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发布时间:2021-12-11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 大班孩子认字游戏每到寒暑假,许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用不准外出的“理由”将孩子锁在家中“圈养”起来,孩子亦变成了“留守”儿童,使他们满怀憧憬的假期生活变得单调而寂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圈养”使孩子失去了同伴和乐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喜群不喜单,相似的年龄,相似的思维,相似的兴趣和爱好,能让他们玩到一块去,也容易玩出乐趣来。可是“圈养”在家,生生地把伙伴拆开,即使家庭条件再好,纵有再高级的玩具,一个人孤零零的也玩不起劲儿来。日子既是这么枯燥无味,孩子们对假期由期盼走向厌烦也就可想而知了。
“圈养”容易使孩子失去个性。成天把孩子锁在家里,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长时间待在家庭这个窄小的笼子里,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慢慢地就会变得老实听话了。这如同被圈养的动物,经过了起初的挣扎、反抗到无可奈何以致最后驯顺,直至圈养成为它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再想让它出去闯也不愿意了。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容易养成逆来顺受、循规蹈矩的性格,宝贵的创造力和思想的火花也会跟随着消失殆尽。(wWW.F215.com 中学范文网)
“圈养”容易使孩子丧失独立意识和人格。为人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孩子能够独立,这种独立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精神上的独立,也包括人格上的独立。比尔·盖茨的父亲曾说过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说,是他(比尔·盖茨)自己培养了自己。自己如何培养自己?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依赖别人来扶。而生活在“圈养”环境中的孩子,大都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而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比掌握多少知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父母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走出去,多与同伴们在一起娱乐,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可以给孩子找游泳教练让孩子学游泳,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主题性的旅游和夏令营活动。而且孩子的父母要安排好工作的节奏,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做一些野外活动。此外,社会也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可以发挥社区的作用,依托社区建立起孩子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或者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和野外活动,这样既能有效监护孩子,又能使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隔代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们,但是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道上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有好多部了,就没有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不可开交。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给外婆已宠成“小皇帝”了,简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儿孙女们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孙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长期由大人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样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造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了A国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我们认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与我们的牵着、抱着、背着、骑着大不一样,值得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说来,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搞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为了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
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育儿心得:培养心身都是健康的孩子
育儿心得:培养心身都是健康的孩子
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遥远的古代,能功成名就的名人都是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每个孩子都应该铭记在心的,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面对更严俊的人生挑战与生活压力,更应该好好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好的品德。
从一个呱呱坠地,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到为人父母,我们是从孩提时一路走来,谈到育儿,每个父母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要比自己有出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的特点,父母对待孩子应灵活变通,没有最笨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可见我们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总是边总结,边摸索,吸取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再借鉴名人名师的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品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父母都寄予孩子特别的希望,总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差人一等,想起孟母的三迁的故事,做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宝贝,处于思维模式的转形期,从迈入一年级的校门开始,就应该学着当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向着这个目标迈进,谈谈做为父母的育儿心得:
第一,从小要教给孩子自信,建立良好的信心是一个孩子从小必须要学会的,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也有了前进的方向,不能老批评,谩骂与责备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每走一步都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带着好的心情上课,我相信孩子是欢乐的,谁都不希望给孩子坏的,邪恶的情绪影响,恶毒的言语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会让孩子产生一生的阴影。
第二,要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大胆的把自己的主见表达出来,碰到问题先自己解决,解决不好再求助他人,不要莽撞,鲁莽的蛮干,更不能放之任之,碰到问题时,父母,长辈要耐心,细致的协助解决,不能厌烦的去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孩子要懂得尊重,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有助于孩子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尊重老师,要求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老师要求家长支持配合的事情,父母都要全力支持和配合,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威望。
第四,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今天拥有的美好物质,每一份都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从播种,发芽,出苗,茁壮成长到开花结果,再到形成稻米的漫长过程。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天才,总是先天的基础加后天的培养综合而来,学习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在学习的路上,学的还很多,需要培养的更多,每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中应该教会孩子从小开始应懂得做一个三好的孩子,第一是品德,第二是学习,第三是身体,希望自己的孩子心身都是健康的.
10个不要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培养孩子5种健康之心
悦心:快悦之心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基石,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孩子从小热爱生命。因此,父母要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尽情享受人生美好的一切。家长要尽力创造一种快悦的家庭氛围,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之中获得快乐。
爱心:爱心是人生最美丽的心灵之花,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爱之心。孩子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诚心:正直诚实则意味着彼此互不欺骗,言出必行。教导孩子正直的一种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对人要诚实正直,要让孩子能自豪地说:我们家从不骗人。
信心: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坎坷,要从小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他们鼓起勇气克服种种磨难。家长无须粉饰人生,应当坦白地告诉孩子,痛苦和挫折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正视而不是逃避。
恒心: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是否能最终实现愿望,父母都必须用慈爱之心,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和加油,使孩子能最终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家长可以向孩子敞开知识和艺术大门,让他们在那里寻找美好愿望的归宿。