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
发布时间:2021-04-04 小班教育笔记吃饭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如上所述,在吃饭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是本能,但是请一定不要错过孩子自己想吃饭的那一段时期。
刚过周岁的宝宝喜欢用双手扶着饭桌站起来,然后用手抓东西吃。这时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到孩子面前。一开始,宝宝只会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会掉到地上,可以在宝宝坐着的地方铺上报纸或塑料布,这样吃完后也比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妈妈嫌宝宝自己吃饭太费事,收拾起来也麻烦,就直接给宝宝喂,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吃饭的主动性。
不管是谁,一开始做事时都不会太熟练。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熟练地应用呢?给宝宝一个笨手笨脚的机会吧。宝宝自己吃完后,妈妈不应该说:“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还多?”而应该说:“哎呀,宝宝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他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吃饭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进行一场战争了。
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妈妈要狠下心来,把饭菜摆好后先叫孩子来吃饭,如果孩子不过来,也不要理他。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以为妈妈会像过去那样到处追着喂,即使不吃,也会给别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总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到时他们自然会主动要求吃饭。
这看上去虽然有些残忍,但父母必须意志坚定。一般情况下,孩子肚子饿时就会主动想吃饭了。这点父母倒可以放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爸爸妈妈们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让孩子能够学到自己最好的方面,事事护着孩子,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样的爸爸妈妈当然是完美的,但是,您知道吗,太过完美的父母,反而教不出完美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要适度,如果太过完美无瑕只会过尤不及,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放松点,父母不是万能的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在大的难题爸爸妈妈都能够解决,而且家长们也时刻跟着孩子,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帮他完成,听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说:“爸爸妈妈好棒!”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上一年级的童童开始学英语了,回到家里写作业,妈妈就陪在她身边指导她,这次童童又遇到难题了,课外书上有一个英语单词童童不会,跑去问妈妈,可是妈妈也被难住了,回答不出来。看着童童失望的表情,妈妈也很内疚。
其实童童妈妈大可以放轻松点,即使当上爸爸妈妈了,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只要好好地跟童童解释一下,告诉她:“这个单词妈妈也忘了,明天妈妈再告诉你,好吗?”就能轻松地安抚好童童失望的情绪。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不必多孩子事事周到地照顾,孩子遇到困难了,不要第一时间就帮他解决,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应对,不要让他养成一有困难就找爸爸妈妈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很难独立。
别强迫孩子完美无瑕,他有犯错误的权利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就严厉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批评他,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5岁的乐乐有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喜欢用伸出自己的小手偷偷地抓饭吃,这时候被妈妈发现了,马上板着脸命令他“把手放下,要用勺子吃饭”;喜欢爬到板凳上拿桌上的小零食,但是只要被妈妈发现了,就会被批评……
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盯紧孩子,要求太严格,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说让孩子健康成长了。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然后在平时的聊天中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就好了。
别拒绝冲突,对话与倾听更能解决问题并有利孩子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有冲突是正常的,这说明他已经学会自己思考了,懂得自己去判断事情,所以才会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观点。
妞妞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可喜欢看图书了。晚上睡觉前,她总是抱着图书,在床上认认真真地看起来。爸爸发现她躺着看书,马上过来抢走她的书,让他赶快睡觉。妞妞可不乐意了,对着爸爸大叫:“书上有好多知识,你干嘛不让我看!”爸爸也不解释,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开了。
其实,妞妞爸爸应该留下来,好好地跟妞妞解释,告诉她:“看书是好事,但是不能躺着看呀,对眼睛不好,长大了妞妞就要戴眼镜了,多不好看呀!”孩子刚学会独立思考,但是因为知识还不全面,所以难免会像妞妞一样,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耐心地跟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然后慢慢地跟他讲解,让孩子的想法更加成熟。
孩子会自己争取独立,别把孩子关进爱的牢笼
从小家长总会处处呵护孩子,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想让他少走一些弯路,担心他受一点点伤,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弱不禁风,不懂得生活自理,而且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连自己喝水或者爬上一张矮凳子都不让他做,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会不会也会战战兢兢呢?
方方可喜欢吃饼干了,好不容易想到可以搬凳子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饼干的妙招,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急忙跑过去把板凳拿走,饼干拿下来给她吃,告诉她:“以后要吃什么叫妈妈就好,千万不要自己拿,太危险了!”
其实方方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应该为方方能够想到这么聪明的方法感到高兴呀,应该鼓励她自己拿到饼干,自己只要在一旁看着她就好了。父母当然要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发生大意外,但是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而且这些成就感会鼓励孩子继续尝试更多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健康成长。
别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
爸爸妈妈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什么事情都替他挡着。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们就会连哄带骗地为孩子推卸责任,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是心疼孩子,宁愿自己受委屈。
在家里玩耍的时候,板凳绊倒了圆圆,圆圆疼得大哭起来,听到哭声的奶奶赶紧跑过来,扶起圆圆,心疼地抚慰她说:“圆圆乖,不哭了不哭了,都是板凳的错,奶奶帮你打他!”……奶奶连哄带骗说了好久,才把圆圆哄安静了。
其实奶奶打板凳的方法,虽然能把圆圆哄安静了,但是也让圆圆学会了推卸责任,抱怨他人。孩子开始懂事了,很多事情爸爸妈妈就不必急着挡在孩子前面的,不要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人无完人,爸爸妈妈不用太过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知道,养育孩子的方式太周到太完美,然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方法有多种多样,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但是,这些方法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优秀。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于正正的教育问题,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只要他喜欢的我就会给他去学,他不喜欢的我不会强迫他去学,这是我一开始的初衷,可现在我发觉我做出来的事情和当初的想法违背了。
今年正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开始时幼儿园开始了小班的兴趣班,对于兴趣班我的坚持也是这样,只要有兴趣就行,还这么小,不要弄得这么累。我把课程报给儿子听,他选了个国际象棋,不过他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象棋,只觉得这个棋的子很好玩,他说一定要报那就给他报了,另外还选了个陶艺。我是觉得陶艺学起来很轻松,捏捏泥巴,国际象棋则比较要动脑筋的,而且大人也要一起学,比较累,但既然儿子坚持我也就同意了,都在同一天上午。
一开始学国际象棋我都不陪他上课,我只想让他有个轻松的氛围,学不学得进都无所谓,这样上过三节课后我的一个同学来说了,正正妈,家长不去不行的,每节课都教新的内容的,不去的跟不上的。那我就去听了,和正正一起去上课后看到他上课时根本就不在听,在和旁边的小朋友做小动作,或者自己发呆。而家长呢则都很认真的在一边听一边督促自己的孩子“不许乱动,认真听老师讲,再动不理你了。。。。。。。
上课时看到一个班里有个一到两个孩子对国际象棋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而幼儿园又组织了老师来给家长们讲课,老师说国际象棋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很有用,国际象棋好走的好的小朋友学习成绩一定好。。。。。。。这个说得我心动了,从那时起我决定认真抓正正的国际象棋课。
我把任务交给了孩子他爸,要他用心点教孩子,但孩子他爸不怎么上心,为了这事曾和他爸吵,正正呢?每当他走几步后就没心思了,不用心了,极其简单的走法都不会走了,都说不知道了,每当此时我就会很生气,对正正的态度非常气愤,有时还说他,说得他眼泪汪汪。。。。。。事后我反思过,也听过朋友对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过了。
为什么这件事做到后来都有违我当时的初衷呢?我一开始想得都不是这样的。也许真是“望子成龙”,在这样的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大环境下逼得自己也不得不随着大流走了。
我整理了下自己心情,孩子还这么小,不应该过早得给他背负上这么沉重的学习包袱,朋友说得对,只要孩子身心都健康,一般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昨晚回家我问正,暑假里想上国际象棋班吗?他说不想,我说那想学啥呢?他说溜冰,游泳。我说好的,今年暑假我们就学溜冰和游泳,不上象棋班了。
母子俩相视而笑,这样不挺好,孩子开心,我也舒心了。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2月25日晚邻近九点,我坐在电脑旁调试着视频,准备听韩老师跟我们讲课。正好我在上台调试时,xx跑到我面前。这时视频对面的韩老师看到了,并跟xx打了招呼,让xx早点休息,不要打扰妈妈上课。可xx不干,非粘着,这时韩老师又哄xx说:“xx跟韩叔叔再见,晚安!早点休息。”可xx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回应韩老师。这时我就想,xx怎么可以这么不听话,一点礼貌都没有,于是拉着xx让他跟韩老师打个招呼,但xx不吃我这套,转身就要跑。这时韩老师看了,说我这样做非常不妥,我不该强制要求孩子跟人打招呼。
课后几天里我反思回想,以前我真的是,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还是与朋友、同事打招呼,若有遇到带着xx时,我都会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对方打招呼。但xx显得非常缅腼,抿着嘴就是不开口。往往弄得我很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xx教好,有时还会忍不住有责备的口吻说xx:“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你这样的孩子别人不会喜欢的,等等之类的话。”经韩老师提点后,我才发现,自己越是这样教育xx,xx跟人打招呼这方面,越是没有进展。
那天晚上正好听了韩老师讲的,“家长如何理解孩子”和“如何与孩子谈心”这两课。于是我想试着与xx谈谈,我强迫他跟人打招呼,当时的他是怎样想的,他为何又表现的这么不配合,我想只有xx知道这个答案。
在与xx交谈时,我挑了最近的一个话题问:“xx,妈妈前两天在电脑旁,让你跟韩叔叔问好,当时你是怎么想的?”xx想了想反问:“妈妈,你是说你上课那天吗?”我说:“是的”坐在我对面的xx用两只手,夹着我的脸,用力的揉搓一下。说:“我不打招呼,那是因为我只在电脑上见过韩叔叔一次,与他不是很熟,你就要我跟他打招呼了。再说当时,叔叔他只想我去睡觉。并且我觉得妈妈和叔叔都很过份,我当时都说了,睡不着,我不出声,只坐在你旁边,你们都不同意。我当然不会打招呼了。听了xx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懂xx。孩子有这么多不肯打招呼的原因,而我曾经多次强迫他,却从未去了解下,孩子内心的想法。
于是我试着又问:“那之前有时妈妈说你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别人不会喜欢的孩子,那你就不想做个有礼貌让人喜欢的小朋友?”xx听我这一问,停想了几秒回道:“妈妈越是那样说,我越不会打招呼”说这到xx停顿下来,没接着说下去。我追问着:“为什么呢?”xx:“你当着别人的面,不是说我没礼貌吗?那我就不礼貌了。”说这话时xx还带着几分怨恨的口气。
这时我终于明白,为何有多年家庭指导经验的韩老师,在看到我强迫孩子打招呼时,他会立马说出我做得非常不妥。原来我这样做,是给孩子一种挫败,说孩子没礼貌,其实是在伤孩子的自尊心。原以为我的话孩子不会有太多感觉,漠视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错的太远了。
我跟xx道歉说,妈妈错了,以后妈妈不再这样要求你,等以后遇到妈妈认识的人,妈妈先给xx做个介绍,让你了解了对方了,你自己再决定要不要跟他们打招呼,你说这样好不好。xx听了,很高兴的说:“到时我再决定好吗?”可以的,当我把这话刚说完,xx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并还说:“谢谢妈妈。”
那妈妈要谢谢xx的韩叔叔,是他让我了解了xx的内心想法,也是他让妈妈知道做错了。
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一到吃饭时间,很多家里出现这样的场景:小的在前面跑,大的在后面追,就算小逃兵被强按在餐椅上了,也是东张西望,一刻不肯安生。等到好话说尽,手段使完,家长们已经是精疲力竭了。难到吃饭就这么难吗?兔兔也总是听到家长朋友们说过这些问题,我来分享几个高招希望可以帮到家长们。
挑食偏食背后的原因
1、 内因:☆小儿胃肠道发育不如成年人完全,挑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保护机制☆儿童品尝到食物的味道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味觉非常敏感,更喜欢味道淡一点的食物2、 外因的模仿和学习:☆40%~60%的家长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错过克服“对新食物的恐惧感”的机会☆电视的宣传☆环境对食物的评价,母乳喂养时包含了母亲饮食偏好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孩子的饮食行为☆孩子的不良进食体验。对孩子挑食的不满情绪,强迫进餐方式。会促使挑食程度加重
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改善喂养技巧
尝试新事物
初喂宝宝辅食需要耐心:不要轻易改变新食物,允许拿出15次以上。最终宝宝接受。注意观察宝宝进食的反应和身体语言:15分钟之内不吃应拿开。整个吃饭时间≯25分钟。注意观察宝宝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呕吐、皮疹等。选择良好时机:在宝宝感到饥饿时提供膳食(应有饥饿体会,才有饱腹感觉)。
进餐好气氛
为宝宝进食创造良好氛围:避免分散注意力(注意语言、电视等);让宝宝感觉进餐是愉快的,不要强迫喂养,越追着喂饭挑食越严重。妈妈不要暗示某种食物不好吃造而成宝宝偏食、挑食,妈妈本身也应积极地对待食物;不要过分关注宝宝进食,不要有期盼、焦虑等表情,给宝宝进餐的权利。忍受孩子的进餐狼藉,不要总去擦宝宝嘴。
宝宝来参与:
鼓励独立进餐:提供勺子、让宝宝参与餐前准备工作(擦桌子、放碗等);给不喜欢的食物起个好名字。和宝宝一起在花园或花盆中种一些菜,到超市让宝宝自己选择一两样菜等。自发组织亲子活动。小区内、亲友家,小宝宝们一起吃饭,气氛热烈又觉饭菜香甜。
妈妈最关心的两大吃饭问题:
不爱吃鸡蛋和蔬菜怎么办?
解决办法:1. 对不爱吃蔬菜的婴儿,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换着花样做;2. 用炖肉汤做的面条或菜汤,孩子会很爱吃的;即使不爱吃的婴儿闻到饭桌上的饭菜味,都会着急的;3. 把孩子放在大人吃饭的饭桌上一同进餐会增加孩子的食欲;4. 主食和副食分开喂,会增加婴儿食欲,让婴儿品尝出不同食物的味道,如都是放在一起,饭菜混合着,孩子就总是吃味道不明确的饭食,不利于刺激孩子吃饭的兴趣;5. 吃一口饭,吃一口菜,喝一口汤,婴儿会在不断的饮食变换中增加进餐兴趣;每天要尽量吃不同的食品,一6. 周尽量不重复上一周的菜谱,如果种类相同,做法要更换一下。
到嘴里的饭菜吐出来怎么办?
解决办法:这说明宝宝的自我意识强了。小小婴儿大多是妈妈给什么吃什么。随着月龄的不断增长,个性越来越明显,在饮食方面也有了自己的选择,爱吃的就会很喜欢吃,不爱吃的就会吐出来,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如果婴儿是很理性地把饭菜吐出来,而不是呕吐,也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多是表示自己不爱吃或不想吃(不饿,吃饱了都会这样)。这不是疾病,是婴儿自己的选择。如果婴儿把喂进去的饭菜吐出来,父母就不要再喂了。
孩子不爱吃饭的四个原因
孩子不爱吃饭的四个原因
孩子不吃饭大概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一顿饭热了凉凉了热孩子才去吃,吃了没多少又不吃了,家长还要担心是不是吃的不够影响发育。
可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吗?我们总结了主四个主要原因,快来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一、家里做饭不好吃
这个可能虽然不算太大,但也需要拿出来说一说,有的父母工作忙,婚前也没有学过做饭,一做起来手忙脚乱,这也是很正常的,有的家长工作太累,晚上回家糊弄一顿,喂饱就行。还有可能是家长的口味和孩子不同,又很少摸索过孩子的喜好,每天做的菜就不是很得小朋友喜欢。
这种原因是最好辨别也是最好解决的,偶尔带孩子去吃些外面的小饭馆,或者去亲戚家做客,寻找一下有没有孩子爱吃的饭菜,假如孩子的饭量比在家时增加很多,那就是口味问题啦。对策:如果下班后时间相对充裕,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逛逛菜场或超市,让孩子自己挑一些爱吃的菜,或者去学一些在外面吃过的,孩子爱吃的菜。现在网上的做菜教程也很多,孩子一般更偏爱甜口的,带肉的菜,像糖醋鱼,四喜丸子等等。只要勤加练习,厨艺是很容易提高的!
二、肠胃不好
这种也比较好识别,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有些不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就容易引起肠胃问题,像饭前不洗手,爱买便宜的小零食等等,结果“病从口入”。除此以外季节变化孩子也会闹肠胃病。
假如孩子脸色蜡黄,肚子总是有点胀气的话,家长就要带孩子去医院看一看了,有一些细菌感染容易造成孩子的肠胃不适,严重时会变成胃溃疡,个别细菌还具有传染性。但有的爷爷奶奶看孩子时会为了让孩子好咀嚼嚼烂了喂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被传染上爷爷奶奶的肠胃病。对策:如果确诊细菌感染,主要还是要遵医嘱吃药。同时日常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养胃的东西,像小米粥、山药、胡萝卜等等。
三、零食吃太多
我曾经见过有的家长在茶几上摆满了零食,孩子在看电视或玩耍时顺手就会拿着吃,家长也不怎么控制。到了吃饭时间家长才开始犯难。奇怪,孩子怎么不吃饭呢?
这当然就是孩子零食吃太多造成的后果,不到饭点的时候孩子早吃的饱饱的了,哪还有肚子吃正餐呢。但这种零食吃得多,主食吃得少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一方面不能控制孩子的饮食均衡,一方面对孩子的零食中的防腐剂对健康也影响不利。
对策:家长在家要少存零食,每天准确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和量,零食内容最好也以水果、干果等天然食品为宜,其他的零食最好少吃。
四、饭量小
天生饭量小的孩子也是有的,有时候只能吃半碗多到一碗,家长就会很着急,为什么孩子吃的这么少呢。但相比前面的原因来说这个其实不算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问题还是以家长的原因居多,有好些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多吃,吃的越多越好,所以孩子哪怕已经饱了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吃的太少。还有些家庭习惯用大碗,家长在盛饭时又要压一压,就会显得孩子吃的格外少。对策:每个孩子饭量不同,只要不是上述的几个原因,家长不用太担心,也最好不要在饭量上强制孩子多吃,主要还是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让孩子自己觉得吃饱了就够了。
瑞士父母从来不喂孩子吃饭
在瑞士进修期间,我的邻居是从中国某大城市来的一对研究生夫妇。他们有个一岁的宝宝,名叫凯凯。两口子30多岁了,一天到晚追着儿子喂吃喂喝的。
孩子的妈妈要上学,只好把宝贝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凯凯在幼儿园里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孩子们该吃饭了。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凯凯就站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凯凯不会抓着吃,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划,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吃饭时间结束,小凯凯没吃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凯凯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如果孩子真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虽然很心痛,凯凯妈妈还是很赞成瑞士的某些教育方式,“孩子有孩子的自由,比如有的孩子不睡午觉,阿姨就让不睡觉的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但不能干扰休息的小朋友,这是自由的限度。瑞士阿姨不过于强调纪律,她们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为。”
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师的,不要推卸责任
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有的家长去开家长会,回来说自己一直在睡觉,老师废话太多了……
听到他们这样说时,我总是在为那可怜的孩子担忧,这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遇见这么不负责任的爹妈!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老师很少主动找家长交流
一般家长被请到学校,那孩子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找家长沟通的,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如果能跟老师积极主动的去沟通,那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这件事上绝对是帮助很大的。
老师给孩子传递不了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老师给不了孩子上进心
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相背离的,他们主张快乐教育,不主张让孩子刻苦学习,认为那样孩子会很累。殊不知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自觉的挤进了竞争的行列,而你灌输给孩子的思想,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钦佩,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自己觉得不苦不累,完全可以应付自如,为什么不能让他多学点东西呢?
老师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你对孩子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