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轻易批语幼儿的游戏行为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游戏案例:
班级上有一群爱美的女孩子,她们留着长长的头发,夹着漂亮的发饰。每当自由活动或是角色游戏时,她们都会聚集在“娃娃美容店”模仿洗头,按摩,做发型。可是这两次的角色游戏,教师却发现以前门庭若市的“娃娃美容”店这次却无人问津了。游戏场面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四周围多了很多“无业游民”(无事可做的小朋友)。教师仔细观察了以前那些“美容师”,她们都改行了,如潘圆圆、陈诗滢到银行当营业员,陈佳薇、孙慧玲到茶馆当服务员;颜佳琪、王婉婧去幼儿园当老师……眼着顾客来了,美容院没有美容师,教师急忙请几个男顾客来当美容师,哪知这些男的美容师就是没有象女孩子那样细心地为顾客服务,一下子告状之声四起:老师,欧辉强不能当美容师,他的动作太用力了,把我的头都洗耳恭听疼了;傅茂贤不能当美容师,他都是帮振淮先,不帮别人洗……
唉,怎么办呢?期待下次游戏时以前的金牌美容师能回来。
可是,下次的游戏时,美容店竟然无人问津了。
反思:
为什么?原因何在?
教师悄悄地问了班级公认的“美容师”潘圆圆。原来都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惹的祸——
在一次游戏结束之后,教师看到陈佳薇披头散发,就批评玩“美容店”的小朋友,你们的美容店怎么搞的?顾客进去做美容要变得更漂亮,怎么你们的美容师把顾客变得这么难看啊?
虽然是大班的孩子,但是自理能力还是有限的,她们会模仿各种动作,但并不代表她们都会做好象扎头发这样精细的动作。要求她们在40分钟里完成洗头、洗脸、按摩、做发型等事情实在有点难。教师当时的顺口批评没有考虑到幼子的年龄特点,只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以致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对策:
在下次游戏中,教师应将这个情况如实向幼儿说清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对孩子做发型的动作进行指导。重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幼儿游戏案例《桥的纠纷》
记录:在结构区里,董国浩和蔡秋实正在搭房子,听到音乐声提示游戏结束时,董国浩连忙抓起一座大桥要把它拆掉,老师正准备把作品拍下来,见到董国浩这番举动连忙制止:“不要拆!”正是这句话引起了一场纠纷。董国浩面红耳赤地重复指责蔡秋实:“你为什么拆我的桥!你说,你为什么拆我的桥!”说着说着眼泪都要出来了。蔡秋实莫名其妙地说:“你的桥船开不过去!”而董国浩仍然继续指责:“你为什么拆我的桥!”
分析:事情发展到这里,老师马上意识到刚刚不经意的那一句“不要拆!”引起了董国浩的误解——“蔡秋实拆我的桥,老师不批评他,我拆他的桥你就批评我,不公平!”老师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音乐一起,他第一个要拆那座大桥。老师连忙安抚董国浩的情绪,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董国浩搭的是一座中国古典拱桥,桥墩结实而且比较多,多建在河面上;而蔡秋实搭的是一座南浦大桥,有气势但是不巩固。老师从功能和适用层面上区分了两者的不同,使董国浩平静下来,而且逢人便说:“我搭的是拱桥!”
两名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拱桥和南浦大桥的名称和用途,只是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通过搭建的动作表现出来。老师的介绍巩固了幼儿的建构经验。
由于当时董国浩的情绪异常激动,他又是一个很腼腆的幼儿,所以处理事情的时候,老师采取了单独谈话的方式。但不足的是应该在双方情绪稳定以后,让全班幼儿讨论这两座桥的弊与利,把他们的建构经验介绍给大家。
此外,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蔡秋实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建构玩具的数量太少了,有的时候玩具不够用。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幼儿相互协商,但在实际游戏中,老师也确实发现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班的幼儿建构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自动提升。这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因为积木有限,幼儿想出用功能最少的半圆形做小船,黄浦江面上荡起了一只只3edu。
案例:支持幼儿“意外”行为
晨间活动音乐响起来了,又到了我们小班早操活动时间,和往常一样,我站在台阶下面手把手地扶着小朋友下台阶。咦!今天怎么少了几个小朋友?我迅速抬头向活动室里搜索,突然发现匡匡、小舜、康康、小希等几个小朋友蹲在活动室走廊的墙角边,只见他们的手指在地上指指点点着,似乎都没有听见早操音乐。怎么回事?于是,我带着疑惑走近他们身边一看,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油菜西瓜虫,正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匡匡说:“这是可能多脚虫,看它有许多脚。”边上的康康、小希等几个孩子凑近看了看,都不约而同点点头表示同意匡匡说的。但小舜不同意,他说:“这不是多脚虫,这可能是恐龙!”(这可能与他平时特别对恐龙感兴趣有关)。“不对,这不是恐龙,恐龙可大了!”小奇一边说,一边用手作笔划,他对小舜的看法表示否定。“那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一旁的越越提问。没有人回答,谁也不知道它是谁?------
思考:
“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听着小家伙们的讨论和正在播放的早操音乐,刹那间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动着:生命的瞬间万变,赋予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如今在新《纲要》理念指导下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怎能再默守常规,一成不变!而且,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教育又特别强调:“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现在,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油菜西瓜虫不愿意离去,不正说明了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如果要做到尊重与保护幼儿的探索天性,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理解孩子这一“意外”探索行为,敏锐地捕捉其中蕴藏着的教育、学习价值,做他们“研究”活动的支持者。而不应该为进行预定的计划(做操)而阻止他们的“研究”活动,打消他们对探索活动的积极性。
策略:
于是,我热情地上前询问:“哟!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呀?”“老师,你快来看这儿有一只虫。”越越看见我后马上激动地告诉我。“哎呀!太好了,你们知道这只虫叫什么名字吗?”我故意问他们。经过了刚才的讨论,他们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意见,所以没有人出声了。“那我们先一起虫玩一玩好吗?”我提议。“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声把其他小朋友也引来了。于是,我先请天天捉起小虫后再把小虫放下,让孩子们观察小虫怎么样了?像什么?当孩子们看到蜷缩起来的油菜西瓜虫时,有的孩子说像皮球;有的孩子说像西瓜;还有的孩子说像乒乓球。于是,我把这只小虫真正的名字告诉了他们,当孩子们知道这只小虫叫油菜西瓜虫时,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等到油菜西瓜虫的身体再舒展开来的时候,我再和孩子们一起简单的观察了油菜西瓜虫的形态特征(体长、形态、体色等),而对油菜西瓜虫的进一步了解留给了孩子们,我让他们回家寻找关于油菜西瓜虫的资料。第二天,许多孩子带来了有关油菜西瓜虫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于是,我们再一次对油菜西瓜虫进行了“研究”。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知道了油菜油菜西瓜虫的生活环境、习性、喜欢吃的东西、为害特点等等,他们对油菜油菜西瓜虫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一由幼儿意外探索行为而引发的集体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案例:钱来之不易
每次组织幼儿玩角色游戏,幼儿都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但回想一下。在角色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争着到银行去取钱,钱到手后便任意购物,钱花完了再去“银行”取。
在游戏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往,并指导幼儿积极运用普通话等。而忽略了引导幼儿勤俭节约及合理消费的意识。帮助幼儿初步树立“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因此,我觉得在角色游戏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意识。以后每次角色游戏前我都要小朋友把角色区先收拾好摆放整齐,把桌子、椅子都放好。做完后再给他们工钱。并要求不要乱花,买东西要学会讲价,要节约。
因为游戏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尽管游戏中的钱只是一种道具,但大家都知道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钱来之不易。为此,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用完了钱便要求他们去“上班”互相替换角色去当售货员、服务员、医生等或去“加工厂”工作,为商店包糖果等。然后再到“银行”去领取工资。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而且还让幼儿知道钱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钱用完了要再去工作才能再领到钱,钱来之不易,要节约用钱。
孩子的缺点不可轻易告人
导读: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已经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还会感到羞耻。对于自己的缺点,孩子不想让外人知道。如果做父母的继续发挥其“谦虚的美德”,只能使孩子感到屈辱。有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但父母这么做,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有一位女作家写一本《聪明妻子的人生》的书,十分畅销。她在书中指出,有些丈夫,在别人夸他妻子时,他会故意说一些她的缺点。这位作家认为,这么做十分不适当。妻子虽然明知丈夫是谦虚,但是,丈夫在人前说自己缺点,也觉得不自在。
假使这位妻子同时也为人母,她自已也很可能会发挥这种“谦虚的美德”。当别人在夸自己的孩子时,她可能也会谦虚的说:“哪里,这孩子都已入学了,还会吃手指头!”或者“这孩子是独生子,特别任性。”或许,这么说是希望孩子能收掉吃手指和任性的毛病,但是,这种“谦虚的美德”却往往伤害了孩子。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已经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还会感到羞耻。对于自己的缺点,孩子不想让外人知道。如果做父母的继续发挥其“谦虚的美德”,只能使孩子感到屈辱。有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觉察不出自己的缺点,但父母这么做,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情。所以,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父母在家庭里教导解决,而不要拿到公共场合去说,这样将是一件非常打击孩子自尊心的事情。
而对于孩子的优点,父母倒可以轻率地告诉他人,这比直接告诉孩子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聪明的父母可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假如对别人说:“我们家孩子最近表现很好。什么事都能做。”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比直接夸奖他还高兴。当然,也会比以往更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