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发布时间:2022-02-19 宝宝入园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生气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今天霍斯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咝”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声,还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也不动,他气得快爆炸了。妈妈在锅里装满水,放到炉子上,再往锅里放上盐。然后,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锅尖叫。然后对霍斯说:“该你啦!”于是霍斯也对着锅尖叫起来。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还对着锅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做鬼脸,吐舌头。霍斯拿起汤瓢敲着锅。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妈妈回答:“生气汤。”妈妈和霍斯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国儿童故事《生气汤》
这则故事提示父母们要关注宝宝愤怒情绪及其化解对策
西方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初生宝宝第一次主动呼吸,他就已经具备了感觉愤怒的能力。到了4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他的愤怒了。当他慢慢学会用更多的动作、表情与语言来表达情绪的同时,发脾气成为了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而此时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宝宝学会掌控自己的愤怒就显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宝宝难以顺利地发泄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滥愤怒情绪,都会构成良好性格发展的隐患。
0-6个月
在此阶段,宝宝的喜怒哀乐受到自身生理感觉与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宝宝控制自我情绪,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时妈妈爸爸对他的关注与安慰是帮助宝宝控制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
小贴士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音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音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
·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他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哺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6-12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学会了多种了不起的运动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过丰富的声音、表情甚至简单的话语与妈妈爸爸进行交流。此时,宝宝的愤怒情绪也开始细化为不安、生气与恐惧。自主逃避与关注妈妈爸爸的态度成了他愤怒情绪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
小贴士
·妈妈爸爸是宝宝所信赖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宝宝的情绪。例如:妈妈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着宝宝去玩他从来没有玩过的滑梯,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内心的不安情绪。
·妈妈爸爸要仔细分辨宝宝的呢喃之声与哭泣等,适时发现宝宝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口语与动作的安抚来帮助宝宝形成与妈妈爸爸交流情绪的习惯,这是鼓励宝宝学会说出情绪的第一步。例如:宝宝看到闪电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妈妈知道宝宝害怕,宝宝害怕的时候就抱住妈妈或者叫妈妈过来吧。”
12-24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他对别人的情绪与自我情绪的认知产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调节自我情绪。例如:宝宝因为晚餐前妈妈不给他吃饼干而哭闹,他会一边观察妈妈的反应,一边从硬地板上爬起来,坐到软地毯上哭闹,继续观察妈妈的反应。可以说,妈妈的反应是决定他哭泣时间与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贴士
·当宝宝夸大情绪时,妈妈爸爸冷静、理性的态度实际上能帮助宝宝学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妈妈爸爸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看儿童图画书或游戏等形式,帮助宝宝学习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例如:通过在儿童故事中为人物添加“快乐的脸”与“生气的脸”来了解为什么宝宝会不开心;为什么妈妈爸爸会生气;为什么妈妈爸爸和宝宝会一起开心。
24-36个月
2岁以后,宝宝能从关注自己的情绪拓展到关心他人的情绪。他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都能起到控制宝宝愤怒情绪的作用。例如宝宝也开始在看见家人不愉快的时候,试图去安慰别人,又如看见妈妈不开心,就乖乖地去一边自己玩玩具,不再为妈妈添乱。
小贴士
·妈妈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来理解宝宝的忧伤与愤怒。例如:宝宝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生气了,妈妈爸爸虽然不需要即时干涉,但可以通过和宝宝谈话,请他说出感受以及快乐的游戏等来帮助宝宝缓解不悦。
·与宝宝约定几种表达或发泄不开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宝宝或者妈妈爸爸不开心,可以去捶打沙发垫子;到阳台上对着绿色的植物把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告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等。
·豁达的妈妈爸爸是宝宝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的最好榜样。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常常用玩笑来化解争吵与冲突,宝宝会认识到不开心原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为什么体重减轻了?
宝宝为什么体重减轻了?
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一般在生后3~5天降至最低点,其体重下降幅度一般为比出生体重减轻3~9%,最多不超过10%,以后体重逐步回升,大多在生后7~10天内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小儿出生后要排出胎便和小便,还会吐出一些出生过程中吸入的羊水,经肺呼吸、皮肤蒸发和出汗也会丢失一些水分,再加上刚出生的新生儿食量较小、母奶可能也不足,最终导致了小儿体重的下降。另外,产程过长、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增加体重下降的程度。
目前认为,加强对小儿生后的护理和合理喂养,早开奶、勤吃奶、按照小儿需要喂奶,几乎可以避免体重下降的出现。
这种体重下降大多在生后7~10天内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恢复得较晚、体重下降得过多或者同时伴有其它异常表现,则要考虑可能有病理原因存在,应找医生诊治。
重返幼儿园宝宝失常了吗?
开学半个月了,有些家长会惊讶地发现,孩子重回幼儿园后,平时在家里和在幼儿园似乎变成了两个人。这些相反的行为在开学初期表现得最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儿?
事例1: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表现很好,性格活泼,听老师的话,遵守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老师觉得应该鼓励这些小朋友,就在家长接送的时候表扬他们。有的家长听了反而有些不太相信,会表示怀疑说:“真的么?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呀!他假期在家很少说话的。”
专家分析:
孩子重回幼儿园,雀跃欢喜,那是因为开学后,又能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共同成长,所以也比较喜欢学校的氛围。相反,在家里因为爸爸妈妈比较忙,即便是假期,孩子依然多半是由保姆或者老人看管,孩子得到的关注不够,因此假期在家很少说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例2:
有些小朋友在开学后情绪不高,要么不太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自己在一旁独处,要么跟小朋友抢玩具,或者惹出一些小纠纷,期望通过这些行为吸引老师的目光。
专家分析:
孩子出现在幼儿园和家里不同表现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氛围所导致的。比如在假期里,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很多的关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他转,孩子觉得非常受宠,那么在家就会比较活跃和自由,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回到了幼儿园,老师无法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同时学校有一些约束和规定,孩子不习惯,那么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会不那么活跃。有的小朋友则会发展成通过一些行为来夺取老师对他的关注。
建议:
发现和鼓励优点
当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不一样时,家长应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对老师说:“他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会欣赏孩子的父母总能在孩子身上发现优点,而苛刻的父母也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会被强化,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点;同样的,不被父母欣赏的孩子,身上的不足也会被强化,从而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去强化他的不足。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无条件的爱,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时,内心才会有安全感,而这正是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
帮孩子建立规则
在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时,也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规范,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他有适当的挫折和约束,并逐步学会去适应社会。既不溺爱孩子,又不忽略孩子。
一岁后宝宝可做很多事
自从宝宝出生,有关他们的一切大小事务就由爸爸妈妈负责了。不过,当宝宝1岁以后,就已开始掌握广泛的基本技能。此时,爸爸妈妈不要再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宝宝的成长状况,适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也是锻炼宝宝自立的好时机。
15—24个月自己脱衣
此时孩子能够单腿站立且不摔倒,并能控制自己两臂、双手和两腿的活动。
提供帮助: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脱衣或穿衣,而是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接受指导。尽量给他穿无纽扣、拉链、摁扣和无系带的衣服,这样,即使宝宝自己脱衣也不至于带来危险或麻烦。另外,当孩子把套头衣服的袖子从胳膊上拽下来时,母亲应协助将其从头部脱下;当孩子试图把裤子的前面拽下来时,母亲应示意孩子如何将后面的裤子也脱下,以及如何摆脱脚的阻碍。到18至24个月时,宝宝通常会试图自己穿衣,此时,母亲可告诉孩子扣子的作用,以及穿衣的技巧。
12—15个月自己吃饭
此时孩子活动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已能握住杯子、勺或叉。
提供帮助:从宝宝12个月开始(有时甚至更早),每次就餐时给宝宝一个小勺、一份浓稠的饮品,如酸奶或者大米粥,以锻炼他驾驭餐具的能力。另外,教宝宝用杯子喝牛奶,也是培养其使用杯子的好机会。
15—18个月自己洗澡
孩子开始有能力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将洗澡泡泡涂在身上。
提供帮助:给宝宝提供毛巾、香皂和冲洗用具。然后再由妈妈进行最后的全身冲洗。如果孩子每晚都洗澡,也可以选择一周的两天作为宝宝的独立洗澡日(当然,母亲要陪在身边),其他时间由妈妈代劳。但要注意,当宝宝在浴盆中时,父母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刻陪在宝宝身边。
15—18个月自己整理玩具
此时的孩子可以自己行走,带着东西在屋子里转,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
提供帮助:将装玩具的盒子或袋子摆放在宝宝房间,让宝宝整理起来更容易,再给玩具做个标签或图片,以更好地帮助宝宝归类摆放。教宝宝整理玩具,应该坚持不懈,每天养成习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整理,如晚饭前或晚饭后。当孩子完成时,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件不错的事。
15—18个月帮助妈妈
孩子能够拿着东西来回走,并乐意模仿你每天的家务活动。
提供帮助:在妈妈的监督下,给孩子指定些小任务,如给他干净的抹布擦小桌子或椅子腿;让孩子拿来铺桌子的桌布或餐纸巾;将脏衣物放入洗衣篮;协助你整理、折叠干净的小毛巾。不要在意宝宝是否真正圆满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重要的是,他能习惯于甚至乐于帮助你完成家务。
18—24个月自己洗手
孩子开始学会沾湿双手、打肥皂、冲水和擦干。
提供帮助:为方便宝宝自己洗手,在水槽边准备一个小凳子,把香皂和毛巾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水龙头是冷暖水并用的话,需要指导孩子如何开到适合的水温(妈妈也需时刻检查水温是否适宜)。专家指出,洗手时间应该为30秒,这样才能彻底杀灭细菌,为了让宝宝耐心洗完,可以给他唱儿歌,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18—24个月自己刷牙
当他可以抓住牙刷,并随之掌握手臂平衡时,就可以用牙刷在嘴里来回刷牙了。
提供帮助:依然在水槽附近准备小凳子和婴儿牙刷。挤少量牙膏到牙刷上。用稍微夸张的动作为宝宝比划自己如何刷牙。确保牙刷干净,每次都要为宝宝完成最后一道刷牙程序———再彻底给他刷一次。
宝宝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招收小年龄段(3岁以下)的宝贝入园。宝贝早点入园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但是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说,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则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后果真的很严重
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后果真的很严重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
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父母脾气变坏时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
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
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入园,宝宝很焦虑
科学育儿
入园,是宝宝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离开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家人和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是正常的。他们有哪些表现?家长该怎么办呢?
其实焦虑表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说明孩子能够对环境的变化有所反应,能够辨识、感知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对陌生、危险环境的应急防御。
由于气质和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宝宝会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成长痛”。孩子们的“痛”都有哪些表现呢?
哭闹: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宝宝的哭闹不是分分钟不停止的,而是很有规律的。
1.分时段哭闹。一般孩子入园时会大哭大闹一阵,家长走了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又如,有的宝宝在进餐、午睡、如厕等活动前后哭闹,显然在家中这些事情都由家长照顾, 他们自己不会或者不习惯做这些事情,加上陌生环境和老师、同伴的压力,因此焦虑哭闹。
2.分时期哭闹。入园前三天,孩子会搂着家长脖子不撒手哭闹,被老师抱过来之后继续哭闹。几天之后,宝宝就会哭着主动放开家长,一边投进老师怀中,一边嘴里念叨着“妈妈早点来接我”。这时孩子已经知道上幼儿园是必须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一周或两周左右),孩子会抹着眼泪,拉着家长的手走进教室。尽管还抹着眼泪,但是已经不用爸爸妈妈抱着来了,哭着也能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夜惊:有些宝宝入园后会出现夜惊的现象,睡着睡着就会撒“癔症”哭闹不止,嘴里还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妈妈”…… 半夜爸爸妈妈听到这样的声音是最让人揪心的。
不言语:原本爱说爱笑活泼的宝宝,入园后忽然沉默不语,回家后不愿意和家长说话,像变了人似的。
发脾气:有的宝宝入园初期非常任性爱发脾气,因
为一点小事或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很难安抚。
黏人:有的宝宝本来和谁都能玩,可自从入园之后,在园里黏着一个老师,有的二胎宝宝黏着一个稍微大点的伙伴;在家里又开始黏着那位最亲近的人,离开一会都不行。
睡觉困难:有的孩子中午睡觉需要有人陪着或拍一拍,刚入园由于不熟悉环境等因素,因此拒绝在幼儿园睡觉,或者上床了睡不着。
以上反应比较常见,但个别孩子会出现以下反应。
忍住不哭:哭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绪宣泄。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被教导“爱哭的孩子不好”,当看到其他孩子哭时会撇嘴或眼含泪花,但就是忍着不哭,让老师们看着很心疼,巴不得孩子哭出来,那也是一种释放。
等待或念叨:有的孩子站门口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连进来吃饭都不愿意;有的孩子不让关门,一关门就不安或哭闹;有的嘴里常常念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中午不睡觉:有的孩子没有其他焦虑表现,但就是不在幼儿园睡午觉。
需要注意的是,分离焦虑表现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差别;祖辈带的和父母自己带的也差别不大。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更快,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分离焦虑更严重。
阶梯式循序渐进入园的,比那种一刀切入园的孩子更少焦虑。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需要家长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