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九年级课件

发布时间:2024-07-30 九年级课件

九年级课件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以下主题为“九年级课件”,为栏目小编特意向您推荐的,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九年级课件【篇1】

一、指导思想:

1.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应联系生活,扎根课堂,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堂要成绩,把课堂内外的知识加以整合,取得应有的成绩。

2.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在现代文上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文言文上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够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目标如下: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倏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三)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本学期应完成大作文8次,其他练笔等不少于5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演讲、调查、讨论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大部分男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增强,如王亚斌同学,头脑非常活跃,数理化解题能力很强,但对语文学习一直提不起劲儿。经过半年时间的引导、辅导,他端正了学习态度,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测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期末测试竟得到了102分的高分。全班成绩比刚进九年级时大有进步。期末文化素质检测,我班总平均分居11个班第一,优秀率达38﹪,合格率100﹪。

但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四周,共计7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有时阶段测试与县、区的模拟测试还要占用课时。二是预计到学生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A、我不想读书了,搞不搞好复习无所谓;B、我基础差,反正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干脆放弃算了;C、我的语文在小学没学好,也一直没兴趣,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做我喜欢的数学题等。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势必会使他们本身学不好,甚至会波及周围的同学,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配合班主任,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后段复习还要注意培优工作。我班男同学偏科较严重,在课堂教学与课下辅导时应多关注他们,给他们以信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与复习方法,针对他们薄弱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一一攻破,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培优辅后,力争整体提高。

4.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一帮一”或竞赛形式。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科代表、组长的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

6.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因人而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7.利用竞赛、学科活动等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8.课前一分钟演讲。

9.认真组织采访调查,以乡土风情、民俗为主题。

10.采用赏识教育,多表扬鼓励,少生硬批评。

九年级课件【篇2】

《电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r5。

九年级课件【篇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⑵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⑶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九年级课件【篇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

[4]

九年级课件【篇5】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王海云

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1.思考:这两首诗采用的揭示主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是相同的。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分别抓住帆和萤火虫的基本特征,抒写心中的感情,引发读者去思考人生的一些问题。

2.思考: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在“帆”身上贯注了一种什么精神?

3.思考:怎样理解《萤火虫》一诗中“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这几句话的含义?

4.讨论交流:这两首诗中的帆、萤火虫分别给了你什么人生启示?

四、比较学习

1.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白己的意见,不要求学生说很多,能够说出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即可。

2.迁移: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给过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请读读下面这首诗,结合你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臂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与《帆》的异同点。

3.训练:你能够模仿课文的写法以及《礁石》的写法,寻找一种意象写一首小诗吗?大胆试试,表现出你的才华。

要求:在构思时,不要被诗的形式所拘泥,先考虑意象和所要表达的意境,然后再考虑形式的问题。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1.PPT显示《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3.读准字音如: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1.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 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

生答。

3.齐读前三句。

4.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1.师: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 “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3.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唐国强挑战的?

师: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1.师: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4.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交流,引导明确,如: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5.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交流展示,师点评。

6.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1.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

生答。

2.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3. 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 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

(三)品风流人物:

明确: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他们必将胜过古人,平定乱世,开创辉煌,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2.上阕: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下阕:风云历史,上下五千年。大视野,大胸襟,大抱负,使得这首词大气磅礴。

3.齐读课文。

4.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生自由答。

5.师: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来自于2008年“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

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6.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呀?生答:是我们。

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课件【篇7】

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嘶哑(hóulóng)喉咙(xiōngyóng)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cuì)憔悴(lóuyǐ)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biě纤qiàn绳簇cù新

笑涡wō绯fēi红淤yū滩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2)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2.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第三节诗歌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的女诗人。

人教版语文学习方法

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心理学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记住是不可能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不能及时复习的人,比喻成一个醉车夫,只一个劲地往前赶,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去的仅是一辆空车。中国的“熊瞎子辦爸米”的故事妇孺皆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温故知新定期复习的习惯。复习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围绕中心,及时复习。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好一个中心内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上。其次要及时巩固、防止遗忘。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复习最好在遗忘之前,倘在遗忘之后,效率就低了。语文学习中的背诵尤其如此。

2.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复习中一旦发现知识的缺漏及薄弱环节,要及时弥补,不可欠“债”。

3.先回忆,后看书,增强复习效果。

4,看参考书,适当拓宽知识面。语文课后还可看一看参考书,看一下原著,拓展一下知识面,加深理解。如学习《范进中举》后,可在课外读《儒林外史》;学习《背影》,不妨读一下《朱自清全集》。当然,原著参考书要精选,不宜多。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可取其精华,随手摘记。

5.整理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语文学习如能将厚书读薄,则善莫大矣。而读薄的办法则是将知识条理化,重点明晰化。如学习文学常识,可用列表的形式将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这样显得条理,避免了混淆,加深了记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假如同一件事情常常得到重述,到了最后,哪怕智力最低的学生也能领会了……”愿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复习,循环往复,牢固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九年级课件【篇8】

外国诗两首

知识导学

作家作品

约翰济慈(1795年-18),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

员。18到18,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

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4节):再次写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写作特点

《蝈蝈与蛐蛐》

以少胜多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

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

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夜》

节奏优美,韵律和谐,在反复的咏唱中突出夜的静谧、美丽。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复沓的形式,突出了京景物的特点,在音乐上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给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美丽的氛围。

难点探讨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

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的最后一节的四句诗,基本上是前几节内容的重复,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夜》的最后一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和美丽,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相关知识字

叶赛宁著名诗作-------《白桦》欣赏: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

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课前预习   打基础

正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 喧响(    )

多音字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盛:(     )盛饭        ○2嚷:(     )嚷嚷

(    )_______            (    )_______

形近字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诲(   )教诲     ○2诀(    )秘诀

悔(    )_______     袂(    )_______

晦(    )_______     抉(    )_______

解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验收 提能力

基础知识

1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    ) yōu暗(    ) 沉jì(    ) 昏yùn(    )

2.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

/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

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4.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6.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类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0.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表达

13.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中考显身手

14. (重庆中考)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

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

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

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

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

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 低 碳 生 活 ” 指 :

(2)为本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3)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

(80字左右)

4    外国诗两首答案

课前预习   打基础

正字音qī róng rǎng xuān

多音字○1盛(chéng)盛饭/(shèng)盛夏○2嚷(rāng)嚷嚷/(rǎng)吵嚷

形近字○1诲(huì)教诲/悔(huǐ)后悔/袂(mèi)联袂 ○2诀(jué)秘诀/晦(huì)晦暗/抉(jué)

抉择

解词义(1)停留;歇息(多指鸟类)(2)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课后验收 提能力

1.篱 幽 寂 晕

2.沉醉 消逝 疲劳 栖息

3.英  《诗歌》  俄罗斯  农/乡村大自然

4.(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5.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6.恬静、欣喜。

7.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

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8.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

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

力。

9.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0.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11.“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

12.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

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13.示例:《那个窗口》还是那样的夜晚/夜深云黑 无月亮/只有一个明亮

的窗口//风儿,轻轻地吹/似乎在低语:睡吧 睡吧/星儿,静静地眨/仿佛在呢喃:寂寞 寂寞//关不住的灯光/调

皮地打破了星的孤独/一路上高呼:苦读  苦读/不安分的音乐/幽默地参与了风的纠吵/满院里宣传:拼吧

拼吧//如水的灯光/透过那窗口/一览无余/似雾的音乐/穿过那窗口/一泻千里

/而那主人公/影过那窗口/犹如一尊雕像/--维纳斯  思想者/哦  那个窗口

14(1)“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

目标的生活方式。(2)示例:①今天你低碳了吗?②低碳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③节能就是最大的减

碳。④低碳 , 让生活更美好;享受低碳生活,不再被OUT;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清爽地球靠大家, 低碳走

进你我他;温室效应我不要, 低碳生活我拥抱;节省水电讲环保 低碳生活我来造;少坐汽车多行走, 低碳

健康我拥有;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低碳让地球解脱苦难。

(3)示例1:“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

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最美好的家园。

示例2: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

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

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真的必须低碳!

谭义专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 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教学反思: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谈读书》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课后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年级课件【篇11】


第1篇:九年级下册语文项链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项链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项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课后评价几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莫泊桑的《项链》放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是因为这篇小说在整体构思、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尤其是它的结局处理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极具代表性,为后面其他文章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所以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结合教材,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莫泊桑的文学常识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理解积累课文中“寒伧、艳羡、惊骇、自惭形秽、面面相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本文构思精巧的特点和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层层铺垫的写作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从人物、情节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3、教学重难点:(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揭示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观是这篇小说的.重点。(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层层铺垫的技巧是这篇小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根据九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较全面,理解能力强但又有发言不积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特点,我主要通过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篇小说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以及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逐步深入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所以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的方法,通过启发诱导,讨论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宋代的朱熹说过“教学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方国家豪华、奢侈的别墅,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针对学生好奇及向往的心理,谈莫泊桑笔下就有一个因过分追求奢华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物故事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不但新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由于我把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识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等安排在学生预习当中,所以只需要通过大屏幕让学生加以巩固即可(播放多媒体课件)

1、整体感知。简介故事

整体感知旨在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提高文字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我让学生踊跃发言,对叙述不全面的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对叙述不精当的,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即玛蒂尔德时常处于现实和梦想的矛盾痛苦当中,一个参加舞会的机会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舞会后意外…)

2、梳理脉络,概括情节发展过程并分析。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抓住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这样把情节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第2篇:九年级下册语文项链说课稿

范文网的九年级下册语文项链说课稿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项链》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

二、说教法

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三、说学法 品读法——仿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

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德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周朴园。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识项链——当头一棒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9加几课件(模板九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9加几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9加几课件(篇1)

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九加几”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89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引入:看小猴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例题图)

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盒子里有9个红苹果,盒子外面有4个绿苹果)根据图中的意思,你能提什么问题呢?(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

引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怎样列式?(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9+4=)

2、探究算法

思考:9+4等于几呢?

(1)生猜测。大部分学生肯定知道得数是13,可也有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在学生们的争论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各自探索:9+4等于几呢?

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思考。

(3)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①1、2、3、4……12、13,一共有13个。

②盒子里有9个,然后接着数10、11、12、13,一共13个。

③从盒子外面拿一个放进盒子里,9个加1个,就是10,再加外面的3个,是13个。

3、引出“凑十法”

(课件演示)根据回答解说:从盒子外面的4个苹果中拿1个到盒子里,盒子里由原来的9个加了1个就是10个,再加上盒子外剩下的3个就是13个。

最后再算10+3=13(补充板书)10

像这样先把9和1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我们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领读)

4、整理算法

9+4,在计算时先把4分成1和3,再算9+1=10,10+3=13。

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把4分成1和3,不可以分成2和2?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引导学生先说说题意,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学生完成后,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填空的过程,再说说计算9+7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7分成1和6?

6、比较:9+4与9+7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了,这两个算是都是9加几,从而点明课题。通过比较,使学生再次感悟到,计算9加几时,要先把9凑成10(也就是要先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完成第1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提问:小猴在干什么?它想计算几加几?它准备怎样算?

引导:你能根据小猴的操作过程,完成图右边的填空吗?学生完成填空后,再指名说说计算9+6的思考过程。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同桌说说“凑十”的计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圈出10根小棒,再填空。学生完成后,讨论:圈出10根后旁边还有几根?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各自计算,边算边想有什么发现,而后说说每组中的的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开火车完成,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各自完成。

(2)交流每题得数。

(3)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9加几课件(篇2)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描写春天的词语。

2.描写春天的诗句。

3.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9加几课件(篇3)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第69~71页的单元主题图,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和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提示: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理解“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感受口算9加几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多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

会口算9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20根,(或小圆片20个)。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或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主题图导入、复习回忆导入法等。

谈话法:同学们,今天起我们来学习第5单元的知识,有信心学好吗?

主题图导入法: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同学们,这是一节体育课上学生活动的场景,请大家观察,图中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会说有踢足球的,有做游戏的,还有跳绳的。教师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分别给予肯定,然后点题。同学们所提的这些问题中多数都要用到我们第五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9加几”。

板书课题:9加几。

由主题图的情境引入,既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复习巩固导入法

师:学新内容之前,我出几道题目考考你们,看谁完成得又准又快。

1、复习10加几。(课件出示复习题)

10+1=10+4=10+2=

10+5=10+9=8+10=

9+10=

指名回答,回答正确后教师点出答案。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给予鼓励指导。

2、复习数的组成:分一分。

指名学困生回答。

师问:9加几等于10?板书:9+1=10

启发谈话:我们把9+1等于10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成是9和1凑成10.这节课我们要用9和1凑成10的方法,也就是“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板书课题:9+几)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导入法适合班级情况不太好的情况或者计算练习不够的班级。有教师提出“在课前复习阶段可以先行练习让学生圈出10朵红花等活动”,目的是渗透“凑十法”。我以为不是很妥。仔细分析本课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主题图中明显突出了“算法多样化”这一思想,这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在下面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想一想9加4等于几,其目的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出现“从1数起”、“接着9数”、“凑十”等多种方法,如果课前过于强调“圈十”,学生有了这一强烈刺激,恐怕在探究9加4等?的环节中很难出现多种方法了,这与新课程及教材意图不符。当然,当学生在探究中得出“凑十”方法后,教师确实应该强调“圈十”这一过程,并指导学生动手圈一圈,让学生有个明确的表象。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以下教学接着上面的主题图导入法来开展教学

1.教学例题1.

教师:大家所提的数学问题中有2个涉及“9加几”,我们就先解决饮料瓶数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中饮料图)盒子内有9瓶饮料,盒子外有3瓶饮料,如何求饮料的总瓶数?请同学们想想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9+3

教师:谁来说说结果是多少?(继续板书:9+3=1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9加3等于12的?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饮料瓶,摆一摆,看看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9加3。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或者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算法?

(1)把9看作10,10+3=12,3—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红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2):接着往后数3个,10,11,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蓝衣服小女孩的方法。

(3)9和1组成10,把3分成1和2,先用9加1得10,再用10加2得12。多媒体课件显示教科书上小男孩的方法。

教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鼓励学生大胆说。

学生:我这样算……

教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很多方法,都很好,翻到教科书第70页,看看你的方法和书上哪个小朋友算的一样?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例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师小结算法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算法算起来又快又准?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说一说。(师注意组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避免一个孩子说其余的都在玩的情况出现)

谁到展示台上演示这种算法?

指名演示,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时评议。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算法写出来,大家注意看。(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出算法,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费时费力难度不是一点的大)

师:先把3分成1和2,再把9和1凑成10,最后10+2得12.师边写边示范。

师:这个方法就是叫做“凑十法”。你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吗?下面再来试着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吧。

课中活动

唱歌:青蛙跳水歌。

1只青蛙跳下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跳下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跳下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跳下水,8只眼睛16条腿。

【设计意图】消除课中的疲惫现象,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利于学习后面内容。

2.教学例2

教师:解决了饮料瓶数问题,我们又来看小朋友的游戏图(出示主题图中小朋友游戏部分),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指名回答:有9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又来了5个,一共有多少个?

教师:求一共多少个,怎样列算式?谁会列?(板书:9+5=)

教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9+5。

学生自行计算。

教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学生回答:我这样算……

预设

方法一:接着数,即从9往下数5个

方法二:把9凑成10(看大数,分小数)

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把5分成1和4,先算9+1=10,在算10+4=14

方法三:把5凑成10(看小数,分大数)

因为5和5凑成10,所以把9分成5和4,先算5+5=10,在算10+4=14

方法四:把9看成10,10+5=15,多加了1,所以要从15里把多的1减去,即15-1=14

教师:大家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看来学得不错。用凑十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看,这么多同学喜欢凑十法,说明这种方法确实很好,大家要多多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凑十法,也有两种凑法,被同学们都发现了,你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计算后摆一摆并写出得数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有多种摆法,如摆成两行,下面一行7个,上面一行6个,然后采用跳数的方法,2,4,6,8,10,12,用加上多出的1个,共13个。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多种摆法,根据摆的方法所对应计算思路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计算9加几时,辅以摆一摆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9加几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法”的理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让同桌的两位学生对着9加几的算式,按照图中提供的方式,进行计算,强化算理。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集体订正时还应引导发现规律:横着看,第一排都是连加,都有9+1,第二排,都是一步计算;竖着看,结果都相同。都是9+几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加几课件(篇4)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凑十法。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明了图意。

师:同学们,学校召开了运动会,你们看,多热闹啊!

2、你从图上看到多少人在做什么运动呢?(请学生到屏幕上指述,教师相机贴纸:踢毽子有9人,跳绳的有三人,跳远的有7人)

3、学生看放大的饮料图上,生说出图意: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

生: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9+4)

师:那么究竟怎么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摆算算.(板贴小棒图,然后巡视)

4、生汇报计算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见很多同学都在认真地摆小棒计算,现在请小朋友出来当小老师,指着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学生到黑板指小棒图,师归纳出接数法,数数法,凑十法)

(板贴三种方法,凑十法排最上面,十字用红笔标注)

5、重点学习凑十法.

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呢?(生发表意见)

师:老师最喜欢凑十法,因为用它来计算我们能更快地得出结果,你们喜欢吗?现在我们把用凑十法来计算饮料盒的过程写出来,好吗?

(师演示整个凑十计算过程,完成数字图。)

师:(缓述)9+4,(手指着4)把4根分成1根和3根两堆(手指小棒,在在4的下面写出分成),将分出来的1根和左边的9根小棒圈起来,

再将数字图的9和1用线连起来,写上10,(手指10和分出来的3),10加3得13.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能认真看和听,现在请同位指着数字图互相说说用凑十法想的过程.(同位互说一次)

6、一生到黑板指述。

同学们说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请了一位小老师出来指着图说一说想的过程。

6、质疑。

师:这位小老师说得不错,我想考考你,为什么要把4分成1和3呢?

(直接请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哦,是为了凑成十.你真会思考,掌声!

(二)运用凑十法

过渡:通过观察,对9+4的凑十方法大家都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9+几(马上板贴课题)

1.重回主题图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9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事先贴在黑板的三张纸条,老师相机指图补充)(相机板书9+3,9+7)

2.完成例2

师:其实9+3,9+7就是例2所要表达的意思,现在请你独立完成98页例2的两道题目.(看谁动作快)

生:一生到投影机口述两道题的想法,要声音响亮.)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你任选其中的一条把你的想法告诉同位,看谁声音响亮.

三.凑十法

过渡: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今天我们学习9加几,黑板上已经有9+3,9+4,9+7,你还能举出其他9加几的算式吗?..

1.指黑板上的9加几算式,(师指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的几画弧线口述:这两个数关系怎样?(得数个位上的数比9加几的几少1)

过渡:刚才我们算9加几都是用凑成十的方法变9加几成10加几来算的.它的方法是怎样的呢?(板书方法二字)我们来一下.

师:师指数字图的4说,把4分成1和3,就是拆小数,拆成1和几(板书拆小数),然后将1和9合起来凑成十(板书凑成十),最后10和分剩的另一个数相加得13.(板书得十几)

2.生质疑.

学到这,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吗?

过渡:既然都明白了,现在老师带你去逛水果店,想去吗?水果店的阿姨碰到了难题,你愿意帮帮她吗?现在请你打开98页,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3.完成练习.

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做完了,一看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站投影机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核对答案)

师:这位同学表现不错,顺利帮水果店的阿姨解决了问题,真棒!有一位小朋友在跟妈妈逛超市的过程中碰到了计算问题,想请你们帮帮他,可以吗?请你赶快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吧.

生:生投影汇报第2题答案.(看看这位同学能否顺利帮小朋友解决困难.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棒,老师特别想和你们玩开火车的游戏,要上火车得有车票才行,想玩的快快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四.巩固凑十法.

已知9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

师:这个游戏老师玩得很开心,我还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你们想吗?

已知9根,师报一十几的数,让生猜老师手里有几根.

师:还想不想玩一个知多少的游戏呀?(9人加几人)

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凑十法,方法是(指板书说),同学们学得很棒!下课!

9加几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

学具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师一捆带5根磁性小棒,学生各20根)、小黑板卡片(填空题)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二、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①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引出课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知道9加几都有哪些算法了吗?

9加几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教学目标:

1、在交流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

2、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教学难点: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师、生)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互动流程 思考与调整

一、猜数激趣,引入课题

二、体验9加几的算法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口算

1、出示P90 第一题

(1)出示左边一幅图,让学生看一眼。,

①生猜:感觉有多少人?

②生数

(2)看图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绵羊?

列式:9+7

2、揭题:9加几的练习课

1、生独立算9+7=?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3、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凑十法”比较方便)

1、出示P90 T2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题来算算。

生独立算,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②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③观察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

2、出示P90 T3

①学生独立口算

②全班交流:选几题指几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P90 T4

(1)出示第一幅图

①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②生独立列式计算③交流算法

④你能从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⑤自己给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出示P90 T5,

先弄清题意,再填“>、<、=”。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练习二十 凑十法

9加几课件(篇7)

你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

9+7=16,你是怎样算的?

我还准备了两盒彩灯,一盒8个,另一盒7个,你知道一共几个吗?该怎样列式呢?

二、合作探究。

1、你知道8+7=()

A知道

B没想好

8+7等于几呢?该怎么算?小组讨论一下,也可以让小棒帮助你。

预设:

方法1:8和2先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5,共有15朵。

方法2:把7和3凑成10,再加5朵,共15朵。

方法3:9加7等于16,8比9少1,所以8+7=15.

方法4:把8看成10,10家7等于17,再用17减去2得到15.

你最喜欢哪一种?闭上眼睛把你喜欢的方法在脑子里想一想,可以请小棒帮助你。(想3分钟)把你喜欢的方法说一说。

(用小棒帮同学演示凑十过程,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三、体会方法的选择。

8+9=?你有哪些方法?先自己摆一摆、想一想、算一算,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预设:

方法1:8和2凑成10,9可以分成2和7,8+2=10,10+7=17.

方法2:9和1凑成10,8可以分成1和7,9+1=10,10+7=17.

方法3:我们已经学了9+8等于17,我知道8+9也等于17.

认为哪种方法计算8+9最简单了?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自主探究。

同学们会计算8加几的题了,老师考考你们会计算6加几的题吗?(出示6+8)同学们先自己算,想想怎么算?

五、读书。

同学们打开书108页,结合着图,你能说出来图下的两个式子分别表示的意义吗?

按按按练习:

7+5=()

A12B13

6+5=()

A10B11

你能把结果填在方框里吗?

你是怎么算的?

5+6呢?

六、学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计算时可以怎么想?

答:一共有16朵。

答:我是这样列式的:9+7=16.

答:我用凑十法,9+1=10,把7分成1和6,10+6=16.

我认为用凑十法计算8+9最简单,而且最好把9凑成10.

答:我认为算8+9想9+8最简单了。

答:6+4=10,8可以分成4和4,10+4=14,所以6+8=14.

答:8+2=10,6可以分成2和4,10+4=14,所以6+8=14.

答:第一个式子表示8个男生加上5个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答:第二个式子表示原来有7盆花,又搬来5盆,一共有多少盆?

填空。

答:用凑十法算的。

答:结果应该是11.

答:我么学习了计算8、7、6加几和几加8、7、6的方法。

答:可以把8、7、6凑成10来计算。

答:还可以在小的数加大的数时,倒过来用大的数加小的数计算。

你知道8+7=?

A知道

B不知道

C没想好

ipad演示凑十过程,明确算理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解决8+9,为什么?

A凑十法

B数

C摆小棒

练习:

6+5=()

A10B11

(五)板书设计

8、7、6加几,几加8、7、6

(凑十法)

8+7=6+8=8+9=

(六)作业预设:完成课后习题

9加几课件(篇8)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例1、例2.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96~97页的全景图),每人20根小棒,课本98页例2图片,以及做一做第2题,五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要开运动会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那就和老师一起来闯关吧![多媒体出示]

(复习)

1、口答;2能分成1和几?5能分成1和几?4能分成1和几?6能分成1和几?7能分成1和几?

2、直接说出得数;9+()=109+1+2=?9+1+6=?9+1+4=?9+1+3=?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顺利的闯过了俩关,那就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啦!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校园运动会场景图]

二、探求算法;

1、师:运动会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小朋友们认真的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那些比赛项目?

(举手回答;有踢毽子的、有跳绳的、有跑步的、跳远的、)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2、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那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参加?

(我最喜欢…有…人参加.)<跳远的有7人,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跑步的有6人.>

3、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这些运动员准备了好多好多牛奶(出示牛奶画面),已经送走了一些,请大家帮小朋友们数一数现在还有多少盒没送?(也就是说现在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⑴、你是怎么算出来得?能告诉老师吗?

[交流汇报];老师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举手说你是咋样数的?

(一盒一盒的数,1、2、3、4、5、6、7、8、9……12、13共13盒。)

(接着数的方法;盒子里已经有9盒,然后接着数10、11、12、13、共13盒。)

(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牛奶放在盒子里,凑成10盒,10盒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9加几课件(篇9)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2025想北平课件(模板九篇)


关于“想北平课件”的知识你掌握得够了吗看看这篇文章吧,我们会随时发布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经验的重要积累。

想北平课件(篇1)

1、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一、导入新课:

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__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1、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

(六)(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

——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

(七)(11—22)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1、(11—15)是皇城,极其宽阔,舒适可爱。

2、(16)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颇富意味。

3、(17—20)兼容并包,自由闲适(消闲的去处很多)。

4、(21—22)北京平民容易满足、达观、爱调侃。(淳朴、善良)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想北平课件(篇2)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想北平课件(篇3)

二、重点难点:

个人化的记忆写作,从平凡中见真情的私人写作及其表达手法;

1、演讲;点评,注意鼓励和避免伤害。

2、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的《想北平》。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套用一下,如果让你写我的故乡宁波,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作文构思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你的故乡宁波,从这个角度进去,你会写些宁波的什么?

请学生谈构思,注意其立意角度及所写的事物风景等。总结这些事物的特点,是否和个人的记忆

3、进入课文:

刚才我们看了大家的一些构思。(评价)我们来看大作家老舍是怎么来写他的故乡北平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看看老舍写了些北平的什么东东,一二三四组分别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问题:作者提到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或哪些方面,北平的这些事物或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在看课文前,我们先把一些字词落实一下:

讨教(tǎojiào)、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廿(niàn)、黏(nián)合、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4、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①景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温和的香片茶。

B、处处有自由空闲的空间;――直接叙述和描写;

(3)第六段:

①景物:草花儿、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果子、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着霜的玉李;

5、归纳总结:

问:作者写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的质感?和北平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对比一下。

平凡,质朴,接近日常生活,更能承载个人的记忆和情感。

引导到写作的立意上来:

和老舍对比一下,自己构思准备写的宁波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展开写作的?

明确老舍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景物入手。我们来看第一段,是如何考虑来写这篇散文的?

北平太大,我知道的太少。

问:北京人都知道故宫,圆明园、地坛,为什么不写这些?好像还有两段文字没有看,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看第二三段:

我真爱北平,却几乎说不出来。几乎说不出说明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口号式的说出来有没有味道了?没有了。文人总喜欢借景干什么?托物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什么景什么物能够表达作者这种几乎无法言说的爱呢?

大家回忆一下,最能够承载我们悲欢离合的记忆是什么?

总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呢,也自然地想到了那些承载着他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所爱的北平……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它在我的血里,……是这个北平城所赐给的。”

小结:所以什么老舍会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出他心中的北平,一是因为北平太大,他知道的太少。二是因为他爱北平太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切和深刻的。就像有同学感受到的,哪怕是母亲的唠叨也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

插入讲作者简介等:

老舍为什么会这么爱北平阿,因为他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

插入讲私人写作: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选取的借以表达他对北平的情感的却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非常生活化的细小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作家方方在《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这样文章里提到,文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流淌的东西和你借以表达内心的外在形式是不是想符合。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贴切,你所选用的意向所具有的特点正好和你的情感要相吻合。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他就发现,和他那种对北平的无法言说的爱相吻合的意象,也就是事物和景物不是宏伟的故宫,不是沧桑的圆明园,而是他每天都会浸泡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让我回首在大学里的往事,我会想起想思路上西风漫卷起的落叶,会想起初阳湖畔那些静静的立在早晨的睡眠,会想起在雨中散步时突然有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而那些震天响的摇滚之夜,那些漫长又漫长的大会小会,我都已经不再记得了。那些令我们哭令我们笑的往往是一个个细小的瞬间。

老舍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到深处只有人自知。老舍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所以他说要落泪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想北平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

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宝山而空回。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

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

4、所选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

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

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

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学方式:

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诵读重点段落:4~7段

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

4、教学时数:2课时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

体贴的母亲

温暖的母亲

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

(二)进入文本:

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

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

——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

小结:

“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

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

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恋

有欣赏

有赞美

有喜爱

景物的描写里浸润着对故乡、家园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却都浓缩在一个“爱”字里。

所以要诵读,让丰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绽放美丽。

诵读。让情感绽放开来

(三)总结方法:

越经典越没有匠气,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读而过,要做阅读有心人,学会细嚼慢咽;

从具体语句深入,学会用自己的经历、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将体验到满口余香的阅读乐趣。

回答千古一问: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业:

阅读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种美,体悟爱的别般滋味。

(2)完成文后题目。

想北平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

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

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

北平的形象: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在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答案不强求一致,学生对于比喻的意义揣摩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

4、结合课文例子,尝试认识比喻手法对于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的作用以及归纳分析方法:

比喻是由此而说彼,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同点,我们要去理解作者所指,就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果一个句子难度较大,我们不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通过置换比喻词的方法,当我们换一个词去形容,发现没有达到表明本体特征的效果,那么后一个置换的喻体和前一个喻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要找的词汇意义。

譬如说“国王的梦境”,“梦境”是奇幻丰富的,那为什么是“国王的”梦境,“国王”作何解呢?我们只要置换成“乞丐”或者“平民”,就会发现,乞丐的梦境有可能是有钱了买两个白馒头,吃一个扔一个,而国王的梦境则是广博而华丽许多。同理,“魁梧的老人”,当我们把“魁梧的”换成“枯瘦的”、“佝偻的”大家就会发现,“魁梧”是强调北平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而且北平还是豪爽宽大的,是恢弘大气的。

5、理解赏析文章以下文段: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总结归纳车夫的形象并完成学案:

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自尊,要强,有操守

小结:林语堂先生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的形象其实就是北平的形象:历经沧桑,爽朗达观,既朴素又超然,富有内涵又平易近人。

北平就是这样古老博大不显冷漠高傲,感觉亲切又觉深沉不凡,它随和又宽容,丰富又大气。

6、补充例子,加深体会:

(1)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2)“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头,“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四、请你选择一个地方,以“动人的               ”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要使用比喻或者细节呈现这样的具象化写法

教师下水:

你是纤腰少女,一袭长裙流光溢彩,亭亭玉立珠江畔;你是鱼乡村妇,眉开眼笑捧出一篮蔬果任品尝;记忆里,你是九调南音,“月光光照地堂”悄声吟唱,伴随着孩童的酣眠;恍惚中,你是烈烈红棉,先叶而生巍然直立,燃烧在南国的春天。

客人感激你的宽容:普通话说得不咸不淡实在普通,但热情满满海纳八方来宾;游子思念你的温柔:凉茶去心火,宵夜云吞面,还有那家常靓汤火候绵长滋味难忘。

还有那榕树垂须,还有那花街锦绣,还有那珠水荡漾,唉,任我百般言辞,也说不尽你千种动人样貌。

五、课堂小结:

文字将我们心中无限深情化为有形实相。说北平,老舍比喻说,北平动中有静,和太极拳相似;郁达夫细数说,北平的秋天,槐树和秋蝉是它韵味所在。说动人,徐志摩赞美少女动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林语堂夸奖北平动人得“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有时,我们感叹言词有尽意蕴无穷,有时,我们又惊叹语言精妙传情达意。我愿与在座各位,继续探寻文字的奥秘以及它那无尽动人之处。

六、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我会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

想北平课件(篇6)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    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 (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 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c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三)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小结

想北平课件(篇7)

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1.知识目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 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已有知识和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园不可割舍的感情;高一学生,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 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故乡存留了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表达对故乡的恒久记忆与牵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 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2)师指明识记重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 须沟》等,1951 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问: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导入赏读文章最后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1、学生活动:

(2)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了解老舍对母亲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文中所说的那种爱)

(3)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

(三)探究问题:这个让作者如此眷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引导赏析“我的北平”)

(3) 讨论探究: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可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花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

2、参考:

(了解:)有人曾问 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小结:)可以说北京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笔下的北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个平民的北平,一个普通真实的北平。(导入写作技巧的学习)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

四写作技巧延伸学习: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过这叙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与北平的亲密关系,表达了独一无二的情感。

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才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才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如此虽简洁、朴实却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下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想北平课件(篇8)

导入:

有那么一段时间,出于中文系学生的“酸腐”,出于一种“咬文嚼字”的习惯,我曾非常固执的把北京叫成北平,北京是繁华的,喧嚣的交通,林立的建筑,而北平,则是沉静的,朴实无华的,黑白的色调,青砖黛瓦的四合院,迂回曲折的胡同,萝卜白菜臭豆腐,北平拥有一种神奇的诱惑力,特别是对于文人,北平独特的气质让无数的文人为之倾倒,迷恋,让无数的文人为之神往眷恋,北平是一个承载着沧桑历史蕴含着深厚文化的名字,是引出人们淡淡乡愁的文化符号,但这只是我的“咬文嚼字”,北平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触摸着文字去感受北平,聆听北平,北平毕竟不属于我,我也并不能属于北平,但是有一个作家只属于北平,那就是老舍,有一座城市只属于老舍,那就是北平,今天就让我们触摸着文字,走进属于北平的老舍,走进属于老舍的北平。

老舍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一生中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属于北平的老舍,为北平留下了无数的文字,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关于北平的。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因为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作品,北平成就了永远的人民艺术家,成就了永远的老舍先生

能不能把“想北平”改成“写”北平?为什么?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是啊,是想北平,不是写北平,而且大家发现没有?老舍先生不是一般的想念,而是“真”想,这个“真”字,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几次-------“真愿“,”真爱“真想念。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我一下,为什么老舍先生要反复用了这个真字呢?

我们同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反复用这个真字?

不是不想,不是不愿,更不是不爱,对老舍来说,我们可爱的人民艺术家,深怕人们不相信他对北平的爱,深怕人们不能理解他对北平的爱,老舍先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卑微的向我们解释着他对北平别样的'情怀。让人动容。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可是,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

爱北平,想北平已经要到落泪程度的老舍先生,有没有说出他对北平的爱?他为什么如此挚爱北平?请一个学生读二到三段,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老舍为什么如此挚爱北平?

老舍把北平比作母亲,大家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虽然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反复跟我们班的同学们说语文课要杜绝依据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要把我们意会的说出来,但是情到深处,便什么也不能表达,老舍先生说,他只能用两个动作来表示他内心喷薄的情感--微笑和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人民艺术家,能够自由驾驭文字的老舍先生都尚且如此,都因为情到深处而痛恨自己语言的匮乏,表达的苍白。而我们发现,老舍是真的用落泪在表现他对北平的情 感,我们再把最后一个句子读一下--好,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阿!最平凡的对母亲的爱,但是也最深刻的对母亲的爱,最平凡的对北平的爱,也最深刻的对北平的爱。老舍是真的把北平当作母亲般的爱着,这让我想到了他的去世,我到现在都很固执的相信,虽然留给了后世很多遗憾,虽然至今想到老舍先生的离世我仍唏嘘不已,但是我相信老舍先生走的时候是平静的,甚至是安详的,其实老舍的一生特别是因为时局的动荡,他的境遇从来没有好过,当时在武汉,在湖南的时候老舍先生也遭受了磨难,但是却没有选择在那里离开,而是让他最爱的北平成为了他最终的归宿,也许潜意识里,老舍把投入北海公园的湖面,当成了重新回归母亲的怀抱,也许当时也就只有北平的像母亲怀抱般的湖水,才能抚平老舍先生千疮百孔的心。想母亲了,所以更想念北平,想北平了,所以更想念母亲,母亲与北平,占据了老舍心目中最重要的两个位置。

刚才我们讲到了属于北平的老舍,讲到了老舍与北京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课文当中还是有交待,交待了老舍先生与北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寻找,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他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我的。

老舍爱北平,因为像爱母亲一样的情感,老舍爱北平,因为北平承载着他的历史,北平有他永远都磨不去的回忆

其实所有的这些,所有的爱都源于一个原因----这是“我”的北平,这不是冰心的北平,不是郁达夫的北平,不是任何人的北平,这个北平只属于老舍,这是只属于老舍的北平

于是,当我们明确了老舍的北平为何如此挚爱的原因以后,老舍开始发现它可以尝试着把他内心想说而说不来的语言,变成文字,于是老舍开始跟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历史中的北平,老舍爱北平的什么?在老舍先生的记忆中北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动中有静    中国人很讲究以柔克刚,所以才有了中国武学正统--太极拳,也有了老舍心中永远的北平,这个北平不像巴黎,罗马那么喧闹,这个北平不需要咖啡和酒,温润的北平只需要一杯香片茶便够了,只需要呷着香片茶在日暮淡去的时候,无所求也无可怕,北平是悠闲的,当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我们仿佛就能看到老舍或者郁达夫还立在那里的桥头,穿着青不单衣,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桥头,然后微叹着互答 (学生表演)

贴近自然    老舍先生不玩古物,虽然他家当时也是满清的正红旗和正黄旗,但是已经是没落的贵族,老舍先生喜欢养花养草,怎样的一种自然“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韭菜叶上还有泥点,”“水果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这就是“我的北平”这就是老舍的北平,老舍 的北平就是这么宁静,就是这么悠闲,就是这么布局合理,就是这么贴近自然。

老舍爱北平,而且是真爱,老舍爱北平的这些特点,那么当老舍在向我们展现北平的特点的时候,他是用了什么方法?--对比反衬

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北平就像爱另一个自己一样,爱北平的闲静,爱北平的布局,爱北平的泥点,一个诚实的爱着北平,卑微的爱着北平的老舍先生就这样让一个北平成为了我们恒久的回忆

也许北平并没有那么美丽,也许北平并没有宁静,也许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执的喜爱。

北平已经远逝,成为了记忆中黑白的胶片,但北平又将成为永恒的珍宝,因为北平所以有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北平的乡愁,乡愁中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包含了眼泪和微笑。这种爱是完整的,与生惧来的,说不出的,有孩子般的骄傲与自豪,这些让老舍想北平想得掉眼泪。1936年北平的特殊环境让这份眼泪之中多了惦记、牵挂和担忧。只因爱而痛,关心而乱,再来看标题的“想”。这是“相”和“心”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想北平课件(篇9)

4、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   (学生会抓住初读时最有感触的句子或段落来摘抄)

1、初读感受   (有的学生抓住了语言的美,有的学生抓住了情感的真,有的抓住了写法的妙)

学生的初读感受,总结起来恰好就是我们要赏析的内容。

提问:(1)题目是“动人的北平”中心语在北平上,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平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几个方面用一个词概括。(该题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3)和《故都的秋》对比阅读  (进一步了解散文的特点、体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有了范例,几个略读篇目也就有章法可循,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汉家寨》侧重于几个景物画面的描写,《特利尔的幽灵》侧重的是形散神聚和精彩的语句。

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精读和略读篇目的教学设计,其他单元也可参照,只不过单元于单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每个单元后的一篇文章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几个单元学完以后,学生对“形散神聚”“情理兼备”“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现代散文,就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至于能否写好一篇散文,还要看文字的积累和语言的锤炼,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选修教材的诗歌和散文单元,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应该侧重于散文单元,散文单元的学习应该和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出题类型、模式挂起钩来,起到专题训练的效果,尽管有些急功近利,谁能说不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呢?

九年级英语课件优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品牌的重要途径,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在众多网络文章中认真选择了一篇优秀的“九年级英语课件”,如果这个网页对你有用请点击收藏按钮!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1

9A Unit 1 Star Signs

1. It is nice of you to bring me the newspaper. (It’s nice of sb. to do sth. 某人做某事真是太好了,形容词表示人的品质特征时,介词用of)

2. It says I’ll have lots to eat and drink today. (报纸、杂志、牌子、广告等上写着用 says)

3. You shouldn’t worry about not having breakfast. (担心没有早饭吃) (worry about (not) doing sth. 担心(不)做某事,动名词的否定形式是在动名词前面加not)

4. A year is divided into (被分成)12 different star signs.

5. The time of your birthday decides your star sign.

6. People born under the same star sign (出生在同一星座下的人)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be similar to = be the same as 和……相同,与…….相似)

7.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加 be im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没有耐心

be 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有耐心 give up easily 轻易放弃

be curious about… 对……感到好奇 be kind / friendly / nice to sb. 对某人友好

be confident of sth. 对……有信心/把握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注重细节

buy your friends nice gifts = buy nice gifts for your friends 给朋友买漂亮的礼物

have lots of energy = energetic 精力充沛 keep secrets 保守秘密

enjoy life 热爱生活 have a good sense of humour 有幽默感

be successful in doing sth. 成功地做某事 dream about everything 梦想一切

8. You love peace(热爱和平) and do not like to argue with others.(和别人争吵)

( argue with sb. about sth. 因某事和某人争吵)

9. It is silly of you not to forgive others for their faults.

(原谅别人的过失) (forgive sb. for sth. 原谅某人某事)

(动词不定式的否定放在不定式前面 not to do sth.)

10. You are patient enough(enough 修饰形容词放在形容词后面,patient 是形容词,前面要用be动词)to wait without getting angry. (介词后面用动词ing 形式)

11. You hate to be like anyone else( else修饰特殊疑问词、不定代词,放在它们后面) and try everything just to be different.

12. A fair person treats everyone equally.(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一视同仁)

13. A confident person feels sure about his own abilities.

( be / feel sure /certain of / about sth. 对感到自信/ 有把握)

14. make friends with him 和他交朋友 tell jokes 讲笑话

take care of = look after 照顾,照料 share food with others和别人分享食物

15. 反义词: active---inactive, modest---proud, patient---impatient, fair---unfair,

correct---incorrect, polite---impolite, selfish---generous,

16. It is thoughtful of Andy to play his CDs for us. (Andy为我们播放CD,他考虑得真周到)

17. It is typical of Simon to make such a mess. (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是Simon的典型特征。)(make a mess 把……搞得乱七八糟)

18. each of us 我们每个人 at all times 一直,始终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周游世界 travel to different places 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pass the football to Peter = pass Peter the football 把足球传给Peter

plan to go out 计划外出 pack one’s bag整理行李

19. Sandy has been on the phone for hours. (Sandy已经打了好几个小时的电话了。)

20. This month(这个月,不用介词) you will have a lot to celebrate.

21. You will have success at school or work(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month.(大约在本月中旬)

22. You will be given some money.

23.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call Master Zhang on 5556 0678.

(call+人+on + 号码, 表示按….. 号码给……打电话)

24. a mixture of good luck and bad luck (好运和厄运的混合体)

25. go to a party 去参加聚会 have problems with my health 健康有问题

be suitable for the post 适合这个职位 run for the post 竞争这个职位

26. I don’t think he would be able to(=can) organize things well.

27. He is imaginative enough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 他富有充分的想象力来产生一些新的观点。(imaginative是形容词,前面要用be 动词,enough放在形容词之后)

(come up with =think of 想出)

28. Who else w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post)? 还有谁合适(这个职位)呢?

29. recommend David for the post / job 推荐David 担任这个职位/做这项工作(for +职位)

recommend David as the new chairperson of the Students’ Union

推荐David 当学生会的新任主席(as+人,既指职位也指人)

recommend a good dictionary to me (recommend sth. to sb. 向某人推荐某物)

recommend us to read this book (recommend sb. to do sth. 推荐某人做某事)

30. He is a Gemini. = His star sign is Gemini. 他是双子座。

31. The only thing is that David has much more hair than my uncle.

32. We think he will be an excellent chairperson because he has many good personal qualities.

33. He thinks he can do anything if he tries his best.

34. He is never afraid of making a speech(发言) in assembly(在晨会上).

(be afraid of doing sth. 害怕做某事) (他在晨会上发言从未害怕过/ 拘束过)

35. He will / would not mind doing extra work for the Students’ Union.

(不介意为学生会做额外的工作)(mind doing sth. 介意做某事)

36. He always gets good marks in tests. ( 在测试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7. He even got full marks(得满分) once in an English test.

38. He never forgets to do the things he needs to do. (从不忘记去做他需要做的事)

39. He has joined the Computer Club(参加电脑俱乐部) this year because he wants to learn to use the computer to help himself get more organized.(帮助自己工作起来更有效率)

40. We think that David has all the qualities to be a good chairperson.(具备了一个优秀学生会 主席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

41. We hope that you agree with us.

42. ---It was kind of you to recommend me as the new chairperson.

= Thank you for recommending me as the new chairperson. (谢谢你们推荐我当新任主席)

---It’s our pleasure. = Not at all. = You are welcome. 不用谢。

43. You are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44. Mr Wu spends a lot of time explaining things to us.

(spend ….doing sth.花时间做某事) (explain sth. to sb. 向某人解释某事)

45. Daniel is very clever, but he never shows off.(买弄,炫耀)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求学会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然后针对各项发明的用处及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话题一直是围绕着历史上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发明,通过使用“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形式的句型,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课本设计的活动情景能够自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积极地投入到话题讨论中,寓教于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精神,激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人人都能成为“小发明家”。

二、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重点词汇:salty, sweet, sour, crispy, pleasant, potato chips, slipper, leaf, fire, scoop, light bulb, microwave oven, abacus, camera, beverage, be invented by, be used for, by mistake, by accident

重点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技能目标

能够谈论发明的历史和用途

能够对生活中的发明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够解决生活问题,设计新发明

情感目标

充满想象力,善于观察事物

面对难题,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发挥创造能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重点难点

重点

讨论重要发明的时间、发明者和用途,学习使用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和答语。

难点

如何描述一项新发明的来历和用途

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

“大百宝箱”(由中等大小的盒子、彩纸等DIY而成),flashcards;

a package of potato chips, some bars of chocolate.

学生准备

上课前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等工具查询1a图片中5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发明物的来历,然后在准备好的卡片反面写上关于这项发明的日期、发明者和用途等信息(如果学生查到的信息是用中文描述的,要求简单地翻译成为英文信息),正面写上发明物的名称,存放在自己制作的“小百宝箱”里。这个过程帮助学生们在进入新课程之前熟悉新单词,为操练目标语言做准备。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够了解课本知识,而且发现了许多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3

1. try to do sth.尽力做某事

2. play a part in doing sth.参加做某事

3. 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某事

4. instead of doing sth. 代替做某事

5. start doing sth.开始做某事

6. remember to do sth.记住去做某事

7. can’t afford to do sth. 担负的起做某事

8. by doing sth.通过做某事

9. be good at doing sth.擅长做某事

10. plan to do sth.计划做某事

11. hope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12. 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13. loud music/soft music 强劲/轻柔的音乐

14. have fun doing sth 做某事很有趣

15. make money(=earn money) 赚钱

16. save money 存钱

17. learn from向某人学习

18. scientific study科学研究

19. soft colors柔和的色彩

20. blue light浅蓝色

21. soft lighting柔和的灯光

22. serve sb招待某人

23. heavy traffic 繁忙的交通

24. endangered animals濒临灭绝的动物

25. keep out不让进入

26. pros and cons 利和弊

27. in the modern world再现代社会

28. advertising is everywhere.广告到处都是

29. aim at瞄准,针对

30. more than多于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4

chapter 5 memory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chapter 5 memory reading 1

1、课文阅读理解

2、词汇和词组

二. 本周知识总结与归纳:

(一)课文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用时6分钟。

2、p66 b find the facts

(二)词汇和词组

1. basic                                  2. connect                           3.  death

4. dramatic                           5. imagine                              6. improve

7.  injure                                8. link                                  9. memorize

10. me thod                           11. lose one’s memory          12. be essential for…

13. in hospital                         14. be ang ry with sb.             15. be conn ected with

16. hear about                         17. hear from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掌握下列单词和短语:block, in linewith, worker, stare, disbelief, above,burn, burning, alive, airport, till ,west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Life is full oftheunexpected.

I was about to goupwhen I decided to get a coffee first.

As I was waitinginline with other office workers, I heard a loud sound.

Before I coldjointhe others outside to see what was going on, the first plane had alreadyhit myoffice building.

3) 进一步熟练掌握过去完成时的用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许多出乎预料的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积极心态。

2)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句型和词汇进行交流。

3)能比较流利地讲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时中出现的生词

block, in linewith,worker, stare, disbelief, above, burn, burning, alive, airport, till ,west

2) 学会用过去完成时叙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2. 教学难点:

用过去完成时叙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

三、教学过程

Ⅰ. Revision

1. Could youplease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below?

unexpectedadj. 出乎意料的

by the time … 在……以前

backpackn. 背包

oversleepv. 睡过头;睡得太久

2. Please makeyourown sentences.

By the time Igothome, __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camein, ___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 gottoschool, __________.

By the time thebellrang, ___________.

By the time Igotup, _______________.

3. Retell thestoryof Mary’sbad da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in 1a and 2a.

Ⅱ. Discussion

Tell Ss Life isfullof the expected. Did you experience the expected things? Share your storywiththe class.

Ⅲ. Reading

Work on 3a. Readthe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ich twoeventsdoes the writer mention?

2) How didthewriter end up missing both events?

1. Ask Ss to havealook at the questions before they start.

2. Let Ss completethework on their own.

3. After awhile,ask som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to the class.Write the events on the blackboard as theyreport.

Keys: 1. Thewritermentions the September 11 attack in New York and the

earthquake inNewZealand.

2. The writerwent to get a coffee first andwas not in the office when the plane hit theWorld Trade Center. He/she hadoverslept and missed his/her flight, so he/shewas able to avoid theearthquake.

4. Aftercheckingthe answers, tell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gain more carefully.

Tell them tofindout the words or sentences which they can’tunderstand this time.

Do someexplanationand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make everything clear about thearticle.

5. Ask studentstopick out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Tell them to underline them and come upwith thereason to use the tense.

阅读方法指导:

快速阅读全文,注意描述事件的关键词或短语,有助于整篇文章的理解。

这些关键词可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可能是介词短语,形容词,或连词等。

第一段:found a job,arrived at, was about to, eventhough, stared, in disbelief, the burningbuilding alive

第二段:woke up, went off,had taken off , till,unexpectedly , turned into

Ⅳ. Careful Reading

Work on 3b.

1. Ask Ss toread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d words from the passage with opposite meanings tothewords below.

1. lost --2.west-- 3. below -- 4. dead --5. empty --

Keys: 1.found 2. east3. up4. alive 5. full

2. Let Ss writeasentence with each word on their own.

e.g. I foundthemoney on the floor.

1. Askseveral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sentenceson the blackboard.

2. Check their answers together.

V. Practice

Finish 3c.

1. Work inpairs.Retell one of the events to your partner.

2. Ask some Sstoretell one of the events to the class. Practice their skills.

Keys: OnSeptember11, 2001, I arrived at my building in the morning and was about toenter theoffice building, when suddenly I decided to buy a coffee. Theunexpected thingcame about when I was waiting in the line that a plane crashedthe officebuilding where I work. People were staring at the burning plane indisbelief.How dangerous it was!

Ⅵ. Language points

1. I was about togoup when I decided to get a coffee first.

be aboutto 忙于;即将做某事。侧重于表示动作马上就要发生,常与when引导的从句连用,但不与具体的时间状语连用。

e.g. One of myfriends is about to have hersecond baby.

我的一个朋友马上就要生第二个小孩了。

2. I went tomyfavorite coffee place even though it was two blocks east from my office.

eventhough 即使,虽然,尽管,用于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blockn. 街区

e.g. He’sthe best teacher, even though hehas the least experience.

他虽然经验最少,却是最好的老师。

3. We staredindisbelief at the black smoke rising above the burning building.

stare v. 盯着看,凝视

表示看得比较仔细,有时候也带有吃惊的意味去看,常与at, into连用。

e.g. Don’t stare at me like that.别那样盯着我看。

in disbelief 不相信,疑惑,怀疑

e.g. Tamarastaredat him in disbelief, shaking her head.

塔玛拉一边狐疑地盯着他看,一边摇着头。

She lookedat him in disbelief.她全然不信地看着他。

above prep.

1)(表示位置)在…正上方;高于”(与 below相对)。

e.g. Thatbighigh-rise above us is where Brian lives.

我们上面的那座摩天大楼就是布赖恩住的地方。

He liftedhis hands above his head. 他将双手举过头顶。

2) 表示在地位、级别、能力、资历、重要性等方面“超过”、“在……之上”、“比……强”。

e.g. He is abovetheothers in ability.他的能力优于其他人。

He is aboveme in every way.他各个方面都比我强。

3) adv. 在上面

e.g. There aresnowypeaks above.上面是白雪皑皑的群峰。

See theexamples given above.见上述例子。

burnv. 着火,燃烧

(burnt, burnt/burned, burned)

burning adj. 着火的;燃烧的

e.g. Ouch! Thesandis so hot! I can burn my feet.

哎哟!沙子这么烫!会烫伤脚的。

He wastrapped in a burning house.

他被困在正在燃烧的房屋里。

4. I felt luckytobe alive.

alive 一般作表语;也可以作后置定语或宾补。“活(着)的;在世的;(继续)存在的”;反义词是dead。

e.g. Do youknow she’salive? 你知道她还活着吗?

People alive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livebetter. (后置定语)

活下来的人应该尽力生活得更好。

Tom was keptalive in the big fire.

( 宾补) 汤姆在这次大火中活下来了。

辨析 alive, living, lively

alive “活着的”,在句中常作表语或定语。作表语时,常可与 living互换;作定语时,常要放在被修饰词之后。

living“活着的”,在句中用作表语或定语。

lively“活泼的”,在句中可作表语或定语。

5. But by the timeIgot to the airport, my plane to New Zealand had already taken off.

airport n. 机场

takeoff 脱掉;起飞

e.g. He tookoff his hat and bowed as hepassed.他经过时脱帽鞠躬。

We eventuallytook off at 11 o’clockandarrived in Venice at 1:30.

我们终于在11点起飞,1:30 到达威尼斯。

VII. Exercises

Completethesentences.

1. 我在动物园里见过活鳄鱼。

I have seen a_____crocodile in the zoo.

2. 他是那场火灾中唯一活下来的人。

He is theonlyperson ____ in the fire.

3. 露西是个活泼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她。

Lucy is a_____child and everyone likes her.

4. Theboy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要开始) but someone spokefirst.

5. Hurry up.Thetrain ______________ (马上就要开了).

Keys: living,alive,lively, was just about to begin, is about to start

Homework

Recall theunexpectedin your daily life and try to tell them to your friends in English.

九年级英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理解和使用与自我介绍相关的日常用语。

2.能够正确书写、发音和拼读与自我介绍相关的单词。

3.能够流利、准确地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教学重点:

1.自我介绍相关的日常用语和单词。

2.自我介绍的`表达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自我介绍的表达方法。

2.自我介绍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学课件、自我介绍卡片。

2.学生准备自我介绍卡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1、引入话题

教师:Hello, class.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bout self-introduction. Do you know what self-introduction is?

学生:(回答)Introducing oneself to others.

教师:Yes, thats right. Lets begin.

2、热身练习

教师:Lets start with some warm-up exercises. Can anyone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the group?

学生:(轮流自我介绍)

Step 2. 学习新知

1、教学内容

What are your hobbies?

What is your name?

What is your age?

What is your family like?

Where are you from?

Do you have any siblings?

2、教学过程

(1)听力练习

教师:Now lets listen to some dialogues. Repeat after me.

(2)语言操练

教师:Now its your turn to introduce yourself. Write down your name and your hobbies. Please say your name and your hobbies three times.

Step 3. 课堂作业

1、学生作业

Write down your name and your hobbies.

Say your name and your hobbies three times.

2、教师作业

Check the homework.

Give feedback to the students.

Step 4. 总结

教师: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Have a good day!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引入话题、热身练习、听力练习、语言操练等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自我介绍的表达方法和日常用语。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通过教师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检查和反馈,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了肯定。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下册课件热门


这是我们为您特别准备的“九年级下册课件”希望您品尝之后喜欢,期待这些事实能够加深你对该领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1】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nb

[4] [5] [6]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数学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想加算减”

小红有13元钱,小明有15元钱,他们俩到肯德基去吃东西,请看肯德基的食品价目表:汉堡:9元 可乐:6元 鸡腿:7元。

(一)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选择 13-9 15-6 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4、你会填吗?

13-7=□ 15-9=□

(二)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二、自由练习:

1、小结:十几减几的方法很多,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计算时不但要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且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对又算得快。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仍然对学生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加以训练,不过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在同学们那里却非常吃力,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本节课,我请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教大家去发现加与减的联系,效果好了一些,已经有一大部分能够理解想加算减这种方法了,不过还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巩固才好。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3】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明确:憧憬、焦急、失望。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沚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4】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②自学生字新词。

③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②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认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5】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同时在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什么的情感.

《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简洁而清纯的》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      《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

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并且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1.根据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理解作者笔下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及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雪的喜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今年冬天常州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相信同学们仍记忆忧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

作者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雪》一文选自散文集《野草》。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 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雪景图。

文体介绍:

本文是散文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1.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2.你觉得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有不同之处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3.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为什么?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灿烂”是指“北方的雪”,它的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4.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江南的雪象征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北方的雪象征为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1、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自学《四人谈》,要求: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结合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标记。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

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自读四篇评论文章。要求:大体领会每篇文章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请同学找出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并比较四篇文章有何异同.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把刚才所找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读《雪需要联想》 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鲁迅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文如其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 鲁迅的内心世界是鲁迅的性格特征 人性特征

简洁精纯的雪 江南的雪表现了鲁迅的欢快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 语言角度 对两种雪都赞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雪的独特之处 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艺术魅力、艺术成就 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对北方的雪是憎恶的

结论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1.《雪》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江南的雪,一幅是朔方的雪,作者对这两幅雪景有无褒贬之处?为什么?

2.“江南的雪”作者采用了工笔彩绘的写法,“朔方的雪”作者采用写意泼墨的写法,这样工笔与写意结合有什么好处?

3.以《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会。

4.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

5.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学习了鲁迅的《雪》和后面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要点。

基本要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1.以“我看《雪》”为话题,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350-400字)

尽管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样,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度就应该相对固定,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评论。同学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李允经的原文来写。

《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鲁迅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作为《野草》之一的《雪》,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成功之处,似乎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探索。

一、谋篇独特。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先想想应该怎样写,也就是说要“谋篇”,要构思,或者说要打打腹稿,使文章或者作品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白茫茫封盖大地。应当怎样来写它,并通过对它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和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某种感情呢?这自然会因人而异。如前所述,鲁迅的《雪》,赞美的重点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也不外是“如粉,如沙”,“大风吹雪盈空际”。那么,仅仅写这些特点就能表现《雪》的主题思想吗?显然是困难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谋篇”上一番工夫。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方的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来看,占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三、想象丰富。文艺的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抒情作品中为了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作家需要驰骋想象托物取喻、借景传情。鲁迅在《雪》中,恰当地把“滋润美艳”的南雪比作“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突出了它的柔美。江南的春天是在二三月,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作者却借助想象迫不及待地把“蜜蜂们”请了出来:“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在写到朔雪旋转、升腾、奋飞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弥漫太空”,接着又说它竟“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种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不正是诗人想象高度发挥的产物吗?

三、哲理深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便将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战斗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大家一起来修改 在全班展示的作品,首先请所在小组评一评,然后全班同学再来评价修改.

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尝试对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

1、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 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

3、 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1、 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2、 评论一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 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比如:《读需要联想》说“在雪的背后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石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4、 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起表达的好处。

1、 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2、 把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3、 准备好小组在小组中发言的内容。

1、 对这四个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

2、 把疑难问题,或解答得不够完整的问题作为小组内问题拿到大组交流。

第1、4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问题2、3文章相关内容要去重点学习。明确如下:

第2题: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这共同的认识是:《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表达(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四位作者的见解又是不尽相同的。王蒙《读需要联想》,认为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软弱和坚硬”的体现,着眼于鲁迅的性格特征。斯妤的《简洁而精纯的雪》尽管谈的只是《雪》的语言特色,但斯妤的原文《我读鲁迅先生的》来看,她认为“江南的雪”表达了鲁迅的“欢快的情绪”,而“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而李允经的《的独特之处》,认为鲁迅抒发了“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

在这四人中,王蒙与黄蓓佳的见解属于一类,都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体现了鲁迅的两种性格特征。但王蒙认为两种性格特征是:“美艳而又不免脆弱的童年、青春与坚强又不免孤独的战士和公民”。而黄蓓佳认为这两种性格特征是:“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前者着眼于时代特征,后者着眼于人性特征。这又是同中有异。斯妤和李允经的见解又都属于一类,都是从“景语皆情语”的角度谈的,他们都认为《雪》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斯妤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朔方的雪”都是赞美的,而李允经却认为鲁迅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而对“朔方的雪”是憎恶的。这也是同中有异。

第3题:这些问题看似没有直接回答,其实都在文中间接地有了解答。《读需要联想》认为“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所表现的“时代和社会的矛盾”;《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评论鲁迅先生人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江南的雪的理解,认为江南的雪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美好童年的牵挂,表现了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朔方的雪,因为他是一个斗士。

1、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雾、霜、雷、雨等),以这种自然现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最好能对所描写的某种自然现象寄托独特的感受,写作中要努力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得不满意,可以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请几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简要评论。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散文诗不少于300字,其他形式的诗歌不少于16行。

写作指导:

第一题:1、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分析事物与问题的能力;(重点)

2、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知道自己的写作实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需要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或辐射性思维。

请你来思考:

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漂亮精致的眼镜盒,你很想知道眼镜盒里面装着什么,可是你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它。于是,你不停地想象。那么,眼镜盒里面究竟可能有什么呢?请你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

1、学生思考并发言:

2、教师进行勉励性总结,并结合下面的一则材料引出本课探讨的主题。

我国曾经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什么用途?现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些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有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它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二、明确进行多样化思维的注意点:

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尽量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比较鉴别,选择最优;和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对接;避免怪诞,不牵强附会;不越过价值底线

三、案例分析(一)运用多样性思维分析下面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见解?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

v   齐宣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为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条件

v   乐师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给南郭处士的“混”提供了便利

四、案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见解。

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是在长满杂草的旷野里,哲学家说:“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田里撒上石灰,有的说把草根挖出来就行了。弟子们说完后,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眼前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哲学家去世后,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

1、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2、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并出示一些观点和学生观点互相补充:v从哲学家教育弟子的角度看:“身教重于言传”v  从弟子的角度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领悟到最高深的智慧”v  从长满杂草的野地看:“消除不良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知识充实自己

五、案例分析(三):

人生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请你用多样性的思维展开想象,并且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说你的独特理解。例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用激情和毅力跑完。

人生像一副扑克牌,拿到好牌不一定会赢,要看你怎么出牌。

人生是一粒沙,只有通过贝壳的孕育和磨砺才能成为珍珠。

学生对上面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作文题1的思维中去。

要根据学习的文章鲁迅的《雪》,借鉴作者的写法,在写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这些自然想象以情感,由景语过渡到情语的描写。写好文章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同学间互相读,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题:

解题:“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提示各种可写点。可写具象之风,如春夏秋冬风、狂风、和风……可以选择其中某个点或某几个点来写作,或描写,或说明,或抒议。但是,由于受客观限制,写出的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思想内涵难有新意。可写抽象之风(风俗、风气),如民风、不正之风、攀比风、崇洋风……这些是“风”的转意,派生意,或是比喻义或是引申义等。这样写就需要借助联想、想象思维。但是由于它有很强的主观性,作者赋于它主观内容,即通过联想,想象来写,可写性强,也较能出新。

构思:

写抽象之风,就要善于联想,化虚为实和化大为小。

具体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善于联想,化虚为实。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与大脑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的反映。本文构思,就应由“风”展开联想,通过思考“风”的含义或比喻义来搜寻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

其二,化大为小,选择你最擅长的最熟悉的一两点来写。“风”这个联想物可以联想到的社会现象很多,不要想到几点就写几点。否则,面面俱到,没重点,分数反而不高。假如你是选两三点写成散文的,如你引用诗句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风,也可以,但必须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否则,这样的文章没有一个中心统帅。形散神散,学生要表达什么中心,杂乱无章。

其三,联想角度。

如何从话题去联想,选择较佳的内容呢?可从四个角度来思维:即家庭、学校、国内社会、国际社会。 如:从家庭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尚。联想思维。想想我的家庭有什么事,可以让我心里受到震撼的感悟的呢?你可以把“风”与家庭和睦和谐的事联系起来想,写出“和谐的家风”的内容,你可以把 “风”与家庭中孝敬老人,爱抚儿孙联系起来想,写出“尊老爱幼之风”的内容,把“风”与家庭与家庭间相帮相助,联系起来想,就可以写出“和睦民风”等内容的文章。从学习生活的角度:“风”的含义是风气,风貌。联想思维:想想我们班级学习是什么风貌,把“风”与同学习风气联系起来;从校园里流行的穿着服装,把”风”与“校园流行风”联系起来.

构思好以后,选择一个角度来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作好修改。同桌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全部写好后小组间推选出优秀作品到大班交流。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 《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提醒同学们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对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回顾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 梳理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已经具备的语文能力。

3.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4.进一步认识学好语文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小结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行感性回味和记述。

整理出初中语文六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篇目;

2.统计和测试:统计认识的字数,能背诵的诗文篇数,三年里阅读的书刊及字数、练笔的字数;

从书报中选择一篇文章,阅读一遍,测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

根据平时作文课上的情况,测算写作速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你还记得进入七年级后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情景吧?那时学的是《为你打开一扇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现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将对三年的语文学习作出回顾、总结和思考。

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作自我检测、评估,按照各项提示,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本中的评估题。

教师小结:随机抽取十名学生,统计得分情况,做出抽样小结。

在评估表完成的情况下,学生自评、互评,完成自我评估表。

四、在完成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写一份“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 (1)抽取学生自我小结,总结归纳有普遍性的得失。

(2)寄语:同学们,你们手上的这份资料,是沉甸甸的,它是你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是你语文水平突飞猛进的见证,希望你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弥补自己所不足的,温故知新,好好总结,在不久后的中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走近自己的理想。

三年的语文学习,有苦有乐,充满感想,也有体会要倾诉,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从下列若干题中选择二至三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作一篇短小翔实、生动活泼的口头作文。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让人捧腹,有的让人苦恼、思量,但过去之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年学习的点点滴滴。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苦与乐。

小结: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苦与忧,笑与泪,得与失,回味却都是笑意盈然,即将告别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怎么不叫人依依不舍?

语文的学习与我们朝夕相伴,有的同学喜爱语文因为语文引领他走向文学的殿堂,使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了地认识世界;而有的同学却并不热衷于文学,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偏重精确的理科,那么你对语文抱着怎样的情结呢?

(1) 教师从各方面展示语文的功能,激发学生情感。

(2)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小结:有人说语文是工具,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在我而言,语文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一扇门,引领我们走向更丰富的生活的大门。

语文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在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激起你思维的火花,使你举一反三,如有神助,获得智慧的启发?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谈谈语文学习中的启发和感悟。

小结:果然是文采斐然,你们的发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思考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插上了高飞的双翅,翱翔在理性的天空。

今天,我们充满感情地回顾了初中语文学习中点点滴滴,这些都播下了我们思考语文、研究语文的种子,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1. 收集本课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回味语文”的小集子,自行设计有语文味儿的封面。

2. 以“我心中的语文”为题,写一篇发言稿,提出改进语文教与学的建议,准备下节课的研讨会。

教学重点:总结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对语文学习作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思考,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有哪些?在这方面,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经验,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讨论。

二、学生分成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中的思考,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经验。

小结:同学们联系了自己三年来学语文的实践和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论,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思考成果,并将它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指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语文的天地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谈谈你对汉字的了解。

语文的学习带领我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在那里你结识了那些著名的作家?阅读了那些不朽的名著?

语文是郁达夫秋风里的故都,语文是朱自清静谧的菏塘…… ;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你从语文的学习中感悟到了了那些人生的哲理?

当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善念与同情,博大与仁慈的爱也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

当欧•亨利把永不飘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呈现给我们时,我们顿悟无私的奉献、真诚的关爱乃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

当鲁迅把匕首、投枪抛向黑暗与腐朽,当泰戈尔把自由的鸟儿放飞于蓝天时,我们懂得了爱和憎的辩证统一……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那更是在学做人,学生活。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不能学习语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那世界将会怎样?

1  浏览课文,思考“我”对语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由不喜欢语文(默书常常不及格,上课开小差,庆幸不用再学语文)到爱上了语文,深深地依恋语文(默写成绩不断提高,为不能学语文而伤心,决心学好语文)

2  是什么促使了我的态度变化?

张老师的一番话和他送给我的礼物《怎样学好语文》,使我感到了学好语文的意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后悔和内疚

3 张老师送给陈小允“一套六年级到中学的语文课本”,你认为这份礼物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中国汉字、中国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虽然现在学起来有点难,但是,等到我们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才感到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分不开的情缘。无论我们当初是喜爱它,还是讨厌它,在分离的时候,才知道它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我们将来不管生处何地,都不会忘了它)

4  如果你是陈小允的同学,你将赠给他什么礼物?为什么?

1.“我”与小弗朗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

2.联系陈小允和小弗朗士对母语课认识态度的变化,谈谈你对“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他的珍贵”这句话的理解。

时光的脚步匆匆,我们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在这三年里我们品尝了语文带给我们的苦与乐酸与甜,我们与语文一起快乐并痛苦着,今后我们将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遨游。 在这临别的时刻你能用一句类似格言警句的话来概括你心中的语文吗?

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对语文的理解,让我们与语文相伴一生,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这个答案!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6】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减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让几个学生排练——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7】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4)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8】

1.中国担当的表现有哪些?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4)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我国怎样在国际社会中贡献中国智慧?

(1)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新思路与大智慧的引领。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3)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3.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2)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4)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向国外投资,帮助急需发展资金的国家把握发展机遇;等等。

5.文明为什么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1)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6.怎样做到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1)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2)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3)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剖析:观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

2.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将称霸世界。

剖析:观点错误。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3.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主导(领导核心、决定性、最重要)作用,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潮流。

剖析:观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已经成为国际事务的领导者。

剖析:观点错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不是国际事务的领导者。

5.学习其他文明就是要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剖析:观点错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6.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剖析:观点错误。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同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每一种文化、宗教和习俗都具有它的独特性与尊严,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7.学习外来文化意味着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

剖析:观点错误。①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②任何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要珍惜、尊重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③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搬照抄,而是要批判地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9】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

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 páng”现读“ē 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互文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10】

《我爱这土地》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河南省长垣一中    李守宏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文,训练吟诵诗文的能力

2、 体会诗中意象,感悟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步朗读:理解诗文思路,初步感受诗文情感

四、美读探究

(一) 小组研讨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怎样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什么联系?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怎样朗读才传情?

(二)  美读诗文

(三)  课文小结

(四)  人生感悟

五、小组赛读

提示:你可以配乐朗读、可以快速轻读、可以选调唱读……一定要发挥出特长,读出来深挚的情感!

1、组员赛读;2、代表展示。

六、试题赏析

七、(*)拓展朗读   《黎明的通知》

八、课下作业

1. 熟练背诵《我爱这土地》;2、选读艾青的其它名诗朗读感悟。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

“鸟”(诗人) 河流 责任意识

歌唱祖国  风 “爱得深沉”

黎明 献身精神

……

九年级下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

  •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课件模板9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学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新目标九年级英语课件”的相关内容,轻松阅读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2023-07-14 阅读全文
  • 五年级英语课件模板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探索“五年级英语课件”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将本文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查看!...
    2024-07-12 阅读全文
  • 四年级上册课件模板 在本文中,我们将透露关于“四年级上册课件”的一些幕后秘密。每个教师都必须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以便更好地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祝愿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随时访问!...
    2023-11-02 阅读全文
  • 兴趣课课件(模板九篇) 对于“兴趣课课件”编辑为您找到了一篇详细的解析文章。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整合资讯化数字化科技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请您仔细阅读本文!...
    2024-04-25 阅读全文
  • 灯笼课件(模板九篇) 还在寻找好文章不如看看“灯笼课件”,阅读本文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
    2024-06-24 阅读全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学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新目标九年级英语课件”的相关内容,轻松阅读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2023-07-14 阅读全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探索“五年级英语课件”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将本文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查看!...

2024-07-12 阅读全文

在本文中,我们将透露关于“四年级上册课件”的一些幕后秘密。每个教师都必须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以便更好地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祝愿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随时访问!...

2023-11-02 阅读全文

对于“兴趣课课件”编辑为您找到了一篇详细的解析文章。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整合资讯化数字化科技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请您仔细阅读本文!...

2024-04-25 阅读全文

还在寻找好文章不如看看“灯笼课件”,阅读本文或许会对您有所帮助。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

2024-06-2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