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从孩子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发布时间:2020-07-13 幼儿行为故事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妈妈骑车带着絮絮,过十字路口时,因为没有车,不愿意等了,就闯红灯了。絮絮见状大喊:“妈妈,妈妈,不是‘红灯停,绿灯行’吗?”妈妈只好跟她承认错误:“哦,对不起,我没看见,闯红灯啦!”絮絮安慰妈妈:“没事,你不是说过,错了,只要改了就好吗?下次注意哦!”

妈妈去接絮絮的时候,絮絮采了路边的一些野花送给我,并对我说:“妈妈,你回去要跟爸爸说你的宝宝送给你的礼物啊!”晚上睡觉前,妈妈和絮絮闹着玩。我轻轻的拧一下她身上的某个地方,然后赶紧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絮絮防不胜防,然后就大声说:“妈妈,你干什么啊?你怎么这么淘气啊?”(这些话估计是在学校学的)

吃饭时,絮絮突然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说:“妈妈,你们暂停一下,我要跟你们说个事?”我们都配合着她放下筷子,但是嘴巴还在嚼着,她还不满意:“要闭上嘴巴!你们不闭上嘴巴,我怎么说啊?”妈妈着急吃饭,想让她快点,于是说:“就你自己没闭嘴吧了!”絮絮立刻反驳:“我在说事呢!怎么闭嘴吧啊!”也是哈,小家伙反应的够快的!(YS575.COM 述职报告之家)

饭后,爸爸用电脑。妈妈就把絮絮的刚才“闭嘴吧”的事儿在本上记下来。絮絮挤到桌子前,问:“妈妈,你在干嘛?”我告诉她在给她写日记,并读给她听。她笑了,抢过笔说:“XXX(我的名字),我要给你写日记!”然后就在本上“画”起来。边“画”边问我:“妈妈,刚才吃饭的时候,你说什么啦?”妈妈说:“不知道啊,我忘了!”小家伙低下头不再问我。过了一会儿,她就开始喊:“妈妈,你来看看,我写好了。”我凑过去:“你写的什么啊?”宝贝学着我的样子,指着她的“字”,一顿一顿的说:“吃饭的时候,妈妈笑啦!”“妈妈为什么笑啊?”“因为我说‘闭嘴吧’啊!”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整个家庭及社会。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孩子那里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的纯真像白纸一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压力好大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您的孩子得到别人的赞许,做父母的也许会觉得脸上有光;如果别人对您孩子的评价是“这孩子怎么有点人来疯”,这时候,做父母的也只好附和着,待回家后,再对孩子进行一次狠狠地“教育”,使得孩子下次不敢再犯。这样做也许会使大人顾全了自己的体面,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压抑不但会扼杀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热情,还会形成负作用——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诚诚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聪明伶俐的孩子,拒他父母反映,他就有“人来疯”的毛病。只要家中一来客人,他就一反常态的在家中窜来窜去,甚至还爬到客人的身上,去亲客人的脸颊,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尴尬。在幼儿园里,想诚诚这样的幼儿还有不少。刚来的实习老师极有可能被一群幼儿围在教师中,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实习老师注意甚至还有幼儿用赖在地上的方法来讨实习老师的喜爱。对于这种情况,指导老师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不要来人来疯啦!”这句话在当时有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后,他们依旧如此。

其实,幼儿在客人、新老师面前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以此表达到心理平衡。而现出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

因此幼儿在宣泄时,其实是在暗示着一种最基本的心理交际需要:爸爸、妈妈、老师,多给我一些关注吧!实际上,孩子的这种交际需要婴儿期就已经产生了。婴儿在降生后的大哭打闹,除了饥饿、不适外,就是与生俱来身心需求的体现。婴儿最初是通过和母亲的接触来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孩子从妈妈的微笑中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了解到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会从母亲的嗔怒笑骂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不满,孩子从母亲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宝宝的长大。学会说话、走路,他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加强,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仅仅和母亲的交往方式和圈子,这时,父亲便成了宝宝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也从中学会了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这时的父亲成了婴儿交往的重要人物。可一旦到了幼儿期,父母对幼儿的关注相对于婴儿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转移。孩子发现父母已不再象以前那样给予爱抚,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他受到的关注比平时更少,于是他便希望在客人面前得到额外的补偿性关注。

同样,在幼儿园中,从老师一方来看,带班老师不可能给予每个幼儿都是同样的爱;从幼儿一方来看,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看惯了老师的老面孔,未免看“腻”了,一旦看到了新鲜的、陌生的面孔,焉有不高兴之理?他们希望能在新老师那边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爱抚。希望虽好,但由于幼儿对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发现有些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就尽力去表演,且由于幼儿的控制力比较差,一高兴过了头,就疯起来了,即使成人批评、指责、甚至骂他,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为排行榜


每一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於一些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當,使得自己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這樣的事情是可悲的。為了讓我們的家長不再「好心沒有好結果」,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教育家李彥芳提出的讓孩子們最反感父母的那些做法吧。

1.孩子們普遍反感的做法——嘮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嘮叨。孩子們是如此反感嘮叨,而父母卻喜往往歡嘮叨,可以說矛盾突出。那麼,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愛嘮叨,而孩子又這麼反感嘮叨呢?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

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后,我們做家長的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才易於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氣暴躁,不問是非,逮住就罵

這種情況雖不是普遍現象,卻排在了第二位,足見孩子們對父母粗暴態度的反感。

孩子是如此不喜歡脾氣暴躁、方法簡單的家長。所以,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家長應當加強自我修養,盡量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為一丁點小事大動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為發火的對象。當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簡單粗暴,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3.動不動就埋怨、指責,愛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這似乎是大部分家長所共有的毛病。由於他們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過於苛刻。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時,就埋怨、指責孩子。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級甚至全校、全世界最優秀的。他們對於孩子的表現,這也不合心,那也不滿意;而且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是他們恰恰忘了這樣做不僅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因為你老是說他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聽慣了負面的評價,他哪裡還有自信心,哪裡還有成功的慾望?

所以,要給孩子自信、給孩子追求成功的慾望,家長就必須克服埋怨、指責和拿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缺點比較的壞習慣,對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導和評價。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4.採取命令式,不通情達理,過分限制自由

這樣的家長雖然也不是多數,但還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見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個性的願望之強烈。

所以,對待孩子不要太嚴厲、太細、管理太多,也不要簡單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採取命令式,多一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5.除了學習別的都不關心,濫報各種輔導班

這似乎是所有家長的共性。他們只盯著孩子的作業本和成績單,他們只要求孩子成績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為了孩子能夠出眾、拔尖、多才多藝,他們還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輔導班、興趣班、特長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有沒有特長、有沒有興趣。

在此,我要提醒家長注意,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讓孩子產生反感,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註定要失敗的。

6.髒話連篇、愛瞎吹,穿著不得體

這種類型的家長雖然只是少數,但也是孩子所反感的。

記得一次開家長會,一個女學生的媽媽邋裡邋遢就來了。和其他打扮得體的父母相比,他的孩子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回家后就和媽媽大發脾氣,並且要求媽媽以後再也不要到學校去找自己。還有一次我到一個學生家裡進行家訪,當著孩子的面,他的爸爸口若懸河,雲山霧海地說了許多,而且時不時帶著髒字,搞得孩子很尷尬。第二天,這個學生來找我,為他爸爸的瞎吹和不文明表示道歉。

我從教20多年,期間接觸了許許多多的家長,大多數家長都比較文雅、謙虛、得體,但也有少數家長,真的有失體統。有的大大咧咧不說,一開口就帶髒字,而且髒話連篇,他自己倒不覺得,但是聽他說話的人卻覺得彆扭。也有一部分家長,特別愛瞎吹,和誰說話都雲里霧裡的,根本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有少數家長,不注意自己的儀錶,穿著打扮太不講究、太過隨便、邋裡邋遢。孩子攤上這樣的家長,自然會覺得丟臉。因此這就值得我們所有的家長注意。

以上種種是孩子們最反感家長的幾種做法。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比如不相信孩子、不能正確評價孩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或者放任自流等。我們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效果更加顯著,就得改進我們的教育方法,以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去進行家庭教育。千萬不要用孩子們反感的方法去對待他們。

如何让孩子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自控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你可以幻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一次聚会上,大家侃侃而谈,其中有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一直针对你,让你觉得非常不舒服,这时候你要做的是什么?是不管不顾大声和他争论,破坏这次聚会,还是利用自制力控制好自己,让这次聚会能够顺利进展下去?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前者。

当孩子说“可恨的东西”的时候,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那些听到或看到的某个对象。

这种表达情绪的学习从出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可是孩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会逐渐开始学会说话。如今,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仅15个月的婴儿其实也会感觉到愤怒,然后孩子会用愤怒这个情感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上述研究发表在认知发展的十月杂志上,这是首次表明年轻的幼儿能够使用情感和视觉多个线索,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人的动机。在宝宝15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想要开始了解这个花花世界,想要知道别人的反应了。

威斯康星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就算是那些还不会说话的幼儿也开始学会使用可视化和社会线索了解其他人,对于15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调查结果还显示了幼儿的冲动倾向还有他们倾向于忽视其他人的愤怒,这说明孩子在生命的早些阶段比较讨厌遵守相应的规则。

1.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过程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后首先要学会的一项重要的技能,调查发现非常多的孩子都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预测孩子的不同,甚至还可以预测到孩子上学后的发展情况。

在实验中,有150名15个月左右的幼儿,其中有男孩和女孩,然后让他们分别坐在父母的腿上,看着实验者坐在他们对面的一张桌子上演示如何使用几个不同的玩具。

每个玩具都可以发出的声音,如塑料珠做的一个拨浪鼓,将弹珠投进一个塑料杯和一个小盒子里、用木棒挤压活动部件。孩子们都会不自觉地探出头来只为更清楚地看到。

接着又一个人走进了房间,并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然后使用抱怨和愤怒的声音斥责实验者,实验者听了这些话就停止玩玩具。

等到两个人都走了以后,把这些玩具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开始玩玩具,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让第二个人再次进入房间,跟训斥第一个人一样训斥孩子们,有趣的是一些孩子马上就停止玩玩具,而绝大多数孩子在迟疑两至三秒后继续他们的娱乐。

2.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结果

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些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更叛逆,而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脱离不守规则的叛逆性格,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研究人员还怀疑孩子的气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制作了儿童早期行为问卷让爸爸妈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填写,使用的问题是“孩子做决定前停下来思考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可以判断出孩子的冲动程度是什么样的。事实证明,更加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忽视规则。

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


整理了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像是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后就已经有了模仿能力,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对你绝对地信任。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因此,在对宝宝说话的时候,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宝宝会慢慢模仿你说话的样子,尽早学会说话,可能还会学会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

到了2岁,孩子更喜欢模仿一些你的行为,像是洗脸、梳头、推车等,不仅仅是模仿,很多时候还会有些创造性的动作。不过,模仿也不一定是好的,爸爸妈妈要明白控制和规避风险。

自己在用刀,剪刀的时候要跟孩子说清楚,这是危险的东西,只有爸爸妈妈才可以用。3岁之内,有些动作千万不可以让宝宝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二、模仿的意义

对宝宝来说,要是宝宝看到某一行为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的话,可能会非常困扰。像是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

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去模仿别人的行为。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孩子会走路以后,非常喜欢去外面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对于好奇的人事,尤其是喜欢的人,孩子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这时,父母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孩子天生爱模仿,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比方说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果孩子一下子学不会,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让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到锻炼,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四、宝宝总是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3-6岁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段黄金时期。孩子喜欢模仿,观察能力很强,但孩子一直模仿他人的行为,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也是不好的,爸爸妈妈应该多加关注。

虽然说3周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但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支配,总是追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如果宝宝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最好采取以下的措施:

1、给宝宝说胡乱模仿别人的坏处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一直模仿别人,别人会看不起你,认为你一点都不聪明,是一个“跟屁虫”。

2、鼓励宝宝动脑筋想办法

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讲:“我们的宝宝很聪明,只要学会动自己的小脑筋,一定会顺利完成的!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3、培养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积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引导宝宝灵活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从行为细节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朋友,您注意到您孩子的行为细节了吗?

多年从事幼儿教育行业,看到也听到过许许多多关于孩子成长的事例。当你真正的走近孩子的生活你会发现,从孩子的行为细节可以看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成长,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实例,大家有什么育儿问题可以跟帖讨论,同时我也会及时给您回复。

案例:站在活动室的门口,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迎面跑来,看到我后高兴的说:“老师好,老师真漂亮”!当时我很惊讶,问道:“你见过我吗?”“没有”。

大家都一直认为这个孩子很懂事。观察中发现,妈妈一皱眉头,孩子的神情就紧张起来,看到妈妈表情放松,孩子的表情才缓和;

在手聪脑绘(通过教师引导绘画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环节,我观察到这个孩子在最内部的圈子里画上了自己,第二层圈子里画上了妈妈……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在孩子用色时,用了大量的黑色……

点评:孩子很懂事,很阳光,但是在她的内心很不安定,缺少安全感;

跟家长沟通时了解到,家长的工作很忙,把她寄养在亲戚家,当她哭闹时就告诉她“如果你再哭,下次我就不来看你了”。

现在家长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忙,很多孩子都寄养在亲戚家,孩子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为了能够及时的适应,必须对周围的陌生人迎合,这样才会得到他人更多的爱,有些孩子还有可能抑郁不与人交流;我们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寄养在亲戚家(除爷爷奶奶家)的孩子有部分心理都早熟,这是好的表现吗?

当你无奈必须这样做时,您一定要跟孩子说到以下几点:妈妈是爱你的;妈妈因为每天早早就上班,很晚才下班才让你住在阿姨家;如果你想妈妈可以随时给妈妈打电话……真诚的和孩子交流,不要吓唬或用一句“很忙”去敷衍孩子。

您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如果有时间要多抱抱孩子,多和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如拍手说儿歌、玩皮球、跑步、亲子讲故事等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如果这些让孩子把它埋在心理,它会发芽的!

在活动室里,有的孩子容易急躁,有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有的孩子过于胆小内向……这些行为表现不只是性格的原因,下次会逐一和大家分享的。

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习惯的好与坏和孩子以后的人生宽度是有关系的,有一个好习惯的孩子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因此,爸爸妈妈不仅要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还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他。尤其是下面的五个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1.慷概给予,懂得分享

如果孩子性格非常霸道,不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话,会少很多的朋友。孩子拓宽自己人际圈,拥有一些好朋友的秘诀是学会分享。学会分享一来能够让孩子交到朋友,二来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会互帮互助的能力与精神。

2.建立自尊自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与陌生人的交际能力。在孩子有了自信心之后,孩子在大家面前就不会羞涩胆怯,可以和大人们进行交谈,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会因为自信而变得更加勇敢。

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才艺与特长时,家长要及时鼓励与赞美孩子,给孩子增长自信心。

3.谦逊有礼

我们可以这样说,通过一个孩子是不是礼貌能够判断出孩子家庭素质教育的高低。孩子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是否会主动并善于运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礼貌口语用语。平时经常使用一些礼貌用语的话一来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来可以让大家的心靠的更近。

4.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要让孩子自己整理衣物与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果去朋友家做客了,可以让孩子主动帮忙做一点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乐于劳动与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够帮助孩子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重视起孩子的性格教育,要通过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相关推荐

  • 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 今天我带领小朋友上音乐活动,在教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的时候,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 待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 “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
    2020-11-19 阅读全文
  • 孩子反抗行为的分析与教育 有些孩子,反抗行为特别强,父母说东他偏说西,你让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许多3~8岁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为什么有反抗行为呢? 一、孩子反抗行为的分析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
    2022-01-18 阅读全文
  • 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 这几天接连碰到了两件小朋友摘花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们好像已经改变自己的做法了。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有天早上来园时间,黄老师在我们班级的门口自然角那里看到一位小朋友在摘我们自然角里的五彩椒。于是,黄老师问了...
    2021-02-24 阅读全文
  • 别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阅读全文
  • 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为排行榜 每一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於一些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當,使得自己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這樣的事情是可悲的。...
    2021-01-20 阅读全文

今天我带领小朋友上音乐活动,在教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的时候,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时,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 待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 “刚才小朋友在唱歌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

2020-11-19 阅读全文

有些孩子,反抗行为特别强,父母说东他偏说西,你让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许多3~8岁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为什么有反抗行为呢? 一、孩子反抗行为的分析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

2022-01-18 阅读全文

这几天接连碰到了两件小朋友摘花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们好像已经改变自己的做法了。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有天早上来园时间,黄老师在我们班级的门口自然角那里看到一位小朋友在摘我们自然角里的五彩椒。于是,黄老师问了...

2021-02-24 阅读全文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

2022-02-18 阅读全文

每一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於一些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當,使得自己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這樣的事情是可悲的。...

2021-01-2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