽然了解了,但究竟是怎样的响声,响声有多大,并无听觉感受。当他们真切听到鸣沙那如汽车飞机一般的轰鸣时,不但对课文的描述有了主动的认同和真切感受,而且会对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惊叹,从而激起探究自然的兴趣。

3. 多形式阅读,在了解整篇课文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定的目标,用幻灯打出学习要点。学生在学生知道学习内容后,就成因的说明文字齐读以加深印象。再用浏览和跳读的形式,体味用设问句步步引导的作用,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通过读,理解课文,通过读,学会写法,通过读,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4. 查资料,给提示,设练习。课前查阅资料,是为了熟悉课文,拓展知识面,考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课上参与的主动性。设练习,作提示。在自主学习和品味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所学,根据幻灯片提示,课后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以“关注沙漠”为题办一期手抄报。这个作业的设置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发挥语文跨学科综合性的优势,体现新课程大语文理念;二是提倡学生开阔眼界,在重视教科书的基础上,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了解沙漠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其间应处的地位。三是延展课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但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而且为了学生被激发的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得以持久和提升,使情感态度融入学习实践中。

三、说学法

1. 自读自悟。本课篇幅不太长,作者又用文艺性的笔法,使内容显得浅显些。因此,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语文学习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教学时,让学生自读自悟。

2. 眼到,口到,心到。三到是朱熹提出的学习方法,课文探究练习四这样安排,显然是为了阅读本单元服务的。在教学时,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眼到,阅读时,注意生僻字,难解词,设问句及美词美句;口到,读文本,谈观看沙漠图片印象,讨论交流,上台表演;心到,文章描述现象,探觅缘由,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写法的好处,教师引导,反复阅读,从表达方式、修辞、词语方面理解文章的语言。

3. 交流资料,比较阅读,学生交流自己从网上或报刊上搜集的资料,并从资料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言特点等方面与课文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师导入

1.简短导入。2.播放幻灯片。3.学生谈观看印象。4.教师小结,导入课文。板书课文标题。

(二)自主学习

1.打出幻灯片自学要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教师巡视,指点,作积极性评价。

3.学生自己设计对话表演,请两台学生上台表演。

4.学生齐读成因部分的文字。

5.读结尾一句话,打出幻灯片并板书。

(三)品味课文

1.浏览课文,齐读课文,并板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2.跳读找出生动优美的语句。

3.浏览,看看文中哪些是记叙性的文字,哪些是说明性的文字。课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交流查阅资料,适当比较阅读,将资料装订,在班内传阅。

(五)拓展知识

用幻灯打出“关注沙漠”的文字,办一期手抄报。

(六)作业

明确作业内容。

磁现象课件(篇2)

教学目标

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

教具

图片

教学方法

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深入阅读,质疑讨论

(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

“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

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总结归纳,畅谈体验

(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磁现象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磁现象课件(篇4)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磁现象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难点:磁现象的应用

三、教具:

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小磁针若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在本章,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本章共二个单元。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单元;第四~第六节为第二单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相关推荐

  • 怎样面对幼儿园孩子的磕碰现象 在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像一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一群孩子一起转个圈圈,也会使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孩子哭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
    2021-09-10 阅读全文
  • 家长该如何应对宝宝的这些“异常现象” 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相信每位家长都会不遗余力地照顾宝宝。尽管如此,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还是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比如总是流口水、眼角有眼屎、阴道出现分泌物.......等等。那么这些“异...
    2021-01-12 阅读全文
  • 案例:面对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化思维 实录一: 自主性游戏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进行了,但是新来的奇奇却坐在原地无动于衷,我上前询问;“奇奇,你怎么不去玩呀?”他说;“我才刚来,和其他人还不熟悉,不认识他们,跟不熟悉的人怎么玩呢?我还要熟悉一段...
    2021-06-08 阅读全文
  • 案例:浅议幼儿爱心缺失现象 一、背景描述: 现在经常能够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自己的孩子: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也不爱护公物,常常惟我独尊……这好象不是个别孩子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 二、案例描...
    2021-05-31 阅读全文

在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像一匹小野马一样,逐渐被幼儿园的新鲜所吸引,他们跑、跳,一群孩子一起转个圈圈,也会使他们高兴地尖叫,玩的不亦乐乎。但接踵而来的是在所难免的磕磕碰碰,腿上...

2021-05-12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

2021-09-10 阅读全文

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相信每位家长都会不遗余力地照顾宝宝。尽管如此,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还是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比如总是流口水、眼角有眼屎、阴道出现分泌物.......等等。那么这些“异...

2021-01-12 阅读全文

实录一: 自主性游戏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进行了,但是新来的奇奇却坐在原地无动于衷,我上前询问;“奇奇,你怎么不去玩呀?”他说;“我才刚来,和其他人还不熟悉,不认识他们,跟不熟悉的人怎么玩呢?我还要熟悉一段...

2021-06-08 阅读全文

一、背景描述: 现在经常能够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自己的孩子: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也不爱护公物,常常惟我独尊……这好象不是个别孩子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 二、案例描...

2021-05-3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