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岁到12岁男孩的“男人气”
发布时间:2022-02-05 幼儿故事6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 幼儿故事5岁到了6岁左右,男孩的行为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会突然从昔日的小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气”十足的小男子汉。但在成人眼中,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可笑,因为他们好像总是试图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来证明他们的“男人气”。
一位7岁男孩的母亲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段时间,我发现儿子总是不停地照镜子,有时,他甚至还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撅嘴,好像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的样子。于是,我故意逗他说:“儿子,别照了,再照你也不会变成小女孩那样漂亮!”
没想到儿子竟然被我的话激怒了,他很生气地说:“我才不想成为小女孩呢!”
“不想成为小女孩,为什么还像小女孩一样不停地照镜子呀?”
“我是看我的胡子有没有长出来。等我的胡子长出来,我就成为男子汉了。”
是的,这一阶段的男孩就是这么可爱!为了证明自己是男子汉,他们很希望自己快些呈现出男性特征。例如,身体突然变得很强壮、力气突然变得很大,或者是突然长出像爸爸那样的小胡子。
然而,在6~12岁这个年龄阶段,男孩所希望拥有的那些男性特征并不会这么快就表现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不得不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男子汉。
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时,他们总是抢着做“警察”,因为在他们眼中,警察是英雄,是真正的男人;
他们喜欢舞刀弄枪,并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去拯救地球;
他们喜欢爬树、做些有危险性的游戏,并拒绝与小女孩玩,以此来证明自己与小女孩是完全不同的;
……
除了行为之外,在这一阶段,男孩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男孩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已经初露端倪了,虽然他们常有很多破坏性的行为,但他们也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些深奥的问题:
“对于家人来说,我重要吗?”
“我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我是不是一无是处,只会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
其实,男孩这种思想的出现,也是他自尊心发展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表示,在这一阶段,男孩自尊心的发展会出现两种倾向,他们会对自己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要么觉得自己很能干,积极地面对一切事情;要么觉得自己很无能,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引导男孩正确地认识自己。
关于这一点,一位8岁男孩的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小学阶段的男孩总是很奇怪,有时,他们感觉自我良好;有时,他们又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当我的儿子取得了一点小成绩,“翘小尾巴”时,在不打击他自信心的情况下,我会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在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我又会摆出他的优点,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取得了成绩爱“翘尾巴”,受到了打击又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这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但与女孩相比,这些爱表现自己、爱证明自己“男人气”的男孩要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够针对男孩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改变男孩看待自己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男孩在证明他们“男人气”的同时,在某些事情上真的发生了改变。例如,在男孩四五岁时,家长要求他帮忙去扔垃圾或收拾玩具,男孩一般都会跟家长讲条件:“如果你让我吃一根雪糕,我就去收拾玩具。”“如果你能给我买一个新玩具,我就去帮你倒垃圾。”但当男孩到了七八岁时,他们一般不会再与家长讲条件,而且如果家长能够欣赏他们,或是不经意间夸奖他们几句,他们给忙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
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8岁的小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自行车,便跑来给爸爸帮忙。此时,爸爸正好缺个助手,而男孩的表现又很令爸爸满意,于是爸爸随口夸了男孩一句:“儿子,看不出来,你很有两下子嘛!”
接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男孩不但帮助爸爸把自行车修好了,而且还把工具都收拾好,并放回了原处。
是的,这就是男孩的转变。也许以前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懒虫,但七八岁之后,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也许是在自尊心的驱使下,男孩也开始表现出了一些大孩子的行为。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必须真心地赏识自己的儿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6-12岁男孩总会出口伤人
说男孩出口伤人,其实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让人不能接受而已。确切来讲,这也是男孩与女孩的一个很大区别。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妈妈新买了一件红色的外套,她兴高采烈地向孩子展示,并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不喜欢妈妈这件外套的颜色。然而两个孩子给妈妈的答案却截然不同。
女儿这样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这件衣服的样式挺好的,如果它的颜色是米黄色就更好了。”
但儿子却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我觉得这件衣服不怎么样!”
看,这就是我们率直的男孩。用我的话说就是,他们说话从来不会拐弯。其实,除此之外,它还体现了男孩的一个缺点: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诚实是孩子的一种优秀品质,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鼓励他们。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重点,这里的重点是男孩的表达方式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担忧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儿子一直用这样的方式与别人沟通,那他会不会因此而伤害到别人,或者使自己的人际关系陷入危机。
但遇到上面事例中的那种情况,我们还不能直接反驳男孩:你什么眼光呀,我自己就是觉得它好看。因为家长的这种反驳向男孩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眼光。这会使男孩陷入一种不安全和糊涂的状态。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练习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不喜欢红色,我更喜欢你穿米黄色的外套”、“如果这种样式的外套变成米黄色应该会更漂亮”……这种练习做得久了,男孩那种直率的表达方式一般都会发生改变。
从出生到6岁——男孩需要家长特别的关注
在一般人眼中,婴儿都是一样的,饿了会哭,吃饱了就睡,被妈妈搂在怀里根本看不出他们的性别。
然而,在有过养育经验的家长眼中,可完全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摸着隆起的肚子,她甜蜜地对我说:“肯定是个男孩!”
我不解。
她继续解释道:“我已经生过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比较乖,她总是安静地在我肚子里呆着;儿子则不同,他一会儿伸伸小胳膊,一会儿又用小脚丫踢我的肚皮,总是不让我安宁。现在我肚子里的小家伙好像总是在里面展示他的‘拳脚’,所以我断定他一定是个男孩。”
这位妈妈的经验之谈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很早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男孩对触碰的感觉没有女孩敏感,当有人触碰一个男婴的脸时,他一般不会有什么反应;但当人们抚摸一个女婴的脸时,如果这个抚摸的人是她所熟悉的,她会冲他微笑,相反,如果这是一个陌生人,她就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当男孩和女孩都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时,女孩们一般都会拉着父母的手小心地迈步;但男孩却不同,他们喜欢自己走来走去,去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玩积木玩具时,女孩喜欢把积木摆得平平稳稳,而男孩却喜欢用积木来建各种奇形怪状的“高楼大厦”。
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时,男孩与女孩也会表现出不同,女孩会格外关注新来的小朋友,并且会友好地对待他们;而男孩则常常会忽视新来的小朋友,有时甚至还会欺负他们。
……
细心的家长也许早已发现了这种性别差异。但也许是由于这种差异给了家长某些暗示,也许是由于家长头脑中一些固有的性别观念在作怪,他们总认为男孩是强大的,是调皮捣蛋的,是不需要特殊关注的。但正是由于家长们的这些错误观念,常常会使男孩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受到伤害,致使他们的性格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性格。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为了不显示出性别,他给一个1岁多的婴儿穿上一身中性的衣服,然后告诉一组父母,这个孩子是女孩;对另一组父母却说,这个孩子是男孩。然后要求这两组父母分别陪这个婴儿玩。
结果,第一组父母大多都拿出布娃娃让“女孩”玩;而第二组父母给孩子玩的玩具却是小玩具枪和小足球。
试验到了最后阶段,两组父母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情况,这个孩子突然被一个会发出奇怪声音的玩具吓了一跳,并大哭起来。然而这时,两组父母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第一组父母看到“女孩”被吓哭了,便连忙去安慰她,并告诉她不要害怕;
而第二组父母却不太在意“男孩”的哭泣,他们认为一个男孩子被一个玩具吓哭,是很没出息的一件事。甚至还有些家长把“男孩”的哭声解释成“愤怒”,他们认为这是“男孩”故意在给他们添麻烦。
最后,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然而,家长的这种反应似乎对男孩很不公平:与女孩相比,家长对男孩往往是更为严厉的。而教育专家们经过研究也表明,这种不公平常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即使是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言,家长拥抱女儿的次数也远远多于儿子;
※家长跟男孩耐心说话的次数要远低于女孩;
※家长常常会很轻易地原谅女孩所犯的错误,但如果男孩犯了错误,家长常常会狠狠地惩罚他们。
我们都知道,男子汉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大大咧咧的……但这些表明男性特征的词语都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男孩或男人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他们在生理上和情绪上都要比女孩脆弱。
研究表明,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讲,男孩比女孩对痛更加敏感,当他们感觉潮湿或不舒服的时候,男孩更容易哭泣;每个婴儿都需要家长的特殊关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到了6个月大时,女孩所需要的关注会逐渐减少,因为她们可以通过吮吸手指和玩玩具等寻求安慰,但男孩仍然需要家长的照看。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除了在生理上要比女孩脆弱之外,在情绪上也会表现得更为脆弱。他们不但爱哭,而且情绪很容易就会变得烦躁,烦躁的时间也要比女孩长很多。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
他们让几个男婴与女婴分别与他们的母亲在装有摄像头的试验室里自由玩耍。为了使试验顺利进行,他们提前与母亲们沟通好,当婴儿们玩得正起劲儿时,母亲们会忽然停止与他们玩耍,并板起脸来假装生气,以使婴儿产生烦躁情绪。
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表情和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想让母亲抱他们起来,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他们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比女孩多很多。
当然,在试验结束之后,母亲们都想通过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复平静,例如抚摸他们,认真地注视他们,同他们说话,等等。尽管母亲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男孩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孩却正好相反,当母亲拿着玩具跟她们玩耍时,她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玩具上。即使是母亲的板脸让她们产生了烦躁情绪,但母亲的抚摸很快又使她们恢复了先前的高兴。
由这个试验,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在与男孩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家长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于婴幼儿时期的男孩来说,他们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关注。
0-6岁男孩的特点
1.理解能力有限。
从出生到6岁这一时期,男孩的家长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这一时期的孩子看做小大人,动不动就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可以爬到柜子上去、为什么应该礼貌地与别人打招呼……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们这一教育行为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时期的男孩根本没有理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向他们解释、给他们讲道理,只会让他们感到痛苦。
例如,一个4岁的小男孩闹着要找奶奶,如果家长告诉他,两个小时后奶奶就会回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男孩会哭闹得更加厉害。因为根据他现在的理解能力,两个小时是很漫长的,也许会比两天都要长。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放弃解释,陪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等,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当然,在这一时期,这些小男孩总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例如,家长要求他们刷牙,他们会明确地拒绝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无需解释什么,只要给他们做出示范就可以了。当这些好奇的小男孩看到小小的牙刷突然从口中变出那么多的泡沫来,肯定也会忍不住自己来试试。
2.会被太多的选择弄糊涂。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男孩:
“儿子,你是想喝粥,还是希望妈妈给你煲一碗汤?”
“宝贝,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游乐场?”
“儿子,你今天想看动画片,还是儿童综艺节目?”
对此,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男孩从小缺少一个自信的、起引导作用的成人做榜样,那么,小男孩就会变得很迷茫,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或者应该去做什么。
也就是说:
※如果总是让1~6岁的小男孩在很多的选择中自己去做决定,那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决断能力的人。
从出生到6岁,男孩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为男孩规定好每天的生活,例如,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去什么地方玩,这样会使男孩清楚地认识自己,并获得很大的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当然,有时男孩也会拒绝服从家长的安排,例如,家长要求男孩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他不愿意去做。此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男孩,如对男孩说:“现在妈妈要交给你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让你的玩具各就各位,不要让它们乱跑。”如果男孩还是不合作,家长可以继续引导:“你现在可是它们的领袖,相信你肯定有办法征服它们!”被赋予神圣使命之后,男孩一般都会十分愿意与家长合作。
3.会迷恋自己的身体。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好奇的,身体是孩子世界中的一部分,他们也常常会“研究”自己的身体。但很多家长常会因为儿子总是拉扯或搓揉自己的*而感到烦恼。
一位着急的妈妈曾这样说过:
我真害怕儿子将来会变成性犯罪者,他现在还不到3岁,但他好像很迷恋自己的*,经常会自己拉扯或搓揉自己的*。有时甚至是当着外人的面,他都不肯把手从裤子里拿开。
我没敢提醒他,我怕他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厌恶。但我又怕他将来会变成性犯罪者,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对于这些小男孩来说,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早期迷恋是很正常的。因为拨弄、搓揉自己的*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和舒服的感觉。
另外,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大惊小怪,孩子也没有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觉到羞愧或有犯罪感,那孩子将来性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为这不会激起孩子对性的好奇及探索欲望。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儿子知道,搓揉自己的*会令他们很舒服,他们可以这样做,但这是一件只能私下做的事情。例如,在自己的房间内,并且在没有第二个人在场的情况下。这样,孩子既不会觉得自己有罪恶感,又不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过分的好奇。
6~12岁男孩进入了性潜伏期
在生物学上,8~12岁这个阶段被称为男孩的性潜伏期。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男孩不太关注“性”,因为“性”被疏导到其他活动中去了。当然,这里的其他活动是指:探索外面的世界、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忙着证明自己是男子汉……
不过,在这一阶段,男孩仍然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疑惑。例如,某天醒来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湿了,床单也湿了很大一片,回想晚上的情况时,他们隐约会记得,自己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明白,男孩很有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病了,或者认为自己的思想很邪恶。
因此,当男孩10岁左右时,家长就应该向孩子传达“梦遗”的信息了。当然,为了避免男孩尴尬,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梦遗”会把床单弄脏,但这不重要,你可以把床单换掉,直接把脏床单放到洗衣机里就可以了。
另外,在这一时期,值得家长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男孩子常常会用手摩擦*,以获得*,这是身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称不上是一件坏事。然而,很多男孩却把这种行为看做是一件肮脏、羞耻、变态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还会因此而产生罪恶感。
因此,家长首先要告诉男孩的是,“*”并不是一件罪恶的事,它能使身体产生*,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但这种行为必须在自己的房间,并且在没有第二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做。当然,家长也要从侧面暗示孩子,不要迷恋在这种行为中不能自拔。
给6-12岁男孩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对于家长而言,6~12岁的男孩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由于他们喜欢冒险,因此他们时常会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或者动不动就会给家长闯出祸端。例如,一个8岁的小男孩会不顾家长的劝阻去爬树,并扬言要爬到树尖上去,家长又气又急,但对他又毫无办法,只得站在树底下跺脚。
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男孩,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监督他们。但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试图通过唠叨和暴力使你的男孩屈服,因为男孩最烦唠叨、最不怕暴力,这两种方式不但不会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很容易使男孩产生逆反心理。当男孩产生逆反心理后,家长就更没有办法赢得他们的合作了。
当然,在男孩去冒险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提示。例如,当男孩扬言要爬到树尖上去时,家长可以这样对他们说:“真正的小英雄敢爬树,如果你能爬到树中间的这个枝干上去,说明你比小英雄还勇敢。但如果你爬到树尖上去又摔下来了,受点伤是小事,人们会嘲笑你是‘狗熊’的!”每个小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都怕被别人嘲笑为“狗熊”,所以,听完家长这种及时的提示,他们一般都不想去“挑战”树尖了。
除了监督之外,在有些时候,男孩更需要家长的指导。
一位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上夜班回来,9岁的儿子一直缠着我要5元钱。为了使儿子尽快安静下来,我这样对他说:“如果你在我睡醒之前能把我的车洗干净,我就给你5元钱。”
儿子从来没有帮我洗过车,我想他一定会知难而退了。但我的想法却出现了错误,当我醒来时,惊奇地发现,我的车子停在了院子中央,而且上面还有几道不太明显的划痕。
之前我的车是放在车库里的,儿子并不会开车,我惊奇地问他:“是谁把车开到这里来的?”
“是我请隔壁的叔叔这样做的。”
“可是,这些划痕是怎么出现的?”
儿子咳嗽了两声,像是做了个暗号,大约四五个全身湿漉漉的男孩子从旁边“冒”出来,都低着头,像是在等待我的惩罚。
这时,儿子小声地讲起了他们洗车的经过。
原来,儿子把他的小伙伴们召集起来后,他们一边打水仗,一边帮我洗车。不但把我的车划坏了,他的两个小伙伴还在打水仗中受了伤。
看,这就是这一时期的男孩,他们不仅会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而且还会向各种“难题”挑战。所以,家长在给男孩出“难题”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否则,就会像上面事例中那样,不仅自己的车会被孩子弄坏,而且孩子很有可能还会在挑战“难题”中受伤。
五岁男孩的时间表 你做得到么?
今天在妈妈群里说我说起儿子每天用五分钟练习120道十以内加减法已经坚持几个月,但是我老妈极其反对
有妈妈说我给孩子压力太过分,幼儿园就这样以后会逼疯孩子......
我没说什么,只想分享一下我在2013年6月18日写的一篇长微博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儿子五岁儿子每天的时间表,我非常佩服这位妈妈的耐心和坚持!
现在孩子学习成绩稳定,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他从开始的反感现在逐渐喜爱拉小提琴了!
她说的秘诀是陪伴和鼓励!好习惯是养成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知道,如果想让阳阳在学龄前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有每天的学习安排,
我要好好考虑一下!
昨天我在群里和阳阳班里的家长们讨论孩子学习问题,因为我渐渐感觉阳阳学习成绩逐步下滑,
知识学多了难免狗熊掰棒子,我在家极少给他复习,只练习加减法120题,
但他从原来的3分多钟,慢慢落到7、8分钟,还有很多错误!
阳阳的学习习惯是最大的问题,上课时精神经常不集中是从小就有的毛病,
无论在哪儿上课都爱走神儿,小时候课上内容简单他只要听一会儿就能明白,现在不行了!
在家我督促他做题他慢慢有些抵触了,恶性循环的:他不愿意做题-成绩差-我们态度严厉-他更不愿意做题
孩子这时一位妈妈非常淡定告诉我说,她儿子没问题,很稳定,每天按部就班的学习。
然后我听到了这个上中班的五岁男孩时间表:
每天六点起床,洗漱后赶紧出发,妈妈开一小时车到幼儿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五点半放学,妈妈再开车带他去学一对一的小提琴课一小时(每天他在车里的时间吃水果、跟爷爷妈妈聊天和听他喜欢的歌)
大约七点半、八点到家后是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小提琴(妈妈要求他必须把当天上的课练好为止)
然后是半小时的数学半小时的语文(复习加减法、识字、朗读和背诵)
如果有时间就还要画画(孩子非常喜欢画画每天能画6-10张)十点睡觉!
周末练小提琴上下午各一小时、还要去学一个半小时英语,还有跟平时一样的复习一小时及画画
这些都完成之后的时间才能玩儿,玩儿的内容要包括练习拍球和跳绳及投沙包!
这位妈妈告诉我,她知道很多孩子每天在家学习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不在少数,
这样看来阳阳这样幼稚好动,全凭小聪明学习的孩子在班里越来越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淡定多了!
0-6岁男孩需要更多的关注
在养育0-6岁男孩的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待。
对于五六岁之前的男孩来讲,他们在情绪上要比女孩脆弱得多,因此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也会更多。当然,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往往会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我问孩子们谁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孩子们都争着举起了手,并抢着说“我讲”、“我来讲”。于是,我找了一个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小朋友来讲,但这个小朋友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发生了:一个小男孩揪住一个小女孩的辫子,把她推倒在墙边,正要动手打她。这时,我及时制止了小男孩的暴力行为。
事后,我耐心地问那个男孩:“你为什么要打那个小朋友?”
这个孩子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注意我,下次才有可能让我讲故事。”
是的,此时的小男孩可不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大男孩一样大大咧咧、任何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很在意他人是否关注他们,当然,这个“他人”的范围很窄,主要包括家长和老师。就像上面那位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注,他们就会通过坏行为来吸引家长和老师的眼球。
当然,如果男孩长时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这说明他们一直是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的,这将很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被固有的性别观念束缚住头脑。的确,男人经历磨砺后才会变得更成熟,但小时候的他们是脆弱的,是需要家长特殊关注的。
另外,幼儿园的老师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男孩得到足够的关注时,他们不但不会捣乱,学习知识的速度也会变快。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关注自己的儿子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在生活中,我总会向儿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与众不同的。例如,当儿子听从了我的建议,主动收拾了一次自己的房间时,我就会这样对他说:“大多数的孩子都懒得收拾自己的房间,而你却把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你一定为自己的这种突出表现而感到骄傲吧?”
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每当我与儿子结束这样的谈话之后,他房间的卫生总会维持好几天。
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关注男孩的一种表现。其实,在男孩的内心深处,他们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与众不同会被别人发现。因此,即便家长所指出的那些并不是男孩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男孩,他并不一定爱整理房间,也许仅仅是偶然的一次整理被家长发现了,但如果家长把“爱整理房间”看做是他的一种与众不同之后,这就会变成家长对男孩的一种期望,从而促使男孩继续去整理房间。
我们都说,女孩需要“宠”着养,这样她才会自信、才会培养出高贵的公主气质。但对男孩的教育却应遵循另外一条原则:
※男孩是喜欢被“期望”的动物,所以需要被“关注”着养。
但这种“关注”是有一定规律的:你越关注男孩的积极行为,他们的积极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同样,你越关注他们的坏行为,他们的坏行为也会越来越多。
教男孩从小学着大气
男孩子从小就应该学着大气,而父母身为第一任老师也就更加责任重大。现在有的男孩子动不动就痛哭流涕,一点都没有男子汉的样子,这和现在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整个儿童时期多是在女性教师的教育下成长有直接关系。社会上出现了“阴盛阳衰”、男孩不大气、女孩多霸气的局面。
男孩子要成为男子汉,从小就要学着大气。大气是人生成就大事的基础,是一个男人做人做事最能体现其男性魅力的方面。这种大气不是生来就有的,也在于后天培养。
要教孩子从小大气,我们大人就要做出榜样。要学君子坦荡荡,小事忍让,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也不背后说人短长,更不要为了争名夺利搞阴谋诡计……
大气是一种高远的眼光,使人不局限于暂时的成败与得失。有大气的家长,孩子考试考好了也不会喜形于色,欣喜若狂;孩子没考好也不会怒发冲冠,不饶不依,唯孩子是问。大气是一种修养,大人尚且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磨炼,天长日久才能养成,孩子就更需要从小培养锻炼,通过耳濡目染渐渐熏陶。
要让一岁小儿把自己的玩具和食品主动分给别的小朋友,那是不能办到的,除非你硬拿过来。冬冬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正在家里玩得好好的,来了小朋友,马上就把自己的玩具搬到炕里,还用小被子盖起来,不给小朋友玩,连看你都甭想看到。
这使我们认识到,自私是一个人的天性,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本能。要改变这种自私自利的天性,只有教育,而且大人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