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行为说不
发布时间:2020-06-02 幼儿行为故事 幼儿说故事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许多家长经常对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上放学路上总是要这要那,不给买就哭闹个不停,真的很气人。这几天,我班的一个孩子,来幼儿园总带着东西,有时是零食,、有时是玩具。据他的家长反应这几天只要一上学,就要买东西,不给买就闹,拿它没办法。这一天,他又带来了一架玩具飞机,我劝他让他的家长带回去,回家再玩,他说什么也不肯。家长走后我就问他,你每天买这买那你爸爸给你买吗?他的回答让我觉得非常惊讶,他小小年纪,居然这么了解自己的家长。他说:我爸爸不给我买,我就使劲哭,使劲哭,他就给我买了。当时,我不由的对他说:你真厉害。听到这个孩子如此说,我也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也这样吗。走出校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东西,不给买就碰头打滚,没办法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妥协,结果,抓住了我拗不过他的弱点,形成了只要一出校门就买东西的习惯。
其实,形成这种恶性循环的真正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的态度。家长总认为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挣钱不给孩子花给谁呢,何况又花不了几个钱,再加上周围人的眼光,觉得不给买就丢了面子,也就乖乖掏钱给孩子买了。而孩子呢,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让孩子形成了,只要我想要的东西,不给,我就闹,一闹就给的想法。
那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家长就要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说不,但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事不对人,只要坚持住一次,就能坚持住两次、三次……。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招不灵了,无理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少。家长们觉得我的这一招有用吗?我觉得肯定有用,不信,你也试试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冯彦彬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聪明活泼又可爱。喜欢唱歌,交朋友,课堂上积极发言,下课时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在教室,一会儿在公共区域,跑来跑去,在开学的头几天,每天总是这样,有时不光自己跑,还要拽住小朋友衣服一起跑。这多危险呀,这么多的孩子容易撞上,地上还是瓷砖,摔一跤多疼啊。于是下课后我常盯着他的举动,他呢?偏要与我作对似的,不听你的,自顾自跑,因此很累人。这不,今天下课后,他又故伎重犯,我顿时火冒三丈,“冯彦彬,你快进来”,我连喊二遍,他呢?没听见。我正要出去把他请进来时,看到孩子们把美术本交上来时叠放得东倒西歪,灵光一闪,有主意了,平常我常嘱咐他,想耳边风一样,今天我何不改改策略,让他没时间玩呢。主意一定,我就出去了,说:“冯彦彬,今天徐老师想请你做小老师,小朋友本子交上来时你检查一下,看看本子脚有无翘起,本子叠放得是否整齐,封面是否朝上,如果错了纠正过来。”同时我还请他的玩伴曹智辉、褚佳杨帮忙收油画棒,试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其它想学样的孩子也都变得乖乖的。
通过这一小事,我发现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做一个有心人,用多种方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不给我看书......”,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对于孩子们的“告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
因为,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
这几天接连碰到了两件小朋友摘花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们好像已经改变自己的做法了。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有天早上来园时间,黄老师在我们班级的门口自然角那里看到一位小朋友在摘我们自然角里的五彩椒。于是,黄老师问了那位小朋友是哪个班级的,因为他说不清楚,于是,她把那个小朋友带到我们班,意思让那个孩子承认一下错误,教育一下。后来,还找到了班级的老师,也进行了教育。
第二件事情是,今天中午我们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中班有个男孩子,在摘一号楼东边瓦缸里种的花,那时我和方老师都看到了,于是我们也留下了那个孩子
,等到他们班的老师来了,就告诉了班级老师。老师当然也是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同时这个过程,我们也对我们两个班级的其他孩子进行教育了。
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我觉得我们好像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已经改变了方法了。以前,老实说,我们觉得有时候摘一下花,因为是小孩子总是喜欢花的(自己小时候不是也经常摘野花吗),所以看到了总是稍微批评几句,阻止他不摘了,就好了,但是现在想法好像不同了。毕竟这个花不是野花,是有人专门种的,是美化幼儿园环境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环境的布局。那么既然是人为地专门设置的,那么就不能去破坏它,这对我们大人来讲是知道这道理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也许不知道。当花草作为专门的设置的时候,它已经不是野花了,当然也不可以随便破坏。对于这个道理,也许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的。这是他们融入文明社会所必须的行为的规范,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也是有责任要教给孩子的。所以,今天的做法,我自己觉得自己好像也在进步。
也许,在孩子的文明行为的培养上,我们更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进步,逐渐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也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观念,从而促进他们行为的转变。
让我们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从一点一滴开始吧!
孩子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忘记洗手
必纠理由:经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说寄生虫、排泄类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经常,并温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饭前,出去玩之后,更重要的是,上完厕所后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橱,或包里备些杀菌湿巾。
二、咬指甲
必纠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会流血、感染。咬脏指甲也会传染细菌。
制止方法:大多数小孩子在无聊时咬指甲,此时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乐,书或画笔和纸,等等。
三、挖鼻孔
必纠理由:尽管看着孩子的手指从鼻子游到嘴里很恶心,但是吃鼻涕并不会让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却是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
制止方法:转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给他本书或玩具,任何能占着手的东西都行。向孩子解释挖鼻孔会传染病菌。随身携带纸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时立刻递给他。让鼻孔湿润会减轻瘙痒感。冬天在他的卧室里放个加湿器会有助于避免晚上睡觉鼻涕变干。
四、不遮掩地咳嗽、打喷嚏
必纠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像肺炎、脑膜炎都是通过这些颗粒传播的。
制止方法:做个好榜样。如果你在咳嗽、打喷嚏时能自己挡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会跟你学。不要怕唠叨,要经常提醒孩子。为防治病毒传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喷嚏。
五、打断谈话
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却不会有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结果将会是他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电话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如果你在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六、攻击性行为
孩子和小伙伴有小冲突的时候,你可能不一定会去管教,但是你不该忽视那些小小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问题顾问米歇尔博士认为,如果你不管的话,孩子到了8岁左右,这种不良行为就会积习难改了。放任自流传递的信息是伤害别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应对攻击性行为。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样会伤了妹妹。如果他这样对你,你会怎样呢?”要告诉他任何伤害别人的举动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鲁霸道,帮他练习生气时该说些什么。也可以给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如果他再犯的话,不让他出去玩。
七、任性
你或许以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会跟你翻白眼,或说话傲慢无理,但是傲慢的举止通常在儿童模仿大孩子以试探父母的反应时就开始了。一些家长以为这只是阶段性的,于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应对这一问题,你会发现孩子大概上三年级的时候会没有朋友,并无法与老师和其他成人融洽相处。
制止方法:让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为。举个例子,告诉他“你这样翻白眼,好像是不爱听我说的话。”这并不是要让孩子感觉难为情,而是让他明白这样做可能会失去朋友的友谊和爱戴。如果他坚持不改的话,你可以不理他并走开。你可以这样说:“你如果这样和我说话的话,我听不见。当你准备好有礼貌地说话时,我才会听。”
八、假装不理睬你
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当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爱做的事,叫他多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这时你不能忽视了。因为这样下来传递的信息是漠视大人的指令无所谓。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于是在训练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她的肩膀,呼唤她的名字,关掉电视都会有助于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也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来对待,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九、夸大事实
为何不容忽视:也许一个还不会叠被子的孩子说自己整理了床铺,或是一个甚至还没坐过飞机的小孩告诉同伴他去过迪斯尼,这些夸海口的行为似乎无关紧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诚实。专家认为:“如果孩子了解到说谎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让他做那些他不爱做的事,让他摆脱闯祸的困境,撒谎就变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当孩子说点小谎时,坐在他身旁,直截了当告诉他。“去迪斯尼当然很有意思,说不定我们哪天就会去的,但现在还没去过,你不该告诉小妹妹说你去过。告诉他,如果总是扯谎的话,人们就会不相信他的话了。看看他撒谎的动机是什么,别让他的小谎话不断得逞。举个例子,如果他还没刷牙就说刷过了,要让他回去再刷。当5岁的潇潇开始撒谎时,她妈妈给她讲了‘狼来了’的故事,撒谎的孩子在狼真来了的时候,没人相信,没人来帮她。讲故事可以有助于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孩子会慢慢学会非常坦率。当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话时,他会很坚决地维护自己。
当孩子对我说“不”时
上午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还是听到了一个持否定意见的声音。我高兴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谁说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诉我:“是天天说你画的不好看。”这时候我发现天天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敢看我。我想也许孩子有自己观点和想法,天天是一个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平时画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于是我说:“我知道天天的意思是他会比我画的更好,是吗?”只见天天使劲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孩子们也纷纷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肯定的评价,连孩子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对孩子否定的评价也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我的一句“天天会比我画的更好看”,不仅是对孩子持不同意见的尊重,而且这平心静气的一句话能让更多的孩子不慑于老师的权威,敢说真话,感受平等。
对孩子说大声说“你能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孩子说:“你帮帮我行吗?”“我不会!”“我总也画不好!”等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话。归结起来,一是家长和老师帮助的太多,没有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二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敢轻易尝试,缺乏说“我能行”的勇气。
记得带小班时,昊昊就经常哭着说“老师,我不会。”有一次,我特别观察了一下,他在说不会之前自己还没有尝试过,没有动手去做就向他人发出了求助的信息。还有大班的远远,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晚上回家练习写数字。第二天早上一看,明显是家长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能有信心自己做好事情呢?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娇惯、溺爱的现象相当普遍。孩子不能做的事,家长去做;孩子能做的家长也去帮着做,甚至连孩子的兴趣也要由父母来选择,造成许多幼儿缺乏独立性、交往能力差、依赖心理很强。
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好家长工作,要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指责。在家中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尽量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家长还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认真去做了,就应该给与表扬。要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放手去做,使孩子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认识到自己能行,自己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进而能肯定自我,增强自信。
生活中要学会说,“孩子,你能行”,孩子就真的会创造出奇迹和惊喜。
那些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一个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话而积极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失去自信。在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有些话对他有帮助,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请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