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我眼中的孩子》个案手记:“我是打着玩的”

发布时间:2021-06-09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我是幼师我骄傲演讲稿范文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案例:

午餐后,孩子们在教师外的走廊上玩玩具、做游戏。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突然传来嚎哭声,原来是刘越小朋友,只见他坐在地上满脸都是鼻涕和眼泪,哭得挺伤心,身上还撒满了游戏插塑,问及原因,刘越抽泣着回答:“是——是殷明打我,还抢我玩具。”我找到殷明,殷明却说:“我是跟他打着玩的,我已经讲过对不起了。”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常事,我也没放在心上。

第二天,在体育游戏时间,我带领幼儿玩“切西瓜”的游戏。游戏正在进行着,男生一队又传来哭声,原来殷明又将刘雨帆打哭了,于是我又叫过殷明,谁知他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并回答说:“我跟他打着玩呢!我没想把他打哭……。”

教师分析:

殷明为什么会说是“打着玩的呢?”细细想来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时候的确是打着玩的。问题是孩子的另一方是否了解和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海洋球堆里,一个孩子抓着一个海洋球,出其不意地向另一个孩子身上掷去,然后停下来朝着对方笑,等待对方的反应。而被海洋球掷中的孩子,一开始很生气,但当他看到对方的表情时似乎明白了,便也拿起一只海洋球向对方掷去,于是,两个孩子便打起了球仗(当然这样是不会打痛的)。那为什么这两个孩子就没有真的打起来呢?其实,这里有游戏信号的传递和理解问题的存在。第一个孩子的表情与动作的停顿正是一个信号:“这是玩,不是真的打你!”它是向对方发送做游戏的建议;第二个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号后,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于是游戏就在此产生了。也就是说,只要对方都能理解这种“这是玩啊!”的信号,并且双方都能以此来做出一致反应,那产生的则是游戏而非打架。

第二,幼儿期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幼儿不善于或无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情感统治着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在这时期的孩子还不会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有时明知打人不对,但却无能力控制,因为“思想”仍处在幼小的萌芽期。

具体建议:

无论殷明是打着玩,还是真的打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在园的监护人,应注意这样几点:

一、教师应认真观察孩子的情况、动态。

如果殷明真是打着玩,教师应主动发现其表情动作存在有一种特殊的“游戏”信号。这时如果刘越和刘雨帆理解到这一信号,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他们也就打不成了。虽然游戏打架与真的打架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幼儿游戏的双方却意识到这并非打架,而是游戏。但刘越和刘雨帆没有接受到这一信号,那可想而知“打架会由此产生”。这一暗示信号的传递、接受,有赖于孩子的辨别、理解能力,这在群体活动中将会得到培养。

二、教师应指导殷明正确的想要同伴与其游戏的方法、方式,提高其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培养殷明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习有效地展示动机的方法。而作为刘越和刘雨帆也要培养其识别能力,理解表情动作的真正意图。当然,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形成的,则有赖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从而在练习与游戏中逐步加强。

三、教师不要“无限上纲”,冤枉幼儿。

教师不要见到谁打了人就训斥、责问,并扣上一顶“坏孩子”的帽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日后的性格、心理发展。教师应先分析情况、听取其他旁观者讲述再下定论,因为这种“打着玩”的现象是幼儿期的一种独特表现。

四、教师也不能排除殷明是真的打人的可能性。

虽然,殷明有可能是真的打了人,但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有些行为属无意识侵犯,他们会因一时冲动而做某件事。例如:打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幼儿的生活中指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来宣泄自己的愤怒,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

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情感是敏锐的,教师一定要用正确的目光、语言来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让这些新纪元的开拓者健康成长,这也将成为新一代教师的使命。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妈妈,那个眼镜是我拼的


雅晶来到结构区旁,看了看低柜上的各种范例,低柜上陈列有摩托车、爬虫、眼镜等,看见雅晶盯着眼镜在看,我对雅晶说:“雅晶,老师的眼镜旧了,你拼个新眼镜送老师吧。”雅晶睁大了眼睛,点了点头走进了结构区,我则来到旁边的娃娃家和这里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一边玩我还一边观察着她,只见她拿起花片开始拼插,一会儿就拼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她拿在手里看了看,接着拼另一个圆,并把两个圆连接起来,过了一阵子一付不规则的“眼镜”拼好了,她小心地把“眼镜”带在自己的脸上,向四周看了看,看见我在看他,她说:“老师,你看,‘眼镜’。”我和娃娃家的孩子打了声招呼便来到了结构区。

“谢谢你为老师拼眼镜。”我边说边把我的眼镜摘下来,“你看老师的眼镜有几面镜?”

“有两个。”

我微笑地点了点头:“还有吗?”

他接着看了看说:“它们一样大。”

“是啊,镜面一样大的眼镜带起来就会特别好看。”

他看看我的眼镜再看自己拼的眼镜一下子就把自己拼的眼镜拆开,重新拼接,我转身走了。

过了一阵子,雅晶拿着一付镜架不对称但镜面一样大的眼镜对着我叫:“老师,好了。”

我走过去接过眼镜戴上:“你拼的新眼镜真漂亮,但镜架不对称戴起来有点不舒服,你再帮我修改一下好吗?”“好。”

最后雅晶终于在区域结束前完成了她的作品,我请她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低柜上。

下午放学时,雅晶一看见妈妈便急忙把妈妈拉到陈列柜前指着自己的作品对自豪地对妈妈说:“妈妈,那个眼镜是我拼的,是送给老师的。”

案例分析:

我在结构区旁创设陈列区,孩子们的作品被醒目地展示在低柜上,我还常鼓励孩子们请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这样的展示、欣赏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满足的愉快;还能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有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同时还会吸引少部分对结构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来观看、欣赏,并抓住时机进一步激发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本案例中的雅晶是个胆小且动手能力、拼插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开学初的几次结构活动,她总是看别人拼插,问她:“为什么不拼插?”她便低下头小声地说:“我不会。”因此,我首先采取了等待的策略。

终于,在区域活动中,我观察到雅晶的变化:她在观察展示柜前的作品。我及时地介入了,并充分利用孩子喜欢为老师做事的心理,激发出雅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继续观察了解雅晶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捕捉后继指导的机会,使雅晶在自主、轻松没有压力的前提下,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使教师成为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当然,教师本身的支持和肯定也包含着及时地指出问题的所在,如在雅晶拼出一付镜架不对称的眼镜时,我及时地用语言指出“你拼的新眼镜真漂亮,但镜架不对称戴起来有点不舒服,你再帮我修改一下好吗?”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具体地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案例分析:我是个“脏孩子”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帅帅!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帅帅老是这样弄饭菜,帅帅这么脏的!”帅帅听到大家都开始说他,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我都会皱着眉说:“帅帅,不要这样弄!”“帅帅,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帅帅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我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我特意和帅帅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帅帅家长交流时,我告诉了家长帅帅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帅帅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帅帅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他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他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我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我也马上想到了帅帅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

帅帅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是个比较以“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他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帅帅,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帅帅:“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帅帅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我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帅帅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帅帅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他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我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阿姨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帅帅到了小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帅帅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我们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帅帅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帅帅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他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帅帅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帅帅身边轻轻地提醒,对他说:“帅帅,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帅帅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他“脏”,他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案例:大班案例反思假如我是孩子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他们开始了探究。慢慢的孩子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点,就连看似相同的指纹,也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在无意中孩子发现指纹很有趣,用笔稍添几笔,就能变成可爱的小脸。

渐渐地喜欢“指印画”的孩子多起来。可是由于孩子的手指小,再加上他们印指印时有深有浅,使得画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红团团。怎么改变呢?总不能对他们说:“指印和指印间要空开些。”这句话对成人来说或许能理解,可对孩子来说“空开些”这“一些”究竟是多少他们无法理解,也就做不到。

假如我是孩子:

观察孩子们的指印画大多是一个个小脸,那能否说是“快乐的一家”?指印出自于手指,那是不是尝试让孩子把指印印在“手掌”上(将孩子的手指分开,然后将整个手掌外形描在纸上,再用剪刀剪下),这不就解决了“空开些”?

(策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纸剪的“掌印”轮廓)

活动花絮(2):

“瞧!这是什么呀?”“手掌”。“手掌上有什么?”“手指”。“每个手指都有一个指印,这些指印在一起就是快乐的一家。……”没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在我的‘手掌上’画上快乐的一家……”。他们边画边向同伴介绍,“这是爷爷,他的年纪最大,排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

既然孩子喜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环境——“手”,让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呢?

(策略:选择了活动室的壁面,贴上一个卡通地很大的手掌。见右图)

教师的分析:

“换位思考”这一名称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你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这所以我说“假如我是孩子”,正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园长要交待一件事,有的老师做得好,有的……。这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与每个人自身看待事物的判断标准有关……这之间的原因有许多,那要每个人都能做好,实现就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关键也就在这个标准。那换言之,你提的要求孩子是否理解?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究竟有多少?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发生花絮(1)的问题。而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突然发现“空开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必须是看得见,容易操作的。于是我发现孩子在印指印时,常常会因为不想把每个手指都染上红色,而把手指分得很开。这不就是“空开些”吗?也正是我换位思考,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就花絮(2)来说,孩子们都能做到“空开些”,他们也更喜欢交流自己的快乐。可是当我再次为他们创设环境——手,并没有我预期的效果。我不是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吗?创设大环境,更便于他们交流,可为什么在大手上只有5个指印?而我的想法是,“手”大了,孩子们不就能多画些?可再深一步了解孩子,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每个手指只有一个指印。虽然“手”是大了,可它在孩子的眼中还是一只“手”,他们也只会和先前一样在手指上印上一个指印。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也正是孩子的年龄特点。

由此,我更觉得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是光有理论,而是要积累实践经验,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这时的换位思考不再是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导读:现在这位小朋友已经能和别人一起玩,开始适应我们幼儿园集体的生活了,早上来园也能跟我打招呼了,此时的我感到莫大的快乐,我将永不停息爱我的孩子们,用心去呵护他们,与他们成为好朋友,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地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牢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通过参加这次礼仪培训,使我在内在修养、外在形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努力以一个生活老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个孩子,我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长得白白胖胖,扎着两个小辫子样子十分讨人喜欢,可是幼小的她性格非常孤僻,而且胆子非常小,几乎从不用语言与人交往,连大人跟她说话时她都无法用眼睛注视对方;草地上都不敢走,连走楼梯都战战兢兢的。出于爱护和责任,我把她的健康成长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每天清晨家长送来时,我总是亲切地走过去,微笑地热情打招呼,问寒问暖;每次上厕所、洗手、进餐时,我会主动上前帮忙照顾,跟她说说话;户外活动时,我都会伸出温暖地手拉着她一起上下楼梯并鼓励她和小朋友一起参与锻炼和游戏。现在这位小朋友已经能和别人一起玩,开始适应我们幼儿园集体的生活了,早上来园也能跟我打招呼了,此时的我感到莫大的快乐,我将永不停息爱我的孩子们,用心去呵护他们,与他们成为好朋友,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案例:我的纸还是新的


下午,我拿出一叠用漂亮的挂历纸裁剪的一叠纸,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用新的纸,你可以随便折什么,但是不可以弄烂,不可以撕破.”玩纸是小朋友很感兴趣的事,对于托班的孩子真能折出什么物体还是真是有点困难的,一会越越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折了一个船.”其实都是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瞎摆弄的.每次我都一赞许的目标肯定了他们,但每次都叮嘱他们:“小心点,不要弄烂了”十分钟后,收上来的纸已是五花八门,破的、皱的、残缺的……正当我想对破得不像样的纸作出评价时,我的是身后传来一和自豪的声音:“老师,我的纸还是新的.”我扭头一看,真的一点折痕都没有,一张崭新的纸!看在和这张纸,我突然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

平时,总是强调教师提供材料,创造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自由操作.现在,我虽然提供了材料,而“不要弄烂了”的要求却限制了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限制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自由没,诶有动手操作,孩子怎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于是,我马上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对小朋友说:“虽然,顾不凡的纸皱巴巴的,但是老师还是喜欢纸张,因为这张纸已经折了很多东西了。”

相关推荐

  • 案例:妈妈,那个眼镜是我拼的 雅晶来到结构区旁,看了看低柜上的各种范例,低柜上陈列有摩托车、爬虫、眼镜等,看见雅晶盯着眼镜在看,我对雅晶说:“雅晶,老师的眼镜旧了,你拼个新眼镜送老师吧。”雅晶睁大了眼睛,点了点头走进了结构区,我则...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 是孩子的眼神我没读懂 午饭过后,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开始了愉快的活动。唯独佳泽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当我看他时,他的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好像有话要说,因为当时还在处理餐后卫生,我就顺口说了一声:“怎么了,吃好了到娃娃...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案例分析:我是个“脏孩子”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
    2021-05-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我们就是孩子眼中的“镜子” 姚老师经常对我说“我们教师就是幼儿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中怎样表现,镜子就会反射出怎样的表现”。对于这句话,我更加深刻的体会了。 老师要时常观察幼儿,在这面镜子前面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发现污点,不...
    2021-05-17 阅读全文

雅晶来到结构区旁,看了看低柜上的各种范例,低柜上陈列有摩托车、爬虫、眼镜等,看见雅晶盯着眼镜在看,我对雅晶说:“雅晶,老师的眼镜旧了,你拼个新眼镜送老师吧。”雅晶睁大了眼睛,点了点头走进了结构区,我则...

2021-06-01 阅读全文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午饭过后,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开始了愉快的活动。唯独佳泽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当我看他时,他的小眼睛直直的看着我好像有话要说,因为当时还在处理餐后卫生,我就顺口说了一声:“怎么了,吃好了到娃娃...

2021-04-20 阅读全文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

2021-05-10 阅读全文

姚老师经常对我说“我们教师就是幼儿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中怎样表现,镜子就会反射出怎样的表现”。对于这句话,我更加深刻的体会了。 老师要时常观察幼儿,在这面镜子前面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发现污点,不...

2021-05-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