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一次昆虫探索活动中想到的……
发布时间:2021-05-24 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带着孩子们散步。孩子们一路高歌,欢声笑语不断。突然从路旁的草丛中蹦出个小东西来,有孩子惊叫了起来,“有虫子啊,快逃呀!”又一个细声细气的嗓音传来:“是只小蚱蜢,没关系的。”我走进一看,果真是只蚱蜢,我赶紧安抚孩子们:“不要害怕,是只小蚱蜢,他看到我们这么高兴,从草丛中跳出来,也想和我们玩呢!”“老师,草丛中还有别的的小虫子吗?”小问号——涵辉插话了。“肯定还有!”小大人——凯凯忙回答。孩子们听到他俩的对话,一窝蜂的涌到了草丛边,拨开草丛,开始找小虫子了。“老师,这个我知道,是小蟋蟀。”“老师,这个黑黑的小虫子叫什么啊?”“老师,小蝴蝶小时侯是怎样的啊?”“老师,小虫子吃什么呢?”“他们住在哪呀?”“他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啊?”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脑中闪过一个绝好的主意,这是个多么可贵的时机啊,孩子们关注的事物已成为大家瞩目的对象了,探索的火花已经闪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吗!——昆虫。于是我让孩子们捕捉了许多昆虫回教室。
主题确立后,我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昆虫,让家长朋友们带着孩子一起寻找有关昆虫的资料,接着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探索活动《捉虫子》,让幼儿找找自己喜欢的昆虫;科学活动《昆虫展》,让孩子们讲讲自己捕捉、收集到的昆虫;还有科学小知识《毛毛虫的蜕变》、社会实践《饲养小昆虫》等,让幼儿了解周围小昆虫的生活习性。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一日活动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立活动的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正是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从情感入手,由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自主开发数个方案,在自我生成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活动气氛轻松,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在《捕捉昆虫》的这个活动中还提出来人文般的关怀问题:每只昆虫都有自己的家,把他们捉来,他们就失去了朋友。因而在举手表决后,孩子们决定将昆虫放回大自然。在他们的欢呼雀跃中,我看到,孩子们除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之外,更有宝贵的东西在闪耀:关爱周围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这样的一种品质和特性在孩子们今后对待周遭的人和事物时,将显得格外难得可贵。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主动探索
一、《纲要》理念
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案例描述
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万物开始萌动。教室前的一排杏树也不例外,根根枝条已坠满了刚刚生长的细芽。这种现象被孩子们发现了。“老师,树上的小芽是花还是叶?”有个孩子问我。全班的孩子都围拢过来好奇地问这问那。“你们说是花还是叶呀?”我反问道。对于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带着问题给他们布置了一次观察任务。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了这样的观察记录:
第一天:阴气温12°C枝条无变化
第二天:小雨气温12°C枝条无变化
第三天:阴气温13°C芽孢稍微变化
第四天:晴气温15°C芽孢继续变大
第五天:晴气温16°C芽孢裂开
第六天:晴气温16°C芽孢开放
一周后,树上开满了簇簇杏花,没用我讲,孩子们都兴奋地告诉我:“老师,那些芽原来是花呀!”“老师,杏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吧?”“我知道,天气暖和了,花就开了。”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活动,孩子们明白了许多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观察活动收获很大。
三、分析
这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我感触很深,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答案及时的告诉他们,当他们提出一些我也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用一些无关的话语搪塞他们。而今,学习新《纲要》后认识到,以前的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权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他们有很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事情,需要教师解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要给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不管我们是忙、是闲,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当我们对一些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轻松地说:“我也不知道”外,还应该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四、反思
1、变“教师讲,幼儿听”为“幼儿做,教师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做到“幼儿能做的事情就让他做,幼儿能想的事就让他想”。当幼儿自发产生兴趣和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找到答案。这样,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切忌横加干涉、扼杀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当幼儿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答案。
案例:探索主题活动模式
背景描述:在“亲亲大自然”主题中,依据幼儿的兴趣点和时下的季节特征,在“小蝌蚪”的内容中,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依托预设了两次活动。第二次活动中,幼儿因为合作问题处理的不好,使得表演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成了摆在孩子面前棘手的困难,该不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呢?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综合考虑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决定为解决问题将“合作”这个点延伸开来。
实录:在一次以熟悉故事和丰富经验为目标的活动和一次以表演故事和提升经验为目标的活动之后,活动目标的实现并不充角色分,特别是在第二次活动当中,幼儿在集体搭建池塘、分配和选择头饰等环节都因为合作问题不能解决,而不能顺利的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因此,表演故事和提升经验这两个目标没能实现,但是孩子对于表演这个故事还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己表演的愿望,并且通过表演故事的载体,初步树立合作的意识,积累一些解决合作中出现矛盾的经验,完成第二次活动中对幼儿发展的目标。综合所有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又预设了一次活动,旨在对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培养,让幼儿通过同伴间的讨论,自己解决第二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合作?”,然后经过实践表演活动的验证,在亲自的解决问题当中,积累有益的合作经验。活动效果却还未如我所愿。为什么孩子在讨论中达成一致的却不能迁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呢?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内容。我开始重新从活动设计,环境创设,活动流程等细节思考,又设计了一次活动,让孩子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讨论总结,再到实践中验证,最后分享交流。从活动效果来看对于预设问题的解决,结果还是不错的。我将这个内容完整的从集体活动转入区域活动,在指导区域活动中,却又暴露出许多因为合作出现的问题,这说明幼儿对于合作的经验并没有真正的巩固下来。为了帮助幼儿真正获得这些有益的经验,我用数码相机将区域活动的全程记录下来,请幼儿一起观看、评价。幼儿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了自己的真实行为,帮助是很明显的。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表演和合作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开始一点点的改正。
反思:从这个主题内容的延伸,我学习到一种新的主题活动模式。下面通过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优势
1、幼儿对主题的经验丰富,比较系统和全面;
2、教师参考主题方面的已有经验比较方便,经验容易积累;
3、教师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很少出现离开主题设计内容的现象。
1、每一次活动都来自于对前活动的延伸,因此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更有针对性;
2、教师对于活动的设计和把握有更多的自主权;
3、对于主题的学习更集中更深入。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而开放的主题内容,特别是有许多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主题。适用于子主题内容和结合时代本班级特点而随机生成的一些主题内容。
案例:从活动中所想到的...
最近,我上了一次公开课,是对我们班所有家长开的,为了这堂课,我从各方面都做了很认真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是在活动中才能发现的。。。
这堂课我的游戏比较多,孩子们进入情景之后都非常的兴奋,但是在每个环节我都考虑了孩子们会出现的问题,事先也想好了很多对策,整堂都进行的很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都变成数字宝宝,去找一个好朋友,好朋友的数字和自己的数字合起来要是8。孩子们在明白了游戏的规则之后,马上兴奋的都找起来了。教室的前面一下子堆满了三十来个孩子。。他们找到之后还特别高兴,在那儿说着热乎的话呢,面对这样我预先没有想到的情形,我顿时浑身一阵紧张,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得找语言来控制一下,不然就变成自由的没有意义的游戏了,就给他们来照相吧,孩子们一下子被集拢了一样,两个两个站的好好的,排着对等着照相呢,在照相的时候,他们还告诉了大家,他们分别是几和几,合起来就是几,整个游戏又变得那么竟然有序。。。
这看起来像是活动中的一次小意外,但给我的启发特别大,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并不能想到全部,但课上什么都可能发生,老师所具备的素质还要会冷静,有胆识,用智慧!和孩子们在一起,真是时刻要有许多随机应变的能力。孩子们感兴趣,才能更他们融合在一起。
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
“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
评析:
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
实录2:
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
评析:
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指导要点:
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
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