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宝宝个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5 幼儿故事2岁 幼儿故事3岁 适合3-6岁小朋友的故事到了这个年龄段,宝宝能更好地调节他的情绪。他表达需求、想法和感情方面的能力表明一些以前可能最后是以眼泪收场的情况现在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你要鼓励他尽量与人为善。
父母也经常会为3岁的孩子犯愁,例如孩子将自己喝水杯里的开水倒入鱼缸,并说:“鱼儿也要喝水。”此时,你别责怪孩子,更不能打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这样做。这是3岁孩子“自我中心”心理特点的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孩子认为他自己所想、所感、所要,便是别人所想、所感、所要。例如,妈妈指着盆里的黄瓜告诉孩子:“看,这叫黄瓜。”孩子回答:“不,妈妈,这是绿瓜”。妈妈是让孩子认识黄瓜,但孩子认为这瓜的颜色是绿的,应该叫绿瓜。3岁的孩子都有点“自我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观念。因此,父母可帮助3岁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学习,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12-15个月宝宝的个性发展
导读:自如的在世上行走,自主的满足强烈的好奇,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他努力了、战胜了、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心理跨越。相反,如果孩子妥协了、受挫了、退缩了,就可能蒙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一岁以后是宝宝学习自己走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解放和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自如的在世上行走,自主的满足强烈的好奇,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挑战,他努力了、战胜了、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心理跨越。相反,如果孩子妥协了、受挫了、退缩了,就可能蒙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一岁之前,孩子都是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快,如饥饿或尿湿了等。过了一岁以后,他们不再仅仅通过哭泣来申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像成年人一样,开始用表情和动作来表达。
由于自我意思的萌芽,自我主张可开始渐渐变得强烈起来。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想要别人做的事情,孩子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但因为还不能清楚地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意见,由于着急而闹别扭也是常有的事。
当孩子闹别扭而大哭大闹的时候,需要冷静对待。好好想想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这时如果母亲也不耐烦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不好的。根据孩子要求的内容可分为满足他们的时候和不被允许的时候。对于那些无理的要求,要坚决地说不,并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微笑,但要将自己的态度贯彻到底。
宝宝恐惧感的萌生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但在恐惧感中,既有那种天生本能的反应,也有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各种体验而逐渐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说那些一看到狗就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也许有过在路上被狗追逐的经历。此外,如果父母有极端讨厌动物的倾向,那么即使像小猫这样的小动物,孩子不仅不会有亲切感,反而会退避三舍,不敢靠近。
虽然孩子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感,但若是因为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话则有些遗憾。特别是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最为敏感,因此即使看到了非常令人恶心的蟑螂,母亲也不要惊慌失措。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看到小狗而害怕地哭出声的话,只需要轻轻地搂住他并安慰他说:“没关系,一点儿也不可怕”就可以了。孩提时代的恐惧心理会在母亲温柔的关爱中逐渐消融,而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
1-3岁宝宝语言发展检查指标
导读:孩子1-3对期间,各阶段有不同的语言发展标准,孩子每个阶段间的进步是明显的,希望家长们多注意多留心。
13-15个月
1.努力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
2.能够听懂10个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称和语句;
3.会说的单词3-8个左右,处于单词句阶段;
4.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五官的位置及熟悉的人和物;
5.会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6.常说出一连串成人听不懂的“小儿语”。
16-18个月
1.能理解简单的语句,理解的词语大于能说出的词语;
2.理解并且喜欢歌曲、故事、儿歌等;
3.理解并执行成人的简单指令;
4.会说的单词10-20个左右;
5.喜欢翻阅图书且“指指点点”、“叽哩咕噜”,好像在讲解;
6.会对看到的物体进行命名,命名时常有泛化、窄化等现象。
19-21个月
1.常用的词语达100个左右;
2.处于双词句阶段,即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3.能理解并执行两个动作要求的命令;
4.喜欢听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并且能简单复述大意;
5.能够理解并说出一些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6.说到自己时,总是用名字代替;
7.不断地提出问题,疑问句较多;
8.语句中出现“重叠音”(如狗狗、猫猫)和词语“接尾”现象。
22-24个月
1.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2.理解并能正确地回答成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3.理解的词语达300个左右;
4.能够说200-300个左右的单词,小儿语逐渐消失;
5.双词句仍占优势,可以模仿着说出三词句;
6.与人交往依靠语言,表达时动作及手势相应减少;
7.能理解一些方位介词、时间介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25个月-30个月
1.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相关的指令;
2.会用语言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3.喜欢提问,且会使用某些动词、形容词、介词、数量词、副词等;
4.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请求、拒绝、肯定、提问、求助等;
5.能够模仿成人说出一些复杂句,“重叠音”和“接尾”现象较多;
31-36个月
1.重叠音和接尾现象逐渐消失,但仍有发音错误;
2.能理解并正确回答“谁”、“什么”、“哪儿”、“什么时候”、“如何”等问题;
3.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属相等;
4.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互不相关的指令;
5.能够说出5-6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复杂句;
6.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语;
7.会用语言描述一些物体的外形特征;
8.能说出一些数量词以及1-10以内的数字;
9.语言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发展2到3岁幼儿的独立性的方法
导读: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着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着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2―3岁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一岁宝宝认知发展标志事件
1~2岁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识别和理解的速度快得惊人,也许昨天他只会指指点点,而今天就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这个突然变化的过程,其实是孩子的大脑正在掌握一系列重要的认知技能——包括智力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总结一些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认知和理解事物时的标志,抓住它们,让孩子的一岁更丰富多彩。
尧尧快20个月了,最近我发现她很喜欢看我给她买的布书,睡觉前她会主动把布书找出来,拿给我,然后在对上面的图画指指点点,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猫猫,花,妈妈……”,像是在给我讲故事。更让我惊奇地是她能分辨出不同形状、颜色的图案,甚至连小狗身上不同的斑点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能找出来。妈妈怀里那个只会傻笑的小baby,已经跨出婴儿期,大步向前地迈向她的认知时代!
认知标志:宝宝记忆力飞速发展
新发现:一岁左右的宝宝,记忆力与日俱增。而且它还促进很多重要技能的发展——比如,交谈,模仿,以及参加一些情景游戏等能力。美国儿童研究学会的专家解释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长时间在大脑里储存很长一段记忆。还可以将大脑中瞬间闪过的事情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孩子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而且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将大大加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是教他唱歌。如果他表现出兴奋、并用语言或是动作给你回应,说明他喜欢这些,这时应该多多鼓励他,多给他一些这样的练习。专家提示我们,在给孩子读书唱歌时,最好能形成规律,且多重复几遍,不断地重复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认知标志:孩子开始模仿你的语言
新发现:语言能力在一岁的阶段将有突飞猛进地发展。专家解释说,孩子从学会第一句话,到能流利地对话(掌握至少50个句子)只需要短短6个月,进步的速度相当快。最开始他会记住一些简单地词语,慢慢地再用这些词语排列成他想要的句子说出来。也就是说,孩子的理解能力要比语言能力先行发展。因此,有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孩子好像懂事了,其实很可能就是这样。比如,当你提到要去买东西时,他可能会把他的鞋拿来,暗示你“我也要一起去!”。这时候,家长应该注意:是时候让孩子把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该教他说话了!
如何帮助孩子:尽量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当孩子对你正在做的事感兴趣时,你应该继续做,并且对你所做的事附加一些语言注解,说给孩子听。比如“妈妈正在做饭”,这样孩子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到更多,更丰富地词汇。
认知标志:他开始注意到事物之间的不同了
新发现:对一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小狗汪汪地叫声和小猫喵喵地声音,似乎很相似难以分辨。不必着急,大多数的宝宝到了2岁左右就能区分出小狗和小猫、大卡车和小汽车之间声音的不同。除此之外,学步阶段的孩子还能识别出哪些部分是属于一个整体,比如盖子和瓶子。而且他还会通过一些复杂的游戏反映他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比如他会给玩具娃娃带上项链,这就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反映,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项链的用途,以及它和玩具娃娃之间的隶属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把拆开的东西混在一起,让孩子分辨出那些是一组的。引导孩子通过玩具的形状、颜色、功能等,把拆开的玩具重新分组,恢复原来的样子。一开始孩子很可能不能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你可以先向教他如何辨别,相同点是哪些,不同点是那些。他理解之后便能很快分辨。
认知标志:开始注意数字
新发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可以区分出多和少的不同。但仅仅是开始明白量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到了2岁左右,他才会知道数字的含义,“1”就是指一个事物,而其他的数字所指的要比“1”多。准确地数数要到2~3岁才能进行。
如何帮助孩子:经常给孩子一些数字的引导。比如准备餐具的时候,你可以一边数数给孩子听,一边摆放。数数有几个碗,几个勺子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下练习,可以加强孩子记忆。专家还建议,不论是在什么情景下给孩子数数听,一定要声音洪亮、发音准确,最好边数边让孩子看到。尽量使用数量词,比如“1、2、3、许多、很少”等。
认知标志:孩子了解空间关系
新发现:如果你把两块积木给一个12个月大的宝宝,他很可能会用它们互相敲打。而到了一岁以后,他更愿意用这两块积木摆出不同的造型,或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容器里。专家解释说,一岁的孩子,开始喜欢探索,想找到事物之间更深一层的关系,比如两块积木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答案。这时他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为复杂。两岁左右,大多数孩子能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放入正确的模子中。
如何帮助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空间关系。比如太空游戏:用空纸箱做隧道,让孩子在里面穿行。或者简单的积木游戏。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上、下、中间的概念。游戏过程中,速度尽量放慢,让孩子自己体会他所获得的认知,这样会让他更兴奋,更乐忠于游戏。
无论孩子的能力发育到那一步,家长都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仔细观察,不要错过一点细节。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更新的东西。
TIPS:你的孩子做到了吗?
每个孩子发育的速度和先后次序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可能语言能力比较超前,有些孩子可能善于思考。只要孩子总体发育很好就可以。但是有些标志是要在一岁这个年龄体现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以下这些,最好去医院检查。
1、能用表达一些简单的请求,比如“我想要一个球”。
2、能识别出身体的各个部分:肚子、腿、胳膊、头等。
3、可以模仿爸爸妈妈的一些简单动作:如擦桌子,梳头发等。
4、能说几个词语,或是一两句简单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