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分享与合作
发布时间:2021-04-2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合作的幼儿故事背景: 孩子们很喜欢到音乐区角中去玩,在音乐区域中,有着孩子们喜欢的节奏卡、打击乐器,孩子们经常和同伴们在这里敲敲打打,说说唱唱,在好听的打击乐和唱歌的声音来表现表达,共同打击,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合作。
活动情景:
在音乐区中,远远传来响响的声音,听不清节奏是什么。我一看,原来时张颜和韬韬在打击“粉刷匠”这首歌曲。在我的提醒下,他们知道为什么他们得声音不好听,是因为两人都认为自己的节奏是对的,忽视了同伴的存在,所以混在一起打击,根本听不清对方敲打的节奏。“那你们怎样打击才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第唱歌呢?”张颜和韬韬两人商量了一番,颜颜说:“我们看着节奏卡来拍节奏。”“好的,要一样整齐哦!”韬韬说。于是两个孩子拿出节奏板,看着上面老师提示的节奏来拍打XOXO,能用欢快的跳跃的节奏来唱,知道“X——”一条小尾巴表示要拖一拖,唱满一拍,你听听我的,我听听你的,看看对方唱得对不对,于是两个孩子的节奏在拍打中形成一致了。孩子们很高兴,能不能用更好听的声音来打击呢?我提醒孩子,韬韬马上拿了三角铁,说:“老师,我在三角铁上可以打两拍子的歌曲。“颜颜说:“我用小鼓来打击”于是两个孩子又开始合作了,我能听出她们合作中不叫和谐的声音,尤其是韬韬用的三角铁,我们以前练习打击乐三拍子时是敲三面的,但是韬韬知道这首粉刷匠是二拍的,所以用三角铁的面来敲击|XX|节拍打击得很清楚。他们边唱边打击,很开心。
分析与思考:(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最近,由于在音乐活动,孩子看着节奏卡拍打节奏的次数多了,所以在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尝试合作,表现的愿望很高。当在无意的打击中意识到声音不好听,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打击活动,孩子们十分主动地选择材料和与同伴商量,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合作性。老师在时间许可的范围内,要激发孩子用多种形式多种乐器来尝试打击,让孩子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节奏,灵活运用于打击表演中。如果采用多种打击乐器,孩子必然探索各种方法来打击,获得各种经验与同伴交流尝试,能跟好地促进孩子间的交往合作,合作打击。
所以音乐活动中,老师在指导中,借助于充满童趣的歌曲,借助于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喜爱和表现表达,我们同样能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分享与合作,使我们的做中学课题所提倡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好的体现。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在音乐空间中分享快乐
由于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所以到了下午吃完下午点后,每间活动室里几乎都放着音乐排着自己的节目。
今天下午点后,我打开电脑放着孩子们将要排的节目。这时,小楠过来跟我说:“老师,你给放‘靠在肩膀上的感觉’这首歌听好吗?我特别喜欢听这首歌了,我还喜欢听‘愚爱’‘感动天感动地’这几首歌,还有好多好多呢,你给放个听好吗?”这些都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歌曲,看来孩子们也挺跟随时代潮流的。我听了她的话,感觉她能说出这些话,就给她放了个‘靠在肩膀上的感觉’听,她高兴地又跳又跳,我看到她这样,我觉得心里也乐滋滋的。觉得小楠能够跟我这样说,我作为老师,跟她之间的关系仿佛亲近了一点。因为有的小朋友总是对我感到很害怕,这就是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吧。其他的小朋友听到我给小楠放‘靠在肩膀上的感觉’后,他们也纷纷到我面前来跟我说:“老师,你给我放那个‘今天你要嫁给我听’好吗?”
看到孩子们个个都对音乐这么感兴趣,我特别回家多下了一些歌曲,到园里后放给他们听,将我跟他们这间的距离缩短,让他们不再对我感到有一丁点儿害怕,增进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
于是,在以后的下午点后,我就给他们放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在快乐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歌曲是可以一起来听的,也给了孩子们自由交流、分享的空间,也给了孩子主动跟老师提小要求的机会,在他们的音乐空间里享受快乐。
孩子在成功中享受活动的快乐
经过一学期的剪纸练习,孩子们对剪纸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忙着选择了自己的游戏,巧手坊里的小朋友拿着小剪刀喀嚓喀嚓的剪起来了,他们正在认真地制作“奶牛”,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有小朋友用剪刀敲打着桌子的声音,循声找去,原来是乐乐拿着纸和剪刀在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不会,我不会剪。”我在一旁说:“你试着剪,剪错了又没关系的。”劝说了好一会,乐乐才又拿起剪刀剪起来,剪到奶牛的嘴巴——镂空部分时,又停了下来:“老师,我不会挖奶牛的嘴巴呀!怎么办?”我说:“你试着做做,肯定行的”。在我的鼓励下,他尝试了几次
,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好方法,慢慢的把纸对折一下,然后剪出镂空的嘴巴。其实他剪得很不好,几乎要将奶牛的嘴巴边上剪断了,但为了激发他的积极性,我还是表扬了他:“看,你不是自己会剪的嘛,奶牛的嘴巴剪的很好看啊!”剪奶牛时有一个难点,就是镂空小小的的嘴巴。乐乐看做自己剪的奶牛,笑了。
乐乐小朋友在剪纸方面有些弱,而且碰到困难就不肯剪。于是,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去引导、鼓励,慢慢地激发他尝试、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下,孩子的剪纸技能会越来越棒的。
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们拿到球时总是想着踢、滚、拍着玩。
由于年龄小的原有的幼儿甚至都不会单手拍球。
那么关于球的许多种玩法在小班幼儿当中是无法开展的!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却使我感触很深!为何不然幼儿自己为自己创编一些游戏的玩法呢?自由活动开始了,洋洋和涵涵两人拿了一个球和一个圈,她们并没有象平时一样拿球的拍球,拿圈的玩“开汽车”,而是洋洋拿着圈,涵涵拿着球,涵涵把球往圈里扔,在扔的同时洋洋连忙丢开圈去捡球,而涵涵则连忙去拿圈,有时两人都能接住有时都掉在地上了,不管接得住还是接不住两人都会在接、换的一刹那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两个人又一人拿一个圈放在地上站在圈里面轮流拍球,两人玩的开心极了!在日常活动中,有时我们强调让幼儿玩某某玩具而且还介绍该怎么怎么玩,不许怎么怎么样。
有时甚至幼儿在想用其他玩法玩玩具时都会加以制止,生怕会把玩具弄坏,或者觉得那样是不听话,不遵守游戏规则。
其实这样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创编玩具的玩法,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行为意识
大班的孩子话语真多,小脑袋里有想不完的“事情”,小嘴巴有说不完的“交流”作为老师的我能理解他们这一年龄特点的表现,尽量的在这方面我会稍稍的对他们“放纵”一些,只希望他们能有自制力,能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可是,我错了,不错在我对孩子的管理而错在我太相信孩子们的自制力。自制力强的孩子能不让我费心,可是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会因为我的管理适得其反,习惯了,他们便约束不了、“驾驭”不了自己。
今天我想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行为意识。早操过后回到班里,我像往常一样搬椅子坐下来准备进行接下来的晨间谈话,在我坐下的时间段我可以明显的发现,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会很快的坐下,并等待我的“下文”,可还有些孩子不知道,还在习以为常的谈论着话题。清晨我并不想对他们进行言语教育。于是想了很多天的方法终于落实在今天的晨谈上,(晨间谈话开始:—小朋友,以后老师会播放音乐,听到音乐了,你们便可以讲话,我的音乐停了,也就意味着?幼:不可以说话了。)于是我顺手拿起身边的扩音器播放出了轻音乐,孩子听出了音乐的高低,我也发现了,那为何不更完善呢?这样子,小朋友音乐有高低,那以后老师播放的音乐高一些,你们的声音也就可以高一些,但是声音再高也不能高出我的音乐,听到我的音乐停了,你们也就该停下来。这个办法好不好?能不能通过?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小朋友举手表示通过。班里的孩子都一致举手。只有果果表示:“老师,那上美术课你播放音乐我们是不是能说话?”果果提的问题确实让我忽略了,“孩子,美术课上的音乐是想让你们沉浸在音乐里把画画得更好,不是让你们说话的明白吗?
孩子明白了,这个办法开始实行,期待它的效果。
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体会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过强烈,因此,我认为应及早对3—6岁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对3—6岁的幼儿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之中。
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
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自信。
除此之外幼儿学会一首儿歌、故事、歌曲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回家把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儿歌、故事、歌曲,第二天到校和老师小朋友分享,逐渐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
培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信心就象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正是这种自信心的催化作用,使人们不断努力,百折不挠,并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最终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但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不成功誓不罢休的信心,却十分重要。那么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如何给幼儿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树立他们坚强的自信心呢?
一、创设被人接受的氛围,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体育活动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尤其是幼儿中最有威信的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批评或表扬,往往是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小班幼儿更明显。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往,尤其对那些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积极评价,使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激起幼儿喜爱体育,乐于上进的愿望,而应避免消极的评价给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幼儿生活在强调优点而不是缺点的氛围中,并逐渐学会保持自信。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尽量采取游戏的方式,以引起全体幼儿兴趣,减轻幼儿恐惧心理,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在引导幼儿玩攀登架时,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找妈妈”的游戏,把“小动物妈妈的家”设置在攀登架上,鼓励孩子们去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连平时最怕玩攀登架的几名幼儿也不知不觉地爬上了攀登架的最高点,对他们的成功,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就是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帮助幼儿逐步树立了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使幼儿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体育活动中要注重材料的投放,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使幼儿乐于活动。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使幼儿体验成功,充满自信。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种功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这将使幼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和控制感,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注意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组织孩子们在户外玩“小松鼠过冬”的游戏,游戏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平衡木、圈等器械摆放在操场的一边,孩子们按照小松鼠上山采松果的故事情节,做着平衡动作,但在过小桥时,出现了麻烦:毛炜文小朋友由于身体比较弱,动作较缓慢,所以过小桥时,他的双脚在小桥上一点一点地挪动,生怕摔下来。而后边的小朋友着急,就催他。一时,场面有点乱。看到这样情形,想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幼儿运动的起点与能力不同,于是从鼓励幼儿自身起点开始,在活动中,争取一次比一次练得更好,玩得更开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各自的潜能。就这样我们将平衡木做成不同高度,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走在高度较高的上,且平衡木与之间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在走平衡木时,就会有难度,而另一些幼儿在活动中有了困难,他们表现出胆小,不感伸脚,通过教师的鼓励,并站立在他们旁边充当保护者,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其他的孩子也立即欢呼起来。在不断的运动和锻炼中,大多数幼儿的胆子都越来越大了,自信心也增强了。也正是通过不断调整活动内容、活动量和活动难度等,给幼儿创设新的尝试机会,让幼儿不断享受到自己的成功和突破,充分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信。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每位幼儿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一步。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环境中,孩子们不再害怕失败或不能胜任老师的安排,也没有勉强和为难,大家都能积极主动,按自己的进程开展活动。这样,不仅保持和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使孩子在不断挑战中获得发展,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培养幼儿分享性格的游戏:学会与人分享
导读: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以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游戏开始了,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可可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望远镜,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可可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望远镜,对可可说:“这个望远镜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可可想了想说:“好象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可可,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可可不说话了,他拿过望远镜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游戏结束后,我表扬了可可。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以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日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班的乐音与噪音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平时,他们总是玩着玩着就发出很大的声音,有时还会拖动椅子等发出难听的噪音。为了让他们了解噪音的危害,感受乐音的舒畅,逐渐养成轻轻讲话,轻轻做事的习惯,特设计此活动。
活勘辏?br>
1、引导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
2、通过看、听、说使幼儿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3、通过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培养幼儿养成不发出噪音的习惯。
活动准备:
相关图片与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
1、听乐音说感受
提问:听了这些声音你感觉怎样?
师小结:这些声音听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我们就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乐音。
2、听噪音,想想说说
提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听了这些声音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这些声音非常吵闹,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叫噪音。
二、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1、请幼儿自由从书本上了解并交流。
2、了解乐音的好处
图一:病人
图二:小宝宝
图三:动物
图四:植物
2、了解噪音的害处
提供与乐音作用相反的图片资料。幼儿发现交流。师小结。
三、结合生活经验讲述:
师: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乐音?什么地方听到噪音?(幼儿交流后个别讲述)
四、教育幼儿平时不发出噪音
1、出示难受的、笑的两张脸谱图请幼儿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帮助难受的人(引导幼儿说出平时要轻轻说话、走路、搬桌椅、做游戏等)转过脸谱,变成笑的。
五、延伸、
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寻找有关资料,寻求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