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6岁——男孩需要家长特别的关注
发布时间:2022-02-06 幼儿故事6岁 幼儿园特别的节日说课稿 幼儿园特别的我说课稿在一般人眼中,婴儿都是一样的,饿了会哭,吃饱了就睡,被妈妈搂在怀里根本看不出他们的性别。
然而,在有过养育经验的家长眼中,可完全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摸着隆起的肚子,她甜蜜地对我说:“肯定是个男孩!”
我不解。
她继续解释道:“我已经生过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比较乖,她总是安静地在我肚子里呆着;儿子则不同,他一会儿伸伸小胳膊,一会儿又用小脚丫踢我的肚皮,总是不让我安宁。现在我肚子里的小家伙好像总是在里面展示他的‘拳脚’,所以我断定他一定是个男孩。”
这位妈妈的经验之谈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很早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男孩对触碰的感觉没有女孩敏感,当有人触碰一个男婴的脸时,他一般不会有什么反应;但当人们抚摸一个女婴的脸时,如果这个抚摸的人是她所熟悉的,她会冲他微笑,相反,如果这是一个陌生人,她就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当男孩和女孩都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时,女孩们一般都会拉着父母的手小心地迈步;但男孩却不同,他们喜欢自己走来走去,去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玩积木玩具时,女孩喜欢把积木摆得平平稳稳,而男孩却喜欢用积木来建各种奇形怪状的“高楼大厦”。
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时,男孩与女孩也会表现出不同,女孩会格外关注新来的小朋友,并且会友好地对待他们;而男孩则常常会忽视新来的小朋友,有时甚至还会欺负他们。
……
细心的家长也许早已发现了这种性别差异。但也许是由于这种差异给了家长某些暗示,也许是由于家长头脑中一些固有的性别观念在作怪,他们总认为男孩是强大的,是调皮捣蛋的,是不需要特殊关注的。但正是由于家长们的这些错误观念,常常会使男孩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受到伤害,致使他们的性格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性格。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为了不显示出性别,他给一个1岁多的婴儿穿上一身中性的衣服,然后告诉一组父母,这个孩子是女孩;对另一组父母却说,这个孩子是男孩。然后要求这两组父母分别陪这个婴儿玩。
结果,第一组父母大多都拿出布娃娃让“女孩”玩;而第二组父母给孩子玩的玩具却是小玩具枪和小足球。
试验到了最后阶段,两组父母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情况,这个孩子突然被一个会发出奇怪声音的玩具吓了一跳,并大哭起来。然而这时,两组父母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第一组父母看到“女孩”被吓哭了,便连忙去安慰她,并告诉她不要害怕;
而第二组父母却不太在意“男孩”的哭泣,他们认为一个男孩子被一个玩具吓哭,是很没出息的一件事。甚至还有些家长把“男孩”的哭声解释成“愤怒”,他们认为这是“男孩”故意在给他们添麻烦。
最后,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然而,家长的这种反应似乎对男孩很不公平:与女孩相比,家长对男孩往往是更为严厉的。而教育专家们经过研究也表明,这种不公平常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即使是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言,家长拥抱女儿的次数也远远多于儿子;
※家长跟男孩耐心说话的次数要远低于女孩;
※家长常常会很轻易地原谅女孩所犯的错误,但如果男孩犯了错误,家长常常会狠狠地惩罚他们。
我们都知道,男子汉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大大咧咧的……但这些表明男性特征的词语都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男孩或男人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他们在生理上和情绪上都要比女孩脆弱。
研究表明,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讲,男孩比女孩对痛更加敏感,当他们感觉潮湿或不舒服的时候,男孩更容易哭泣;每个婴儿都需要家长的特殊关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到了6个月大时,女孩所需要的关注会逐渐减少,因为她们可以通过吮吸手指和玩玩具等寻求安慰,但男孩仍然需要家长的照看。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除了在生理上要比女孩脆弱之外,在情绪上也会表现得更为脆弱。他们不但爱哭,而且情绪很容易就会变得烦躁,烦躁的时间也要比女孩长很多。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
他们让几个男婴与女婴分别与他们的母亲在装有摄像头的试验室里自由玩耍。为了使试验顺利进行,他们提前与母亲们沟通好,当婴儿们玩得正起劲儿时,母亲们会忽然停止与他们玩耍,并板起脸来假装生气,以使婴儿产生烦躁情绪。
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表情和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想让母亲抱他们起来,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他们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比女孩多很多。
当然,在试验结束之后,母亲们都想通过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复平静,例如抚摸他们,认真地注视他们,同他们说话,等等。尽管母亲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男孩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孩却正好相反,当母亲拿着玩具跟她们玩耍时,她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玩具上。即使是母亲的板脸让她们产生了烦躁情绪,但母亲的抚摸很快又使她们恢复了先前的高兴。
由这个试验,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在与男孩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家长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于婴幼儿时期的男孩来说,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关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从6岁到12岁男孩的“男人气”
到了6岁左右,男孩的行为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会突然从昔日的小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气”十足的小男子汉。但在成人眼中,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可笑,因为他们好像总是试图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来证明他们的“男人气”。
一位7岁男孩的母亲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总是不停地照镜子,有时,他甚至还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撅嘴,好像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的样子。于是,我故意逗他说:“儿子,别照了,再照你也不会变成小女孩那样漂亮!”
没想到儿子竟然被我的话激怒了,他很生气地说:“我才不想成为小女孩呢!”
“不想成为小女孩,为什么还像小女孩一样不停地照镜子呀?”
“我是看我的胡子有没有长出来。等我的胡子长出来,我就成为男子汉了。”
是的,这一阶段的男孩就是这么可爱!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他们很希望自己快些呈现出男性特征。例如,身体突然变得很强壮、力气突然变得很大,或者是突然长出像爸爸那样的小胡子。
然而,在6~12岁这个年龄阶段,男孩所希望拥有的那些男性特征并不会这么快就表现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不得不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男子汉。
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时,他们总是抢着做“警察”,因为在他们眼中,警察是英雄,是真正的男人;
他们喜欢舞刀弄枪,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去拯救地球;
他们喜欢爬树、做些有危险性的游戏,并拒绝与小女孩玩,以此来证明自己与小女孩是完全不同的;
……
除了行为之外,在这一阶段,男孩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男孩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已经初露端倪了,虽然他们常有很多破坏性的行为,但他们也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些深奥的问题:
“对于家人来说,我重要吗?”
“我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我是不是一无是处,只会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
其实,男孩这种思想的出现,也是他自尊心发展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表示,在这一阶段,男孩自尊心的发展会出现两种倾向,他们会对自己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要么觉得自己很能干,积极地面对一切事情;要么觉得自己很无能,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引导男孩正确地认识自己。
关于这一点,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小学阶段的男孩总是很奇怪,有时,他们感觉自我良好;有时,他们又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当我的儿子取得了一点小成绩,“翘小尾巴”时,在不打击他自信心的情况下,我会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在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我又会摆出他的优点,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取得了成绩爱“翘尾巴”,受到了打击又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这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但与女孩相比,这些爱表现自己、爱证明自己“男人气”的男孩要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够针对男孩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改变男孩看待自己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男孩在证明他们“男人气”的同时,在某些事情上真的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男孩四五岁时,家长要求他帮忙去扔垃圾或收拾玩具,男孩一般都会跟家长讲条件:“如果你让我吃一根雪糕,我就去收拾玩具。”“如果你能给我买一个新玩具,我就去帮你倒垃圾。”但当男孩到了七八岁时,他们一般不会再与家长讲条件,而且如果家长能够欣赏他们,或是不经意间夸奖他们几句,他们给忙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
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8岁的小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自行车,便跑来给爸爸帮忙。此时,爸爸正好缺个助手,而男孩的表现又很令爸爸满意,于是爸爸随口夸了男孩一句:“儿子,看不出来,你很有两下子嘛!”
接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男孩不但帮助爸爸把自行车修好了,而且还把工具都收拾好,并放回了原处。
是的,这就是男孩的转变。也许以前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懒虫,但七八岁之后,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也许是在自尊心的驱使下,男孩也开始表现出了一些大孩子的行为。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必须真心地赏识自己的儿子。
家长请关注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0-6岁男孩的特点
1.理解能力有限。
从出生到6岁这一时期,男孩的家长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这一时期的孩子看做小大人,动不动就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可以爬到柜子上去、为什么应该礼貌地与别人打招呼……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这一教育行为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时期的男孩根本没有理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向他们解释、给他们讲道理,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
例如,一个4岁的小男孩闹着要找奶奶,如果家长告诉他,两个小时后奶奶就会回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男孩会哭闹得更加厉害。因为根据他现在的理解能力,两个小时是很漫长的,也许会比两天都要长。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放弃解释,陪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等,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当然,在这一时期,这些小男孩总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例如,家长要求他们刷牙,他们会明确地拒绝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无需解释什么,只要给他们做出示范就可以了。当这些好奇的小男孩看到小小的牙刷突然从口中变出那么多的泡沫来,肯定也会忍不住自己来试试。
2.会被太多的选择弄糊涂。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男孩:
“儿子,你是想喝粥,还是希望妈妈给你煲一碗汤?”
“宝贝,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游乐场?”
“儿子,你今天想看动画片,还是儿童综艺节目?”
对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男孩从小缺少一个自信的、起引导作用的成人做榜样,那么,小男孩就会变得很迷茫,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或者应该去做什么。
也就是说:
※如果总是让1~6岁的小男孩在很多的选择中自己去做决定,那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决断能力的人。
从出生到6岁,男孩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为男孩规定好每天的生活,例如,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去什么地方玩,这样会使男孩清楚地认识自己,并获得很大的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当然,有时男孩也会拒绝服从家长的安排,例如,家长要求男孩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他不愿意去做。此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男孩,如对男孩说:“现在妈妈要交给你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让你的玩具各就各位,不要让它们乱跑。”如果男孩还是不合作,家长可以继续引导:“你现在可是它们的领袖,相信你肯定有办法征服它们!”被赋予神圣使命之后,男孩一般都会十分愿意与家长合作。
3.会迷恋自己的身体。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好奇的,身体是孩子世界中的一部分,他们也常常会“研究”自己的身体。但很多家长常会因为儿子总是拉扯或搓揉自己的*而感到烦恼。
一位着急的妈妈曾这样说过:
我真害怕儿子将来会变成性犯罪者,他现在还不到3岁,但他好像很迷恋自己的*,经常会自己拉扯或搓揉自己的*。有时甚至是当着外人的面,他都不肯把手从裤子里拿开。
我没敢提醒他,我怕他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厌恶。但我又怕他将来会变成性犯罪者,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对于这些小男孩来说,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早期迷恋是很正常的。因为拨弄、搓揉自己的*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和舒服的感觉。
另外,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大惊小怪,孩子也没有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觉到羞愧或有犯罪感,那孩子将来性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为这不会激起孩子对性的好奇及探索欲望。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儿子知道,搓揉自己的*会令他们很舒服,他们可以这样做,但这是一件只能私下做的事情。例如,在自己的房间内,并且在没有第二个人在场的情况下。这样,孩子既不会觉得自己有罪恶感,又不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过分的好奇。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点滴
轩轩是我们班的可爱小天使,每天早晨都是一蹦一跳地像小鸟一样快乐地来到幼儿园,甜甜地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大家可喜欢她了。今天,轩轩也像往常一样拉着爷爷的手来到教室门口,但好像少了一点平常快乐地劲头:只见她头低着慢慢地往教室里走,眼睛不看小朋友,也不跟老师打招呼。我急忙走过去拉住她的小手,然后蹲下身对轩轩说:“轩轩早!”轩轩没着声,爷爷在她的身后赶紧引导着她说:“轩轩快说老师早呀!”可轩轩就是不着声,我看着她的表情不对,于是接着问:“轩轩怎么啦?为什么不高兴呀?”轩轩还是没着声,爷爷抢着帮她回答:“没什么呀!好好的就这样不高兴了。”再看轩轩眼泪也掉下来了,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急忙请她先坐下来玩玩具,让她缓和一下自己的心情。待轩轩的爷爷离开后,我在想: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轩轩就不高兴了吗?是不是她爷爷不知道呀!
在孩子们吃点心的时候,我和轩轩的妈妈通了个电话,了解一下今天早晨轩轩在家的情况,是不是有什么事让孩子不高兴了,轩轩妈妈说没有呀,妈妈想了想说:可能是催她快点吃早饭的事吧,因为她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就催的急了点,至于是不是为了这事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又后轩轩亲切地交流了一次,从轩轩的口中证实了妈妈的猜想是对的,同时,我也让轩轩知道是因为妈妈上班快要迟到了,所以妈妈说话的语气才急了点,轩轩是个懂事的孩子,会理解妈妈,不生妈妈的气了。轩轩又开心地笑了。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虽然他们只有三四岁,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乎爸妈对自己的态度,而且爸妈的态度有时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让孩子的童年每天都生活在开心和快乐之中。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就要教会孩子自己吃饭,然后自己可以上厕所。
第二就是要准备上幼儿园的物品,首先要准备两条被子,一个溥的一个厚的,还有准备一个铺的被子,然后再加一个枕头,书包不要选择特别大的,孩子刚上幼儿园要在书包里放一条毛巾和一套衣服,这是孩子防止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尿裤时老师可以及时给孩子换。
第三就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给孩子吃一些清热去火的食物或小中药,刚上幼儿园孩子多多少少都会上火。
下面就是上了幼儿园怎么办,首先一定要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第一个接孩子,让他感觉爸爸妈妈没有不要他,然后带一些食物,刚开始在幼儿园怕孩子吃不饱,然后就是刚开始送孩子上幼儿园一定要坚持,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孩子身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就要送,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幼儿园是必须去的,如果不坚持孩子会觉得上不上无所谓,刚开始肯定会哭闹,家长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小孩子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好的。
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孩子会很爱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抽时间陪孩子,然后多和孩子聊天,了解他在幼儿园怎么样。
做到我上面的这些注意问题孩子上幼儿园就问题不大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有一些反常的举动家长就要留心,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里受了什么委屈,或者是老师做了什么事,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孩子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色的一方,母亲与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这令许多女士感到无所适从。“我所读过的书告诉我:孩子们需要的是这样、那样。”一位母亲告诉我:“这使我感到我永远都做得不够,有时我感到自己像一块洗碗布被挤干了,但我仍然想为我的孩子做一切事。”
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曾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有关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从为他们操劳的母亲那儿得到的一些观点的精华。
培养他们的爱心
母亲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母亲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一位同事告诉我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母亲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我的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母亲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母亲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我的同事回想起这件事时说。
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母亲,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母亲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母亲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