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学会和他人合作与分享
发布时间:2020-10-23 与幼儿园合作方案 合作的幼儿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引导孩子学会和他人合作与分享培养孩子学会分享本周听了韩老师的《怎样培养孩子与人合作与分享的习惯?》这课.对照xx对分享这方面经过引导做得还算可以.回想之前xx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就会独占.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水果和玩具.这也源于xx爷爷奶奶给他的一些灌输,那时xx跟他们常住一起,爷爷告诉xx要保管好自己的玩具,若有损坏,就不会再买.让xx对自己的玩具视如宝贝,不让同伴们碰,更别说借给他们玩.奶奶在xx拿水果分享时,都会对他说,xx吃,奶奶舍不得你,特意买给你的.时间久了,孩子吃东西时也就不再与身边的人分享,因为在他的概念里,反正他们都不吃,那就干脆不用再问了.
在xx两岁时,与他相处一个月,发现xx的”自私”的一面.有一次xx吃奶奶买回的葡萄,等我把葡萄洗好后,他却把水果盘从餐桌上端到自己的怀里,并且爷爷奶奶和我谁都不分.当时我看到xx的这样非常吃惊.于是主动问他要,结果只给了我一颗.我也在没得到他的同意下,自己拿来吃,可没想到他端了个盘躲开了.看到这,当时心里非常难受.我知道这不能怪孩子,他自己不懂什么是分享,是我们大人没有引导到位.
为了打破孩子的这种观念,当时我打开冰箱,拿出xx最爱的西瓜来吃.xx看了就着了急,又来跟我抢,我没理他,自顾自己享受了.xx看到我这样就大哭起来.这时xx爷爷和奶奶替孩子出面说我怎能跟一个小孩子抢吃的.我跟两位老人讲,一个孩子若从小没学会与他人分享,那他长大了就一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现在你们疼他,都舍不得吃留给他,等以后他长大了,你想让他来留给你们吃,那他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从小是你们让他养成不懂与人分享,只知独点的习惯.
等xx哭闹平息后,我对他说:”家里的东西,你都要与家人分享,这不是属于你一人的.”结果他却说:”爷爷和奶奶都不爱吃.”在我们调协下,让xx把切好的西瓜再次送给爷爷和奶奶手上.爷爷和奶奶接了后并不忘夸xx给的西瓜甜.事后我对xx说,不是爷爷和奶奶不爱吃,而是他们舍不得吃,只想让你多吃点,但你得主动分享,这样才是个爱爷爷奶奶的好孩子.也从这以后xx懂得了分享,虽然有时爷爷和奶奶还会推让.但经过后来在我和睿爸的身边生活,这个分享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引导孩子与他人合作听韩老师本周课程后,才注重对xx在与他人合作上做引导,之前虽说跟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说教,但没有切实的举例让孩子知道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就如晚上,吃饭前我让xx拿碗,结果小家伙很生气的说:”每天都是我拿碗,为什么你都没拿过呢?”我听了说:”那为什么一至周五都是我做饭,你怎么不做饭呢?”xx听了应道:”因为我要上学呀!你是妈妈当然要负责做饭了.”我说:”你要上学,我也要上班,谁说妈妈就要负责做饭的?这不能说是我份内的工作.现让你拿碗,我做饭,我们就是在合作做事.”xx:为什么说是合作呢?我说:假若在你上学期间,让你做饭,晚上有作业这样时间是不是很紧迫了.那若我做了饭,在开饭前又去拿碗,时间是不是也要得多些了?那我们俩一起来做,这样是不是更省时了.这就是合作.xx听了应了声,哦!脸上不情愿的表情也不再呈现.
饭后我对xx说,你和妈妈玩个游戏吧!xx听了要玩游戏高兴地忙应着:”好呀,好呀!”我拿来一条绳子把xx和自己背对背捆在一起,然后在阳台的两端各放一个苹果.我对xx说:”游戏很简单,我们俩把两个苹果拿到手,看要多少时间.”xx听了很自信的说:”这么简单,那不用1分钟,就可以搞定.”我说:”那就试试吧!”xx听我说完这话,马上向他的一边跑,想去拿苹果.这时我有意把他往我这边拉,去拿我这边的苹果,就这样,谁也不让谁,结果十分钟过去了,都没拿到.(当然我有力气大点,我是有意让xx托着我.)最后我对xx说:”怎样?你不是说一分钟都不用就能搞定的吗?现怎么这么久还拿不到?”xx有点生气地说:”是你一直不配合好不好.”是吗?是我不配合,那你配合了吗?xx听了忙说:”那现在重来.”于是又来一次,这次xx在我去拿苹果时,没有拉住我,而是跟随我一起去拿.然后去拿了xx那边的苹果,我也有意配合.这样真是一分钟都不用,就完成了游戏了.
事后我问xx,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xx脱口而出,两人需要合作,才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竖起大拇指对xx说:”是的,这就是与他人合作的好处.若我们一直互相不配合,那就是眼看两个苹果,谁也得不到.”xx听了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以后在家里我要和爸爸妈妈合作做事,在学校与同学合作,这样妈妈做饭时间可以缩短,与同学一起互相学习,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多.”我说是的,以后你会发现与他人合作无处不在.一个人若学会了合作,他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虽然对xx在与他人合作上,这是第一次举例跟他说明,以后还得持久的来引导.我相信只要家长用心了,孩子迟早能学会与他们合作.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学会引导和鼓励孩子
育儿心得:学会引导和鼓励孩子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欢给孩子设计一个雄心壮志的计划,一但教育偏离了设计的轨道,就会认为孩子“笨”、“没有出息”,等一系列影响家庭气氛等不开心的问题也会急驰而来。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以前给自己设计的未曾完成"宏伟蓝图"拿过来让孩子来替你去完成。以前犯错改了就不是问题,相同的错误重演就是问题了。少年的时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快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和“鼓励”。
我们认为牛牛只是个平凡的小男孩,我们没有给他设计任何的远大理想,我们只是期望他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长。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忙他找出差错的原因,而不是开口就责骂他,对于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尔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他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选取,但也要监督他对自己的选取不要随便更改或后悔,培养他自己独立决定的意识是不能够冲动和随意的。要统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规则,由于家庭结构问题,老人都会把孩子当做“宝”来喜欢或讨孩子开心。如果祖辈和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对大人们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时间一久,在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孩子就会利用家长的意见分歧而“投机取巧”,家庭和睦联盟,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纪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们平常对孩子的教育有意见分歧时,都要采用背靠着孩子的沟通方式,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前争执不休。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长,孩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再盲目服从;平时我们多采用沟通办法,口气婉转,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减少居高临下的家长制批评作风。在与孩子沟通时,必须要认真聆听她说话,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她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忙。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就应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的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说看电视、玩电脑时间长了,我们采用“提醒制”,告诉她再过几分钟该休息了,就应保护好自己的眼睛等等。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情绪。虽然强烈的想拥有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份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职责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
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懂得礼让,学会分享
育儿观念:引导孩子懂得礼让,学会分享
有一次爱人把新买的香蕉放在桌子上,便高兴对女儿说:“闺女,吃香蕉了,你吃新的,我和你爸爸吃以前剩下的。”
爱人的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开始打断她,然而为时已晚。等她说完后,我严肃的说:“千万不要这么教育孩子,本来现在的孩子就心眼小,不懂得分享。你再告诉她自己吃好的,让父母吃剩的。这样的话,会更加让孩子自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听完我的话,爱人什么也没说,把以前剩下的香蕉放在桌子上,而新买的拿走了。
这件事情看似很微小,说起来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小事情中却蕴含着大道理,父母就是在处理好一件件小事中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培养成人才的。对于教育孩子用细节决定成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我和爱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孩子多么喜欢某一样零食,都要先礼让身边的人,慢慢的吃零食时礼让他人成为了女儿的一个习惯,有点滑稽的是有时候还要监督我是否吃了,孩子瞪着眼监督我的场面,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一次次在感动中享受着幸福。
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关键要靠引导,一种好的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出现反复,这时候最需要父母的细心与耐心,没有细心的观察就会忽略存在的问题,没有耐心的教育就会简单粗暴。
如果说孩子长大后的人生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在懂事之前却把握在父母手中,今天我们为孩子播种一个习惯,明天他才会收获一种性格。
会与别人分享的孩子更快乐
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拿着一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玩耍,他轻轻一推,小汽车跑得好远,他快速跑到小汽车旁,再把小汽车推回原处。很快,广场上的小朋友就被吸引过来,他们一块儿跟着小汽车奔跑。这时,小汽车停在一个小女孩脚下,她正想蹲下摸一摸,妈妈却对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要动。”说着,就把小女孩抱走了。小男孩依旧一个人玩,别的孩子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站在旁边的男孩的母亲面对发生的事,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吭声。对这类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上述场景中的两个妈妈都没抓住教孩子学习“分享”的好机会。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孩子学会“分享”,可以让他们懂和谐相处,学会爱别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独占欲强,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想法,长大后容易形成明显的性格缺陷,甚至不能正常与人交往。
一两岁的孩子都知道某些东西属于自己,不许别人侵犯。随着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的独占欲和对私物的保护欲更强。在孩子出现“这是我的”意识的萌芽期,开始教孩子学习“分享”比较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不会担心父母抢他们的东西,也不害怕父母因得不到而生气,所以,更易于接受和父母一同分享。当孩子吃苹果时,父母可以说:“你的苹果可以让我咬一口吗?”或在他玩玩具时,询问能否把玩具给父母玩一会儿。然后,将“分享”的范围逐渐扩展至其他人。同时,父母要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很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或与别人一同分享,自然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记忆,不知不觉学父母的样子做。
上述男孩的妈妈在看到别的孩子对儿子手中的小汽车感兴趣时,应该鼓励儿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分享过程中,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动”比“独自享有”带来的快乐更多,从而强化心中的“分享”意识。
但是,父母也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分享”。经常有家长强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给其他小孩玩,结果使孩子伤心、家长尴尬。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强迫,只能提醒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提议交换玩具,让他们自愿接受“分享”,否则,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无法体会分享的快乐,反而敌视“分享”。
孩子天性好奇,看到别人手中的玩具,就想摸一摸,而很多家长都和上述小女孩的妈妈一样予以阻止,其实,这时也是教孩子学习“分享”的好时机。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前,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许后,就可以一起玩了。”也可以建议他们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等玩过之后,再换回各自的玩具。
育儿观念:正确引导孩子懂得分享
对于儿童来说,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只懂得“我的”,尤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好的东西就是该“我的”。儿童这种“拥有”的概念是正常的,也是日后通往共享必经之路。必须让孩子懂得所有,她才能学会分享。
一。大的应该让着小的
小宝贝总想向大一点的宝贝看齐。比如姐姐在玩球,一旁的小弟弟一定也闹着要一个球。不管姐姐手里拿着什么,哪怕小宝贝本来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任何物品,他都会要求要有个同样的东西放在手里。大多数的妈咪可能会告诫姐姐将手里的物品让给弟弟。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如果这个小姐姐是个敏感的孩子,她会怀疑父母对她的爱,她的心会因此受到伤害。而小宝贝在这样的宠爱中也学不会分享的技巧。
二。抢走宝贝手里的玩具
当小宝贝之间因为玩具而起争端的时候,千万不要抢走一个宝贝的玩具交给另一个大声哭闹的宝贝。妈咪的这种方式无异于在向宝贝传达某种错误的观念,它会让宝贝觉得只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只要动手去抢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三。强迫宝贝轮流玩
强迫宝贝轮流玩是父母教宝贝学习分享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但是,小宝贝们常常在别的宝贝刚刚把玩具拿到手的时候就急于将玩具夺回来。对于3岁以下的宝贝来说,因为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因此轮流玩仍然不是有效地解决宝贝之间争端的好方法。
四。强迫宝贝分享
当妈咪将宝贝手中的玩具拿走给另外的小宝贝玩的时候,宝贝会有什么感受呢?假定你在办公室,老板突然过来抢过你的笔记本电脑并将它交给另外一个同事,你会对老板感激涕零,并且心甘情愿与你的同事分享吗?同样的道理,强迫小宝贝与小伙伴分享他的一切对宝贝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孩子爱顶嘴,别生气,这是引导他学会沟通的好时机
孩子顶嘴,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孩子在顶嘴的过程,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并试图让周边的人理解或尊重他的想法。而这其实就是沟通能力。未来人才,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都需要沟通能力,不唯唯诺诺,不毫无主见,也不胡搅蛮缠,无理耍赖,看看美国人是如何引导孩子的。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怪她爸爸。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们颇为震惊。
我给了女儿一个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说,“抗议无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话,这么做还不够可怜。”听了这话,女儿果然安静了,眨巴、眨巴眼睛,从地上站了起来,小嘴撅得老高。
“你对她说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惊地问我,“孩子这么快就不闹了!”我解释说,“这是我们家的辩论小游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是古代辩论艺术里常用的辩论方法。”我从女儿出生前就痴迷于此,那时女儿虽然小,但在教她何为“说服”的魔力上,我已下了不少功夫。
▋“表达你自己”VS“让对方听见你”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很多人逃避争论,认为这有失修养,但我们的文化,从来就不欢迎“拒绝”,一味保持表面认同,只会导致被动同意或者“办公室政治”,家庭里,大家都崇尚绝对权威,那么最后,孩子连看哪个电视台、买什么东西这种小事都不会和大人好好沟通。
而辩论术,也不是让孩子变得腹黑、尖锐,它只是让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尽早学会辩论,能从小养成一种意识,即“表达你自己”远远不如“让对方听见你”来得有效。每当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我都会提醒他们,牢牢记住你的观点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顾自己说——每次他解决完冲突,我都会多问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后认同你了么?”
▋学会察言观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学会合理地说“不”,这就需要用到辩论术的三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让人动容的情感。其中,“逻辑”是最基本的,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得找到说服别人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简单说一句“我想怎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样的小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要发生无数回。
“Mary不让我玩这辆车。”
“为什么她不让呢?”
“因为她是只小猪。”
“所以,Mary不让你玩车是因为她是只小猪?”
……
这种重复,是让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让孩子意识到:怎么可能因为不让你玩车,Mary就变成小猪了呢?逻辑上不成立,别人怎么可能答应你?
但更多时候,过于纠结逻辑也不一定奏效。辩论者给人的印象、字里行间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经常会起大作用。不少人认为“察言观色”太过市侩,但这是群体有效沟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有两个孩子,生活中免不了各种摩擦,但姐姐总能获得我更多的信任,不是我偏心,而是她在“拨弄人心”上,确实有一套。
记得他们还小的时候,有一次,打算留给其他人的一块饼干被姐弟俩其中一人吃掉了。虽然事情很小,但明令禁止后还是有人偷吃,我确实不太高兴。
我:“你们中有一个人吃了饼干。”
女儿:“我以前偷过饼干吗?”
我:“有道理。弟弟呢?”
弟弟还没说呢,女儿就不依不饶发表了一顿悲情控诉,什么“不让孩子吃饼干是酷刑”、“已经很努力了”……竟慢慢把我说动了。如果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起脾气,控诉我冤枉她,那这场简单的讨论可能又是一场家庭大战。
但悲情控诉就不一样了,它是唤起“同情心”的基本前提。当一个小孩懂得读你的情绪,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朝“一个好的说服者”的方向成长。
▋让孩子尝到努力争取权益的甜头
而当孩子们诚恳地说服我让他们多看会儿电视时,任何时候,我都会尽可能满足:这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双倍的满足,一来,他们确实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节目,二来,他们享受到了说服别人可获得的好处。两个孩子越来越喜欢为自己的权益争辩。事实上,对于看电视本身,他们已经在说服我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少坏处。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一个冬天,他坚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一开始,我搬出了我们家的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且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就是定定地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冻裂,你才能感觉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裤。”
道理说不通,我开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长裤腿卷起来,“你看看,现在我也要穿短裤去上班了。这么冷的天,我穿成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儿子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把短裤穿上。
“你为什么这么想穿短裤呢?”
“因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他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我的天……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说服了我:不容他人质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缜密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冻裂后的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闹,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用父母的强权打击他呢?
“好吧,”我说,“等我和你妈征求到老师、校长的同意后,你就能穿短裤去上学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
他开心地拿出他的雪地靴,而我开始给学校打电话……几个星期后,校长宣布把儿子的生日定为学校的“短裤短裙日”,校长本人也会穿短裙去上班。那时还是二月中旬,我们都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区共识的温暖和舒适。
▋每个家庭都该养成“餐桌会议”的传统
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大。我发现在各种家庭谈判中,我输得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把我说得哑口无言,真让我生气,但这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回想这个过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个家庭都应该保持一个“餐桌会议”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还曾专门为此提出过5个详细建议:
1、家庭辩论是为了教会孩子自己做决定。当你和孩子分析一个事情的不同角度时,记得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选择(比如暑假是去沙滩玩,还是爬山),更记得告诉孩子,他们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滩又去爬山),然后他们自己根据现实情况决定如何做。
2、聚焦在未来。关于过去或者现在的讨论,总是低效的。“谁把玩具弄脏了?”、“好孩子才不会把玩具弄脏!”都不如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们保持干净?”
3、说“犯规”。所有阻碍辩论进行的行为都是犯规:大声嚷嚷、冲出房间、翻出以前家庭成员的旧行,都会让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得到一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
4、奖励正面的情感。对于所有尖叫、生气等行为,都没收奖励,这时候顶多说一句“回来,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参与讨论的孩子,才能得到奖励。
5、偶尔让孩子赢。当他们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据理力争又颇有几分道理时,没有比好好奖励他们更值得做的了。过去我贪方便,经常用慢炖锅煮各种食物,后来儿子受不了了,说,“即使是一只猫,它的食物也不会总是湿哒哒的”,说得多好,我第二天就买了一堆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