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啥总是哭
发布时间:2020-11-27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孩子为啥总是哭?问:我儿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爱在地上打滚,哭的很大声,抱也抱不住。我的理解是想睡了,可是抱不住他。现在就在哭,我以前总是百般哄他,现在不想理他,他就爬到我跟前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般是饭前、中午或晚上,他的哭是看到大人就哭的很大声,看不到哭声小了,就先找到,找到后又大声哭,开始去抱他的时候他会哭的更厉害,不让抱,简直抱不住。先冷落下他,等他哭一会再抱他,还是不太让抱,但坚决的抱住他后,他也主动的靠过来,还是抽抽答答的哭,哭一会就好了。答:我感觉孩子是孩子是有压力,在“哭给大人看”,他需要发泄,似乎是想寻求家长的关注。想要更多的爱。也许还有一些委屈和愤怒,因此即使大人抱他他也会不让抱。
你过去在他哭的时候百般抚慰,现在不想理他,他对这样的改变不适应,可能觉得你不爱他了。【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也许你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什么事也不做,专门陪他;假如你已经都在陪他他还是这样,那检查一下是不是陪伴质量不够高。此外,尝试给孩子立界限,孩子哭泣,表明有问题或有需求,家长一般是要回应的,不过回应的度要掌握好,“百般哄”可能是过度认同了,而“不理”又过度漠视。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你会回应得多一些,什么情况下哭闹是无效的。假如家长做错了的地方,要表示歉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总哭
宝宝在幼儿园闹哭,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
2.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食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产生挫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唯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
5.精神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
6.个性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逃避处罚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绪来源才是爸爸妈妈疗愈孩子情绪的好帮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哭泣时爸爸妈妈要先想办法哄孩子,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但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却告诉我,如果孩子哭得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心疼的话。
一般是因为爸爸妈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里面攒了很多不好的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爸爸妈妈也会感同身受,潜意识里害怕自己的情绪爆发,因此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哭泣。老师急忙安慰孩子,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离开妈妈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你要知道妈妈马上就会回来的。我们先去上课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让孩子自己来画画,这时候孩子就已经不哭了,专心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
二、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决。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一开始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接着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爸爸妈妈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孩子会压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犯了错会撒谎,受了欺负也会一个人忍着。如果在爸爸妈妈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会特别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能够让孩子成长,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爸爸妈妈要和孩子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不要让孩子把一些话都压在心里,这样孩子才能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爸妈妈成长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孩子是无知的。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孩子,也是为我们自己。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有个朋友和我讲小孩子哭是好事,哭多了不容易生病,之前婆婆也这么说,就针对这个问题我网上找了不少,不容易生病我觉得应该无关吧,适当的哭可以增加宝宝的肺活量,和声带的打开,不能宝宝一哭就去哄,这样宝宝会有依赖,虽然说婴儿哭是锻炼身体,但也要注意个"度".要注意孩子的情绪.我觉得不一定要用哭来取代这些,梦婷现在很喜欢叫,特别是一个人躺着的时候,很喜欢啊啊啊啊好大声的叫,我觉得这样应该就可以取代哭了吧。
梦婷一直以来就不怎么哭闹的(无理取闹的那种),我不像很多家长那样,孩子一哭不管什么情况下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去抱起来,哦哦哦的哄得没完,因为我知道那样一旦习惯了,就老是要那样整天抱着孩子哦哦哦哦个不停,婆婆就特别喜欢抱起宝宝就转啊转的,哦哦哦得没完,所以我基本不喜欢婆婆带孩子,我都是想尽办法自己带着,现在很多差不多和我一起生的朋友,他们总说宝宝太粘人,整天就在妈妈手上还要抱着,不然哭的不得了,因为宝宝一直也是我带的,很少让婆婆他们带的,不过梦婷不粘人的,现在谁都可以抱她,因为我平时就没怎么抱着她,都是把宝宝放床上的,月子里基本都是睡觉,就是吃喝拉撒才起来,满了月还是很爱睡觉,我基本不去打扰她,都是给她睡到自然醒,为什么呢?这孩子只要是睡到自然醒来她都不会哭的,反而醒来看到大人就笑,这点是我最喜欢的,特别喜欢她甜甜的笑容。
开始妈妈还说我,宝宝开始认生认人了,多让婆婆抱去,不然到时候我会很辛苦的,到时候老粘着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但是我坚决我自己的意念,怕就怕在一旦一些不良习惯一养成,那时候的辛苦应该要比现在这种辛苦要重不知道多少倍,我无法去想象,呵呵现在五个多月了,快六个月了,从怀宝宝到现在每天都过着很充实,甚至感觉不够用,时间也过得飞快,宝宝开始和我做着拍手的动作了,我现在只要做拍手的动作她就跟着来:宝宝来,看着妈妈,和我一起拍拍手,拍拍手······她也动起来,只是两只小手手不对拍,哈哈~~~动得很有劲,让她趴着,看似没有爬,拿东西放前面手手勾不到的,不过一会她就拿到了,应该是慢慢往前挪了的,嗯宝宝的每一个进步妈妈都很开心。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分数越高的孩子,家长越要小心!为啥?
蒋勋先生是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蒋先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第一个美学老师,感谢儿时母亲的陪伴,以及那些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今天分享他《生活十讲》的一篇关于孩子的美育文章,在他看来,给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学、电影、音乐等,就是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做个真正快乐和知足的人。
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是我们说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
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我曾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大一孩子。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专业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透过镜子好好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最后都哭了。我才发现他们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最后我们都停不下来。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不肯讲,上台以后,只看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也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礼拜,我私下和这一批学生吃饭,最后他们说了,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在升学体制中,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学校无能为力,要依靠家庭、扎根生活
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也越来越无能为力。很少人会有勇气去对抗这个制度,你怎么敢对一个高中生说:你不要考试,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读小说。我也不会鼓励学生去对抗制度。虽然我自己是这么做的。
只是我也要诚实地说,这么做很危险,真的要非常小心。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我想就算俞大纲先生在这个时代,他也会是很安静的。他是在一个非常优雅的文人家庭长大,他的哥哥俞大维、俞大绂都是一等一的院士。这种家庭真的不得了,就是因为家教严,国学基础好,又学习到非常好的西学,而能成就他们的风范。
俞大纲对我说,他爸爸妈妈喜欢看戏,经常带他一起看戏、讲戏,他就变成戏剧专家了。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从来不是拿着书本上课,所以你听他讲李商隐,一首一首讲,不需要看书,因为从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诗,一面唱戏,把李商隐讲完了。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