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发布时间:2021-12-22

高效课堂之小学数学教案。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学会相信孩子,孩子才能给你带来惊喜


孩子的成长总是给成人带来惊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处于“本我”阶段的小宝宝,而是一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内心不断变得强大的独立个体。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儿子达达今年2岁4个月了,在育儿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何面对产后上班与儿子分离这件事情。

有一段时间,每天上班前的告别都伴随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惹得姥姥姥爷心疼不已。为此,姥姥想出一个对策,早饭后先把达达抱到房间里玩一会儿玩具,不让他亲眼看到妈妈离开。其实对于这个方法,我内心也是有些纠结的:如果不回避告别的场景,达达肯定要哭闹一阵子,而且这个小家伙脾气有些急躁,每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但是我这样“不告而别”的做法可取吗?妈妈的突然消失会不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综合种种利弊考虑,最后我们全家人协商一致,早晨出门前还是暂时回避告别情景,但是姥姥同时会告诉达达:“妈妈去上班啦,晚上(天黑了)就会回家陪达达。白天是姥姥姥爷在家和达达一起玩。”按照这样的做法,达达每天早晨没有了哭闹,令人头痛的分离貌似也被粉饰太平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个月,一天早晨,我背起包正准备去上班,姥姥因为在厨房忙着收拾餐具,没有像往常那样把达达抱到卧室去,达达正巧看到了我整装待发的样子。“妈妈,妈妈,等一下。”达达叫住了我,我转过身,正为此感到焦虑不安,心想:这下完了,今天肯定又要闹上一阵子了。达达看到我停下来,跑到我身边伸出双手说:“妈妈抱达达,妈妈抱抱!”我顺势将他抱起对他说:“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妈妈晚上就回来和宝贝一起玩,好不好?”达达听了后,紧紧地搂了一下我的脖子,然后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很满足地看了我一眼。接着,他挣脱开,自己从我怀中滑下来,同时说:“妈妈要去上班,妈妈去上班吧!”然后他自己拿起地上的一个玩具汽车玩了起来。

儿子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从头到尾没有一声哭闹,而且还在出门前给我一个拥抱和亲吻。这样的告别方式深深触动了我:以前达达看我离开总要哭闹,是不是都是因为我欠他一个拥抱和亲吻呢?是不是我太低估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认为他肯定是要哭的,所以就干脆回避了告别的环节?这是不是反而暴露了是我自己太脆弱了呢?在分别时刻,我的回避和儿子的主动拥抱相比,显得那么幼稚和不成熟。儿子的主动索抱和亲吻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如何处理暂时的分离——告别需要仪式,需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真正地尊重他,相信他,告诉他:“妈妈爱你!妈妈只是暂时需要离开,妈妈还会回到宝宝身边陪伴宝宝的,宝宝不用担心。”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出门前,我和达达之间形成了默契,我会主动地和他拥抱,然后在他的小脸蛋上亲一下,或者他在我的脸上亲一下。他会自言自语:“妈妈要去上班啦!天黑了,妈妈就回家啦!妈妈陪达达讲故事,玩玩具……”出门前的几分钟时间不再是各种纠结的焦虑时刻,而是充满了浓浓爱意的甜蜜时刻。我想,是儿子用他的言行让我相信他可以接受和妈妈的短暂分离,相信他有足够的能量处理自己的情绪,相信他在与妈妈分开的时间里也玩得很好,相信他已经逐渐长大变成了小小男子汉。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有能力的、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子在出门前分离这件事上的表现,让我对这一儿童观有了更加切实深刻的领悟和体会。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相信,就有了包办代替,就出现了回避掩饰,因此无形中也剥夺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让我们更多地相信孩子,更多地经历孩子成长带来的惊喜吧!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xx和我一起乘公交车上下班,上班的地方离家不远,出门走大约十分钟路,坐一个公交车站就行了。只不过这一站还是比较远,中间要过一个桥。

xx是一个话比较多的小孩,每天送他上幼儿园的途中,他总是有很多问题,对于一路上遇到的各种牌子,各种类型的车子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每天坐车上下班,同样是话很多的,比如看到公车上的电视在放动画片,就笑哈哈地说啥啥啥,有时过桥也会从座位上起来跟我讲“妈妈,下面是河,我们正在过桥”……对于孩子的这个话多,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制止,只不过时时刻刻要求他声音尽量小些,不要影响到其他人。但孩子就是这样,刚刚还小声跟你说话,但下一秒他又忘了。当然,很多人也都会理解这是孩子的特性,对于他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或一句接一句的话,很多人都抱以温和的态度,还有一些人说孩子真聪明。

不过昨天却遇到了一件让我很恼火的事儿。我们只有一个站,但刚好这两个站之间除了要过桥以外,还有一个大转弯,经常要等红灯很久。我们坐在妈婴专座这,xx也一直在指着外面一栋刚装修好的房子问这里是做什么的,然后说漂亮之类的话。因为这个红灯等了好长时间,公车移动得象蜗牛一般,前面有个可能是非洲来的黑人老外站起来站到了我们附近,xx的眼睛刚好从外面的建筑移到车内,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个黑人,他脱口而出来了一句“妈妈,这个人好黑呀”当然声音也确实不小。

我一听这话就感觉坏了,觉得这个黑人兄弟会不好意思。我轻轻地敲了一下xx的头,然后对黑人兄弟笑了笑,我猜想他是懂中文的。因为我们附近就是很多老外聚集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鞋子和衣服的批发城,这些个老外的中文大多都很溜。黑人兄弟也笑了笑,那我就认为这事不算什么大事,正准备跟xx说下次不能这么说话。可我马上听到坐我后面一个妇女用本地话说“好没教养”。我转头一看,一个五十左右的妇女正板着一张脸坐着,看我看她,她也斜着眼睛看我。

我很想回她一句“你小时候怎么过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即便是他说了“这个人长得好黑”,也不代表他歧视黑人,在他的眼里,他只不过说了一句实话而已。而他的妈妈,工作性质原本就是跟各种老外打交道,多黑多白的人都见过,从不认为人的肤色会有什么影响,所以自然不会让他对肤色有任何不好的想法。孩子原本就是天真的,不作假,也许他一路叽叽喳喳地没停是影响到了旁边的人,但又何偿不表示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好玩好动?对什么都好奇呢?作为妈妈,我是有义务让孩子尽量小声说话(但我绝不会让孩子闭口不话),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孩子毕竟还不是很大,立了规矩却不一定时时刻刻能守得住。为什么旁人不能往好的一面想,一路听着孩子天真无邪的语言,不是很有意思吗?

我只是冷眼看了后面这个人一阵子,便转过头来没有出声。因为我的余光看到了车上一些其他乘客的表情都在指责这个妇人,既然理解的人这么多,我何必为这种不懂生活不懂与人方便的人计较?她以为她多有教养,那随意指责一个孩子,这种教养能好到哪去?人人都用友好的态度对人,社会更和谐。

孩子的五好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到人间的天使,能否让孩子变成智慧聪颖的天使,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五好教育”中,“好玩”是孩子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产生感受的最佳切入口,正是因为孩子“好玩”,所以才会对玩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原动力,孩子只能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变成了应付式的被动意识层面的记忆,即使记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一个不好玩的孩子,不可能产生好动、好想、好问、好奇等环节,当然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学习就是玩,玩就是体验,体验产生感受,感受会沉淀,沉淀会开悟,开悟会悟道,悟道会生发,生发即运用!因此,“玩”是基础,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老师不会玩、不敢玩、不让玩,玩不起,究其原因,不外乎给孩子教授的知识点没有从玩(体验)的角度上让孩子学习而已!

其次,低幼时期,孩子最关键的是开发智力,什么是开发智力?简单的讲就是让孩子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掌握规律、并按照规律做事情的能力,什么是规律?翻开国学知识,你就会立刻发现,比如:《易经》是讲天地变化的规律,《论语》讲人和人相处的规律;《孝经》讲不同身份的人如何行孝的规律;而《天工开物》则是讲根据人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创造的规律,所以,传承经典的终极目的是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也就是学以致用,这便是韩愈先生讲的“传道”,通过教授学生知识(作为载体)把“道”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运用(道)的过程当中,遇到不会落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规律帮助孩子解决疑惑(解惑),因此,《天工开物》就是给孩子传道的载体,即借助《天工开物》中孩子动手做的这些秤(权衡轻重)、风箱、水车等物品,让孩子掌握其背后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创造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能涵义!

不掌握规律的孩子是懵懂的,不教孩子规律的老师是误人子弟的!

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力,而是关注力!而“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也是注意力最集中的,因此,在孩子动手动脑体验国学知识的同时产生感受,没有感受孩子就不可能开悟,孩子不开悟就不可能掌握规律,孩子掌握不了规律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所以,在我们“教学五环节”:教、学、思、悟、用中,“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用”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当你把“竞争”传给孩子,可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在过去物质资源严重贫乏的年代,人们基于生存的压力,无法避免有“争抢”、“竞争”、“攀比”的观念。在相对富裕的当代,我们给了孩子比较充裕甚至是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将自己或在上一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争抢”、“竞争”、“攀比”的心态传给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样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攀比不好,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识。我们不希望孩子之间比名牌、比爸爸开的车、比假期都去哪旅游了、比谁的爸妈的关系更硬……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该比的不比,专去比物质享受呢?怎么不比比谁的成绩更好,谁更自觉更抓紧呢?

我的孩子还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来的。

走在小区里,但凡遇到年龄相当的孩子,家长们的心里就开始比较了。先问问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长得大不大。如果一个孩子让抱着,另一个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说:“你也下来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家长这些不理性的比较教给了孩子什么?

孩子从懂事起就学到了攀比的心态。孩子会认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进行比较,比别人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值得爸妈爱的;比别的小朋友差,我就没有价值。孩子不知道各种行为背后有着多少复杂的因素,个体间差异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家庭动力学家们都觉得研究难以进行,因为其中的因素和变量太多,难以通过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这些表面化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

家长们去硬性比较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态,并且给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孩子学到了这些,一生中就将面临无尽的烦恼和困惑。

有的家长认为,比较带来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样看齐、更抓紧、更上进。从短期来看,这种动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学校,名次排到了后面。这种压力使得孩子抓紧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从一生的眼光来看,那么这种比较的意识无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

孩子可能下次考试真的提前了几名,但他未来的一生中将会有无数不快乐就此产生。他会重新体验我们家长体验过的那些攀比所带来的阴暗心理。他会感受到同学会上的尴尬、同事间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种种不快,并导致教育失误。

攀比心理就这样被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再继续传下去。

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们家长不去让他互相比较,他自己也是会比的。英语里有个词叫“peerpressure”,就是指这种同龄人间的比较所带来的压力。而家长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让孩子淡化这种比较意识,从而缓解压力。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不断得到批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仍然是许多家长们脑子里的潜台词。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家长们的一种错误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场赛跑。而更加错误的是,人们还选择了错误的起跑线。即便人生真的是赛跑,那个起跑线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些东西。

人生的基础应该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说,真正的起跑线是学会如何做人。

人生当然不是一场赛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无数次竞赛中胜出、得第一。如果我们以竞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那么我们多数人是注定要输的,因为冠军只有一人。那样的人生命中注定是失败的人生。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一过的?

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成人社会这种为了生计而你追我赶去奔波、去竞争的状态,在英语里有一个形象的词,叫“rat-race”。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去重复这种“rat-race”人生,不去这样为了一点食物,没头没脑地去争抢,我们就要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把竞争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竞争的真相

人们常说现在是竞争社会。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竞争力。并且不仅我们自己要有竞争力,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孩子的竞争力。似乎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竞争是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适应的字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相关的概念是关系、整体、协调合作等等。而竞争意识源自个人主义。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竞争是常见现象。个人主义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崇尚英雄、追求胜利、喜欢公平竞赛的方式。

现在,我们总是看到集体主义的缺点,其实,两种文化各有优势劣势。从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合作永远是上策,竞争永远是下策。

因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游戏”。零和游戏的意思是,在严格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减多少,两方相抵消,因此,总体的价值仍然为零。

以企业经营为例:最成功的企业家反倒不会把竞争看得太重要,他们真正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则是整合资源、联合对手,他们追求合作、互惠、双赢。当他们的目标更高远时,他们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强大。正如古语所说:“君子不战而胜”。

可见,我们需要改变对竞争的看法。

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力是你的共存指数。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竞争的能力变成你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个人来说,竞争意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情绪上的干扰,让我们无法正心。

当竞争意识主宰我们的头脑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目光短浅、重利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择手段。比如,我们学会了去跟他人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不理性的比较,我们学会了去攀比。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夸他比别人强。

我们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让孩子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孩子克服从众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随大流。

对攀比心理的抵制将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谦让的价值

“竞争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要讲究谦让呢?如果让孩子去谦让,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受欺负?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谦让,将会有何受益呢?”

我们通常谈谦让的价值,多是强调谦让可以化解冲突,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理解会让人觉得谦让是一种很无奈的做法,似乎我们谦让,就是为了躲避灾祸,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一种退缩的处世策略。这更多让人联想到过去中国人的老成圆滑的做派,会让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气方刚的现代人不情愿去接受。其实,这是对谦让的误解。

谦让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

谦让,会给你带来更平和的心境。当你不认为一定要削尖了脑袋去跟别人争抢时,你真的会少了很多压力和焦虑。

有人可能会说,大概是你条件太优越,没必要去争抢,我们可是没办法啊。谁愿意去争,但是情势所迫,别无选择啊。真的是别无选择吗?这就涉及到了谦让的另一大积极价值——谦让带给了你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你没有挤在那里跟他人争抢时,你会发现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选择的空间。你可能暂时没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抢手的东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种自由,一种非常难得的、宝贵的自由。当你认真去考虑、去考察那些被众人所冷落的道路时,你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讶,你会奇怪为什么其他人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竞争意识会让人目光短浅)。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人们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回头看,当初大家都在争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谦让,还可以让你把人生过得更具优雅的姿态。

被竞争意识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狈的、身不由己、疲于奔命的。

谦让,态度可以给我们的内心留出空间,让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去发挥作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但我们不急于去争抢,而是选择放弃。实际上,这种放弃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觉发现了这个事情里有着某种违背你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谦让的态度无意中使我们更能听从自己的心灵的判断。过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跟错失利益相比,我们更多是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而后悔。

总之,在我看来:

谦让,体现的是一种从容自信,是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武林高手总是让对方先出招,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必胜,因而不去计较这点小小的优先。

下棋的高手会先让对方几个子儿,以示谦让,那是因为他自信对全局的把控。

谦让,表明我们有能力主动让出一些给别人,我们有能力支付这些资源或特权上的些微出让。

我们有信心,这些小的损失不会真的损害我们的整体利益,不会对我们的成功、幸福有实质的影响。

谦让,更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重的姿态。这种尊重是文明的标志,它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给我们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即使单从个人利益来考虑,我们也应该谦让。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跟他人本无分别,本是一体。

家长的爱可能变成变成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育儿知识:无意间你可能伤害了孩子!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家园共育《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效课堂之小学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讲,是否必须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入园那么难,就在自家教育可以吗?选择一所专业的幼儿园,对孩子来说重要吗?如果您有这些疑问,今天小编来为您解惑,带您了解专业的幼儿园究...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学会相信孩子,孩子才能给你带来惊喜 孩子的成长总是给成人带来惊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处于“本我”阶段的小宝宝,而是一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内心不断变得强大的独立个体。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儿子达达今年2...
    2020-06-28 阅读全文
  •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xx和我一起乘公交车上下班,上班的地方离家不远,出门走大约十分钟路,坐一个公交车站就行了。只不过这一站还是比较远,中间要过一个桥。 xx是一个话比较多的小孩,每天...
    2020-10-19 阅读全文
  • 不带来伤害的小破案 班上图书区实行幼儿图书共享以后,很多孩子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皮卡丘的书,也有些孩子带来了相关的小卡片与大家分享。这些活动相当受幼儿的欢迎与喜欢。 可是今天,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童童从家中带来了...
    2020-10-06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五好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到人间的天使,能否让孩子变成智慧聪颖的天使,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五好教育”中,“好玩”是孩子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产生感受的最佳切入口,正是因为孩子“好玩”...
    2021-05-14 阅读全文

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讲,是否必须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入园那么难,就在自家教育可以吗?选择一所专业的幼儿园,对孩子来说重要吗?如果您有这些疑问,今天小编来为您解惑,带您了解专业的幼儿园究...

2021-04-20 阅读全文

孩子的成长总是给成人带来惊喜,往往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处于“本我”阶段的小宝宝,而是一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内心不断变得强大的独立个体。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儿子达达今年2...

2020-06-28 阅读全文

有必要对孩子无心之语而特别横加指责吗?xx和我一起乘公交车上下班,上班的地方离家不远,出门走大约十分钟路,坐一个公交车站就行了。只不过这一站还是比较远,中间要过一个桥。 xx是一个话比较多的小孩,每天...

2020-10-19 阅读全文

班上图书区实行幼儿图书共享以后,很多孩子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皮卡丘的书,也有些孩子带来了相关的小卡片与大家分享。这些活动相当受幼儿的欢迎与喜欢。 可是今天,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童童从家中带来了...

2020-10-06 阅读全文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到人间的天使,能否让孩子变成智慧聪颖的天使,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五好教育”中,“好玩”是孩子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产生感受的最佳切入口,正是因为孩子“好玩”...

2021-05-1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