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21-06-1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美术活动时,孩子们都在认真地给小花伞涂色,我巡视了一圈,看着孩子们的小花伞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拿起油画棒帮他们添几下,修一修。“雷雨蓥,你这个伞边上没有涂到,像老师这样按序从上往下涂,不要着急。”“颜色要均匀,不能留空白的地方”,我走到豆豆身边对她说。她低下头去开始进行加工。
过了一会儿,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画好了,我看见邵雨辰小朋友还在认真地涂着,我走过去一看,好多地方没有涂均匀,我正想帮他修改时,他很快拿走画纸,对我说:“老师,我自己来。”当时我愣住了,看着何昊辰的眼神好像在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小花伞,我自己用心能涂好,上面的图案是我的想法,你为什么要破坏我的作品呢?是呀,我们老师总自以为是地为孩子的作品进行修改,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加锦上添花,可是孩子们却不这么想,他们都想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所以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我能画”。我们要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美术活动冷冷清清
今天在美术区域的游戏中,让幼儿进行的是纸粘画,每次让他们自己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在美术区域游戏中的游戏永远都是最冷清的,因为小朋友都不愿意去选择美术区域的游戏,不知道是我们老师给他们提供的材料太过无聊,枯燥,无趣,还是他们不喜欢美术区域的游戏,但是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还是希望他们可以全面的发展他们的能力,所以每次我都是把游戏的材料摆在桌子上,让他们尝试一下,在他们尝试了一下之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在以后的区域游戏中中他们总是很乐意去玩一下。
我想,可能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一些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是达不到幼儿教育的教学成果的。所以,首先,在活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必须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态度,适时的更新和丰富活动材料,以至于不让幼儿有枯燥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其次,老师在活动中要明白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只是“绿叶”,活动本来就是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想象,自我探索的过程,过多的干预反而达不到教学效果。最后,活动中,老师要仔细的观察,同时进行适度的交流,在点滴中了解幼儿的内心。
幼儿园体育活动随笔
儿童文学家冰心曾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事实上,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玩就是孩子的权利,在我所带的南区大一班,就有那么一群特别好动特别调皮的孩子。他们喜欢争强好胜,经常有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来告状,上课时很多孩子总是坐不住,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好好听讲。似乎可以不恰当的说,他们就是一群从未受过约束的孩子。但同时就是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快乐,勇敢,合群。
这群孩子最喜欢的事就是做早餐了,要知道早操是我们机关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每学期都不一样。整套操有三部分,舞蹈、幼儿广播操和速跑。和孩子们一起练习,孩子们学习,自己也是学习。当他们一听到老师说要做早操时,都兴奋不已,每个小脸蛋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小家伙们做起动作来虽然不是很到位,但却很认真,很夸张,伸出的小手舞呀舞,垫起的小脚跳呀跳,挺直的腰儿扭呀扭,特别喜爱练习S型速跑。刚开始的时侯,不管老师怎么画、怎么练、怎么讲就是跑不起来,可是他们不灰心,努力学,越练越起劲,越练越开心,几十次终于规范了,小朋友们也终于嘻嘻哈哈说累死了。
在冬天里不管气温怎样低,风再大都不怕,孩子们已爱上做早操了。只要不下雨,他们都会准时第一个出现在操场上,我们班里有个孩子叫成菲宇,衣服穿得最少,老师心疼得问他:“你不怕冷吗,”成菲宇笑着摇摇头。不仅是成菲宇,每个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寒冷,在寒风中大胆的伸出小手,抬高小腿,精神抖擞的做早操,冻红的鼻尖越发可爱,像一枚枚小红星在向我们闪耀!
早操让幼儿园有了生机,让孩子们有了激情,让我们老师更拥有了好心情,所以每天都有更多的欢喜!
教育随笔:区域活动引发的美术活动
中班幼儿在美术方面有个很大的提高,涂色也比以前均匀了,用色也从以前单一的红色、绿色到现在可以用多种颜色绘画了。
在第二个主题《找春天》中,孩子们观察了春天树木的变化,用多种绘画方式进行本次活动。梦梦小朋友是我们班涂色最好的孩子,每天她玩区域就喜欢到美术区去找事情做,有时去画画,有时去涂涂色,有时去绕绕毛线。
有一次,她在玩美术区的时候,无意中把颜料撒在桌子上,急得她大喊:“老师,我不小心把颜色宝宝泼掉了,怎么办啊?”我一看,还好,不是撒的很多,刚好这星期三有个树叶印画,《美丽的大树》,我就过去提醒她说:“哦,你把颜色宝宝不小心撒到桌子上去了,有点可惜了,你想想可以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颜色宝宝请到大树妈妈身上去呢?”梦梦眨着眼睛看着我,我用鼓励、信任的眼神回应了她,梦梦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看看我,我看看桌子上的颜料,我做了一个用手蘸了一下眼料往书叶上印的动作,这时的梦梦眼睛一亮,高兴地说:“老师,我有办法把颜色宝宝请到大树妈妈身边去了,我可以这样。”说完,她用我事先准备在区域里的纸团蘸了颜料,往大材树的叶子上印,这下,一棵大树变成了树叶印画,非常好看,我对着她点了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本来星期三上的美术活动,我提前在今天上了,我还让梦梦来做小老师,上来示范,就这样,一堂美术活动就这样在气氛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了。
教育随笔:多媒体美术活动的思考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性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小朋友所喜爱。下面试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方面谈谈适时应用多媒体的几点优势:
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幼儿园美术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活动。幼儿园极少进行陶塑欣赏,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教学困难。首先,陶塑是立体的,而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仅限于“图片”。其次,欣赏操作材料难以收集。为了解决欣赏作品非立体的问题,我们采用“替代”的方法。如“彩陶旋涡纹瓶”是珍贵的文物,不可能让幼儿欣赏实物,我们通过投影仪欣赏“彩陶旋涡纹瓶”的图片后,又准备了同样材料的陶瓶、药罐和砂锅等。让孩子们通过触摸、听、看等多种感觉方式,感受陶的质地,了解这类器皿的基本特征后,孩子们这时的脑海里便会出现相关的立体形象了。又如,康定斯基是公认的“抽象派”绘画的创始者,抽象派主张艺术完全脱离社会生活,主张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纯精神世界”,完全摆脱了形象的“束缚”,在欣赏他的《构造X》一画时,看到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抽象画,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为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幼儿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来把艺术家的情思意会,把审美创造溶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让画面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有欢快的、有优美悠扬的音乐旋律,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让孩子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欣赏,孩们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好看!”“哇,真漂亮!”的惊呼。当谈到对画面的印象时,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激动地叙述着自己对画面的独特感觉。
教育随笔:多媒体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这表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
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谨严和视野。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幼儿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例如:在小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绘画活动《小鱼吹泡泡》,从活动的一开始幼儿就好无兴趣,整个活动下来让人感觉活动氛围较冷清,内容过于简单、、、、、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我对本班的孩子的绘画发展水平还不够了解,由于我是刚接手我班的孩子,不知道我班孩子的绘画水平不错,圆的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会了,最糟糕的是《小鱼吹泡泡》这个活动他们在小小班就已经上过了,所以这个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已经不适合他们现有的水平,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这也正是我这个活动失败的原因。所以说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对于美术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是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据具体的形象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靠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主要培养他们的悟性和兴趣。而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如以下几种情境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1、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
如在小班的一次美术活动《圆的组合》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情境设计出一只小鱼游来,吹出许多圆形的泡泡,演变出课题,导入课题。然后演示圆的组合。(1)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只毛毛虫。(2)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只蝴蝶。(3)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串串葡萄。再讨论探究,让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圆的组合,组合成和老师不一样的物体。最后全屏显示,幼儿欣赏作画。演示由圆组合成的小娃娃、小鸡、花、云、蝴蝶等完整地一幅幅画面。通过欣赏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感知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然后添画成各种物体使它变得更形象。在活动中,以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最大优势就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课件符合启发性原则,努力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激起了幼儿再操作的愿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课堂学习积极性也改善了教学的环境。
三、有效性的问题与引导
“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老师都会设置一些问题来让幼儿回答,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理解内容,或使活动深入下去,活动的有效发展又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为只有效的提问和恰到好处的引导,才能使活动有效的开展,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每个问题的提出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做出预测。
教育随笔:信息技术和幼儿美术教育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融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活动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及动手能力等。
一、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的绘画活动丰富了资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幼儿的美术信息资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画作品首重创意,创造力对于绘画来说特别重要,所以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多媒体能够储存和呈现大量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多看多想。如大班绘画活动《夸张的脸》,脸蛋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夸张的脸蛋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在绘画时会摸不到头绪,无从下手。因此,在绘画前,老师与幼儿一起上网搜集各种夸张的脸蛋图片,幼儿在搜寻的过程中知道了部位夸张,也为幼儿创设了想象空间。
大班绘画活动《海底世界》,第一次活动中,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孩子们的画面基本上都是鱼、螃蟹、海草。颜色单一。第二次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播放了许多有关海底世界的画面,观看课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动物的不同外部特征和海底动物的活动等,这时孩子们有了灵感,画面内容也丰富了,颜色更鲜艳了。还有的小朋友画出了潜水员和潜水艇,在海底和动物们在一起。
中班绘画活动《水晶球里的世界》,通过多媒体手段,幼儿大胆展开想象。有的幼儿把水晶球里画出漂亮的城堡里住着美丽的公主,有的幼儿把水晶球设计的丰富美观。大大的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班绘画活动《鸡蛋宝宝跳起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鸡蛋宝宝跳舞的各种姿态,引导幼儿想象,引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幼儿的回答也如同画面展示那样斑斓多姿,很快在孩子的笔下展现出一幅幅多彩的鸡蛋宝宝跳舞的画面。
2、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绘画示范
在以往的传统教授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一张示范画、单一又示范性极强,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幼儿就模仿着老师的示范画,没有想象的空间。
在大班绘画活动《叮当猫和好朋友》中,教师将叮当猫的形象用幻灯片的形式逐步放映,不需要教师的示范讲解,幼儿可以在欣赏中掌握绘画叮当猫的步骤。叮当猫的好朋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大胆作画。
3、电脑绘画增加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些画图软件也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绘画资源。幼儿对其有了浓厚的兴趣,在绘画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如中班绘画活动《会变的半圆》,有的幼儿通过摆放图形的位置,画面就会发生变化。如半圆往下摆,用画图软件添画成一辆小汽车,半圆往上摆,添画成一辆小汽车,两个半圆堆放添画成一只小猴子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欣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以前要上好美术欣赏活动,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素材特别有限,幼儿对这样的欣赏活动兴趣也不浓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大量的素材供幼儿欣赏。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波洛克的画》,波洛克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不认识波洛克,更不熟悉波洛克的作品。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去欣赏波洛克作品,感受作品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并能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大班绘画活动《向日葵》中,首先需要孩子去欣赏名师的作品,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幼儿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这些信息资源,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孩子们赞叹不已,从而激发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制作活动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以往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都是教师先出示范例,再示范制作步骤,由于范例都非常单一,幼儿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非常雷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范例,可以将图片任意组合,也可将图片任意变形,给幼儿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中班制作活动《长发娃娃》中,教师将自己的范例扫描到电脑中,做成动画,配好音乐,布置成了“长发娃娃舞会”,这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并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老师还操作电脑,将里面显示的长发和娃娃表情任意组合,孩子的兴趣更浓厚了,纷纷说出自己要设计的长发娃娃的样子,没有一个雷同的作品。
幼儿园教育随笔
常常有一些孩子喜欢追随在老师的身后,问长问短,这些大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乐于交往,也善于交往,也愿意主动与人接近。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孩子,总是喜欢在远处张望,这些大都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羞于与人亲近的孩子。
其实,通过每天出去活动时的排队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每天下去晨间锻炼或者是中午出去散步时,老师都会要求小朋友排好队再下去,而且这时候的排队是没有队形要求的,小朋友们可以任意排到队伍当中去。那些热情的、大胆的孩子常常很快的跑到老师的身后或者争着来拉住老师的手,也经常会出现几个孩子为排在第一个而争吵的情况。而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的孩子即使她也想和老师在一起,她也不敢这么做,她们只会远远的,默默地看着其他小朋友争相跑到老师身后。尤其是像关雅茹这样内向沉默的小朋友,每次排队她都看着晨歌、籽艺这样的小朋友为谁排在第一个而争吵,她就默默地排到队伍的中间,沉默不语地看着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我想,她应该能注意到,我每次睁大眼睛看着他,每天早上主动热情地与她打招呼,可她现在除了能默默地和我说再见意外,没有感受到她对其他人的大胆交往。
有一天下楼去游戏的时候,和往常一样,晨歌,籽艺这些小朋友又很快地跑到我的面前,"老师,我是排第一个的。"晨歌着急的说。"老师,我想排在你后面。"籽艺也大声地说。"今天,我请关雅茹排到老师后面,好不好。晨歌你到中间当队长,籽艺,你去队伍最后当队长,帮老师看着前面的小朋友吧!"关雅茹很快地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我主动拉着她的手出发了。到了楼下操场上,我们要做切西瓜的游戏。又到了拉成圆圈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了,许多小朋友又开始挤在老师身边,晨歌第一个挤在我身边,关雅茹每次都不是挤在我的身边,而是在距离我几个小朋友的位置,我笑着看看她,她也默默地看着我。可是挤在老师身边的话可以拉着老师的手做游戏,许多小朋友都是很愿意这样做的。在这次户外游戏中,关雅茹就这么一直默默地看着我,我每次也都是对她笑一笑,这时候,她也出现了一点害羞。
第二天早上下楼去晨间锻炼,我有主动把关雅茹叫到了我面前,依然排在第一个的位置。到了场地上,我先带领孩子们绕操场小跑了两圈,小朋友们就一个个自己锻炼去了。中午吃完饭,看着时间还早,我准备带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散个步。又到下楼排队的时候了,孩子们又开始从各个方向往老师这边走了,忽然,我看到了穿着红色衣服的关雅茹,她这次居然主动站到老师面前来了,我分明看到她嘴角有一丝笑容,依然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心中陡然有些兴奋,我的努力终于看到了一线成功。
现在我也会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小朋友们面前间接地或直接的表扬她,就一直这么耐心地等待着她的主动。
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突破,通过支持以恒的努力,我相信以后她会慢慢走进老师,再慢慢走近小朋友中间去。
学会耐心、细心地守望,时间会悄然给予我们最甜美的微笑。
教育随笔:关于美术活动范画的思考
教育随笔:关于美术活动范画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美术活动到底需不需要使用范画这个话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通过教育实践,我发现对于是否需要用范画,我们需要视活动内容而定,不能简单地说要或者不要走向两个极端。
例如,在美术欣赏和美术绘画活动中,由于教师并不是专业的画家,即便艺术造诣很深,其个人的作品和大师作品也是相差甚远,如果给孩子范画参考,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低水平的艺术熏陶,尽管这样活动易于组织、把控,幼儿的作品“整齐”,但是这样的教育后果却是弊大于利的。因为我们我们知道,幼儿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习得经验,所以当老师出示范画的同时等于告诉孩子“照着画”、“不用思考”、“不用创造”,很容易使幼儿变成复制型儿童。而且教师个人的作画风格往往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向和习惯。
那么,是不是不用范画,让幼儿眼前一片空白呢?当然不是,取代范画的应该是艺术欣赏。我们在每一次活动开始都有欣赏、观察环节。而欣赏、观察的对象要么是大师级别的作品,要么是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等。例如在美术《江南水乡》活动中,我们选择吴冠中的三幅不同形态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从整体感觉到细节点画,引导幼儿表现江南水乡的意境美。再如《昭慧塔》写生活动,通过前期的知识铺垫,师幼一起背着画夹、材料,进行远足活动来到昭慧广场,现场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表现真实的昭慧塔。最后,幼儿的作品各不相同,虽然稚嫩,但其效果却比老师在室内搜集大量的昭慧塔图片让幼儿被动的观察、表现更有灵气和故事性,也深得幼儿的喜爱。再如美术活动《年兽》,教师从幼儿最熟悉的过年习俗谈起,带领幼儿了解中国的“年”文化,欣赏关于“年”的真实写照,让幼儿对于“年”有了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了解和学习。接下来,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绘制自己喜欢的年兽。我们发现幼儿的作品更加充满童趣和艺术性。如有的幼儿的年兽披着漂亮的新衣服,有的年兽凶猛无比,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年兽则成了贴满对联的门神。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美术活动都不用范例,改为艺术欣赏呢?并非如此。如在主题背景下的美工区活动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些折纸活动如《天安门》、《民族娃娃》等等,不仅需要教师的范例,甚至还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示,因为书面的图示很多幼儿看不懂,根本折不出来。即使是成人,一些折纸图示,也是要研究、尝试多次才会成功的。
所以,对于美术活动到底需不需要使用范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要或者不要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具体的活动情况、活动内容,为了幼儿的长足发展深思熟虑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