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答疑: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
发布时间:2021-03-25 幼儿学习故事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因此,理论上讲孩子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但是,上学后很多孩子怎么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呢?究竟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近日,记者和石家庄一中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聊起这一话题,希望她的观点能够对那些有此想法的家长有所帮助。
个案描述
有奖励为什么也应付作业?
小东,小学二年级,喜欢学习,平时学习也很用心,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令人满意。但有件事让妈妈一直不满,就是小东的口算卡总是不能完全做对。妈妈对这件事着急且有些气愤,着急的是,这件事说了很久,还是改不了;有些气愤的是,这些题他都会做,就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加看成减,减看成加,导致结果错误。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决定用奖对惩错来彻底解决小东的问题,奖惩的内容是小东的上网时间。母子商定,如果小东口算卡全部做对,每天奖励多上网十分钟,如果口算出错,按照错误多少减少上网时间。
双方觉得合情合理,开始依约行事。一开始真的收到了一定效果,小东口算出错明显减少,这让小东很有信心,妈妈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几天下来,小东发现虽然每天错误率降低,但不能完全做对,所以依约定仍得不到奖励,反倒是每天的上网时间屡屡缩减。
这个发现使得事情的发展出乎之前的预料。先是小东每天做完作业都哭鼻子,因为他的上网时间被苛扣了。后来开始顶撞妈妈,故意把其他作业写得很乱,以前小东有问题愿意思考,现在会堵气地说:“不知道!想不出来!不做了!”小东的作业写得越来越应付。
专家释疑
让孩子为学习而学习
对于找上门的小东妈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办,而是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寓言故事———《孩子在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故事讲完后,小东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原本孩子是为自己而学习的,结果因为妈妈,让他变成为争取更多的上网时间而学习。
张老师告诉记者,其实,这位妈妈就像故事里的老人一样,把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因为他们都是想通过操纵外部动机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这种动机的转变也是一种评价体系的转变,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评价体系驱使,而外部动机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如果将外部评价体系当作参考坐标,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个体的内部期望,让个体不满,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个休痛苦,为了减少痛苦,个体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努力的程度。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这样被家长移动了。
具体到家庭教育上就是,父母喜欢控制,父母太喜欢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得失和评价。上学时,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这样个体自然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能是外部因素的奴隶。至于个案中提到的孩子缜密和细心的思维能力如何养成,这需要一个系统和科学方法,绝不是一奖一罚那么简单,所以家长要慎用奖惩,免得治聋不成反成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是谁给了孩子们犯错的机会?
是谁给了孩子们犯错的机会?昨天在下班的路上,接到帮我照看xx家长的电话。接电话前我猜想一定是xx惹事了,果不然电话里同学妈妈问我下班了没有?我说在路上了。她接着气急败坏的说,今天放学后她给了xx和xx的同学(她自己的孩子)两人一张五元钱,让他们花其中两元去买吃的,结果两个小家伙把五元全部花了,买了东西后还偷偷的在外面吃完了,到了吃饭时间他们还故意跟她玩起躲猫猫来,说她被两个小家伙气得不行了,现过了吃饭时间,她要罚两个小家伙不准吃饭,让我赶快回去好好收拾一下他们。我说:罚他们不准吃饭我赞同,但你先也别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我一会就到。
挂了电话后,我想,两个孩子这样做,错也不完全在于他们,同学妈妈也有很大的责任,一,放学后没多久就会吃晚饭,干嘛给他们钱让他们去买东西吃呢!二,给钱就算了,还给张五元的,让他们花其中两元。孩子们在一起买东西,看什么都想要,不花完是绝对不可能的。三,给钱前没跟孩子约定,他们应该什么时候必须回来吃饭,否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孩子在外有吃有玩,那还会自觉回去,吃得饱饱的,当然不想回去吃饭了。同学妈妈做的不得法,结果把自己气得不行。回去我不光要跟孩子们谈,还得跟同学妈妈好好说说。
可等我到同学家时,看到同学妈妈最终没等到我来,动起了粗,手拿一根棍在打xx的同学,同学爸爸抓住孩子的手,像是在护孩子又像在协助妈妈。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并拼命的挣扎。xx站在旁边也吓得扁着个嘴,要哭不哭的样子。看我到来同学的爸爸放开了孩子的手。我对同学妈妈,不可这样打孩子,当同学妈妈还扬着棍时,孩子却非快地跑得老远。同学妈妈对孩子吼到,你再跑回来看我怎样收拾你。转身与我走进房,把事情给我再描述了一遍。我没有当场说她的不是,因为毕竟自己孩子也在场,现她在气头上,我若说了她呆会还误以为我护犊心切。
过后同学妈妈叫xx去吃饭,我说要罚两人一样对待,今晚的饭就不准吃了。本我还想与同学妈妈再好好聊聊的,但因为晚上xx有围棋课,快到点了,估计等我们赶到就要迟到了,所以就匆匆忙忙的赶回去放书包。
在回家的路上,xx一声不吭,我问他,今天的事,你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吗?xx小声的说:“不知道。”我说首先阿姨给你们钱去买东西时,就不应该把五元全部花完,买了东西后你们还不自觉回家。之前妈妈也跟你说过,不可随便花他人的钱,可你今天就犯了。xx听了连忙为自己辨道:“我说不要花完的,是同学硬要买那脆饼吃,吃完后他还说不要回去,在外面玩会。”我知道xx在推御责任,怕我会像同学妈妈那样打人。我对xx说:“妈妈不会打你,但不代表什么事都允许你去犯,你要自己懂得分寸,同学要花完,你就认同了?他说不要回,你就听从了?那你自己有没有自己的主见?”xx听了没出声。我继续说道:不要有些事妈妈说过,你却没记在心上,事后还犯。今天妈妈再跟你重申一次,以后不可随便拿别人的钱去花,你若还有下次,那妈妈取消你寄放在同学家。”xx这回急了忙说:“妈妈我错了,下次不再这样了。”我说:“你错与对,不要对我说,今晚好好反思,想想明早怎样向阿姨道歉。”
今早起来,xx就对我说:“妈妈,呆会我去向阿姨道歉,我不该和同学把钱花完,还在吃饭时不主动回家,以后就是同学不肯回,我也要把他叫回。”我说行,知道错那能好好反思是好事,不过你不能只在口上说说,要牢记在心,下次是决不允许自己再犯。xx听了,点了点头。
结果在等车时,同学妈妈来了后,xx只说了句,阿姨对不请。被同学妈妈回道,这次就原谅你们了,下次若你们再犯,看我怎么来把你们一起收拾,吓得xx就没下文了。看来同学的妈妈被气得不轻,隔了夜这火气还没下败。
等孩子们都上车走了后,我和同学妈妈聊了会,我说:我把孩子交给你,是放心信任让你来管教,所以孩子有那些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尽管批评,不要顾及我会有什么想法。不过以后你在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时,事前一定要与他们约定好,免得事后自己被孩子气得不行。还有以后也不要随便给孩子钱去买东西,因为孩子一旦得到你的允许,那你给他们多少都能给你花完。同学妈妈听了后,也说是自己没想这么多,让孩子钻了孔子。以后在对孩子这方面,自己也得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次家务,要擦桌子、擦玻璃、刷马桶、扫地、拖地,他会如何安排这些事的先后次序?他知道这个过程中如何用水最节约吗?他做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
如果你说,我的孩子不做家务,哦,这比他数学不及格问题更严重。
那些数学能力应该在小学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讲,计算准而快是后续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多做计算练习。
计算(包括运算律的使用)就是一个熟练工种,想要达到高水准,必须每天定量做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
空间想象力对孩子学习数学中“形”这部分内容来讲比较重要,空间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动手画图和制作实物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懒得动手”。
事实上,养成画图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习稍复杂些的平面几何时,自己动手画一遍图,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形成题目条件使用方式的认识。
最终的能力目标当然要面向信息的提取、选择、联系、整合,如果说计算能力是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阅读能力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面对孩子的“粗心马虎”
家长应该报以什么态度?
所谓粗心,往往是因为你的知识技能巩固工作没有做到位。
“粗心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有吃透,训练还不到位,操作不熟练,或是专注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走神;
所以孩子说“粗心”,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辨析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粗心现象”。产生“粗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粗心”这一表象蒙蔽了,而 忽视实质性的问题。认为“粗心马虎是小事”,不仅堵上了自己改进和提高的路,而且很容易导致浮躁的学风,对学习态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再优秀的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事情都做到100%的完美。如果孩子“会而不对”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家长总的来说还是应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不要太求全责备。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搞奥数竞赛?
关于奥数:有兴趣,才适合学。
奥数的好处是能够为你的头脑打开另一方天地。但是奥数一定不要为了功利而学,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学,虽然说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长期孩子闹大人烦,起的负面作用足以抵消正面的效果。
而且,有事实证明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只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学段中后期的数学成绩并不弱于学过奥数的孩子。
但是说到数学竞赛,那真的是,少数人的游戏。
现在取消竞赛加分的一个好处是,真正还能留下来搞竞赛的孩子都是好这口的。而且数学竞赛能搞到顶级的孩子,对数学一定有非凡的热情,他们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刷题”。
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必要条件之一是真心喜爱数学竞赛活动,能够为此坚持付出;必要条件之二是勇于挑战自我,能够从挑战中得到享受;必要条件之三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至少要优于95%的同龄人。当然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愿意让孩子参加竞赛历练一下,开阔视野,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付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好的成绩了,也不要把搞竞赛作为主业。从结果来看,竞赛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学业考试。
做多少题能练好数学?
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而且要看你的“学好数学”定义在什么层次上。就常规课内学习而言,我们一般推荐孩子在学习新课时做两本同步练习册(包括学校作为 作业的一本),而且最好是一本中等难度的,一本难度稍微高一点点的(高一点点就好,不要太难),这样基础巩固和进阶提升可以兼顾。如果有“超前自学”的经 历,自学时已经做完了一本练习册的,那么除了学校作业外,再找一些单元检测题练练比较合适。如果想好好弄弄竞赛,那么至少也得十几本书打底才行(好多竞赛 生学过练过的书摞起来都一米多高)。
现在大环境很鄙视“题海战术”。我想说,“题海”或许不需要,但“题湖”可能还是得有的。
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比老师重要
第一,家长一定要主动配合老师的学习要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当。
面对老师的要求,1/3的家长积极跟进,1/3的家长偶有配合,1/3的家长置之不理,这就是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形成的原因。非常有道理。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只有在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才会最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力。
第二,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家期间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只能靠家长,不能靠老师。一般说来,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 2~4年的时间,而且一旦成型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法是可以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调整的)。如果家长抓住了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 面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很多心了;如果家长没有抓住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面想操心都无能为力了。
别低估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别低估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上个周末,儿子的班主任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通知儿子下下周担任国旗下班级演讲的光荣使命,全家都十分高兴,一起研究演讲的主题,老师让结合平时和孩子外出的游记,写一篇内容偏重于鼓励孩子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主题。我们三个经过商量,决定围绕爬山的经历展开描述,由**的爸爸执笔。周一白天,爸爸写完稿件,晚上爸爸念给**,两人又经过了二次修改,由于儿子不认字,我就把文稿用手机录了音频,然后放给儿子听了一遍。
周三,儿子上完国际象棋课,回到家里吃完饭,自己就把我的手机拿到一边不停的播放自己的稿子,然后一边玩着自己的汽车。听了许多遍之后,自己开始尝试跟读。我们吃惊于儿子的主动,也不打扰他,在一边观察他。今天早上,儿子起床后,自己又拿起手机听录音,听了几遍后,**爸问:儿子,你准备的如何了?儿子回答,我已经背过了。
在班车上,我回想着儿子昨天的场景,庆幸于昨天没有去干扰孩子的学习。我每天下班都在兢兢业业的催促孩子快练琴、婆婆催孩子快做战术题,其实,我们是低估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严重扰乱了孩子的生活节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活的节奏,作为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我需要做的停止我对孩子的催促,对孩子,他们感觉最舒服、最顺畅、就是最适合孩子的。
尊重孩子的节奏,停止我自己的焦虑,相信孩子能行
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答孩子的性格培养
许多父母以为尽一切可能地爱孩子、尽可能地呵护和保护他(她),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问题。可是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在襁褓中的孩子也需要很多的互动和沟通。这些认知和技巧,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吗?做为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该如何了解他(她)们的特质,判断他(她)们的行为,贴近他(她)们的心理,并还能教会他(她)们理解你……这听起来,难吗?亲子教育专家陈禾就“孩子的性格培养”的相关问题做了互动回答。
1、@用户:陈老师,我家大儿2岁9,小儿5个月。大儿今年9月入园,但是他生性内向,对新事物很焦虑,尤其是对小朋友多的地方。有了二宝后就显得更加厉害。家里人都很担心。这个幼儿园有个收费的早教班,说必须去,下个礼拜开课。根据以往的经历,我家大宝不会喜欢上。我需要天天坚持去早教课吗?
陈禾:①接受孩子的特点你才能好好发展他的学习能力。不到3岁和超过3岁的差别是挺大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发展孩子的基本能力,特别是语言、认知与动手能力,不能为了幼儿园有兴趣班就迫使孩子把时间花在不适宜的活动上,我相信幼儿园不敢强迫孩子上额外收费的兴趣班,可以先不让他上。←②不需要急,重要的是做好现在的陪伴,花更多的时间陪他从事各种活动,多和他说话,让他活泼起来,公园是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在观察、寻找兴趣的物品中发展他的关注点,有关注点的孩子,在探索认知中培养出动手能力和思考力来,渐渐就不会不敢接近小朋友了。
2、@用户:陈老师,您好。孩子两岁多,女孩。请问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是个不够自信的全职妈妈,很担心会养育出另一个我,谢谢您。
陈禾:自信是在成功的体验中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下产生的心智力量。孩子的自信其实就在游戏中形成,能玩会玩的孩子,经常都能够享有成功的快乐,这种感觉,让他敢于动手去尝试,这就是自信。
3.@用户:你好陈老师,我女儿两岁两个月,平日在家与大人的交流没有问题,但出门在外就不愿和人打招呼。去游乐场玩滑梯,好像也总是不在状态,在一边发呆或者观察别的小朋友玩,轮到她玩,她总是瞻前顾后,听到后面有点动静她会退出让其他小朋友玩。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不自信吗?盼回复谢谢您。
陈禾:孩子还小嘛!不必着急,多些活动,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就不会不敢参与。
4.@用户:陈老师,您好!我家女宝,2岁半,一岁半以前我全职在家陪伴,后来上班开始由孩子外婆为主,孩子成长得不错。最近清明节带孩子回老家,全天陪伴,回来后开始上班,孩子不能与父母正常分离,每天我会跟孩子说,妈妈爱她,下班就会回来,也是这样做,跟以前一样,但做不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跟爸妈拜拜。
陈禾:生活常规以改变,孩子就需要时间去重新寻求适应,多些耐心,只要你摆正良好心态,孩子就会逐渐适应。
5.@用户:陈老师您好,儿子现在三岁半,以前在爷爷家,我一周看他五天左右,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前还和我回家,从三月份不回了,离不开爷爷了,爷爷去哪他去哪,这几天我歇班把他带回家也要爷爷根着,我自己去幼儿园接他,他还哭,让爷爷一起接他,请问您怎样让他回家不依赖爷爷。我六日全天陪他
陈禾:爷爷长期陪伴形成的依恋不是你立刻就可以取代的。你必须接受他的情感需要,不必强行拆开他与爷爷的亲近。你现在只是歇班才有时间陪伴,如果你转移了他的依恋也未必是好事。你只能在陪伴质量上尽量做到最好,让孩子接受你,别要求他疏远爷爷,否则你回去上班后他又有适应的难题。
专家问答: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在儿子5岁的时候,我给他在小区附近报了个画画兴趣班。当初是为了不让他在家看动画片。刚开始他很排斥,都是强迫着才去,一个月后他才慢慢接受。如今,孩子读小学了,我们打算给孩子换成跆拳道班,他又不愿意去,甚至还说要回去画画。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儿童心理专家缪卓锦:为什么要换一个兴趣班?到底是孩子为了兴趣去上还是妈妈为了自己的兴趣让孩子去?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过程称为“补偿”,父母为了补偿自己没实现的愿望,于是强迫孩子去学习跆拳道。
反过来想,妈妈自己愿意学跆拳道吗?白女士您为什么会对跆拳道产生兴趣?您肯定在里面投入了一些别的东西。我见过很多如您这样的父母,把自己人生里很多愿望一股脑儿交给孩子,希望孩子去实现。
于右任老先生说过,“人生七十才开始”,白小姐您为什么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无论是跆拳道还是开飞机,它都属于你自己,是你自己的追求,你有权利去追求。时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追求理想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充实,同时示范给孩子看——妈妈有毅力和恒心去追求理想。教育者,莫此为大,孩子会被妈妈的坚毅吸引,模仿妈妈做的事情,这就是“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