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给孩子贴上“被欺负”的标签儿
发布时间:2021-04-03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芽儿的说课稿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点亏或受到半点儿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经常听婆婆和妈妈讲她们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发现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看得紧紧的,见到孩子稍微有一点儿纷争就开始护着各自的孩子,结果孩子的纷争却不禁意间升级成了大人之间的“战争”。
也经常听身边很多人对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们会问:“如果把孩子培养得彬彬有礼,不去打人,别人会不会欺负我家宝宝?”于是告诉宝宝:“如果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告诉我!”
又或者他们会问:“如果我家宝宝乐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会不会吃亏?”于是告诉宝宝:“千万不要把东西分给XXX,要不你就吃亏了。”
又或者,有一天,宝宝被其他宝宝打了一下,哭了,他们就会直接了当的说:“不要欺负我家的宝宝!”
......
他们这样做自以为尽到了保护宝宝的义务,实际上却在无意间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又窝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亏”?什么算作“被欺负”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大人说,他“被欺负”,实际上等于是毁了一个孩子,特别是当他的亲人经常这样对他说的时候。实际上,在无形间也给他贴了“容易被欺负”的标签。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这样的暗示着,恐怕,他也会经常考虑自己是否又被欺负的问题,那么,他还能勇敢、无畏的面对着实际上微不足道的纷争吗?
在我看来,世间有很多成年人,他们慷慨、正派,却又从来没有人敢触碰他们的底线;也有很多成年人,他们小家子气、自私、粗鲁,却照样经常被人欺负,且被人鄙视。
这就是,我在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不赞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样自私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的做法。
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何一定要将视野锁定在“被欺负”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呢?
虽然,看了无数类似的文章,可是面对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时候,依然有些素手无策。随着添翼的成长,他也渐渐地开始接触起与他同龄的小朋友来。
和添翼接触最多的小朋友是楼下的比他大2岁整的小朋友乐乐。乐乐虽然刚满3岁了,但依然还处于比较自私的年龄。他的奶奶又住在传达室,所以下了楼,他总是以“老大”自居,什么东西都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
虽然在楼上,乐乐对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楼以后,小家伙立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次,看到乐乐的自私举动,我就会感到为难。有时候也在想,是否要为了添翼,亲自出手和乐乐“谈判”,要他让点东西给添翼玩?还是,当他自私的时候,拉着添翼,对他说,过一会儿再找他玩?
直到后来的一天,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添翼处理这件事远远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乐乐和添翼都在楼下玩。乐乐一个人在玩一个大纸箱子,奶奶们给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长豆角,让他们抓着玩。结果,乐乐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长豆角,不高兴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长豆角从他俩手里夺了出来,然后又“自私”地塞进了自己的大纸箱子里。
一般时候,大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想插手,可是,那个时候,奶奶们都在忙着择豆角,没有一个人顾得上这几个娃。没想到,被抢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没有生气,还很高兴的捡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径直走到了乐乐哥哥身边的大纸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进去。
于是,乐乐没辙了,开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来……
原来,很多时候,大人看上去很为难的纷争,也可以用其他途径很简单的化解。看到了添翼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对一些事情的无限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被“欺负”呢?或许,我们过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负”这件事情上面,而没有引导他们掌握更好的处世技巧。
以前,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孩子经常被班上另一位个子高的同学打,后来,家长没有为他出面,而是让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孩子和那个高个子同学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实,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纯,有时候,之所以孩子会被人欺负,是因为我们把欺负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远远超过了欺负本身。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为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被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所影响。
再一个,就是多和孩子谈心。每天放学回来,多关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他觉得自己被欺负的时候,好好开导他,让他的心豁达起来,再通过聊天,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处理问题的还需要是孩子。毕竟,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再能干,也只能保证他的前半辈子,后面的路还需要他自己走。与其帮他一时,不如让他自己多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将事情处理得越来越完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
负面标签,让孩子挣扎一辈子。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生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比如“你简直就是一个笨蛋!你就是爱挑食!你性格太内向了!”等等,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真的就会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怎样才能帮孩子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孩子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呢?
下边一组漫画也许会告诉我们最实用的技巧:
寻找机会
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以身作则
记住孩子的那些特别时刻,
择机鼓励他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方式行事时,
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旧改不了他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也许会有点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坏的情绪里头。不要去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因为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负面标签吗?
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最必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如果连我们都做不到,还能指望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别给宝宝乱贴标签
“宝贝,你真胆小!”“你怎么这么慢?”“你就是不认真!”……看似一些很平常的评价,对于敏感、吸纳期的宝贝而言,却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宝贝成长不利。我们该怎么做呢?
别着急给孩子定性。说通俗点,妈妈的行为就是在给孩子定性。对于大人,我们尚且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何况孩子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小小性格初见端倪,这样消极的评价,只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有害无益。
小心“标签效应”。有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书里展示,经常受到赞美的水会形成美丽的结晶,而总是收到诸如“笨蛋”这样消极评价的水形成的结晶凌乱而破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作为家长
,要想让孩子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一定多赞美他、多表扬他。
跟孩子沟通多用正面词汇。例如,把“胆小”换成“大胆点”“勇敢些”,把“脾气大”换成“嘘,小点儿声,妈妈愿意听!”把“贪玩”换成“游戏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等等。
给孩子一个“冷静时间”。当孩子任性耍赖或行为出错时,妈妈不要着急批评教育或者出招,不妨给他一点时间冷静一下,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情绪平复,然后帮助他分析事情的对错,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不要反复强调他的做法有多么错误。
把孩子当成你的朋友。当你忍不住发牢骚时,请把孩子想象成你的朋友。想想对自己的朋友,你会说出“讨厌”“笨蛋”“可恶”这样负面的话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个体,有权利要求你平等地对待他。
如果你贴标签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孩子,请找合适的机会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为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
我不希望孩子被欺负,也不希望孩子欺负人
电影《我们的世界》讲得是十岁孩子间的友谊。有人短评,堪称儿童版甄嬛传,里面说尽了女孩间的羡慕、小心、祈望被喜欢、嫉妒、沮丧、害怕被孤立……也有人说,看的过程中不禁痛哭,想起过去的种种,即使没有被明确孤立、霸凌过,童年的孤单与对友谊的不确定,谁又没经历过呢?
影片从游戏开始,从看起来小心翼翼的女孩李善在等着同伴选自己,但一直都没有等到叫自己的名字…….她是一直默默地看着欢迎女宝拉与伙伴闲聊的女孩,她是被叫到名字会很欣喜仿佛天大好事降临的女孩,她是默默帮妈妈照料弟弟,明知家庭状况而不敢妄自满足自己欲望的女孩……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直孤单着,没有人聊天,没有人游戏,自己编织的手链不知送给谁…….
暑假开始的时候,班上新转来了一个女生--智雅,她们在班级外相识,没有过去他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她们一起游戏,一起买东西,一起住,李善小心地经营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很开心!
开学了,智雅开始莫名地疏远李善,亲近宝拉。这时,关于霸凌与孤立,开始真的渐渐露出端倪,甚至愈演愈烈……
1、友谊背面的恶
很多十多岁的孩子身边会有一小群已经来往多年的朋友。他们是透过邻居或家族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大约8、9岁的时候,孩子会更清楚自己喜欢和谁作伴,通常是由分享共同的兴趣开始,伴随一种渴望要和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一起成立一个强大的社群。力量和归属感对8、9岁的孩童而言特别有意义,对她们在面对实际上仍无法完全掌控环境的事实,提供一种庇护。
在这个年纪,最要好的朋友代表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情绪从儿童阶段的发展转化到成人阶段前,一个透过亲近友谊来探索关系本质的重要节点,这个节点可以强化和确认逐渐形成的自我认知。
2、霸凌者是为了转移对自己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芮贝佳.伯格斯说“有时,女孩们对待友情的方式虽然不至于到霸凌或公然不客气的地步,但许多女孩会倾向恶意批评,因为这种行为可以进一步巩固与新朋友的连接,同时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如智雅融入到宝拉的小团体时,仿佛需要分享秘密一般,告诉她们李善的种种不好;而当宝拉因为嫉妒智雅的成绩想要将智雅排除到群体外的时候,也在不断地说智雅的坏话,她偷过东西,就好像说她并不如她成绩般那么优秀,而这仿佛也加剧了小团体的凝聚力。“这样的行为也会在男孩身上看到,他们通常会将这样的感受以公认的惯例和行为模式呈现,例如社团所定的规矩,或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
这是霸凌者的雏形。由于孩子对自己在社交和团体当中的位置相当敏感,也会烦恼自己的弱点,因此她对是否能够拥有归属感和被接受是相当在意的,他们会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各种事物抱持相当严苛和焦虑的批判态度。自觉脆弱的孩子们常会借由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感受,尤其是针对那些她认为比自己还更不能适应的孩子们。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公然霸凌,但通常是不自觉的,一般孩子们会透过批评和选择游戏或队友来传递出对其他人的疑虑。电影中排挤的主要呈现形式也是这两类:批评和选队友。
霸凌者比较容易出现在具有某种特质(有自卑感或有困扰)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不知道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渺小、无能或妒忌的感觉。尤其是那些特别担心归属感,在家中找不到安全位置,或觉得被忽略而感到焦虑的孩子们。智雅刚刚转到新的学校,知道李善被孤立,而自己父母离异,长期缺乏母爱,这样的情境在担心自己被孤立时,不禁融入了霸凌者的大团。
3、被霸凌者怎么被选上的?
因某种原因而没自信的孩子,会先吸引那些麻烦制造者的注意,他们将身体或情绪的力量强加在缺乏自信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比较不会向外寻求援助,或让大人觉察到他们遭受到的恶意行为。
李善家境中下等,父亲劳碌赚钱,酗酒,对父辈充满怨恨,母亲忙做小生意,她的生活处处精打细算的场景,尽管她被爱着,但生活情境上的困窘让她没办法与其他小伙伴一样心无牵挂的买买买(看中的彩笔,一次次拿起知道无法购买);游玩(照看弟弟);甚至说心事也无人倾听(当兴高采烈告诉妈妈自己交到好朋友时,妈妈因为劳累早已睡着。)
4、请为自己发声
当弟弟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李善很愤怒教训了他的小朋友,结果他们接下来又一起玩了,李善说以后不要一起玩了。
弟弟说:不,他打了我,我也打了他。
李善:那然后呢?
弟弟:他又打了我。
李善:你打回去了?
弟弟:没有,我们就一起玩了。
李善:那你怎么甘心被打?
弟弟:打过来,打回去,那什么时候一起玩啊?
对于被霸凌的受害者,告诉他们霸凌者内在其实是恐惧的或那样的行为的荒诞的,仅能提供一丁点的支持。
或鼓励受害者去寻求一个更狠的角色,并不是马上就有帮助的办法。其实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问题的临时解决,而是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上完了小学,会上初中?不在学校,会在游乐园?不是友情,或者是亲情?
面对霸凌,大部分仰赖于自信心。有能力的沟通和正确认知价值感和归属感。
那些可以在家中很自在分享,或在固定时间讨论感受的孩子们,很自然地会在心中培养出坚定的归属感。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因为比较能自在地与人相处,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会因为可以找到支持自己,以及可以相互讨论和思考的对象而充满自信,这帮助孩子保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仍有大人关心自己,他们当然也比较愿意向大人寻求协助。
遇到不公不义的事,一定要勇敢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战,否则霸凌的噩梦永远不会停歇!
孩子,请为自己发声!
当你明明不喜欢这件衣服的颜色的时候
当你真的不想上辅导班的时候
当同学叫你一起逃课的时候
你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孩子!
那天,妞儿吃完西瓜跑到一边看电视,餐桌本来就不大,盛西瓜的盘子和西瓜皮在餐桌上一片狼藉。此时的我手忙脚乱端着饭菜走到餐桌旁,我顿时皱起眉头:“臭妞就是懒,吃完了就不会帮忙收拾一下!”
一旁的妞儿偷乐起来。“以后再这样懒就别吃西瓜啦!这样下去会变成小懒猪的!”我放下手中的盘子边收拾边唠叨。
“妈妈,我就是一个小懒猪,以后你别再唠叨啦!我自己都承认我懒了,你再说也没意思!”小妞一旁狡辩。
我顿悟过来,这小妞给我较劲呢!看来孩子的缺点真不能强化点拨,我越是点拨,妞儿反倒有了这样的心思:你不是说我懒吗,那我就干脆懒给你看好了!
我一直对妞儿的卫生习惯着重培养,我认为小女孩从小就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前妞儿做的很好,她能独自把自己的卫生做的很棒,比如学习的垃圾知道放在一个塑料盒里,等到满了自己知道倒进客厅的垃圾桶里。
自从暑假后,妞儿的懒散习惯渐渐呈现出来。写字的时候会把学习桌弄得一片狼藉,用过的废纸扔的床上和地上都是。
“妞,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垃圾怎么能扔的到处都是呢?”我边皱眉头变责怪小妞。小妞对我的责怪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的忙着自己的事情!
看到这儿,我有点冒火,走向前扯着妞儿的耳朵问:“妈妈跟你说话呢?没听到?”“听着呢,妈妈,我听着呢!”妞儿边笑边答应着。
没想到第二天,小妞的房间里依然如昨天那样乱!这样下去可不行,整个暑假过去,妞儿的恶习一旦形成,想要改正要费一番周折!“妞儿,你这样下去可真的无可救药了,妈妈昨天怎么说的,为什么你就是记不住呢?你真想变成一个小懒猪?”我对着妞儿再次唠叨起来。
妞儿在一旁嘟起嘴不高兴的反驳:“给你说了,我就懒猪,妈妈勤快你就帮我干吧!”听到这儿,我又一次顿悟过来,看来这标签真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你越是强化孩子身上的毛病,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索性跟你杠上,想要变勤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过这两件事情表明,我感到在妞儿身上不能再随便贴标签了,我得改变策略让妞儿改变懒惰的习惯。
诸 如妞儿吃完的垃圾,我会用温柔的语气对妞儿采取糖衣炮弹的攻略:“宝贝,赶快帮妈妈收拾一下,这是妈妈该干的,但妈妈正忙着,宝贝收拾一下就算帮妈妈 啦!”妞儿听到这儿就蛮高兴的,会把盘子和垃圾原地归位。完了我再给妞一通狠狠的表扬,妞儿就会乐的满脸开花,自己的卫生很快也搞定啦!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随便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家长在育儿当中,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唠叨,好的标签可以因地制宜的贴贴,坏的标签千万别给孩子随便乱贴。
有 的家长在育儿中可能会有些急躁的心理,特别是孩子学习成绩和犯了某种错误时,家长就会顺口说:“哎呀,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样讨 厌!”这些话常在家长挂着,唠叨的遍数多了,不但起不了好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觉得父母眼里我就是个这样的孩子,做不做好都无所谓,反正在爸妈 心里就没有好处了。
不知大家留心过身边的育儿故事和典型的案例了吗?一个经常抱怨和牢骚满腹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一定 会胆小懦弱,没有自信,做任何事情都会举棋不定!这就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多了,孩子的已经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本性,在父母的变相的“标签”下,孩子走上 社会也会没有自我,丧失奋进的动力的。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来看,我家妞儿并不是懒惰的孩子,只是被我唠叨的多了,才故意做了我嘴里的“小懒猪”。幸亏我及时改变了方法,“小懒猪”最后又变成了“勤快小公主”。我不是非要孩子按我的意愿去做事,也不是非要培养出一个“勤快”孩子,我只是让妞儿干些力所能及的,这样对与她的成长会有好处的。
我家的典型例子相信大家看到,也会有一番感想的!好习惯虽然是小时候就要培养好,但切记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懒惰”的标签,你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该怎么办?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该怎么办?
今天送涵宝上幼儿园,宝贝们都在玩玩具,我正准备离开,看到坐涵宝旁边的那个小男孩动手打涵宝。于是我站到他旁边说,涵涵的妈妈在这里,你都敢打她?于是我开始跟那小男孩讲起道理,要他跟涵宝做好朋友,打人是不对的,你是最棒的最乖的之类的话,谁知小男孩根本听不进道理。我又用了恐吓的方法,再打人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也不管用,他一点也不怕。
在我再次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又开始打涵宝。于是我又返回去,在涵宝的耳边说,他再打你你就跟老师讲!而且要还手!(大家看到是不是觉得我这妈妈教育孩子方法如此之差?)
记得上次那个男孩打涵宝,老师站在旁边跟涵宝说,他再打你你就跟老师讲。可是情况就摆在眼前,跟老师讲了有用?老师就在不远处,看见当没看见,听见当没见。
那男孩打涵宝我看见已经不是一次二次了,虽然是个孩子,但总是看见他欺负我家涵宝,这当妈的心里当然心疼了。
我家涵宝是那种别人打她也不还手的那种,也不主动打人。刚上幼儿园时,我也挺担心她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大家都说有老师在呢,不怕。可如今是有老师在,问题还是出现了。
经常我去接涵宝时,听到孩子们这个在大声说‘老师他抢我玩具’那个在说‘老师他打我’。看见老师听到像没听到,老师可能也是带小孩太多,已经对这些见怪不怪了吧。不过换个立场,自己每天带一个孩子都挺累了,想想三位老师每天要带30个孩子,更辛苦了。
以下是在网上搜索到一些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回复,觉得有些说的很有道理:
一、我认为小孩在幼儿园出现的问题,1、先找老师,由老师在幼儿园解决;2、问清楚欺负你儿子的几个小孩的家长姓名和联系办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协助解决。
二、你遇到孩子被欺负,一定要和老师讲清情况,老师才能多注意。大部分小孩子一次被人欺负就可能再也没有反抗的勇气,受惯气的小孩靠他自己是不会扭转被欺负的局面的,一定要有大人帮助,你要直接找那几个小朋友严肃地告诉他们不准再打你的孩子,这比让他们的家长制止自己孩子要有用的多。
而且要告诉孩子,他不是孤单一个人,爸妈、老师都能保护他,他不要怕任何人,勇敢地保护自己,为保护自己打了别人是勇敢的孩子而不是坏孩子。
三、你要他回打别人或告老师对他来说是要有勇气的,所以会很难。我的孩子也是总会小伤不断,他也很胆小,我就教他别人欺负他的时候就大声的叫,我考虑一方面大叫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方面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一声大叫足以使对方退缩了,对孩子来说叫一声也不会很难。孩子被欺负家长总会不高兴,不过有些时候要弄清是什么原因,然后再告诉他如何保护自己。
四、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个性(这位家长说的有道理):
1、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压抑他,让他太逆来顺受
2、也不要太过份保护他,让他事事太依赖家长
3、多带他和小朋友玩并认真观察他,让他学会怎样和别人和平相处
4、教他保护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
五、别强化孩子“老被人欺负”这种概念,这样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现在的孩子因为被成人保护的比较多,会向两种极端发展,一种是在交往中退缩,一种是在交往中霸道,我想你的孩子应该是第一种,所以你应该和老师配合、交流,共同商量怎样帮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怎样树立自己的个人魅力。(我觉得这位家长说的很道理,可以借鉴)
六、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去培养孩子的胆量,平时多带他去公共场所或去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学会和小朋友和睦相处,从而改变他的性格。(这个也不
孩子被欺负,应该告诉孩子还击吗?
孩子被欺负,应该告诉孩子还击吗?
张女士苦恼的问我:“我是不是该带宝宝去学柔道,然后教宝宝回打过去,还是教他继续回避呢?”张女士说:“我们家从小开始,我爸爸就教我们不要与其他人打架,要与同学朋友谨慎相处,我从小到大就没有跟人吵过架,可是看见我宝宝这样,心里就觉得难受,可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今天小编就借此与大家共同来讨论下这个话题,当宝宝挨打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去正确教导他们。
张女士她的一位朋友也曾给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她很困惑该不该听从她朋友的建议:
一、告诉自己孩子不要跟喜欢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小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朋友。
二、如果别的孩子老无故打自己孩子,我觉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击。
小编:小编觉得这样做的话宝宝心智会逐渐变坏,甚至可能会出现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情况发生。
三、告诉打人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喜欢无故打人,让他们注意到平时要对自己孩子加强教育。
小编:行为不可取,这样会让其他孩子受到家长的痛骂,这样做可能导致对其他小朋友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
我想,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也是孩子妈,当我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一样会觉得很心疼。不过我还是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孩子们之间的打斗跟我们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斗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我们大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跟自然界其他小动物,比如小老虎、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是有相通之处的。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
其次,对于一个才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张教他打回去的,因为教他打回去,你传递给他的是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那么他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他可能会交到比较少的朋友,甚至导致周围的孩子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励他成为一个软弱的人,软弱与强硬与否并不由拳头的冲击力来决定。况且,将来他长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时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脑子去思考,去想办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战胜对手,更多的需要脑子而不是拳脚。
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诉别人的家长当然可以,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规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说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态度会让他意识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会面临一种压力。同时,在告诉他不能打你孩子的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跟你家孩子玩的方式。比如,鼓励他跟你的孩子成为朋友。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并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如果他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最后还有一点,孩子也没必要一定就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只是跟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要在一边给予关注,防止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就是了。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况且,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其实都是有利的,这样,一旦他将来长大后发现他周围的世界原来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会更加难以接受。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要教给他适应现实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不是非要以武力相抗衡,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事情的关键,具体还是需要以实际出发,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教导,将孩子带入一个不那么友善的生活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