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发布时间:2020-10-09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画画
做法:父母向宝宝谈论一些话题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准备若干画笔和纸张,适当的时候用笔在纸上画,画完了让宝宝告诉父母画的是什么。
温馨提醒:不要介意宝宝画了什么,只当这是一个锻炼宝宝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小游戏。
做家务
做法:父母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宝宝参与进来,剥毛豆、理韭菜等,同时不要忘了适时地给予宝宝夸张的表扬。
温馨提醒:唯一让你感觉有些难受的是,原来自己真的老了,身边那个小小的儿女居然已经会帮你做事了。这样既让宝宝认识了很多蔬菜,锻炼了动手能力,对增进宝宝的食欲也有很大帮助。
看碟片
做法:为宝宝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宝宝年龄的DVD或者VCD,比如《海绵宝宝》、《彼得兔的世界》等,陪同宝宝一起看片,遇到片中需要互动的地方,可以和宝宝一起动起来。
温馨提醒:丰富宝宝的储备量,同时从影碟故事中学习技巧及常识,但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别让宝宝的视力受伤害。
亲子共读
做法:选一些宝宝平时感兴趣的书,用夸张的语气给宝宝
大声朗读,并适时地问宝宝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宝宝回答正确了,就狠狠地表扬一下。
温馨提醒:书中自有黄金屋,培养宝宝热爱读书的习惯是永远不变的硬道理。等到孩子大了,你就会发现读书的好习惯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捏面团
做法:准备一些彩泥(也可以用面粉代替),父母示范着给宝宝捏些小动物、小水果,让宝宝模仿着捏。
温馨提醒:虽说玩面团是有些浪费粮食,但的确让宝宝在增强小手灵活性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如果让宝宝洗干净小手,再玩面团,那玩好的面团完全是可以食用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假期里可以陪孩子做的十件事
假期里可以陪孩子做的十件事1.去一趟图书馆。
放假也不能忘了读书。带孩子去一趟图书馆,或逛一逛书店,让孩子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读。
2.听一场故事会。
可以和孩子班级里的其他家长一起,组织一场故事会。让孩子们搬上小椅子,一起去听故事吧。
3.打一场球。
或是骑一次车,跑一次步,爬一次山。总之,天气好的时候,就带孩子多到户外去活动活动吧。
4.听一场音乐会。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应该可以尝试带他去听音乐会了。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音乐艺术美术方面的活动,也能让孩子在这些方面多一些熏陶和修养。
5.进行一次大扫除。
放假了,也给阿姨放个大假。带孩子一起给家里来一次大扫除。或者让他们帮大人一起洗洗车擦擦车也行。
6.看一次展览。
去一趟博物馆,或是艺术馆美术馆。参观一些展览,或许孩子也能从中获得灵感。
7.做一次牙检。
孩子的口腔健康不容忽视。孩子蛀牙可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另外如果孩子的牙齿需要矫正,更需要尽早咨询医生,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8.做一次手工。
陪孩子做手工,是很有爱的一种亲子活动。所以心灵手巧的妈妈们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啊。
9.去一趟旅行。
放假了,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如果时间不够,那就来一次短途的旅行吧。
10.看一场灯会。
寒假里是农历的新年,最热闹的莫过于逛庙会观花灯猜灯谜了。带孩子一起去感受一下节日的喜庆气氛吧。
暑期和孩子一起做做亲子功课
时值暑假,孩子们的时间较为充裕。家长不妨选择与孩子一起做做“亲子功课”,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游:旅行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与孩子一起旅游,是暑假重要的亲子活动之一。但是,合格的亲子游并不只是带着孩子爬爬山、趟趟水。家长应该学会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旅行”,增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出游前,家长应先做足功课,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并讲给孩子听。游览景点时,家长应结合实例为孩子进行讲解,必要的话可以请一位专业导游。
旅行结束回到家,家长可以适时地询问孩子一些问题,加深孩子对景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孩子做个小导游,为家人或朋友介绍旅游景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或者让孩子写一篇日记,锻炼他的写作能力。
如果家长的一些提问孩子解答不了,家长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孩子独立寻找答案,如查询相关书籍、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等。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带着问题去接触自然,孩子会成长得更快。”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新安县教育局原副局长许建国说。
亲子阅读:与孩子一起陶冶心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教专家胡社功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家长可以利用暑假较为集中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应首先从兴趣入手,家长可以尝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喜欢历史,就可以让孩子阅读历史类的书籍。
如果孩子对读书十分抵触,家长则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家长可以选择一本情节比较生动的故事书,挑孩子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先读。读到比较好笑的情节,家长可以笑出声来;读到优美的段落,则可以朗诵给孩子听。
当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后,接下来,家长就该着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
每天晚上7点~9点,是阅读课外书的黄金时段,家长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般来说,习惯养成的周期是21天。坚持21天后,孩子就会习惯在每晚的7点读书。
读书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作出调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时间应在30分钟左右;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阅读1个小时;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定为1小时~2小时。
每天读书后,家长还应与孩子交流读书感悟,比如询问孩子对书中哪一部分印象最深;如果让孩子写这个故事,他会怎么写等。
如果孩子表现很好,家长可以给他适当的奖励;如果孩子出现厌倦情绪,家长则应该与他交流,看看是不是读的书不合孩子胃口或是读书时间不合适。
亲子舞蹈:健身交流两不误
每到暑期,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舞蹈班去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舞蹈塑造体形、培养气质;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走专业路线,成为专业舞者;也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通过跳舞强身健体。
但是,一名家长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孩子交钱报班这么简单。“家长对孩子所学项目的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进步空间。”洛阳市星光国标舞培训学校校长马晓华说。
在执教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进步得更快。“现在,不少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学舞蹈,他们还会与孩子相互‘切磋’。有的家长甚至已经成为‘半专业’的国标舞评委。”马晓华说。
来看这样的场景:妈妈和女儿一起舞蹈,或认真地为女儿纠正舞姿,多么温馨。跳舞结束后,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互相交流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舞蹈的感悟,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
亲子舞蹈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遇到问题与孩子商量着解决,切不可急躁。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暑假,让温馨的“亲子戏”精彩上演,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家长,成为孩子的铁哥们儿、好姐妹吧。
做一个和孩子一起“贪玩的父亲”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同时也获得经验,即便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我们做父亲的,不妨甩掉长者的尊严、架子,做个“贪玩的人”,和孩子一起玩起来,乐起来,“疯”起来。因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轻松自然的游戏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一次,在海滨公园的儿童活动区里,孩子特别喜欢蹲在沙地里挖沙坑。我装着“贪玩者”的神态,也饶有兴趣地玩起沙来。孩子见我和他一起玩沙,更增添了兴致。我们一起挖地道、埋地雷、筑城堡,玩起了军事游戏;我们还一起修公路、建机场、盖楼房,当上了建筑师……在玩沙中,我惊叹孩子的想象力,同时,我尝到了暂时“做贪玩的人”的乐趣。“为人父”者的“贪玩”,正是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
有一项对三岁孩子的调查研究——《父亲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和孩子成长的关系》,其结果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但是,如果爸爸是在无奈地带孩子,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这些孩子和那些不跟爸爸玩的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可见,父亲能否和孩子一起愉快地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高低。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可不要小看亲子间愉快开心的玩。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一个和孩子一起“贪玩的人”吧!
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孩子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自从宝宝出生,有关他们的一切大小事务就由爸爸妈妈负责了。不过,当宝宝1岁以后,你是否发现他们似乎有了自己动手的潜力?没错,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欧文哈里斯婴幼儿发展培训中心的副主任艾米指出,孩子在1岁后就已开始掌握广泛的基本技能。此时,爸爸妈妈不要再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宝宝的成长状况,适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也是锻炼宝宝自立的好时机。
15—24个月自己脱衣
此时孩子能够单腿站立且不摔倒,并能控制自己两臂、双手和两腿的活动。
提供帮助: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脱衣或穿衣,而是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接受指导。尽量给他穿无纽扣、拉链、摁扣和无系带的衣服,这样,即使宝宝自己脱衣也不至于带来危险或麻烦。另外,当孩子把套头衣服的袖子从胳膊上拽下来时,母亲应协助将其从头部脱下;当孩子试图把裤子的前面拽下来时,母亲应示意孩子如何将后面的裤子也脱下,以及如何摆脱脚的阻碍。到18至24个月时,宝宝通常会试图自己穿衣,此时,母亲可告诉孩子扣子的作用,以及穿衣的技巧。
12—15个月自己吃饭
此时孩子活动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已能握住杯子、勺或叉。
提供帮助:从宝宝12个月开始(有时甚至更早),每次就餐时给宝宝一个小勺、一份浓稠的饮品,如酸奶或者大米粥,以锻炼他驾驭餐具的能力。另外,教宝宝用杯子喝牛奶,也是培养其使用杯子的好机会。
15—18个月自己洗澡
孩子开始有能力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将洗澡泡泡涂在身上。
提供帮助:给宝宝提供毛巾、香皂和冲洗用具。然后再由妈妈进行最后的全身冲洗。如果孩子每晚都洗澡,也可以选择一周的两天作为宝宝的独立洗澡日(当然,母亲要陪在身边),其他时间由妈妈代劳。但要注意,当宝宝在浴盆中时,父母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刻陪在宝宝身边。
15—18个月自己整理玩具
此时的孩子可以自己行走,带着东西在屋子里转,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
提供帮助:将装玩具的盒子或袋子摆放在宝宝房间,让宝宝整理起来更容易,再给玩具做个标签或图片,以更好地帮助宝宝归类摆放。教宝宝整理玩具,应该坚持不懈,每天养成习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整理,如晚饭前或晚饭后。当孩子完成时,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件不错的事。
15—18个月帮助妈妈
孩子能够拿着东西来回走,并乐意模仿你每天的家务活动。
提供帮助:在妈妈的监督下,给孩子指定些小任务,如给他干净的抹布擦小桌子或椅子腿;让孩子拿来铺桌子的桌布或餐纸巾;将脏衣物放入洗衣篮;协助你整理、折叠干净的小毛巾。不要在意宝宝是否真正圆满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重要的是,他能习惯于甚至乐于帮助你完成家务。
18—24个月自己洗手
孩子开始学会沾湿双手、打肥皂、冲水和擦干。
提供帮助:为方便宝宝自己洗手,在水槽边准备一个小凳子,把香皂和毛巾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水龙头是冷暖水并用的话,需要指导孩子如何开到适合的水温(妈妈也需时刻检查水温是否适宜)。专家指出,洗手时间应该为30秒,这样才能彻底杀灭细菌,为了让宝宝耐心洗完,可以给他唱儿歌,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18—24个月自己刷牙
当他可以抓住牙刷,并随之掌握手臂平衡时,就可以用牙刷在嘴里来回刷牙了。
提供帮助:依然在水槽附近准备小凳子和婴儿牙刷。挤少量牙膏到牙刷上。用稍微夸张的动作为宝宝比划自己如何刷牙。确保牙刷干净,每次都要为宝宝完成最后一道刷牙程序———再彻底给他刷一次。
多大的孩子可以做亲子鉴定?
孩子多大可以做亲子鉴定呢,有年龄限制吗?安康亲子鉴定中心法医指出,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做亲子鉴定,没有年龄限制。
根据鉴定目的的不同,亲子鉴定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普通亲子鉴定。司法鉴定是指必由相关机构出具委托书,经过一系列司法公证程序所完成的鉴定,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法庭证据使用。普通鉴定仅是对个人的遗传基因所做的生物学比对,手续相对简单,但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使用。
面对越来越多的亲子鉴定需求,我们不鼓励草率地去进行司法鉴定。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上升到这个层次上来。有这方面需求的父亲首先可以进行灵活的普通鉴定,当鉴定结果表明有必要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权利时,再进行司法鉴定也不晚。况且,大部分情况下根本无需去进行司法鉴定。在欧美的亲子鉴定中,普通鉴定的数量远远超越司法鉴定。
下面对个人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及胎儿鉴定做个简要分析:
1 用途不同:
个人鉴定是你只需要一个结果,鉴定报告不需要作其他用途;
司法鉴定是需要用于上户口、打官司、公证等,也就是用于公、检、法、司的。
2 采样流程不同:
个人鉴定的样本可以自行采样,快递或是自己送到鉴定机构;司法鉴定必须亲自到鉴定部门,由法医拍照进行取样,并且带上相关证件;
3 鉴定报告不同:
个人鉴定报告格式与司法鉴定报告不同,个人报告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司法报告才有,如果要做亲子鉴定前请先明确一点,这个报告你是做什么用的?
4 报告结果一样:
不管你是做哪种鉴定,鉴定结果是一样的。是的就是的,不是就不是,这个不管你是个人还是司法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不在存在个人鉴定与司法鉴定结果不同的观点。
5 胎儿亲子鉴定:
如果是还未出生的孩子,那就得做胎儿亲子鉴定,胎儿亲子鉴定同样也分司法还是个人的,具体费用按照鉴定类型不同。一般胎儿鉴定是通过抽取羊水或是绒毛做鉴定的。
6 鉴定报告:
一般情况下,鉴定报告是5-7工作日可以出来,鉴定结果一般是提前2天左右能通知到你的。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每个孩子的降临都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同时也给爸爸妈妈带来挑战。
渐渐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身上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成为每个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成了作为父母心头烦心之事。
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前几天看书看到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孩子因为自从孩子降临以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我就自然晋升上岗做了爸爸,也永远不会下岗。但是如何养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又懂得多少呢?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情况,作为父母的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得会的。
相反,孩子长大了,有时候会来教育你了。有时候双休日了,想多睡一会了,孩子就会跟你说,太阳晒屁股了,要起床了。你在电脑前工作时间长了,孩子会跟你说,你玩电脑时间太长了,应该休息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孩子,我们父母应该去看一些书,学学如何做父母。如果真的有难度的话,可以在生活中,学学做父母的样子,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榜样作用。
学做规矩,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说过一句话,3岁以前的孩子要给予无条件的满足和爱,给孩子以安全感。但是过了3岁,就应该给孩子有条件的满足。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应该给予满足,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都很在乎的。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就要斟酌处理方式了,不能粗暴解决,也不能轻易妥协。当然这也是每个家长最难拿捏的一件事情。
孩子如果现在想买一个玩具,会事先跟我说,爸爸我想买一个什么玩具。我一般会问她为什么要买呀,到底有没有用,然后根据情况说星期天去买一个,或者你生日的时候再给你买,或者你做好什么事情了再给买,孩子也会很开心地答应下来。
学习尊重孩子,循序渐进
客观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在每个父母的心里,却都是那么完美,容不得别人说些不好的。但是看着孩子这里或哪里的不足,心头也比较的着急。
要正视孩子存在的不足,不要轻易埋怨孩子,尤其是学习上面的事。孩子的学习有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如果孩子某一些方面确实欠缺,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不要给予过重的心里负担,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去克服弥补不足。
比如,前阶段学校要孩子跳绳,孩子一个也不会,孩子妈妈教她一小时,还是一个也不会跳,妈妈就有一些急躁了,不要教了,让我去教了!但是这时候,孩子学得也不耐烦了,我跟她说,爸爸小时候也不会跳的,我们用绳子玩跳绳的游戏,以后每天我们都练几分钟,她要玩电脑了,让她练几分钟,她要吃东西了练几分。几天后从幼儿园回家,她高兴地告诉我她能跳1个了,我陪她高兴了半天,而且以后几天,天天回家练习,而且越跳越多了。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不会做。确实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事情孩子竟然做不了,这就需要家长不要急躁,帮助他一步一步地学习,多花一点时间肯定会好起来的。
最后引用一句近几年内非常热门的话,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无定法,没有可以照搬照套的方法,每个父母都只能自己摸索,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交交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陪伴他一起走下去肯定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