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发布时间:2020-09-29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爸爸妈妈们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让孩子能够学到自己最好的方面,事事护着孩子,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样的爸爸妈妈当然是完美的,但是,您知道吗,太过完美的父母,反而教不出完美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要适度,如果太过完美无瑕只会过尤不及,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放松点,父母不是万能的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在大的难题爸爸妈妈都能够解决,而且家长们也时刻跟着孩子,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帮他完成,听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说:“爸爸妈妈好棒!”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上一年级的童童开始学英语了,回到家里写作业,妈妈就陪在她身边指导她,这次童童又遇到难题了,课外书上有一个英语单词童童不会,跑去问妈妈,可是妈妈也被难住了,回答不出来。看着童童失望的表情,妈妈也很内疚。
其实童童妈妈大可以放轻松点,即使当上爸爸妈妈了,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只要好好地跟童童解释一下,告诉她:“这个单词妈妈也忘了,明天妈妈再告诉你,好吗?”就能轻松地安抚好童童失望的情绪。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不必多孩子事事周到地照顾,孩子遇到困难了,不要第一时间就帮他解决,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应对,不要让他养成一有困难就找爸爸妈妈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很难独立。
别强迫孩子完美无瑕,他有犯错误的权利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就严厉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批评他,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5岁的乐乐有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喜欢用伸出自己的小手偷偷地抓饭吃,这时候被妈妈发现了,马上板着脸命令他“把手放下,要用勺子吃饭”;喜欢爬到板凳上拿桌上的小零食,但是只要被妈妈发现了,就会被批评……
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盯紧孩子,要求太严格,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说让孩子健康成长了。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然后在平时的聊天中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就好了。
别拒绝冲突,对话与倾听更能解决问题并有利孩子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有冲突是正常的,这说明他已经学会自己思考了,懂得自己去判断事情,所以才会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观点。
妞妞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可喜欢看图书了。晚上睡觉前,她总是抱着图书,在床上认认真真地看起来。爸爸发现她躺着看书,马上过来抢走她的书,让他赶快睡觉。妞妞可不乐意了,对着爸爸大叫:“书上有好多知识,你干嘛不让我看!”爸爸也不解释,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开了。
其实,妞妞爸爸应该留下来,好好地跟妞妞解释,告诉她:“看书是好事,但是不能躺着看呀,对眼睛不好,长大了妞妞就要戴眼镜了,多不好看呀!”孩子刚学会独立思考,但是因为知识还不全面,所以难免会像妞妞一样,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耐心地跟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然后慢慢地跟他讲解,让孩子的想法更加成熟。
孩子会自己争取独立,别把孩子关进爱的牢笼
从小家长总会处处呵护孩子,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想让他少走一些弯路,担心他受一点点伤,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弱不禁风,不懂得生活自理,而且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连自己喝水或者爬上一张矮凳子都不让他做,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会不会也会战战兢兢呢?
方方可喜欢吃饼干了,好不容易想到可以搬凳子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饼干的妙招,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急忙跑过去把板凳拿走,饼干拿下来给她吃,告诉她:“以后要吃什么叫妈妈就好,千万不要自己拿,太危险了!”
其实方方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应该为方方能够想到这么聪明的方法感到高兴呀,应该鼓励她自己拿到饼干,自己只要在一旁看着她就好了。父母当然要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发生大意外,但是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而且这些成就感会鼓励孩子继续尝试更多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健康成长。
别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
爸爸妈妈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什么事情都替他挡着。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们就会连哄带骗地为孩子推卸责任,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是心疼孩子,宁愿自己受委屈。
在家里玩耍的时候,板凳绊倒了圆圆,圆圆疼得大哭起来,听到哭声的奶奶赶紧跑过来,扶起圆圆,心疼地抚慰她说:“圆圆乖,不哭了不哭了,都是板凳的错,奶奶帮你打他!”……奶奶连哄带骗说了好久,才把圆圆哄安静了。
其实奶奶打板凳的方法,虽然能把圆圆哄安静了,但是也让圆圆学会了推卸责任,抱怨他人。孩子开始懂事了,很多事情爸爸妈妈就不必急着挡在孩子前面的,不要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人无完人,爸爸妈妈不用太过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知道,养育孩子的方式太周到太完美,然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方法有多种多样,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但是,这些方法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优秀。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
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如上所述,在吃饭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是本能,但是请一定不要错过孩子自己想吃饭的那一段时期。
刚过周岁的宝宝喜欢用双手扶着饭桌站起来,然后用手抓东西吃。这时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到孩子面前。一开始,宝宝只会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会掉到地上,可以在宝宝坐着的地方铺上报纸或塑料布,这样吃完后也比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妈妈嫌宝宝自己吃饭太费事,收拾起来也麻烦,就直接给宝宝喂,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吃饭的主动性。
不管是谁,一开始做事时都不会太熟练。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熟练地应用呢?给宝宝一个笨手笨脚的机会吧。宝宝自己吃完后,妈妈不应该说:“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还多?”而应该说:“哎呀,宝宝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他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吃饭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进行一场战争了。
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妈妈要狠下心来,把饭菜摆好后先叫孩子来吃饭,如果孩子不过来,也不要理他。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以为妈妈会像过去那样到处追着喂,即使不吃,也会给别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总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到时他们自然会主动要求吃饭。
这看上去虽然有些残忍,但父母必须意志坚定。一般情况下,孩子肚子饿时就会主动想吃饭了。这点父母倒可以放心。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于正正的教育问题,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只要他喜欢的我就会给他去学,他不喜欢的我不会强迫他去学,这是我一开始的初衷,可现在我发觉我做出来的事情和当初的想法违背了。
今年正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开始时幼儿园开始了小班的兴趣班,对于兴趣班我的坚持也是这样,只要有兴趣就行,还这么小,不要弄得这么累。我把课程报给儿子听,他选了个国际象棋,不过他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象棋,只觉得这个棋的子很好玩,他说一定要报那就给他报了,另外还选了个陶艺。我是觉得陶艺学起来很轻松,捏捏泥巴,国际象棋则比较要动脑筋的,而且大人也要一起学,比较累,但既然儿子坚持我也就同意了,都在同一天上午。
一开始学国际象棋我都不陪他上课,我只想让他有个轻松的氛围,学不学得进都无所谓,这样上过三节课后我的一个同学来说了,正正妈,家长不去不行的,每节课都教新的内容的,不去的跟不上的。那我就去听了,和正正一起去上课后看到他上课时根本就不在听,在和旁边的小朋友做小动作,或者自己发呆。而家长呢则都很认真的在一边听一边督促自己的孩子“不许乱动,认真听老师讲,再动不理你了。。。。。。。
上课时看到一个班里有个一到两个孩子对国际象棋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而幼儿园又组织了老师来给家长们讲课,老师说国际象棋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很有用,国际象棋好走的好的小朋友学习成绩一定好。。。。。。。这个说得我心动了,从那时起我决定认真抓正正的国际象棋课。
我把任务交给了孩子他爸,要他用心点教孩子,但孩子他爸不怎么上心,为了这事曾和他爸吵,正正呢?每当他走几步后就没心思了,不用心了,极其简单的走法都不会走了,都说不知道了,每当此时我就会很生气,对正正的态度非常气愤,有时还说他,说得他眼泪汪汪。。。。。。事后我反思过,也听过朋友对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过了。
为什么这件事做到后来都有违我当时的初衷呢?我一开始想得都不是这样的。也许真是“望子成龙”,在这样的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大环境下逼得自己也不得不随着大流走了。
我整理了下自己心情,孩子还这么小,不应该过早得给他背负上这么沉重的学习包袱,朋友说得对,只要孩子身心都健康,一般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昨晚回家我问正,暑假里想上国际象棋班吗?他说不想,我说那想学啥呢?他说溜冰,游泳。我说好的,今年暑假我们就学溜冰和游泳,不上象棋班了。
母子俩相视而笑,这样不挺好,孩子开心,我也舒心了。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有位妈妈小时候因为家里的经济拮据,没有学习机会。当有了孩子以后,她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儿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上幼儿园开始,除了认字、算术,还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艺,如画画、弹钢琴和小提琴、练书法……可能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儿子常常出错,当然就常遭受责备。妈妈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多学点儿东西将来能体会其中的好处。儿子15岁那年,妈妈开始后悔,她发现自己15年的教育方式错了,因为儿子变成了一个很不快乐、常常忧郁的人,并且放弃了所有他本来感兴趣的东西。
经过心理咨询,妈妈发现原来从小因为学习各种才艺而积累的压力,令儿子进入青春期这个对压力非常敏感的时期后无法承受,所有的压力以抑郁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抑郁的情绪笼罩了儿子的整个心灵,以至于他本有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反省失败,妈妈感叹说,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父母随意改造的机器。
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华人家庭和70年代后台湾开始富裕时的家庭教育。可能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切为了孩子,经济上稍一富裕,就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才能的条件。
除正常的幼儿园学习之外,还要让孩子学各种才艺,如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等。正如《亲子》的专题调查发现,83 9%的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
爸爸妈妈认为培养孩子才艺最好多种,因为“小时候(要)多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有单一特长的人以后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才艺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大脑,让孩子多用脑,早用脑,而非在某一方面有特别专长。”看来主要的原因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而且特指在才干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有的父母认为这些全面发展能把孩子“最终培养成一个聪明、健康、快乐的人”,“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很遗憾,学习多种才艺,并不一定让孩子更幸福, 这是事实。
几十年前,台湾和美国的华人家庭已经开始大力地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艺和技能。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为现在和您同龄、生活在台湾和美国的华人,他们现在随手能弹钢琴,随口能唱出音很准的歌曲,随手能画画。但是,他们不比您更幸福、更快乐。这种全方位轰炸教育出来的人,抑郁和自杀的比率逐年升高,因为他们的压力逐年累积,无处发泄。不是弹琴、画画不好,而是当这些训练已经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们宝贵的游戏时间,并最终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时,才艺已经失去了它起初的价值——让人幸福、快乐。
现在,就请您从此刻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各种回答中几乎所有父母都主动提到一点: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认您现在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将来是幸福的。您可能会说,针对各人标准和经历不同,幸福对每个人的意味不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可能只有事业成功才幸福,赚很多钱才高兴……但无论幸福的标准如何,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满足时,就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一个情感不断受压抑、得不到肯定的人,无法感受到快乐。因此不妨想想,如果要培养孩子学习才艺,在您的目的当中,孩子的感受占多大比重?
如果您重视孩子的感受,您会关心他是否愿意学习并且爱这项才艺;您会注意到,强迫他学习不喜欢、不擅长的才艺有多残忍;您不会舍得让他因为忙着上各种兴趣班而没有时间游戏;您会处处留心保护孩子对他所学才艺的爱,让他享受付出爱之后,从才艺作品或成果中得到爱的回报。因为重视孩子的情感,您会在判断才艺老师的教学时,注重观察老师能否启发、保护孩子学习才艺的兴趣。当您开始尊重孩子的情感,无论最后您是否决定让孩子学才艺,学一种或几种才艺,孩子一定会觉得幸福的。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2月25日晚邻近九点,我坐在电脑旁调试着视频,准备听韩老师跟我们讲课。正好我在上台调试时,xx跑到我面前。这时视频对面的韩老师看到了,并跟xx打了招呼,让xx早点休息,不要打扰妈妈上课。可xx不干,非粘着,这时韩老师又哄xx说:“xx跟韩叔叔再见,晚安!早点休息。”可xx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回应韩老师。这时我就想,xx怎么可以这么不听话,一点礼貌都没有,于是拉着xx让他跟韩老师打个招呼,但xx不吃我这套,转身就要跑。这时韩老师看了,说我这样做非常不妥,我不该强制要求孩子跟人打招呼。
课后几天里我反思回想,以前我真的是,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还是与朋友、同事打招呼,若有遇到带着xx时,我都会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对方打招呼。但xx显得非常缅腼,抿着嘴就是不开口。往往弄得我很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xx教好,有时还会忍不住有责备的口吻说xx:“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你这样的孩子别人不会喜欢的,等等之类的话。”经韩老师提点后,我才发现,自己越是这样教育xx,xx跟人打招呼这方面,越是没有进展。
那天晚上正好听了韩老师讲的,“家长如何理解孩子”和“如何与孩子谈心”这两课。于是我想试着与xx谈谈,我强迫他跟人打招呼,当时的他是怎样想的,他为何又表现的这么不配合,我想只有xx知道这个答案。
在与xx交谈时,我挑了最近的一个话题问:“xx,妈妈前两天在电脑旁,让你跟韩叔叔问好,当时你是怎么想的?”xx想了想反问:“妈妈,你是说你上课那天吗?”我说:“是的”坐在我对面的xx用两只手,夹着我的脸,用力的揉搓一下。说:“我不打招呼,那是因为我只在电脑上见过韩叔叔一次,与他不是很熟,你就要我跟他打招呼了。再说当时,叔叔他只想我去睡觉。并且我觉得妈妈和叔叔都很过份,我当时都说了,睡不着,我不出声,只坐在你旁边,你们都不同意。我当然不会打招呼了。听了xx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懂xx。孩子有这么多不肯打招呼的原因,而我曾经多次强迫他,却从未去了解下,孩子内心的想法。
于是我试着又问:“那之前有时妈妈说你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别人不会喜欢的孩子,那你就不想做个有礼貌让人喜欢的小朋友?”xx听我这一问,停想了几秒回道:“妈妈越是那样说,我越不会打招呼”说这到xx停顿下来,没接着说下去。我追问着:“为什么呢?”xx:“你当着别人的面,不是说我没礼貌吗?那我就不礼貌了。”说这话时xx还带着几分怨恨的口气。
这时我终于明白,为何有多年家庭指导经验的韩老师,在看到我强迫孩子打招呼时,他会立马说出我做得非常不妥。原来我这样做,是给孩子一种挫败,说孩子没礼貌,其实是在伤孩子的自尊心。原以为我的话孩子不会有太多感觉,漠视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错的太远了。
我跟xx道歉说,妈妈错了,以后妈妈不再这样要求你,等以后遇到妈妈认识的人,妈妈先给xx做个介绍,让你了解了对方了,你自己再决定要不要跟他们打招呼,你说这样好不好。xx听了,很高兴的说:“到时我再决定好吗?”可以的,当我把这话刚说完,xx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并还说:“谢谢妈妈。”
那妈妈要谢谢xx的韩叔叔,是他让我了解了xx的内心想法,也是他让妈妈知道做错了。
不要责备孩子 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