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1-12-22 爱的童话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在教育中,离不开惩罚。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点”和“错误”都会伴随着他的脚步。成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惩罚与奖励,不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明白父母的惩罚是因为爱,便能够理解或认同这样的方式,并会越来越懂事的。
体罚能解决什么问题
英国卫生部曾经公布过一份咨询文件,内容是“建议修订法例,禁止父母以任何辅助物来击打孩子,以及用其他可以伤害孩子头眼和耳的惩罚方式。”
英国《独立报》针对卫生部的文件进行报道,称:“英国政府正考虑立法禁止以藤条、拖鞋和皮带等物件体罚孩子,违例的父母一经定罪,或须坐牢。”文件公布之后,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针对部分家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85%的英国父母希望保留体罚子女的权力。
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在体罚孩子的做法上却存在相似之处。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童是其父母的财富,也就是私有产品,对孩子进行打骂或其他处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些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贪玩、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说错话、做错事等各种原因,对孩子采取体罚、打骂的方法。从古至今,更流传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说法。
《教育法》出台之前,教师体罚学生也深受大众认可,也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体罚之后,父母和老师都能找到理由说服孩子:打你是因为爱。《教育法》颁布之后,“为人师者”体罚学生的历史宣告结束。但是,“为人父母者”可以体罚自己的孩子,似乎仍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体罚学生,会受到一系列的惩罚,父母呢?
某报曾刊登过一例成人体罚儿童致死的消息: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贪玩没完成作业就用棍棒体罚,因为时间太久,孩子被打死了。还有一则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一个孩子因为想和父亲一起外出,孩子的父亲要去办公事不能带他,在其不听劝告的情况下,其父一怒之下踹了他一脚,结果这个弱小的孩子便惨死在了父亲的脚下。
近些年来,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每一次都会引起人们的震惊。有所不同的是,早些时候,人们对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过早离世感到扼腕。现在,人们的第一感觉是——打死自己的孩子也属于刑事犯罪。体罚致死的现象尚属少数,它是体罚孩子所造成的最恶劣后果。对于那些活蹦乱跳的儿童来说,体罚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却比死亡还要严重。
体罚教育是一种“无能的教育”。
它是父母对子女的粗暴态度,也是造成两代人内心产生隔膜、水火不容的根源之一。体罚是儿童形成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诱发剂。儿童需要安慰、需要同情、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缺乏了这些因素,便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时也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儿童经常处于体罚的压力中,内心会产生恼怒和愤恨,形成固执和对抗的心理品质。无论父母说什么,怎么说,甚至还没有开口,孩子就已经做好顽固反抗的准备了。
拷打、责骂和体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的好方法,它唯一能够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冷酷和粗暴。这么做的结果是养成儿童固执的脾气和不可挽救的怯懦和虚伪。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体罚孩子容易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父母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要么越打越“皮”,要么就是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状态。
父母面对孩子的过错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危害和原因,给孩子申辩和阐明自己观念的机会。如此,孩子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会顺从和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帮助,也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另外,一些经常受到体罚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慢慢地学会了撒谎。父母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往往很难控制情绪,忍不住又是一顿打骂。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孩子的任何问题都与他所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有关。所以,每一位父母在面对一个“问题孩子”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自我检讨。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除了是父母之外,还是老师,甚至是“兄长”、“姐妹”、“朋友”,多重关系不仅让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还能够体会到心与心的和谐交融。
发现孩子喜欢说谎之后,应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说真话办实事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成人说话、做事要一言九鼎,切忌乱给孩子许愿,放空话。勿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让孩子从和谐的氛围中认识错误,敞开心扉,诚恳地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养成诚信的品行。
或许,成人从未深入地探寻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孩子所犯的过错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呢?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喜欢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大吵大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或者把最好的衣服一层层地套在身上,他们的“表现欲”在这个时候特别强烈,完全摆脱了成人的掌控,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开始采取打骂的方式。孩子安静下来,跑到一边哭泣,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本能。这时,成人不应随便发火,而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和客人有事要讲,请他到旁边去玩。如孩子仍管不住自己,可规定时间让其罚坐或罚站。在规定时间后,与孩子心平气和讲道理。
所以,如果父母未能对孩子的过错进行说明和引导,孩子只能看到父母的“表”(责骂或体罚),却看不到父母的“里”(爱或期望)。久而久之,孩子会将父母视为仇人,一旦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候,就会把不满发泄到父母身上,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一位母亲对心理咨询师哭诉,孩子竟然对她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原来,这位母亲在儿子做错事情之后,习惯地打了他一巴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她十分惊恐——孩子顺手抓起一个茶杯扔了过来,差点砸到她的头部。然后,这个孩子还恶狠狠地对他的母亲说:“走着瞧,等我长大了再跟你算账”。
每一个孩子都很爱他们的父母,无论他们哭闹还是撒娇,全部的希望都是得到父母的爱护。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希望棍子、鞭子、绳子能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不过,孩子是不会被打好的,体罚的次数越多,孩子越是不能正常成长。甚至有一天,他们会将积压的怒火全部发泄到父母身上,那个时候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余地。在成人的面前,孩子虽然是一个弱小的个体,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成人应该遵循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提出要求在前,帮助孩子在后,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此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孩子与孩子之间势必存在差异,成人尽量不要按照某个所谓的好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对比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成人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表扬,让他们进步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拿他们和别的孩子比较,更不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在他们身上撒气,这种做法太野蛮了。
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它和体罚完全不同。如果孩子做了特别不好的事情时,父母可以采取“事不过三”原则。第一次是温和的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严厉的批评,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还应该好言相劝、耐心教导;第三次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惩罚一定说到做到,不给孩子任何的侥幸心理。
孩子还处于发展和成长阶段,对于是非曲直有时缺乏正确的评判,有时难免会犯错误。即便是成人,有时也是难免的,所以对孩子第一次的错误,无论多么严重,也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如果同样的错误还犯第二次,那就不是无意而为了,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能轻视。这样,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并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第二次的时候就向父母承认错误:我这次记住了,决不会再犯了。
惩罚的时候尽量避免采取体罚的手段,父母可以没收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触电脑,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务来惩罚孩子,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惩罚方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7种溺爱孩子的表现方式
在所有的弑亲案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着溺爱剧本和受虐、施虐剧本(家庭暴力剧本)或两者兼而有之。从心理的角度看,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大部分的行恶之人都是心理“受创伤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自私”的“自我救赎者”(复仇者),在潜意识层面他们会为了满足自我对匮乏的需要或者是为了终结、暂缓一种身心痛苦,而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在应激情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甚至会驱使其剥夺他人的生命。另一部分的凶案制造者是暴力的模仿者,这种模仿往往在孩子的童年就已经开始,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亲人之间的暴力模式。
弑亲多因过度溺爱?
之前曾经看过网络的一个图片报道,记录着一个孩子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不停地扇母亲的嘴巴,最后还是得到了母亲给自己买的玩具,这其中演绎的也是溺爱和暴力与施虐受虐关系。当自我的私欲、傲慢和控制欲膨胀到极点的时候,原始的心理关系模式、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特权暴力皆是由此产生,并行的心理特质一种是来自自我膨胀的贪欲,一种是对弱势者的冷漠无情和视如草芥的傲慢以及由傲慢衍生的愤怒。
在奴隶制的社会中特权的暴君、奴隶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或愤怒对隶属于他们的奴隶进行任意杀戮,这种关系的基点产生于人性的内在,外沿在家庭、作用在社会。当暴力都不能满足暴君的需要时,私欲不能满足的痛苦与恼怒就会衍生成为杀人动机—情绪的宣泄。类似的即成事实的暴力事件是2009年发生的将父母双双杀死并碎尸的齐萍萍,在家人的溺爱中在父母的彼此暴力中长大的她,选择了漠视生命的方式,再比如当家庭关系中暴力被纵容的时候,孩子可以为了满足私欲得到网费而杀死自己的生母生父。
过度溺爱孩纸的7个表现
1、什么都帮孩子做好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2、过多的爱和关注
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症”患者。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一旦家人对他的关注减少,就会大发脾气,并激起强烈的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并且对别人的关注和欣赏完全不知感恩,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
3、央求孩子听话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北京四中教师、心理学博士孙老师介绍说,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完全凌驾于家长之上,在家里很霸道,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处处跟同学争抢,同学不听命于他时就可能动手打人。
4、什么都依着孩子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由于从小被迁就,孩子很容易变得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5、凡事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6、孩子的待遇高于任何人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7、出点小事就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爱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如是说:
▲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现行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
▲每逢周末,我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我的四个孩子举行一次美妙的活动。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小朋友给弄疼的。戴戴的这个行为也就到此终止了,两个孩子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玩儿起了玩具。
但是嘉嘉的奶奶并没有离开,一直在窗外看着这个过程,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嘉嘉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戴戴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戴戴来,“你怎么能这样啊。不是都是好朋友吗,我家里有绳子的,下次你再这样打嘉嘉我就把你手绑起来”,戴戴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只是默默地玩儿着玩具;奶奶又对着戴戴说了第二遍,戴戴抬起头似懂非懂地“嗯”了一声。然后嘉嘉奶奶就走了。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失落,也有一点儿失望,更多的是感慨。
我问自己:“孩子之间这样的行为算‘打’吗?两个孩子,戴戴碰了嘉嘉,嘉嘉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算是‘打’吗”?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然而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在和戴戴妈妈沟通了之后,我发现原来戴戴妈妈和爸爸在家经常拌嘴,有时也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就算有时的好心情也会在打打闹闹中度过,所以戴戴就认为这样的打打闹闹是在对朋友表示喜爱,所以当看见好朋友来了之后才会这样“热情”的欢迎他。戴戴妈妈还说回家一定会“严惩”戴戴,怎么可以打小朋友,戴戴妈妈的这种行为被我立即的制止了。
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给戴戴妈妈的建议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并告诉他妈妈爱他,不要让孩子有做错事不被爱的感觉。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嘉嘉奶奶,戴戴妈妈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游戏是一种认知和学习方式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游戏是一种认知、学习的方式,它包括日常生活中广泛的交流和活动。作为父母,怎样融入宝宝的游戏中,更好地和他玩呢?美国早教专家玛思博士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具备游戏的态度。
将生活游戏化、趣味化
游戏,就是让事情以一种好玩、有趣的方式进行。而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多动动脑筋,让生活中一些平常琐事(比如:穿衣、喂食、洗澡等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宝宝,使他从中感受到快乐。就拿给宝宝穿衣来说,你可以边穿边念自编的《穿衣歌》,并配上动作。这样,不仅能增加穿衣的乐趣,还能让孩子学到穿衣的方法。
游戏就是和孩子在一起
在和孩子游戏时,父母应该抱以这样的态度:游戏就是和孩子在一起,让游戏纳入自己的生活。不管你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和孩子游戏。
游戏,不在乎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和孩子游戏的质量。也就是当你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是全身心的投入,将你的全部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即使每天只有几分钟,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建立每天固定的亲子游戏时间
为了更好地增进亲子的互动,玛思博士建议你每天和孩子有一个固定的游戏时间。以下是两个很有效的方式:
方式1:睡前时间
从小婴儿开始,你就可以每天在睡前给他读故事。也许宝宝并不一定能听懂,但是这种温馨、恬静的氛围以及妈妈柔和的声音,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能很好地刺激其语言、社交、想象、感官等能力的发展。
方式2:洗澡时间
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你可以将各种有趣的塑料玩具、防水玩具放入水中,边洗边让宝宝玩,甚至还可以给他讲一些洗澡故事,让宝宝在洗澡中感受到快乐。
玩水是任何一个年龄层的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它能增强孩子感官的刺激,帮助孩子放松。
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
游戏时,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我们成人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他的玩伴,少不了以下的付出:
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父母首先要善于观察孩子,去真正体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当孩子东张西望时,他是不是想要看一些东西、听一些东西?这时,你可以拿一些颜色鲜艳、能发声的玩具来逗引他,看看他是什么反应。当孩子将手伸出来时,他是不是想抓或摸一些东西?你不妨提供一些有触感的毛绒玩具来给他尝试抓玩。所以,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是十分重要的。
跟随孩子游戏:当你与孩子游戏时,你的作用是支持孩子、鼓励他去玩,让他自己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在游戏中,父母最好跟随孩子的脚步,看他怎么玩,然后再融入到他的游戏中。
提供游戏的引导:和孩子游戏时,除了需要观察、支持以外,还要有一个适当的引导。比如,你的孩子对扔的动作特别感兴趣,手里一拿到积木,就到处乱扔。你只要静静地在一旁将积木一块一块捡起来,然后搭出一个房子的造型。这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被新的玩法所吸引或转移,自然就不会做破坏性的动作了。
总之,游戏是一种态度。如果你以这个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孩子,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有趣、好玩。子乐,汝乐,众乐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