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牵手
发布时间:2021-05-1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牵手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Www.gSi8.coM 工作汇报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
周日的下午,儿子睡觉醒来,睡眼惺忪地看着我。我轻轻地对他说:“起来吧,爸爸和奶奶去菜地了,爸爸也给你准备了工具,我们准备一下就出发吧。”他点点头。简单地整理之后,我们就出发了。菜地是我家亲戚公司的一块闲置的土地,分给各家各户一小块,名曰“快乐农场。”一家人都很高兴,在城市,有那么一小块土地,种些绿绿的蔬菜,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菜地离我家很近,就在我家小区的对面。儿子已经跟着爸爸、奶奶去过好几次了,他很乐意去,每次去他都很兴奋,因为他看到了长在土地里的玉米、辣椒、茄子、豆角等等,而之前他顶多就在菜市场见过。
儿子背着自己的包,里面是他自己准备带的,纸巾、零食、水杯。我向来很放手,鼓励他出门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带什么东西,一定要自己记住,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儿子拿着他的包,我拿着我的包,我们快乐地出门了。刚走到小区,儿子突然张张小手,对我说:“妈妈,我累了,我要抱抱。”“累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才刚刚睡醒啊。那一刻,就那么一刻,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张九年前,我刚刚去幼儿园实习遇到的班主任老师腾老师,她的儿子小小年纪非常独立。腾老师告诉我们,两岁的时候,孩子不敢过马路,她是这么做的,她对儿子轻轻地说:“孩子,妈妈不会过马路,你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好吗?”两岁的,小小的孩子真得牵着妈妈的手过了马路,滕老师说,那一刻,她非常激动。对孩子的教育上,她非常放手,她的孩子就很独立。现在,我也是一名妈妈了,我也想试一试这样的方法。我蹲下对儿子轻轻地说:“宝贝,菜地的路妈妈只去过一次,还不太认得,你带我去,好吗?”刚刚还耍赖的小人儿,一下子认真起来:“你不认得吗?”“是的,我不太认得。”我说。“妈妈,我认得路,我带你去。”儿子一下拉着我的手。“可是,宝贝,妈妈好像记得要过马路,妈妈还不太会过马路,妈妈胆子小,你可以带我过马路,保护我吗?”“妈妈,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怕,我来保护你。”说完,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走吧。”这一霎那,我感到儿子就像是个大孩子。一路上,他都小心地叮嘱我:“斑马线到了,现在是红灯,等一等”;“绿灯亮了,我们走吧”;“妈妈,这条小路不平,小心点”……我被不到三岁半的他牵着走过两条马路,一条林荫小路,一直走到我们的“快乐农场”。这一路,我被关怀着,从没有过的温暖涌入我的心头,我的孩子长大了。
儿子在今年三月份插班进入到小三班,刚刚入园的时候,他三岁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知道我的孩子入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分离焦虑。整个寒假,我都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他描述幼儿园,他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渴望。自理能力方面,我一直特别注重培养,他会自己入厕、会自己拎裤子,知道打开包装纸,会放入垃圾桶,会自己吃饭,会把玩具分类整理好。我知道这些生活自理能的培养,会对他的幼儿园生活起到帮助。幼儿园的生活开始了,他仅仅哭闹了两天,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自己独立吃饭、喝水等等,他在幼儿园很开心。也有很多家长咨询我类似的问题,怎样能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幼儿园。我想说,放手,是最大的帮助,孩子其实是有自己的潜质的,家长不能包办代替太多,任何事情都帮助他们想到了,孩子如何成长,如何独立?
作为幼儿园老师,其实幼儿园有很多活动,我都是不能参与到他们班级去的,但是他们班级老师告诉我,他表现的还不错,最起码没有找妈妈,要知道,他比他们班级的孩子整整小一岁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也有过很多困惑,就如同我的家长跟我聊起他们的困惑一样。但,有一点,我是明白的,对于孩子我们真得要多放手。
从菜地回家,儿子对我说:“妈妈,我还带你过马路吧。”我笑笑点点头。经过那条林荫小路的时候,我们玩起了我们常玩的游戏“会唱歌的小树叶”,儿子笑得咯咯响,我也笑得咯咯响,我对儿子说:“这是我们的音乐小路,好不好?”儿子高兴得大叫:“妈妈,我们的音乐小路耶”。
我的孩子,还有我教过的孩子,作为妈妈,作为老师,我真心得希望,你们能够独立地成长,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教育随笔:吃手指
教育随笔:吃手指
瑶瑶小朋友活泼、可爱,老师们很喜欢她,可是,最近我发现她没事的时候总爱把手指放进嘴巴里。是新添的毛病还是原来就有呢?
经过与其家长的一番谈话得知,孩子从小就有了这个习惯,家长多次说教都没有用,什么办法都尝试过了,不但没有用而且越说越厉害。看到家长急切的目光,我心里想,我一定想办法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
接下来几天,我特意观察了几次,在安静的状态下,她会不自觉地把手指放到嘴巴里,而只要有活动,她立刻会拿出来。在今天的故事环节中,她又把小手放在嘴巴里了。于是我就趁机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小手》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我与孩子们展开了谈话。让孩子们互相观察一下自己的小手,讨论一下小手还能干些什么,让孩子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小手,再就是小手上有很多细菌,如果放在嘴巴里会生病的!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也都积极的发言:“我可不吃手指头。”我特意瞅了瞅钰瑶,她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走到她的身边,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她冲着我笑了,小手不经意间往身后挪了挪,我知道她已经明白了我的用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醒越锻炼,钰瑶的坏习惯改了许多,效果还不错。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多方面了解孩子,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随笔: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偶然间,阅读了台湾作家张文亮先生的隽永小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首小诗情趣盎然,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深深震撼了我……
这些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孩子们不正是一只只刚起步的小蜗牛吗?他们已经尽力地往前爬,可上课时的不安分,课间活动的小吵小闹,不良的学习习惯却因为达不到我的高要求而被责备,苦口婆心地教育,努力地纠正,每每这个时候孩子们都用或抱歉或委屈的眼神看着我。想想是我太急于求成了,是该放慢脚步等等这些小蜗牛们!
于是,我开始了牵着“蜗牛”散步的旅程:课堂上,放慢教学的进度,不再因为孩子一时的不懂而大声训斥,而是用眼神鼓励他们,温柔地与他们对话,孩子们上课时变得积极举手发言;绘本阅读课上,不再生气孩子们因为偷偷交流书上的内容而发出的声音,而是让他们大声地把自己读到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同学,从他们认真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他们收获知识的欣喜,听到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课间活动时,不再因为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尖叫而心烦,我放慢了自己的脚步,索性走进孩子的世界,与他们一起跳绳,做游戏……
慢慢地,我爱上了这群天真的小“蜗牛”们,节日里她们会送来亲手制作了几个小时的贺卡;生病时他们会轻声地问候;一次,弯腰拿东西,由于太过用力,桌上的不锈钢水杯不偏不倚地砸到我头上,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着急地喊道:“老师,您没事吧?”那着急的一张张小脸让人感动不已。教学生涯因为有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变得多姿多彩,我开始期待每一天与他们见面的时刻。虽然还是会有生气和失去耐心的时候,但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所展示的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切,让我不再厌烦,这一路的“散步”之旅让我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欣赏,学会了体谅,更学会了等待与心平气和。我收获了另一番景象:满园春色使人宜,鸟语花香令人醉。
杨振宁博士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春天,每一朵鲜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学生就像那满含生命的种子一样埋在地里,他们极力地想寻找光明,怯生生吐出芽,伸出绿叶。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再快点......”催促磨去了我们的耐心,磨去了等待的从容。蓦然回首,才发觉多少“蜗牛”在我们的催促声中放弃了……
如今看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这些小蜗牛的眼光是率真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让“蜗牛”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阳光雨露以及美丽的花园,才能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总有一天小蜗牛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感谢上帝派来的这些“小蜗牛”,让我们有了“闻花香、听鸟语虫鸣、观夜空星斗”的机会。
教育随笔:手语风波
今天的课堂再上一堂语言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为了帮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我边讲边演示着,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接着我请孩子们创编刚才的故事,只见琪琪没有讲述,而是在那儿手舞足蹈,同桌的小朋友都盯着她一个人看,看着她的表情和动作,我觉得非常生气,严厉地说出了她的名字,旁边的云云说:“老师,琪琪说这个图上的小朋友是聋哑人,她见过聋哑人,正在给我们打手语呢。”我看了看刚才挂图上的内容,可不是么,真的就像一个聋哑人的故事,我对着琪琪说:“你观察的可真仔细。老师都没有看见,你能把你的故事说给我们大家听听么?”“好的”。琪琪大声的说着自己编的故事,说完了,还说道:“老师,我昨天看了电视上有好多聋哑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还跟着学习了许多手语呢。”
都说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许多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美好的愿望和良好动机,我请全班小朋友跟着琪琪学习手语,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只要有耐心去观察了解,才能避免误读孩子的心。
教育随笔:自己动手
孩子们下午的点心是一小包精致的饼干。小饼干被一个小塑料袋包着,两边有锯齿,用手对着一用力,就能撕开。孩子们都跑到我跟前:老师你给我撕开;老师,我弄不开;有的内向的孩子干脆自己抱着饼干哭。
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今天咱们就用这双能干的小手来自己撕饼干袋子好吗?”“好!”孩子们可高兴啦!“老师,怎么撕呀?”“你想什么办法都行,只要撕开了,你就是最棒的宝贝!”这下孩子们可带劲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还有的象磕鸡蛋皮一样在桌上磕。过了一会,有3个孩子把饼干袋撕开了;5分钟以后,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饼干,还有几位幼儿将袋子弄了个小口,把饼干都揉碎了一点一点的吃。
其他的幼儿,我也没有帮他们打开,而是让旁边会了的幼儿帮助他们。今天结果很出人意料,孩子们都迅速的吃玩了饼干,没有一个说吃不上或者不喜欢吃的。
原本让孩子自己打开饼干,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却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绘画教学中的儿歌牵引
小班孩子处于涂鸦期,因此小班绘画教学应以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为主要目的。如何激发兴趣呢?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儿歌牵引法非常适合小年龄幼儿的绘画教学。既使活动形式生活泼,又能突破教学目标,而且孩子喜欢。
抓住孩子们喜欢儿歌的特点。教学时我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或绘画技能、难点编成儿歌,加强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技能教学趣味化,孩子在游戏化的情景,趣味画的儿歌中,念一念、画一画,他们乐意尝试,喜欢绘画,攻克难点。如练习画圆圈《小鱼吹泡泡》时,我会说:“小线段,弯一弯,转一圈,两头快接住,成了好朋友,变成圆泡泡。”又如棉签画《一串红》中,用“小鞭炮”、“排排队”来形容一串红的外形特征,同时为解决花连着茎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形象生动的儿歌“小小棉签开火车,从车站往外开,嘟嘟嘟,到站停下来。”为了孩子掌握正确的棉签蘸颜料的方法,“小小棉签来喝水,喝饱边上停一停”简短的儿歌一下子帮助孩子学会了使用颜料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除了儿歌,一些简短的故事、谜语等也是绘画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我们老师不妨尝试一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随笔:该放手时就放手
萌萌从家里带来一本新图书,认真地坐在那看着,明明看见了,高兴地跑过去,抢着要看,萌萌连忙把书藏起来,不给明明看。明明流着泪,撅着嘴巴,一脸被欺负的样子,跑过来跟我说:“老师,萌萌不给我看图书!”看到这种情景,也许有的父母会赶紧去哄明明,把萌萌的图书拿给明明,或者给明明重新找一本书。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显然,明明不会再哭了,而且很高兴。但明明会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对的,自己不高兴、哭闹是有道理的,这种情绪成为他获取利益的手段,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还会这样。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排除对他的注意,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许他会哭一会儿,这个没必要担心,适当的哭泣对身体是有利的。相信他不会哭的时间很长,没人理会自然会停止哭泣,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强,他会静心想想如何才能看到那本书?知道生硬的抢夺不起作用,相信态度会有所转变,友好地跟伙伴交谈——“萌萌,我和你一起看书,好吗?”、“萌萌,我给你用我的彩笔,你给我看看你的书,好吗?”、“萌萌,我的好朋友,刚才抢你的图书是我错了,对不起!我们一起看书,好吗?萌萌不会再次把书藏起,结果是两个小伙伴一起高兴地看书。相信明明以后再也不会粗暴地抢书
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一一处理,一些所谓的“帮助”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情绪,造成孩子的胆小怕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的形成。所以要求我们对孩子适当放手,遇到问题时,首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相信比我们的介入要事半功倍!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教育随笔:你举手了吗?
婷婷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女孩子,她的接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很好,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她那甜甜地笑声。每次教学活动,她总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最近上课时发现她总是无精打采,并且很少举手,而且对我好像很疏远,我很纳闷,我哪里做得不好呢?难道孩子有委屈吗?
这天,她照样子背着书包上幼儿园,我见到她,就亲切的说“婷婷,早上好”,还搂着她和她一起聊天,我悄悄地对她说“婷婷,老师发现你好像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吗?”她摇摇头说:“没有,”可老师最近很少见你举手呀!是没听清楚问题,还是觉得老师最近不请你呢?”她有点害羞地说“不,老师,我最近身体有点不舒服,而且喉咙有点痛,所以……”哦!原来是这样。我坦诚地对她说“最近这段时间,老师很少请你回答问题,以为你和老师赌气呢?其实,老师很喜欢你,也很想请你回答问题。可是,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时,老师也想让其他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啊!”她受宠若惊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露出羞红的脸,转身就跑到小朋友中间玩去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谢谢你!老师错怪你啦!从这以后,每天都能见到孩子灿烂的笑容。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颇深,我很庆幸,能及时发现这孩子的变化,坦诚地对待孩子,感化孩子,使孩子能和老师融洽地交流,化解不应该的误会,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