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有趣的“夹豆子”
发布时间:2021-05-1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两项活动,上午的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孩子们强健的体魄,递进互相的友情,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在户外快乐玩耍;下午的区域活动是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在每个不同的区域里学到不同的知识和技巧。
最近益智区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以前喜欢益智区的小朋友都选择了别的区域,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再选择这么好玩的益智区,看着他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问了益智区的小组长马梓宸,只听她说:“袁袁老师,我们不想再玩七巧板、拼图、扑克牌。”
我一听也对,孩子们最近一直在玩这些东西,确实也有些腻了,我安抚下剩下的这几个准备想走的宝贝,在益智区转了一圈想到以前记得有些家长带过一些小豆子,我把豆子分为三种颜色呈到三个盒子里,找出几双筷子,几块七巧板的空盒子,放到他们的桌子上,还没有说游戏规则,这几个孩子脸上的微笑,和那期盼的小眼神,让我知道他们肯定很喜欢。
这个游戏是夹豆子比赛,比一比看谁用筷子夹的豆子多,但是三种豆子的颜色必须区分开;比赛开始了,本来可以坐着玩的游戏,因为孩子们太兴奋,都站起来开始往自己的盒子里夹豆子,只听罗瑞莹说:“马梓宸,你慢点夹,你不能这么快。”朱乾恺又说;“你们都慢点行不行,我这还没拿好筷子呢!”马梓宸骄傲的说:“你们都太慢了,一看就知道你们不会用筷子。”这是于新颖笑着说:“别说话了,赶紧夹吧,再不夹就到点了。”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开心的边夹豆子边聊着天;其他的区域的孩子们也不时往这边好奇的观察。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马梓宸开心的走过来给我说:“袁袁老师,你看我已经把盒子夹满了。”我一看真的是满了,问了一句:“宝贝,你是不是在家一直用筷子吃饭?”只听她骄傲的说:“我在小时候,就已经会用筷子吃饭了。”我笑着跟她说:“你很棒,那你可以去帮帮他们吗?”她骄傲的点点头,投入到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游戏结束了,谁也没有说谁是第一名、最后一名,在整理区域的时候,只听于新颖和罗瑞莹开心的跟我说:“袁袁老师,明天还可以玩夹豆子吗?这个好好玩啊!”我笑着说:“好啊,明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我想明天益智区肯定又恢复到以前的热闹了。
在本次的区域活动中,只是新加了一项新的游戏,孩子们就已经玩的很开心了,我也并没有重点纠正如何让他们如何拿筷子,而是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在游戏中改正过来不正确的习惯,我也会给孩子们创新更多好玩又能动脑的益智游戏,让孩子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环节改正一些自身的不足。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凳子真有趣
孩子们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非常快乐,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凳子,也能发现乐趣,那么的好玩、逗乐和开心。
“抢凳子”游戏是个在普通不过的了,但是小朋友依然玩的很开心,游戏开始了,几个小朋友围在少于他们总人数的凳子面前不停地走动,当老师节奏拍重时,他们像只大象;拍轻时,他们又像只小猫;拍快时,他们就端起小胳膊,像个小丑似的扭来扭去;拍慢时,又像只有病的唐老鸭,一晃一晃的。还有的小朋友,眼睛就直盯着小凳子,恨不得抱在怀中;有的小朋友不敢直腰,好像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抢到小凳子;有的小朋友边转边用手在旁边指控着,好像这个就成了自己的一样,有的……总之,一帮孩子可爱极了,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活动中,有的孩子没抢到,有的抢到很多次,有的抢到几次,就如同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竞争,我们必须得去做,去争,才能生活下去。期间,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还有的人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觉得生活对他不公平。
我们一直倡导幼儿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想,幼儿教育要从小让孩子收点挫折,小小的困难,就像抢不到凳子一样,然后学会去面对,去克服,去承受。我想这对他今后的生活也会有帮助有好处的,因为生活本不可能一帆风顺。
教育随笔:分豆子
今天的教学活动是:生活中的小工具。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发了小插曲,生成了新的课程。过程是这样的: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设置了情景表演《买豆子》,故意造成失误,使得红豆和绿豆撒到盆里,混在了一起!孩子们听到我的求助,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我把两种豆子分开:“老师,我来帮助你吧”我说:“太感谢你了,你打算怎么做呢?”“我们用手把它们分开!”几个孩子们这么说。我邀请其中的3名孩子来尝试徒手给豆子分类,他们很起劲地做起来,其他小朋友羡慕有加,没几分钟,薛超活动手关节:“哎呀!好慢啊!”王玮杰听到也附和:“是啊,太费劲了!”我耸耸肩不可置否,接下来他俩迟缓的行动影响了刘泽宇,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引来了座位上其他小朋友的哄笑。看着他们的举动,我好奇的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了?”他们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不好意思,要不然你请其他人给你帮忙吧!这样太慢了,我捡的手都疼了!”我问全班的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两种豆子,有什么不同?”“红色的豆子大,绿色的豆子小。”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连忙追问:“那一大一小的豆子,除了用手分,还能用什么方法呢?”冯燕妮说:“老师,用簸箕簸一簸就能分开”我肯定的说:“嗯!这个方法不错,可是我们需要现在就完成这项任务,但又没有簸箕这种工具,怎么办?孩子们,想想还能怎么办呢?”这时朱俊合说:“要是有个东西能把他们漏一下就好了。”李雨析说:“要不我做一个吧!”说着就拉着朱俊合和她一起来到美工区。过了一会儿,她们拿了一张中间有许多小孔的大卡纸过来了,两个人各拉住纸的两个角,将纸拉的不那么直,呈有弧度的样子,让我抓一把豆子放在上面,晃动卡纸,果然绿豆漏下去了一些,但是很少,于是李雨析又去把孔扎大了一些,再试的时候,果然分拣效率提高了,孩子们都高兴地嚷着:“成功了!成功了!”就在这时有豆子从卡纸的边沿掉了下来,有小朋友提议:“应该做个有边沿的,能防止豆子掉下来”说着,就有一大半孩子走向了美工区,打算动手制作更科学的分拣器。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没有告诉孩子们任何答案,而是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探索空间,过程中,我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尝试着成功与失败,在活动中就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尝试、验证,更好地培养挖掘了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利用孩子们身边的伙伴作为榜样,引导和教育孩子懂得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有成功的可能!
教育随笔:抢豆子
背景:
幼儿交往能力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日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培养,大部分幼儿已经能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相处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他们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
今天我要进行语言活动《豆豆买豆豆》,活动中我根据诗歌内容设置了东四南北四个商铺,并请了四个“小老板”。孩子们在掌握了儿歌内容后,我做了延伸活动:买豆豆。请其他幼儿扮演买家去买豆豆。正当大家都很投入的进行活动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牛思远大喊的声音:“朱老师,张一诺抢我的豆子!”我连忙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两人都抓着一瓶豆子,谁也不松手。我还没开口,就听张一诺急着说:“是我先拿到的!”“不对,是我先拿到的!”说着两个人有你争我抢起来,眼看就打起来了。我急忙拉住两人,拿走豆子什么也没说。只见两人愣了一会,就各自又去选其它豆子了。活动结束后我将两个人叫到身边来,让他们自己先说刚才做的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孩子说说出现两个人争抢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分析:
在交流中我发现,孩子对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认识还不够,这里面有个性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影响。另外,当幼儿在相处出现矛盾时,幼儿还没有掌握一些比较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友好相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练习家长和家长一起,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谦让,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接纳同伴。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掌握跟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学会与同伴相处。
措施:
1.多与家长交流,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从小培养孩子平和地与人相处和体贴别人的情操,是父母送给孩子这一生的瑰宝。”所以事后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存在的问题,引导家长配合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引导、矫正。
2.帮助幼儿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影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往往受不得半点委屈,吵架、告状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或先让孩子自己感受矛盾,分辨是非。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
3.交给幼儿一些友好相处的方法。
多数幼儿总是要求别人想着她,不要求他想着别人,使得许多幼儿性格非常任性、自私。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幼儿之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是由于有而缺乏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造成的。所以我们平时随时随地的交给幼儿一些与伙伴相处的具体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随笔:有趣的花生
一天,有一个孩子偷偷的带了几粒花生藏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其他小朋友知道后纷纷跑过来告诉我,于是我便索性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起这个花生。“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花生壳是长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顾天乐说:“这个花生从侧面看好像一个小小的葫芦呀。”杨荟慧说:“我觉得这个花生像海上的波浪。”周雨田也说:“这个一粒的花生壳好像一个小碗哪。”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对这个硬硬的花生壳和里面的花生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孩子们第二天每人带了一些花生到学校里来。有了多一些的花生,每个孩子都把它放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进一步的了解花生的样子。随后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花生贴画的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思考一下自己想要花生壳和花生米做一个什么造型呢?张思涵说:“我待会儿想做一条小鱼,因为小鱼的身上有很多一片一片的鱼鳞,就像这个花生一样。”黄晨宇说:“我想用花生拼成一颗大大的爱心,等到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给妈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着,也立刻着手动了起来。有的孩子想用毛线把动物的形状勾勒出来,但是自己一个人好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们小组上的小伙伴便帮她一起。勾好了轮廓再贴上花生,一幅幅漂亮的花生贴画便做成了!不管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还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根据《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4到5岁的孩子,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喜欢和乐于积极探索。孩子们对于这一颗小小的花生就有着千万种不同的想法,这就说明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自主观察表达的机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支持和鼓励孩子内心的各种想法,促进他们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仍有些欠缺,教师对于这一类的孩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多表扬,多激励,以促进他们在动手能力上的发展。
教育随笔:有趣的弹珠
观察背景:
“啪……哈哈!啪……哎呀!”筱凡和馨冉的笑声吸引了我,他们手里一人拿了一颗弹珠趴在桌子两端,啪……弹珠有滚落到地上……
观察目的:
筱凡会用弹珠玩什么游戏?能否成功!
观察过程:
弹珠在孩子手里传来传去,有时会成功的接住对方的弹珠,有时会掉在地上到处都是,他们一次次尝试着成功与失败,由于桌子的边缘很小掉落在地上的次数很多,筱凡又去找来几张垫子放在地上趴在垫子上,欣然也跟了过来,两人继续刚才的游戏,这下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两人美得不得了!
第二天筱凡又取来了下跳棋的棋盘开始了新的游戏,一层两层三层他把弹珠一层一层的垒高,然后像他们中间一打,哗,弹珠滚得到处都是,接下来就是捡弹珠的时间……
第三天你又取来了弹珠和一些道具,(puc管、管子、惯性滑梯)你把管子放在滑梯上,然后把弹珠一个一个的放到管子里,弹珠就会通过管子滚到惯性滑梯里,看到小球滚出来你高兴得不得了,看到弹珠有滚得到处都是,你取来了一个小盒子放在出口的地方,这下弹珠就会落到里面,看到旁边小朋友在玩五子棋,你也借来了几颗用同样的方法,可是到了惯性滑梯棋子会停住,你用小手摆弄一下棋子会再滑行一段距离,你又产生了好强的好奇心,在一遍一遍的尝试找出你想要的答案!
分析:
筱凡用一物多玩的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改变方法,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通过弹珠不断的滚落到地上到找盒子接住,这就是你成功的地方,发现弹珠和棋子在惯性滑梯上的不同,这也是你的好奇心所致,很棒,虽然你还尝试用其他物品但是由于一些材料的缺乏没能够满足到你,这需要老师的改进与更新,教师应做好各种准备去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前一阶段,正是蚕豆种植的好时节,我们就带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蚕豆宝宝的模样,孩子们对种子充满了好奇。在老师运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讲解之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跟随老师来到种植园地,在老师和保育员奶奶手把手的指导下,将蚕豆种子放入坑内,最后小心地把泥土盖在上面,大家兴奋地忙活了一个上午。孩子们表示,一定要好好照顾蚕豆宝宝,期待着蚕豆宝宝快点发芽、长大!
一天、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有的孩子就急着去翻土看,不时地问我:“蚕豆怎么还不长出来?”我劝他们耐心等待。又过了好多天,我再一次带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时,陈张楠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跟我说:“老师,蚕豆种子发芽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观察,还真有许多小芽芽冒出来了,“蚕豆真的发芽了,让我看看像什么呢?”冒宇航抢着说:“我觉得有点像托东西的小手。”“圆圆的叶子好可爱。”我为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表扬了第一位发现者——陈张楠。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来看看蚕豆的变化,给它浇水、除草、记录它们发生的变化。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
中班教育随笔:炒豆豆
中班教育随笔:炒豆豆
民间体育游戏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朗朗上口的歌谣、浓厚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在中班时,我们分别组织过“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边吟唱边运动,情绪盎然,整个沉浸在民间游戏的欢乐中。一到户外游戏时,当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询问孩子们今天的游戏主题时,孩子们便异口同声地喊出这些民间游戏的名称。
游戏“炒豆豆”也是民间游戏的一种,它主要要求孩子们掌握立滚翻的技巧,体验和同伴结对玩耍的乐趣。中班孩子的动作灵敏性较强,也已经学会了合作,因此今天下午我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这个新游戏。游戏开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学习朗诵儿歌,当孩子掌握了儿歌内容后,我便鼓励孩子们大胆讨论:炒黄豆应该怎么样炒?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单手炒、双手炒,两个人一起炒等等,接着当我请一个孩子配合我进行动作示范讲解时,孩子们开心至极,拉着身边小伙伴的手尝试着游戏起来。一开始,孩子们对于“同时钻翻”的动作不大了解,发现好多对小伙伴没有“立滚翻”过去,而是直接把手放开、身体转过去再把手拉上。于是,我改变了游戏玩法,将双手炒改成单手炒,发现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单手立滚翻的动作。接着,我引导孩子尝试增加难度,再次学习运用“双手炒”的方法进行游戏。有了之前的基础练习,孩子们学习这个动作就显得比较得心应手,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好几对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孩子还不能较好地掌握这个动作要领,我将在户外体育游戏中继续加强这个动作技能的强化。
教育随笔:孩子是一本有趣的书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杨曜阳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妈妈,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杨曜阳满眼含泪地松开妈妈的手。杨曜阳的妈妈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杨曜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他害怕老师批评、指责他,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杨曜阳。在活动区游戏时,杨曜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杨曜阳,你喜欢玩什么?"他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杨曜阳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他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她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杨曜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杨曜阳讲故事,他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因为她妈妈说他不会自己吃饭,我特意说:"我来喂你,可是他不愿吃,又哭起来.周玮琪小朋友看到了这情景说:"宝宝哭了,不好看啦!宝宝笑了,大家才喜欢!"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一起说:不要哭,吃饭吧.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肯吃饭了.尽管他是最后一个吃完饭,但是我鼓励她要多吃一点才能长得高长得大,他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
后来,杨曜阳一早就来到幼儿园,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老师,谢谢你们了,杨曜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现在要上幼儿园,还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杨曜阳高兴的样子,我也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