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坐在平等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1-08-14 幼儿园声音的教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声音的说课稿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个一直讨论的话题,怎样蹲下来呢?不是在位置上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而是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孩子的想法,探触孩子的世界。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稍稍维持秩序,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己玩起来了。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向孩子道歉之后,我轻轻的放大录音机的声音,随后又坐到孩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是否合适,问一问旁边的小朋友,这样能听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第二、老师或许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换一换位置,站在孩子的位置聆听孩子的声音或许会受到不一样的效果。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老实、听话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好管教,也让老师省心,这样的孩子总能讨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孩子中就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很多麻烦。户外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趴在地上学游泳等,还常常攻击别的幼儿。针对这一系列行为,我与他的妈妈沟通了很多次,家长表示愿意配合,但同时也很头疼。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呢?我觉得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优点,那么我的切入点则是——找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而且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其实这个孩子很聪明,与他交谈时,他经常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候他乱发脾气,故意捣乱。刚开始我很生气,批评他做的不对。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愈演愈烈。于是,我静下心来和他说话。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无理取闹?你这段时间进步很大的,为什么现在又退步了?故意给老师找麻烦?”他低着头说“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就故意捣乱。”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有些触动。平时,我们知道成人会有情绪,我们也知道孩子也有情绪,但是谁会在意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这真的是应该要引起老师注意和思考的。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可以故意捣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和老师聊聊天。”他点点头,并且和我拉了钩,答应我下次不会这样了。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的思想。而成人常常忽略这些细节。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对待不同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常常倾听幼儿的声音,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听孩子的声音
今天下午上美术课,为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没有画范画,只是示范了几个做早操的基本动作,对于我们大(1)班的孩子们来说,看动作作画还是头一回,但是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
我讲解后,孩子们就忙开了,大家都很认真,边说边画,就在这时,有个孩子大声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指着旁边的一个小朋友的画面说:“你看他画的乱七八糟,脸上画的都是黑色的。
”我急忙走过去,真是糟透了,人物的面部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色小点点。
而且他还在画,边画边说:“点,点,点,点……”我很生气,大声说:“点!点!点!点什么点?老师不是说不准在脸上乱画的吗?你刚才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好好听老师上课?”一连串的发问,孩子有点招架不住了。
仰着头,怯怯的看着我,小声的说:“老师,我没有乱画,我画的是我舅妈,这是我舅妈脸上的雀斑。
”我一下子呆了,心里的懊悔无法用语言形容,我愣了几秒钟,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连忙道歉:“真对不起,是俞老师错了,你画的很好,观察的也很仔细,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我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就认定孩子错了,竟然没有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是多么大的一个失误啊!如果我能蹲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差点就扼杀了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想真是后怕。
这是个很大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孩子的想法,多蹲下去听他们说说。
教育随笔:孩子的平等意识
教育随笔:孩子的平等意识
这是发生在一个新来的孩子身上的事情。一天中午,孩子们都躺下睡觉了,我开始吃中午饭,因为彬彬的爸爸要来接彬彬回家,彬彬没有睡觉,坐在我身边,小眼睛很仔细的看着我吃饭,过了一会,彬彬问我:“老师,我喂喂你吧。”当时稍稍一愣,我回答说:“不用了,彬彬都自己吃饭了,不用老师喂了,老师可以自己吃饭了。”彬彬很坚定的点头说:“恩,彬彬长大了,都自己吃饭了。”“恩,老师也长大了,老师也自己吃饭。彬彬可以去帮助小弟弟,他们如果不会吃饭你可以喂喂他们。”彬彬的心理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他把老师当成自己的伙伴,老师可以喂我吃饭,为什么我不可以喂老师吃饭呢?这个事件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希望家长可以平等的对待自己,认为大人做的事情,自己同样可以去做。同样,孩子也很乐于助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多给孩子提供这种机会,比如说帮忙分餐具,分发食品等等。
耐心聆听,平等对待
拜读了《善于与学生沟通》后,感触颇深,我深深感受到教师与学生沟通是一种艺术。
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一、善于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述。
也许学生的讲述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耐心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提高学生自信心,达到师生心灵沟通的效果。
因此,教学中不管面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都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尊重他们的见解,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这样的沟通就会有成效。
二、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居高临下”。
教师与学生沟通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
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要以为教师是在教育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就不注意说话的语气,用生硬的语气与学生交谈,这样使得学生难以接受,也使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是老师在批评我,老师不喜欢我,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也一愿意跟老师交谈,这样,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无效,反而使学生反感老师。
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及时、准确、和蔼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
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育随笔:倾听孩子“心声”
教育随笔:倾听孩子“心声”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重闪亮的一颗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就给孩子安排好了一切,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在这个期间家长是否问过孩子的想法,是否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们班里的XX小姑娘,长得很可爱,嘴巴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欢,但是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上学把年龄改大了半岁。刚开始的时候总爱哭闹,一会儿要回家、一会儿我想妈妈了,情绪一直不稳定。我们老师不停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才缓解了一些。“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在延伸活动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设计“有用的标志”要求孩子自己来完成,家长不得参与在一旁看就可以了,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标志,只有XX小朋友坐在座位上焦急地东瞅瞅西看看,不知如何让下手。这是只见妈妈开始大声训斥:“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不都不会,应该是……。”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传来了XX小朋友的哭声,我问他怎么了?她说:“XX不和我玩了”。
一天早上小朋友们都在做早操,只见XX妈妈拉着哭哭啼啼的XX说:“老师,不知道怎么了,孩子就是不想上幼儿园,就知道哭。”看到孩子不做操,这时妈妈急的将XX拉到一旁又开始“教育”起来了。
XX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女人,而且是一个急性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间有差距时,就特别着急根本不去分析问题的原因。由于孩子年龄关系和其他孩子差距,妈妈常用“我不接你啦”“我不喜欢你了”“你怎么这么笨呢”等语言来训斥孩子,但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促使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敢给自己肯定,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于是我找到XX小朋友的妈妈谈话,通过谈话得知她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也为孩子制定了很多计划。当我问到XX你是怎么想的?妈妈有没有征求你的意见?XX摇摇头说:“没有”。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家长从没有听过孩子的“声音”,孩子的真实想法都被家长的好胜心、虚荣心埋没了。如此过高的期望,反而会适得其反,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地听听孩子的心声,多于孩子沟通、讨论、交流,让孩子可以敞开心扉的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换孩子一个轻松、自由、快乐的童年!
教育随笔:聆听的重要性
教育随笔:聆听的重要性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很小,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切西瓜”的游戏。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录音机有点问题,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录音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我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上
午餐后,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
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
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
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
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
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
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录音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勾勾手”的游戏。
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
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录音机有点问题,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
”我关掉录音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
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育随笔:对孩子的爱要平等
作为一名教师,在班里都会有自己最喜爱的孩子,对于聪明伶俐、学习好、长得漂亮的孩子都是老师喜欢的孩子,要是在加上乖巧懂事,智商高的孩子,更是喜欢的没话说。爱孩子是老师应该做的,给孩子更多的表扬,爱护、鼓励,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教师爱孩子要是有偏见,只对优等生好的话,而对其他的孩子很冷淡,被教师冷淡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还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就是在考验教师的爱心。
我班的陆路刚来园的时候,陆路没有入园的经历,在加上他先天性的生理的因素,他刚到幼儿园的头两个月,每天来园都会哭,哭完就会吐,因为都是我抱他哄他,所以一般都是吐在我的身上。班级里的孩子因为家长的影响,都会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一桌,还不和他在一起玩。陆路刚来的前几天,我真是实在受不了,园长也有意想让他退园,因为其他的幼儿家长有来反应的。有一天,我听说其它的幼儿园不愿意接受他入园,转念一想,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孩子是我们教育对象,陆路虽然有点特殊,但是我们不应该怎么对他。于是,我和园长说了这个情况,园长说:“上帝对他不公平,我们要公平的对待他。”从此,我告诉了班里的孩子们,老师喜欢陆路就像喜欢你们一样。虽然陆路现在还是什么都不会,但是班里的孩子已经接受他了,没人会觉得他有什么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