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孩子的自私心理
发布时间:2021-12-15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觉地或不知不觉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又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按排,切不可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现代的独生子女,统统处于4:2:1氛围,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增强,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档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动则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抖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从孩子,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
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台湾皇龙投资公司董事长黄任中,可称亿万富翁,他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一般只满足四分之一,可谓用心良苦。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yjS21.CoM
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有一则笑话,一对夫妇对儿子千般呵护,而对父母万般挑剔,某一天,这对夫妇对父母的恶劣态度被儿子看到了,其子大声叫喊,“我记住了。”,其父母问他记住了什么,其子说“我记住了你们怎样对待祖父母,看我长大后怎样收拾你们。”,父母哑然。可见身正影不斜是何等重要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
导读:如何在幼儿时间纠正自卑或者完全避免自卑,对父母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也需要耐心坚持下去的事情。
孩童时期,是一个孩子人格,价值观以及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幼小的时候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影响效果不大。幼儿时期的自卑,是指幼儿由于某种原因怀疑自己、轻视自己,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懦弱、害羞和畏惧。研究显示,从幼儿时期就形成自卑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幼儿的自卑心理将一直伴随他长大,对日后的工作,生活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幼儿自卑的早期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公共场合比较胆小。具体表现为在公共场合不愿开口说话和做事,以及做任何能引起别人注意的事情。对于比赛一类的事情更是避之不及,虽然心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早在比赛前自己就已经否定了自己。
二、不愿与人交往。内心自卑的幼儿往往比较自闭,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宁愿一个人独来独往。拒绝与他人来往,也是自卑的幼儿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避免暴露的一种表现。
三、对他人轻视或嫉妒。有自卑心理的幼儿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往往以故意贬低他人的方式来求得平衡。遇上比自己厉害或者条件好的人,对自己没有一个理性地规划,只是一味地嫉妒。
四、没有主见,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自卑的幼儿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即使在与别人意见相左时,也不能很好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或随大流。
如何在幼儿时间纠正自卑或者完全避免自卑,对父母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也需要耐心坚持下去的事情。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驱逐幼儿心里的阴影。自卑心理的形成,可能只是源于一次失败的或者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积极的方式给孩子教育和疏导,不要让阴影长期存在。
其次,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让幼儿更开朗,也更具包容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纠正幼儿的偏执心理,也能慢慢引导他逐渐敞开自己封闭的内心,公正地评价一些自己和他人。
再次,给孩子更多正面积极的评价。孩子之所以自卑,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努力纠正孩子的这种消极心理。主要就得通过鼓励和表扬来肯定孩子的表现,慢慢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最后,分阶段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让孩子获得成功来给予他鼓励是最好的让孩子找回自信的方式。那么父母可以通过分阶段为孩子设定可达到的目标,让孩子在努力之后获得成功。不断地通过这种分阶段成功的方式来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找回自信。
抓好情感教育,防止孩子说谎
导读:净化孩子的心灵需要摆脱功利的教育机制,需要良好的平等的教育环境,更需要成人社会的言传身教。用良好的情感去净化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孩子告别说谎的坏习惯。
现在孩子说谎越来越难识破了,“坏孩子”说谎为成绩,“好孩子”说谎为关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次,某校韦老师因为生病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上班后碰到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勤,小勤亲热地跑到韦老师面前问长问短,一句“您这一个星期没来,我都想您了”,让韦老师非常感动,于是对小勤特别关照。但后来,韦老师发现只要有哪个老师有一两天没来上班,小勤都会亲热地说上一句“我都想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韦老师无意中听到小勤给另一个班的小姐妹传授经验:“这些老师就吃这套,他们不会在乎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他们,只要能和老师搞好关系,说点儿违心的话怕什么!”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所中小学,老师们反映,学生说谎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应成为一个引人关注与深思的严肃问题。
涉世不深的孩子为什么爱用谎言掩饰自己?笔者认为,这其中与情感教育的匮乏不无关系。
先说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由于忙碌和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许多家长不能给孩子一个真正精神幸福的童年,多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如何如何,或用过去的优秀标准来要求孩子,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觉得父母除了苛刻要求外,亲情沟通很少,情感空间一片空白。而当父母的一些“成人化”要求和孩子的特有个性激烈碰撞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发生谎言。
再说学校。由于学校考评标准是要用学生的学习成绩说话,所以,分数和数据就成为学校工作好坏的最主要标准,使学校管理机制陷入僵化的数字化怪圈,只要结果而不要过程,只重成绩而不管原因。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老师只得疲于应付,教育动机围绕着数字高低转圈,而对于学生的远景发展以及人生规划能力根本不予重视。老师和学生成为陷入功名利禄的机器,有的甚至谈心会成为总结会、家访成为告状、班会成为批斗会,孩子的精神需求成为奢望,精神发展沙漠化。所以,他们对教育竖起了高高的界墙,用谎言安慰自己。
还有社会。影视作品经常见到的谎言多多,一片残酷;成人社会的满不在乎,说谎不脸红,没有真诚竟然还能得到不错的社会评价,这无疑都在给孩子们强化“说谎也能成功”的观念,社会化的冷漠促进了孩子的精神钙化,进而产生说谎动机。
净化孩子的心灵需要摆脱功利的教育机制,需要良好的平等的教育环境,更需要成人社会的言传身教,不从这些方面改观,孩子说谎的现象就还会成为家长、老师们焦心的话题。
老秋点评:不说也罢。如果一定要说,俺倒是觉得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可能有单独的诚实的小环境。在一个普遍缺乏诚实的社会里,如果有人一定要坦诚守信,那么他可能是大家攻击的对象。别说“从我做起”!我想表达的是:这仅仅是情感教育的软肋么?
警剔你家孩子的自卑心理
导读:个别的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不注意调控,也有少数儿童将变得孤僻、寡言、内向、缺乏自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充满自信而又有朝气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所以幼儿的自卑心理不容忽视。
幼儿自卑是指幼儿同于某种原因怀疑、轻视自己,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懦弱害羞和畏惧。自卑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据调查了解发现幼儿自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幼儿教育专家认为:个别的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不注意调控,也有少数儿童将变得孤僻、寡言、内向、缺乏自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充满自信而又有朝气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所以幼儿的自卑心理不容忽视。
幼儿自卑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做事没有主见,不敢自己选择游戏,爱说:我不会,我不敢,我不能等。
2、不愿与别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提出问题。
3、害怕在陌生人或集体面前出来说话。
造成自卑的原因大至有以下几点:
1、不恰当的评价,随意的批评、训斥与挖苦,使幼儿感到自己很笨或者行为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形成幼儿自卑心理。
2、父母期望值过高,强迫孩子所难,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孩子行为能力交叉,造成孩子心目中认为自己“我不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3、教师和父母评价幼儿有偏见,实施奖励不公。
如何消除幼儿的自卑心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幼儿对成人的主人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父母、老师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
人物,经常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他们就会从成人对他的肯定鼓励中获得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多肯定、鼓励、少批评。不能一
味的指责、训斥幼儿,打击幼儿做事的积极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
2、多参与实践锻炼活动。幼儿自卑与幼儿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时,必须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利用种种机会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如: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
3、让幼儿体验成功。教师、父母为幼儿创造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与条件。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他们也享受胜利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4、不要和别人的孩子攀比。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更不能以许多幼儿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教师、父母应抓住每个幼儿自身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有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我能行、我真棒|”的自信心。
改变孩子自卑心理的方法
导读:如果孩子有自卑心理,对其自身的身心发育都不利,作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自卑问题,并学习改变孩子自卑心理的方法。
1、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
2、语言暗示法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5、储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6、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7、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处理孩子嫉妒心理
你是否发现,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夸奖或亲近其他孩子时,你的孩子经常会发脾气或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他嫉妒情绪的表现。
从心理角度来说,孩子出现这些嫉妒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担心失去爱
当孩子看到家长疼爱别的孩子时,会担心自己永远失去他们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失去父母的爱更让人害怕、不安和气愤呢?为把父母的爱夺回来,孩子就通过这些情绪和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好胜心理
孩子已开始能区别好与坏时,他们都希望自己被成人肯定。但是他们又不能很好地评价自己。所以,当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扬时,由于好胜,他一般会表现出不高兴、不服气等情绪。另外,孩子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由羡慕转化为嫉妒。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中,情绪上就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偏见或怨天尤人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限制他的社会性发展。所以,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这种不良情绪。当发现孩子表现出嫉妒情绪时,家长要采取措施,帮助他进行消除。
1.及时发觉孩子的嫉妒
与成人相比,孩子嫉妒情绪的表现有着独特的特点。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情绪,而孩子一般会通过具体言行直率地表露出来。他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所以,只要家长注意观察,这一特点能够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
2.了解孩子嫉妒的直接起因
孩子产生嫉妒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琐碎,所以,父母应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倾听他的心声,及时掌握他产生嫉妒的直接原因。只有了解他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上着手解决他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其嫉妒心理的前提。
3.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了解了孩子产生嫉妒的原因后,家长应帮助他进行分析,让他明白事理。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惧怕失去爱而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家长应加强与他的交流,让他感觉到家长是爱自己的;如果孩子是由于好胜心理造成的嫉妒心理,那么家长应帮助他分析,让他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各人都有各人的长处;如果孩子是因羡慕别人的东西转化为嫉妒,那么家长可教他用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交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4.教孩子使用恰当的宣泄方式
有些孩子不知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所以,当他处于嫉妒情绪中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打人、骂人、哭闹等来表现不愉快。这就要求家长注意教育孩子使用恰当的宣泄方式,如倾述、转移注意力等。
制止孩子说粗话
导读:说粗话严重破坏一个人的形象,孩子说粗话影响更是恶劣,大人要制止孩子的粗话行为,使其成为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说粗话的孩子绝对不会讨人喜欢,但是如何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呢?有如下4个步骤。
一、如果不能接受孩子说的话或不能容忍他说话的语调,马上向他表明你的立场,可以这样说:“我们家每个人都尊重别人,我们从不像你刚才那样说话。
二、要注意受指责的应是粗鲁的语言,而不是孩子本人,同时要给他重新选择的权利。你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你真的要那样说吗?”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并加以改正时,要向他表示肯定,用你的实际行动教他尊重别人。
三、小孩子在生气、受挫折、失望或是感到无人疼爱时,就会说脏话,表现得粗野无礼,顶撞大人。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克制自己。
四、耐心向孩子解释不礼貌的语言会给1个人带来如下伤害:它能使1个人感到很伤心,很生气。平静地向孩子讲述他无礼顶撞你的内心感受,即使1个3岁的孩子也会明白他伤害了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