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25 教学案例反思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材料的是邵文琪和刘洁,只见邵文琪先点了瓶子上的圆点数量,再按照数量去找吸管。在点数中,邵文琪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说出圆点数量,但在拿吸管时,只要数量一多,就会拿错,如:在数九个圆点时,能说出九个,但她却拿了十一根吸管。邵文琪在操作中,7以内的数量能基本拿对,但到了8、9、10时,却拿错了。而刘洁在点数时,明显存在手口不一致的现象,3以内的数量她能拿对,而到了4以后就数不清楚,也拿不对了。如:她在点数4时,嘴里却数到了6,点数7时,嘴里数到了9。贴有4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3根吸管,贴有6个圆点的瓶子里插进了5根吸管。
分析与反思:【f236.COm 活动范文吧】
点数时,存在着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在小班上学期尤其明显,孩子们往往手点得慢,嘴里数得快,还有些孩子数到了6,却不知道数量是6,所以,我在益智区里投放了这一材料,旨在让幼儿们点点圆点有几个,再拿相同数量的吸管,从而培养他们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二期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宜、适度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从幼儿的操作中,我也感到,只提供圆点数量还不够,还要提供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物,以提高幼儿的点数兴趣,再提供一些数字,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案例反思:帽子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幼儿日都穿上了棉袄,戴上了各种各样的帽子。每天早上幼儿都将帽子和围巾放在固定的位置,晚上离园的时候,幼儿兴奋的在各种各样的帽子中找自己的东西。
活动一:找帽子教师:“找一找哪个是你的帽子?”“你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苏文涛说:“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球。”范金琪说:“老师,我的帽子上有一个(只)米老鼠。”“我的帽子上有两个小辫。”“我们把帽子戴上照一照镜子,看看有多漂亮。”
活动二:帽子舞:“老师也有一顶帽子。”教师拿出自己的帽子:“我的帽子回说话,你猜他说什么呢?”教师用手撑开,把手藏在帽子里动,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珊珊说:“他说‘你好,你好。’”黄柳豫说:“他说要睡觉。”“他说要吃饭”幼儿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幼儿有的根据帽子上的图案而猜想,(具体到事物的形象外观)“好吧!咱们来帮助帽子实现愿望呀!”幼儿听音乐创编帽子舞。“你好,你好(教师双手藏在帽子里假装说话)(戴在头上)大家好!(点头示意)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教师主动和幼儿换帽子戴,并且鼓励幼儿互相戴别人的帽子。
活动三:幼儿和教师一起跳帽子舞,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幼儿可模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动作,
教师戴一顶用彩色皱纹纸或颜色鲜艳的报纸做的不同于小朋友的帽子,与幼儿轮流戴“咱们都来戴戴这顶漂亮的帽子吧!”“给我戴戴,给我戴戴。”在戴的过程中幼儿都想戴,教师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做一顶。师生共同做一顶简单的帽子(小班幼儿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让幼儿在简单中获得成功,体验戴上漂亮的帽子的满足感)。
活动四:幼儿和教师共同戴着自己创作的帽子到大厅镜子前照一照,随音乐拉圆圈戴上帽子再次表演帽子舞,鼓励幼儿创编新的动作。
分析:幼儿是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参与活动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现有的充足的材料,发现其教育的价值。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熟悉的无生命的帽子在幼儿欢乐的情绪中变成了有生命的、情趣化的人物。符合了小班幼儿拟人化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有生命的愉快的情绪中深入的发展。教师的平等参与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出现新的皱纹纸的帽子)来激发幼儿解决(幼儿都想戴)矛盾的同时有了主动发展的动机。创作新鲜的帽子,让幼儿有了成功感的体验,戴着自己做的装饰好的帽子,幼儿在欢乐气氛中,情绪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孩子们在镜子前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大胆的表现愿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创新的动作,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案例:反思教学
背景:
十一月份我们开展了“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在这个总的课题下又延伸出了一个小主题:“好吃的蔬菜”,由于这种活动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而且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孩子特别的感兴趣,于是结合这个主题,我在预设英语教学内容时就安排了一些蔬菜类的单词,如:番茄(tomato)、黄瓜(cucumber)等等,还出示了一些实物,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吃吃看,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趁热打铁的教了一首关于吃的数来宝,在幼儿基本掌握后,我就要求孩子们根据学过的单词对数来宝进行改编,原本以为孩子们在改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很快就运用学过的单词对数来宝进行了改编,兴趣异常的高,思维似乎也活跃了许多,在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教的轻松,孩子学的开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思考:
1、在没有实物情况下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2、主题活动究竟如何更好的与英语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课程真正实现整合?
3、英语教学应该怎样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在活动中究竟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分析:
在二期课改的促动下,我们的英语教学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更何况,语言的习得是需要环境的,虽然说三至六岁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但毕竟英语对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孩子对将来学习的一种兴趣,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的知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包括智力、情感、语言、音乐等多方面的,如果为了追求一时的结果,而抹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任务强加于孩子,否则受苦的还是孩子。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孩子、孩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尽量为孩子创设好的语言环境,身体力行,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
案例:观察反思
观察记录:
主题活动前讲评中,向小区的负责人提出了“小区中要有春天的景象”的要求。幼儿欣然答应了下来。
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的建构建筑物,唯独绿化没有工作人员。于是,教室介入直接问负责人:“负责人,小区绿化今天是由谁负责的?”负责人小龙皱着眉头回答:“我是请大龙造绿化的。”一旁的大龙抢着说:“这个积木搭绿化又不好看的。”“那,除了用这些积木搭绿化外,还可以使用什么呢?”大龙依然投入在一些木制的积木中,而负责人小龙听了我的话,奔入了材料超市中。
游戏过半,我再次来到了“美丽小区”。发现幼儿已经用现有的塑料草坪和塑料花朵在小区的中间建构一块绿地,绿地上只有一朵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花朵,我想可能是刚才在
教师的介入中小龙制作的吧。而此时工作人员依然的在忘我的建构着一排排、一座座的建筑物。我假装很匆忙的向工作人员借走了绿地中的一些植物,当我转回来时,绿地依然,没认及时补充。我再次假装刮起了沙尘暴,说“小区的绿色植物都受到了破坏,要重新种植一批。”并乘此机会将小区中现成的假花、假草都取走了。
可是直到游戏下班音乐响起,小区的绿化还是没认问津。
分析:
首先,从本次的主题游戏中,可以发现幼儿对建构活动的专注、投入。但是在主题游戏背景下开展的建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建构操作,而必须有扮演、有交流、有情节。那么,在本案例中,就能发现这是目前本主题内容所欠缺的。
我们也试图将班级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游戏相结合,使主题在游戏中有新的生成点。所以教师在游戏的开始中就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要求。但教师的几次介入都没有促使幼儿完成活动的要求。第一次的直接介入,虽然负责人勉强的自制了一朵花,但是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可以看出他仅仅是为了“交差”。同时在其中也看出该主题中幼儿对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第二次的间接介入,教师是为了激发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区的绿化,绿化的缺少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很明显这次的指导也是以失败告终的。第三次的间接指导,教师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小区的绿化,设计了“沙尘暴,植物枯死”的情节,但幼儿仍然无动于衷。
在“美丽小区”的主题游戏中,教师布置的绿化任务并不是他们的兴趣点。幼儿从始至终都在积极的建构高楼、隧道、高架桥等一系列的建筑物,这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自发的行为。
在该主题中,幼儿的角色身份、角色行为、交流过程并不影像到幼儿的游戏过程。既然是主题游戏,必须是在一定情节中通过交往开展的,情节的丰富、角色行为、语言直接影像到游戏质量。我们在设计主题时,也要避免批着主题游戏的外衣,实质开展的是无区别的操作类的游戏。
我想针对这两点,在开展“美丽小区”主题游戏中,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联合探索。这里的联合是指两个主题或是更多主题间的交流、联合探索、丰富游戏的情节,从而促使“小区”不仅仅停留在造房子上。
案例: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早期阅读领域中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萌发幼儿对图夹文感兴趣,感知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幼儿到了中班,对于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关注,如何让幼儿尝试自己去阅读,图夹文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本次活动我们从孩子最熟悉的左右手导入,通过看看说说画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做到乐学、好学。
在活动导入上,我运用幼儿以往的游戏内容《手指谣》,根据孩子能说家庭成员英语名称的特点,将两者结合起来,创编了有趣的英语儿歌,幼儿非常喜欢,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活动上来了。随后从孩子最熟悉的两只手聊起,说说它们的名字;做做辨别左右手的游戏等等。接着讲讲左右手之间发生的事情,巧妙地引出图夹文内容,如我会拿筷子吃饭,筷子后面画上实物图,幼儿一看很容易理解,所以他们学得积极、有趣,活动氛围热烈。而接下来的讨论:当左手听右手说自己本领不大时,它就把手缩起来了,请幼儿说一说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都能根据画面或者自己的经验来讲述、发表见解,从中认识到两只手都很有用,如果少了哪一只,都是不方便的。最后我们请幼儿来交流自己的小手会干什么,把小手会做的事情用笔画下来。
考虑到是家长活动,所以在和幼儿互动中我随机渗透了一些有关的信息,如阅读到我会拿剪刀剪纸时,我又加入了安全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更是隐性地指导家长:如何将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自然的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
整个活动幼儿基本都处于一个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从幼儿的表现、家长欣喜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每一点进步。
案例:教学反思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给幼儿灌输一些成语不但能训练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教会幼儿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为幼儿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纲要》也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贯彻《纲要》的思想也发挥我的创意,使我制定了这节语言的成语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下来,让幼儿既能体验到运用成语的乐趣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我有以下几点的感悟。
一、教学新发现——创编成语操
有时候为了帮助幼儿记忆,如:“龙腾虎跃”在教学上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会做出其动作来诠释其意、记忆其词,这样会更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幼儿也非常感兴趣,喜欢边说成语边用动作来表达,并且气氛相当活跃,利用这一点,我也跟着幼儿的感觉走,给成语创编比较形象的动作,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让幼儿通过成语操掌握了一百个成语,所以活动的第一个为环节是让幼儿边说成语边做成语操来引出主体,单就这一个成语操就让幼儿如获至宝,幼儿非常喜欢边动边说,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成语的方法,用一个动作就让幼儿想到了一个成语,比如我做一个吃饭的动作,就会让幼儿联想到许多成语,如:细嚼慢咽、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津津有味,色香味美,狼吞虎咽等等。我想着这以后还能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以后每次上体育课可以让幼儿先复习一下成语操来进行准备活动,让成语成为一种表演才艺的技能,幼儿也会乐其不惫,又加深记忆这些成语了,多好!
二、知识要巩固——现学要现用
教师在不断的教幼儿成语后,要让所学的成语在生活中发生作用,那就需要做到及时的巩固运用,这也叫成语活用。在教学中我出示大灰狼,他们会想到:穷凶极恶、狼吞虎咽,看到猴子他们会想到:上窜下跳、精灵古怪,甚至看到漂亮的女孩他们会形容为: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出水芙蓉、小巧玲珑等等。教学活动完后,发现孩子们也会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中我不放过每一个教孩子的机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发出一个成语,如我做一个讲悄悄话的动作,可以让幼儿用“窃窃私语”来形容。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过生日,我让每位幼儿都说一个成语作为祝福送给小寿星,幼儿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如:万事如意,茁壮成长,岁岁平安,年年有余,一帆风顺······
三、渗透在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
通过这次成语教学,幼儿对成语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幼儿在运用成语中也会出现一些因成语运用不当而出现的笑话,需要老师和家长朋友及时帮助纠正。有一次家长对我说他的孩子现在可以认识好多的成语了,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做黄花菜,她的女儿看到说道:“妈妈!你在做‘黄花晚节’是不是啊?”。还会经常听到小朋友之间要是闹得不愉快,就会听到某某小朋友很气愤的说:“我不跟你玩了,我要跟你一刀两断!”随着幼儿成语量的日积月累,幼儿都有一种像把成语表达出来的欲望,出现用词不当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的,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不要滥用成语。
总之,通过成语的教学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堂《游成语王国》真的似乎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成语的王国,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纲要》所说的要本着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的语言教学从这点出发或许能更好的让幼儿全面掌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