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观察反思
发布时间:2021-06-07 教学案例反思 区域观察记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观察记录:
主题活动前讲评中,向小区的负责人提出了“小区中要有春天的景象”的要求。幼儿欣然答应了下来。
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的建构建筑物,唯独绿化没有工作人员。于是,教室介入直接问负责人:“负责人,小区绿化今天是由谁负责的?”负责人小龙皱着眉头回答:“我是请大龙造绿化的。”一旁的大龙抢着说:“这个积木搭绿化又不好看的。”“那,除了用这些积木搭绿化外,还可以使用什么呢?”大龙依然投入在一些木制的积木中,而负责人小龙听了我的话,奔入了材料超市中。
游戏过半,我再次来到了“美丽小区”。发现幼儿已经用现有的塑料草坪和塑料花朵在小区的中间建构一块绿地,绿地上只有一朵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花朵,我想可能是刚才在
教师的介入中小龙制作的吧。而此时工作人员依然的在忘我的建构着一排排、一座座的建筑物。我假装很匆忙的向工作人员借走了绿地中的一些植物,当我转回来时,绿地依然,没认及时补充。我再次假装刮起了沙尘暴,说“小区的绿色植物都受到了破坏,要重新种植一批。”并乘此机会将小区中现成的假花、假草都取走了。
可是直到游戏下班音乐响起,小区的绿化还是没认问津。
分析:
首先,从本次的主题游戏中,可以发现幼儿对建构活动的专注、投入。但是在主题游戏背景下开展的建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建构操作,而必须有扮演、有交流、有情节。那么,在本案例中,就能发现这是目前本主题内容所欠缺的。
我们也试图将班级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游戏相结合,使主题在游戏中有新的生成点。所以教师在游戏的开始中就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要求。但教师的几次介入都没有促使幼儿完成活动的要求。第一次的直接介入,虽然负责人勉强的自制了一朵花,但是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可以看出他仅仅是为了“交差”。同时在其中也看出该主题中幼儿对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第二次的间接介入,教师是为了激发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区的绿化,绿化的缺少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很明显这次的指导也是以失败告终的。第三次的间接指导,教师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小区的绿化,设计了“沙尘暴,植物枯死”的情节,但幼儿仍然无动于衷。
在“美丽小区”的主题游戏中,教师布置的绿化任务并不是他们的兴趣点。幼儿从始至终都在积极的建构高楼、隧道、高架桥等一系列的建筑物,这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自发的行为。
在该主题中,幼儿的角色身份、角色行为、交流过程并不影像到幼儿的游戏过程。既然是主题游戏,必须是在一定情节中通过交往开展的,情节的丰富、角色行为、语言直接影像到游戏质量。我们在设计主题时,也要避免批着主题游戏的外衣,实质开展的是无区别的操作类的游戏。
我想针对这两点,在开展“美丽小区”主题游戏中,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联合探索。这里的联合是指两个主题或是更多主题间的交流、联合探索、丰富游戏的情节,从而促使“小区”不仅仅停留在造房子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观察案例
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小推车,但在玩时却发现:
1、争抢现象多。
2、小推车在推动时,轮子不滚动现象多。
3、小推车互相碰撞情况多。
分析:
1、小班幼儿模仿能力强,看到别人的玩具,他们都想同时玩一玩,但小推车数量不到人数的一半。
2、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在推动小推车时,避让能力还教欠缺。
3、幼儿手部控制能力发展不一,小轮子的推动需要一定的条件,许多幼儿将轮子平放而没将其放到滚动位置。
对策:
1、进行分组活动,以减少幼儿的争抢行为。
2、与幼儿共同讨论“轮子为什么转不动?”以提醒幼儿小手用力向前推,轮子才会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
3、在场景的设置时,用明显的记号提醒幼儿开汽车的方向。
案例:
观察:幼儿剥桔子
1、半数幼儿一听到要剥桔子,就说:“老师,我剥不来。”
2、刘霆霄、王婧瑜等幼儿用手指抠桔子皮。
3、能剥桔子的幼儿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儿不愿动手剥桔子。
分析:
1、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倍受家人的宠爱,时常包办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机会。
2、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小手肌肉群还不发达,个别幼儿对这一活动有困难。
3、老师在考虑幼儿活动时,创设此类机会少。
案例:
今天,幼儿体育活动后脱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热了些。一些孩子拿着孩子拿着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挂衣服,观察后发现:
1、个别幼儿把连帽衣的帽子挂在衣架上。
2、少数幼儿将衣服挂在衣架上,
3、多数幼儿不知如何挂在衣架上或挂一次、掉一次。
分析:
1、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老师的包办代替过多及父母的宠爱所致。
对策:
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导幼儿拿着衣架寻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拟人化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加强示范,表扬与鼓励。
效果:
如今,大部分幼儿已能自己学挂衣服了,虽然还需老师一旁帮助,但“愿学”“想学”的愿望已经激发了。
案例:
撕贴自墙面设置了“果树”后,孩子们十分乐意投入此活动在自由活动区域游戏时,总会人满为患,争抢不断……
分析:
1、幼儿对此活动感兴趣
2、美术活动中的撕贴是第一次开展,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事物,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3、我在创设环境时,已考虑了这一点,但估计不足,小图画纸的撕贴的投入未起到明显效果。
对策:
1、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尝试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更新其他区域内容(幼儿已不感兴趣的内容),对幼儿多一份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
案例:一个英语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
观察背景:
这是一堂围绕单词finger组织的英语活动,在课前,我根据小喇
叭英语教材详细备课,准备了手指卡片。在课上,首先出示卡片采用了Followme、Onebyone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最后复习巩固时,发现:有的幼儿在与他人讲话;有的幼儿在玩手帕;有的幼儿要求上厕所。这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表现,可我的教学内容还未完成,于是我尝试改变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反思。
活动实录: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时我想起平时活动中有这样一首手指儿歌:
一根手指弯弯,变把鱼钩把鱼钓;两根手指靠靠,变把剪刀嚓嚓嚓;三根手指翘翘,变只孔雀点点头……那何不用finger替换进去做手指游戏呢!“今天老师跟小朋友玩一个手指游戏,请大家先听一听,看一看。”接着老师示范:一根finger弯弯,做把鱼钩把鱼钓;两根finger靠靠,做把剪刀嚓嚓嚓……小朋友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孙凡、盛以可等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儿歌,念过两遍我请小朋友来集体表演,已基本能把儿歌完整地表述出来,而且“finger”发音准确。接着我让李恬单独朗诵儿歌,李恬声音清脆、表述连贯,打响了第一炮。往下又请了郭晨曦、李童、何佳敏等,都表现大胆、发音准确。最后我翘起一根手指问:“Whatisthis?”小朋友齐声说:“Finger。”可见他们已经理解finger的含义并掌握了其语音。
活动反思:
通过英语教学实践,使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1、根据实际,随机调整教学方案。
众所周知,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当专职翻译毕竟是很少的,在幼儿期学英语主要是培养幼儿学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帮助所有的幼儿积极参与英语活动,使他们能够从英语活动中享受到乐趣,使这种乐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一种终身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完全照搬方案中教师的主观设想而进行,而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确定。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地运用。就如,我教finger时,一心想完成教案所设计的几个环节,幼儿都不感兴趣,但当我随机改变一下教育方案,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幼儿园英语教育除了要运用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从英语自身的教育特点出发,形成一套特殊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应从幼儿亲身参与其中的生活现实出发挖掘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加以合理利用,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手指游戏是幼儿爱玩的游戏,把“手指”替换成“finger”,形成了两种语言的一个有机结合点,给幼儿以新的刺激,进而激起了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融入生活,增强练习的密度。
幼儿期的记忆以短期记忆为主具有记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在学英语时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多说,增强练习的密度。把finger放到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去,重复使用,幼儿边说边表演趣味性强,而且在课后、饭前等空余时间经常可玩此类游戏,既方便又实惠。由此使我想到练习日常用语时与日常生活各个环节相结合。例如:一些打招呼的用语,幼儿入园离园时,老师可有意识地用英语来引导幼儿说说讲讲,时间一长便运用自如。我们带幼儿散步时,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教幼儿用英语来说,进而培养幼儿敢说、会说英语的习惯。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材料的是邵文琪和刘洁,只见邵文琪先点了瓶子上的圆点数量,再按照数量去找吸管。在点数中,邵文琪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圆点数量,但在拿吸管时,只要数量一多,就会拿错,如:在数九个圆点时,能说出九个,但她却拿了十一根吸管。邵文琪在操作中,7以内的数量能基本拿对,但到了8、9、10时,却拿错了。而刘洁在点数时,明显存在手口不一致的现象,3以内的数量她能拿对,而到了4以后就数不清楚,也拿不对了。如:她在点数4时,嘴里却数到了6,点数7时,嘴里数到了9。贴有4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3根吸管,贴有6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5根吸管。
分析与反思:
点数时,存在着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在小班上学期尤其明显,孩子们往往手点得慢,嘴里数得快,还有些孩子数到了6,却不知道数量是6,所以,我在益智区里投放了这一材料,旨在让幼儿们点点圆点有几个,再拿相同数量的吸管,从而培养他们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期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从幼儿的操作中,我也感到,只提供圆点数量还不够,还要提供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物,以提高幼儿的点数兴趣,再提供一些数字,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案例:中班案例反思
活动过程:
1、引入游戏状态
在一个美丽的农场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老鼠,小老鼠非常喜欢吃花生,可是主人不愿态意给他们吃,主人请来猫头鹰看管花生园。可是小老鼠还是很喜欢吃花生,只好趁猫头鹰不在的时候偷吃花生,猫头鹰回来了,赶紧逃会回自己的家……….
我们一起来玩猫头鹰捉小老鼠的游戏,好吗?
2游戏:猫头鹰和小老鼠
A欣赏两组音乐:区分小老鼠和猫头鹰音乐的不同之处(欢快、沉重)
B幼儿游戏:
小老鼠(
幼儿一起扮演)听到明快的音乐,就到场地中间吃花生,听到低沉的音乐(猫头鹰由老师扮演过渡到幼儿表演)就到小椅子后面躲起来,被抓到的小老鼠站到一边。
3、节奏游戏:救救贪心的小伙伴。
A猫头鹰抓到了几只小老鼠呀?(集体数数)
B讲解节奏游戏的规则:你们要救小伙伴只有一个办法,谁能和小鼓说的话一样,就可以救走一位小伙伴。节奏训练:
C幼儿游戏。被救走的小老鼠要说一句致谢的话(渗透礼貌教育)
4、排序:花生张大了
A虽然你们这一次救走了贪心的小伙伴,可是你们以后不能再偷吃花生了,我们要自己劳动,自己种花生,好吗?
B出示花生宝宝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花生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C分组排序。
D集体整理生长过程。种子、发芽、长高、开花、结果。
5、动作创编:花生长大了。
让我们变成一粒种子,听着音乐慢慢长大好吗?
点评:该案例是以音乐活动为牵头,融合语言、常识、数数的一个综和性艺术活动。鉴于此活动的设计者为家长,我以教师的眼光评析,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位恰当
该家长是小学音乐教师,而她设计的音乐活动从目标到重、难点的分解,再到活动过程的安排,完全考虑到了活动的主体——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在恰当的环境启迪下,乐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2、取材形象
在大多数小朋友的印象中,都有小老鼠贼溜溜样子的感性经验。题材通过故事讲述和情节的环环紧扣,便于了幼儿的理解、模仿,又留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3、体现随机教育
在解救贪心的小伙伴时,不忘礼貌教育。伙伴获救后,及时教育幼儿不能学小老鼠偷东西(渗透品德教育)。
4、充满愉悦的氛围
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家长的引导语始终体现了游戏性和情景性。启发幼儿大胆表达对音乐和情节的理解,体会用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让幼儿想像自己是一颗花生种子的环节是孩子们尽展肢体、发挥想像、真情投入的时刻,满足了孩子们对音乐活动没有负荷的诠释。
这次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家长资源的富有和潜在力量。尝试到了确立幼儿园、家庭、社区大教育意识的益处,鼓励更多的家长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